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沆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叶贤恩、周锐的《陈沆传》,可说是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对陈沆其人其文其事作了一个集大成的总结,不仅为读者再现了陈沆出生成长之地的山河沃壤与古今文脉,尤其发掘了陈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和纯朴高尚的为人性行,完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文人形象构建。

内容推荐

叶贤恩、周锐的《陈沆传》全面展示了陈沆的真实人生:家庭身世、读书学习、诗歌特色、深究赋学、高中状元、主考广东、孝亲敬贤、著书立说等都详细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作者多次到浠水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图片、诗文,与陈沆后人交谈,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完整地展现了陈沆的一生。本书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于鄂东状元陈沆的人物传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地灵人杰

第二章 物华天宝 

第三章 荆楚才子

第四章 诗歌特色 

第五章 深究赋学 

第六章 高中状元 

第七章 主考广东

第八章 性情纯孝 

第九章 好贤重友

第十章 英年早逝 

第十一章 文脉传承 

附录 

附录一:陈沆 录自《清史列传·文宛传》 

附录二:陈修撰沆传 录自闵尔昌《碑传集补》

附录三:陈沆 录自义门陈氏回归庄大宗谱

附录四:陈氏子孙祭文

试读章节

三、巴河九孔藕

1.巴河藕的传说

“天下九孔藕,唯独巴河有。”在鄂东地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樊口的鳊鱼武昌的酒,黄州的豆腐芝麻糊的藕。”芝麻糊的藕就是巴河藕,比别处藕多一个两个孔,鲜嫩白脆,煮不变色。人们都说芝麻湖的藕是宰相姚明恭的小姐变的。姚小姐听说熊公子死了,哭断肝肠,终身不嫁。姚宰相害了女儿,为了女儿消愁解闷,就在相府外十里长的江边,筑起一座高大的梳妆台。官家怕失体统,又从绣楼口做了一个长廊到梳妆台,长廊铺毡挂彩,外面栽花种竹。小姐出入,内外有人防护,小姐望得到长廊外的人物景色,外面的人看不见小姐芳容。后来,崇祯皇帝误信谗言,错斩了熊文灿。说也奇怪,挥刀斩人的时候,巴河陡起狂风,将十里长廊顶盖掀了个精光。姚小姐随风飘进芝麻湖,才风平浪静了。在她沉尸的清水湖里,长出了一朵洁白的莲花。因为小姐是忠贞闺女,那莲花下的藕多一个孔,示意人们处事做人要多一个心眼,也预示着巴河人既有蛮气,更讲义气,既讲正气,更有志气。

2.望天湖

盛产巴河藕的望天湖,就在闻一多及陈沆状元府的家门口,它位于巴河镇北部,南濒长江,西临巴水,湖区面积约1万亩,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古时,望天湖是长江北岸泛区之一,后因长江冲击成洲(伍洲)。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县令王伯令众自巴河河口修筑江堤,自此积水成湖。昔日,湖区积水成灾,人们望天兴叹,故称“望天湖”。明清时期,湖水与长江相连,湖面上水波浩渺,渔船在长江和湖中往来频繁,打鱼作业者昼夜不息,“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苏东坡、陆游及宋代药王庞安时等名人骚客曾多次游历望天湖,品尝九孔藕后留下了许多美丽诗篇。自陈沆中状元后,望天湖闻名遐迩。1952年建立望天湖渔场,现有干部职工208人,渔场面积1万亩,渔业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盛产青、草、鲢、鲤、鳙、鳊、鲫、鳜、蟹、黄颡、黑尾鲌、鲴、虾、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年产量达150万公斤,销往上海、福州、南京、江西、安徽等地。2010年该场被湖北省水产局评为:“湖北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个全新的望天湖现代渔业生态休闲中心项目正在成型!浠水县望天湖食品厂生产的“状元湖”牌鱼面藕粉系列产品十分俏销,早在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名优特新农产品著名品牌”。如今,湖区荷花飘香,白鹅戏水,鱼虾儿翻腾,成为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有诗人吟咏望天湖日:

地灵人杰物丰盛,总对望天别有情;

鱼脆荷香称极品,藕是九孔属奇珍。

3.九孔藕的特色

巴河藕系鄂东“四大奇葩”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九孔藕”,它表皮呈玉白色,藕管丰圆、厚实,藕节无须、肉脆汁多,含铁钙量大、糖质淀粉丰富,熟食炒不变色,炖不浑汤,醇厚清甜,风味奇特。因巴河藕粉细腻无杂质,用它做成的圆子水晶一般,晶莹剔透,滑而不粘,质而不腻,清爽可口。据史料记载,清时茅山蟹、九孔藕、巴河藕粉及状元茶和状元湖鱼面为朝廷贡品,相传是慈禧最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对巴河藕赞赏不已。

四、状元茶

相传嘉庆年间状元陈沆进京上任携带家乡四件宝——茅山蟹、九孔藕、巴河鱼面及荷叶茶。嘉庆皇帝当时正在生病,久治未愈,新科状元进京又不得不见,于是由人搀扶上殿。陈沆见皇上患便泌,面色欠佳,便斗胆献上家乡荷叶茶请皇上试用。嘉庆帝当即叫人泡制,喝后顿觉……

P31-32

序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福惠

十几年前到鄂州参加学术活动,经友人介绍结识叶贤恩先生。那时叶先生从市府秘书长之任息肩未久,刚刚开始他的“暮年变法”(这是袭用齐白石老人自喻晚年转变画风之说),即从究心时政转向研究历史文化,从写政府公文转为创作人物传记,并把目光集聚于乡邦前贤,阐发其潜德幽光,以励当世。

转瞬十数年间,叶先生即先后写成《张裕钊传》、《黄侃传》、《湖北名人》、《王葆心传》、《熊十力传》、《庞安时传》、《李时珍全传》等,至2011年裒成《叶贤恩著作集》皇皇十卷,洋洋大观。叶先生之壮心不已,笔耕有获,令我这个小他一轮年岁,且以治历史文化为专业的人既感钦佩,又自愧懈惰。这次叶先生诚以与周锐合作的新著《陈沆传》索序,雅意难却,聊缀数语以充责。

陈沆无疑是值得一写的。但这并非因为他是清代湖北少得可怜的三个状元之一,而是因为他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道光时期的诗坛上,陈沆以其思深虑远、骨力坚劲而自成一家,与当时的龚自珍、魏源、程恩泽、郑珍、江浞并立。其清苍幽峭的风格,上接汉魏的古诗十九首和苏李陶谢,唐代的王孟韦柳,明代的公安竟陵,“洗炼熔铸,体会深微,出以精思健笔。语不必惊人,字不避习见,及积句成篇,又皆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且皆为人人意中所欲出”(汪国垣《方湖类稿·近代诗派与地域》引《石遗室诗话》语)。而且陈沆虽然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聪慧好学,有良师指导,因而少年得志,一路顺风地中秀才,成举人,考取头名进士,获授翰林院修撰,曾任广东乡试主考和四川监察御史,取青紫如拾芥。即魏源所说的“远际休明,出入侍从,盎然春温而醇浓”,但其人于“清深肃括之际,常有忧勤惕厉之思”,不仅立身严正,更因具有冷静深远的预见而充满忧患意识。他从未以诗文粉饰太平,相反地是高度关注国隐民瘼,举凡吏治疲顽,生民苦痛,天灾人祸,外患初萌,都引起他的忧虑和思索,乐府《卖儿女》、《狗吃人》、《吃草根》、《逃饥荒》诸篇,直逼杜甫的“三吏三别”。他身居社会上层,却不乐于与权贵俗流酬酢,其所交游,诸如陶澍、贺长龄、龚自珍、魏源,皆为力主变革的有识之士;而对于既不得施展抱负,亦无法摆脱卑微地位,甚至为求温饱而奔走不遑的“下士”和“寒士”,他始终予以关怀、鼓励和帮助。还有可称道的是,陈沆在“词赋声隆隆起”之后,仍然虚心向学,他的《白石山馆诗》稿,曾多次交付魏源,征求批评修改意见,并自言“我辈终身沉溺词章,岂不悔死?”责备自己“俗学支离误此生,浮华既重本根轻”,“名到无成方肯悔,学当犹进转多疑”。其所谓“俗学支离”、“名到无成”当然是自谦之辞,而“学当犹进转多疑”,则是真实地反映了他不断自省、力求日新的探知和进取精神。

但陈沆又不容易写,特别是难以写成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首先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因为其人追求完美,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苛,以至稍觉平庸之作即弃之不存,故经其亲手删定的《简学斋诗存诗删》和《白石山馆诗》,仅存其力自淬精的数十首诗作。其次是由于陈沆年仅四十一岁就因病亡故,是真正的英年早逝,且时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十余年前。因而可以肯定,陈沆的文学成就还未到高峰,时代巨变对他的人生变化的影响都未到来。所以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撰写《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一书时,虽注意到了陈沆并准备为其独立安排一章,但结果因资料所限,最终只够写成一节,内容也只能限于其诗作成就及其与魏源的交谊而已。此后陆续发现和出现了周锡恩的《陈修撰沆传》,《陈沆状元诗文选》(华艺出版社2001年),《陈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资料虽然多了一些,但在《湖北文学史》和《清诗史》一类的学术著作中,陈沆仍然仅以诗家占一席之地。

而这次叶贤恩先生以长年积累之功,旁搜博采之法,并与周锐先生合作,首次写成《陈沆传》,可说是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对陈沆其人其文其事作了一个集大成的总结,不仅为读者再现了陈沆出生成长之地的山河沃壤与古今文脉,尤其发掘了陈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和纯朴高尚的为人性行,完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文人形象构建。

叶先生和周先生都有诗词歌赋功底,故对陈沆诗作的分析多入微知著,与曾经评点陈沆诗作的旧诗家如陈衍、汪辟疆、钱钟联等人的注重形式和技巧有所不同,特别突出陈沆诗中的时代意蕴,悯民疾苦、交友情感的真挚,和明道穷理的哲思,对其艺术成就的分析亦是得髓知昧,切中款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沆传》专置一章,再现了陈沆学习作赋的过程,并对其赋作的类型作了归纳,体现出陈沆不仅善于观察描摹景物,更有治国安邦之念和踵武前贤之志,《学然后知不足赋》和《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赋》等篇,思深意长,足能针顽立懦。对看作者特地录入的陈沆的殿试对策全文,更证明对于陈沆其人,后世仅视其为词赋大家,完全不足以赅之。

叶先生热衷文史,不仅熟稔乡邦文献,于鄂东山水胜迹,文坛掌故,谈起来历历如数家珍,穿插书中,皆能为作品增色。

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去年此时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我们到黄冈陈策楼陈潭秋旧居参观访问,在陈潭秋旧居见到陈氏族谱,陈沆之名赫然在列。看来陈沆和陈潭秋两者间也许有族亲关系,但当时来不及细看和询问,或许叶先生能究明此中源流?果如是,则于蕲黄陈氏的人才俊彦群体又增添一层意义。

是为序。

2013年11月8日于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沆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贤恩//周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80774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3321786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