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2009年暑假到2010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昌平二中的高二学生陈鸣悦先后寻访了14位顶尖的大学文科教授。他们中有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刘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大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最后,他将访谈记录整理成册。

《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中,各专家学者对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学科设置、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对大量人文学科进行了通俗解读,便于读者理解各专业的学科范畴及性质。

内容推荐

2009年暑假到2010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昌平二中的高二学生陈鸣悦带着无数疑问,先后寻访了14位顶尖的大学文科教授、学者,探访大学文科的真相。

本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中并没有所谓的专业选择技巧、志愿报考策略,更没有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堆砌,在平实的话语中,将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一一解析。而且,被访者并没有受身份所限,对本专业的点评客观中肯,呈现了最真实、最前沿的大学文科现状。所以,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能让你真正了解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

目录

探究文科底蕴,清晰选择未来

第一辑 博雅之学——大文科

 文科教育在当代大学中的位置——杨东平教授访谈录

 读“大文科”,培养知识分子情怀——秦晖、金雁教授访谈录

 专业兴趣与专业素质的测定——谢小庆教授访谈录

第二辑 为己之学——基础类文科

 哲学是干什么的?——吴国盛教授访谈录

 文学关乎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刘东教授访谈录

 史学永不衰竭——牛大勇教授访谈录

 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处?——郑也夫教授访谈录

 “以学术为志业”,政治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张鸣教授访谈录

第三辑 经世之学——应用类文科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朱善利教授访谈录

 法律人要把“道术”融合在一起——李曙光教授访谈录

 心理学在中国——车宏生教授访谈录

 中国传媒,需要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展江教授访谈录

 人性需要打磨,艺术的训练必不可少——崔卫平教授访谈录

附录:文科主要学科介绍

试读章节

“文革”结束后,毛泽东以“抓阶级斗争”方式所施加的意识形态压力减弱了,但是国家独重科技的导向,重理轻文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每当强调综合国力竞争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科技、军事。80年代中期,当时叫新技术革命,“三论”等等,把科学技术放在很高的位置。进入新世纪,是一轮新的国际竞争,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主。可以看到,我们对计算机与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它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学科,被称为新的“通行证”。而人格养成、社会服务、团队合作等这些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则无足轻重。包括现在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的“奥数热”、“英语热”,背后就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认为这是“真本事”,其他都是虚的、没用的。

陈:对于现在业已形成的这样一种大学分科的局面,您是怎么看的?

杨:大学的学科划分,关系到怎样把知识体系分类。一般是这样分类的:数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然后是自然科学,然后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我们国家通常是把数学与自然科学放在一块,有些国家把数学与自然科学分开,数学是高于自然科学的。中国在1949年以后,基本上是按照苏联院校的模式,建立的所谓“专才教育”模式,把学科专业门类分得非常细。现在的学科目录还是80年代初确定的,近些年一直在修改,新的目录还没有出来。有些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比如说,教育管理是属于教育学科还是管理学科,心理学是放在自然学科还是放在人文学科,还有一个就是地理。现在高考的时候,地理属于文综考试的内容,但是很多大学的地理学科招收理科考生。这都是现行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模式的困境。希望通过最近的学科目录调整把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厘清,实际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把学科分类的问题搞得过于僵硬。在中学生考大学时,将他们分成文、理两类是特别不合理的,把那么丰富多彩的学科就分为两类,是有问题的。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中,我们建议实行分层次、多轨道的学科知识水平统一考试。分层次,就是把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院校、高职院校三个层次。多轨道,就是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考试。举例来说,对于普通文科,研究型大学考语文1、英语1、历史1、数学2,地方性院校考语文1、英语2、历史2、数学3,高职院校考语文2、英语3。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学习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同一个标准下竞争。现在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考都采用类似的模式。

陈:这种新的考试模式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杨:可以推动高中阶段的教学多元化,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为什么多轨制的考试更适合学生呢?一个学生到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会有一些自己的兴趣倾向了,像荷兰高中开8门、10门课,你可以挑自己平时成绩最好的两门来考试,当你选择了这两门的时候,你的兴趣倾向也就体现出来了。譬如你的历史成绩特别好,你选择考历史,这就是你的兴趣倾向。

陈:当前中国大学文科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杨:中国的文科教育,如果从构成来看,最大的还是师范类,财经、政法、语言类,这是文科的主体。像历史和哲学,数量就会比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高贵的人”,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等。中国的文科教育,其人文性的流失是很严重的。学生选择专业,实际上是选择一个职业。而传统性的文科教育,被认为是职业竞争性不强的,不是热门的选择。即使是北京大学的文史哲专业,现在都招不到最好的学生,“高考状元”都不会报这些系,而在50年代,北大的中文系是很多青年学生的首选。

我看一些学者写的书,在70年代的印度,更多的年轻人甘愿冒失业的危险,去学哲学、语言之类的传统文科。他们认为,经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教养的,不把求职与谋利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不知现在如何。在西方国家,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总有一群人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这类学科。教育的最高理想还是每个人能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陈:现在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怎样?

杨: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们可以看到,在各行各业,有人文素养,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每个单位少有的几个笔杆子都是很受重用的。很多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他没有写作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文科教育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四年制的文理学院,提供通识教育,,或叫博雅教育,这种学校在美国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都是百年老校。它们是本科学院,没有研究生,但它们的声望是非常之高的,其毕业生都是研究型大学的首选。我觉得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广博的人文教育或文科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意义其实是非常重大的,他的基础素质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是非常好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把文科教育降为一种粗陋的、比较容易混的、没有社会形象和没有魅力的教育。实际上人文教育应该是最有色彩的,最能调动和丰富一个人的内在能力、精神生活,提升一个人的品质和各种基础素质的。但我们的文科教育还不能担负起这种功能。

有些高校正在进行改革的尝试,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甘阳在中山大学搞的博雅学院,都是尝试用这种理念,培养具有完整知识、博雅素养、良好人格的人。当然他们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此外还有其他的试点,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许多大学都在开始尝试按照通才教育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开始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两年后才开始分。

陈:大学本科教育中,文科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杨:从大学生人数来说,文科大概占三分之一强,这个比例高中老师都知道。另一个概念,是在大学学制中文科教育所占的比重。理科专业中,文科的课程大约占20%。但在这20%中水分还是很大的,其中有一多半是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这两块就占了大头,还有体育、军训。这是中国与西方通识教育最大的区别。如果只看比例的话,与西方国家好像也差不多;但我们的这部分课程主体是政治理论课,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必修课。目前的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大学本科四年,真正学习只有三年。到大四就基本没课了,自己找地方实习、找工作等等。P10-13

序言

进人高中以后,学校在每个假期都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一个寒假(2009年1月),我参观了一家印刷厂的生产全流程,并对该厂厂长进行了访谈,了解民营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生存发展之道。在这次访谈之后,爸爸妈妈建议我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专题性的系列访谈。因为我一直喜欢体育,我的家人中又有人曾是北京棋院的职业棋手,第一个设想是对北京市的棋坛宿将进行系列访谈,体会一下当体育记者的滋味。但是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访谈虽然很有意思,却解决不了我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爸爸曾经对我说,高考报什么大学和报什么专业,由我自己来决定,他们不准备替我拿主意。可是我对于这个问题,完全心中无数,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联想到班上的同学,除个别人对于高考志愿有自己的志向外,大部分同学对此都是一头雾水。于是我提议,能否就如何报考志愿的问题拜访一些专家学者,听取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爸爸妈妈十分支持我的想法,并就应当访谈一些什么样的专家学者给出了建议。

……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他们不仅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而且认真校改和审定了每一篇访谈稿。我要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我进行此次系列访谈的指导教师,细致地教会我掌握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我要感谢班主任刘秀茨老师,她通过与我本人及与我家长的谈话,提醒我要认识和克服性格弱点,并支持我进行这次系列访谈。我也要感谢学兄吴敖祺,为本书写了一篇内容丰富的附录。

陈鸣悦

2010年10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觉得真是要讲选专业,第一,要考虑兴趣,第二,可能还是要考虑将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你各方面的权衡。

——秦晖 清华大学教授

要尊重和坚持自己的独立选择,不要跟着同学圈子中的小文化跑。哪个地方你干活不觉得累,越干越来劲儿,这个地方就是最能发挥你的潜能,最能干出成绩的地方。

——刘东 清华大学教授

在本科阶段,选好的专业不如选好的大学。考进好学校,四年的大学生活就会很愉快、很充实,学点真东西;进不了好学校,这四年就像受刑一样,苦哈哈地受煎熬,就为了混一个就业的资格。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状元与非状元,进入大学后是看不出差别的。高考排在最前面的,入学后的成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有没有学习兴趣,兴趣培养出来了,自己能够刻苦钻研,他就会走在前头。

——朱善利 北京大学教授

你要跟着你内心的信念走,一方面要果断地剔除一些东西,做出自己的选择;一方面是一旦做了这个选择后,就要按着这个路子走,不反海,不后退。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不论你在何时何地进行选择,首先都要了解自己和了解社会,才能找到二者之间最合适的搭配,找到你自己的成功之路。

——谢小东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在本科阶段,我通常建议选基础学科去学,最好是在文、史、哲、数、理、化这几个学科中选择,这样将来发展的余地比较大。

——牛大勇 北京大学教授

要学习社会学,你要问问自己,对于社会问题有没有好奇心?或者说,你是否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要有认知意义上的关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正义感。

——郑也夫 北京大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鸣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1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7.3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1
15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