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内容
试读章节

少年被绑票的经历

“周会长家的‘老先生’魁娃也被土匪劫作秧子了!”

这条消息在咸水沽正不胫而走,传得纷纷扬扬。此际的时间背景是中华民国廿六年,公历1937年。“劫秧子”就是被绑票,这是天津卫的方言土语。“老先生”则是当地对书香门第中最幼小儿子的赞美性称呼,“先生”是对男子之尊称,“老”与通常理解的字面意义恰相反,是指排行最末、年龄最幼小的意思。寻味其词义演变来由,也许是生最小的孩子时父母年纪已经较为老大,也就是“老生子”的意义?有意思的是,这里并没有“少爷”、“小爷”一类称谓。

这个“魁娃”就是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红学大师周汝昌,时年19岁。

周汝昌在少年时曾有一段被土匪绑票的传奇性经历。欲知这段经历的来龙去脉,当然先得吊吊胃口,追溯一下周汝昌的“家庭出身”和“历史渊源”了。周汝昌乳名“魁”,有时候也写作“奎”,出生于民国七年夏历戊午三月初四辰时,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1918年4月14日上午8时左右。出生地当然是天津老家咸水沽西头周家了——所门楣榜有“春晖里”的院落(后来迁居同源里)。

那一辈的周家子弟,本来是单名,都用三点水的字,如湘、潇等,很有诗的意境。后来可能是为了填写科举考试的名讳,改成了双名,第二字排“昌”。子弟起名,如履昌、懋昌、恒昌、泰昌、永昌,都是从《易经》卦名而来。汝昌则还取意《诗经》,祖父给起了一个字叫“寿康”,名与字相关,即《诗经·鲁颂·闼宫》“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之意,“尔”当然就是“汝”,“臧”是善美之意,祝福小孙子能一生长寿安康,兴旺发达。后来祖父又赠一字日“禹言”,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禹拜昌言”,周汝昌长大后,嫌与晚清名人丁汝昌字“禹廷”迹近模仿,改作“玉言”,是取(《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玉”意为“玉成”,“女”意同“汝”)”句断章取义,表达努力成才的愿望。

这倒也是一种巧合,“玉言”似乎是一种“预言”,标示出周汝昌将以研究《石头记》,体会贾宝玉、林黛玉、妙玉的精神感情为毕生事业。从祖父给周汝昌起名赠字之典故,亦可见周汝昌的祖父是文史素养很高的人。

天津卫有七十二洁,就是七十二条水流,相应的,也就成了沽畔居民所在地域的称谓。在天津市与大沽海口正中间,古海河东南岸,有一条咸水沽,就是天津自古相沿的八大镇之一,乃交通要冲之地。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考证说,此处是南北朝、隋时之豆子航。其实,豆子航就是现在沽东端之“窦家岗”读音讹变。咸水沽在明朝属于河间府静海县。镇中有一座“老爷庙”(关帝庙),当年供桌上有口铁磬,上面铸有一行楷字:“大明嘉靖五年×月河间府静海县咸水沽关圣帝庙。”到了清朝雍正六年或八年,才改属天津。

咸水沽是海河老“湾”畔的一个商业市镇,魁娃是镇上商业会长周景颐最小的儿子,排行第五,在家族大排行里则是第十五,也居末位,本家后辈称为“十五叔”。景颐会长本名梦薪(那一辈起名第一字用“梦”),字幼章,字是和其父的字相连属的,父亲名周铜,字印章。幼章是印章的独生子,但在叔伯兄弟的大排行中名列第五。幼章和八堂侄考取清光绪末科秀才,“景颐”就是专为参加科举考试登录榜名而起的大名。周景颐的生母是周铜原配徐氏,但周汝昌没见过。周汝昌记忆中的奶奶,是徐氏死后周铜的续弦刘氏。这位刘奶奶是富家之女,但长相不佳,周铜不喜欢,夫妻感情冷淡。刘奶奶晚年缠绵病榻,周汝昌偶尔去看望,奶奶很高兴,周汝昌还记得已经说不清话的奶奶摸出一只苹果给自己。

周家是咸水沽的一个大户人家,族人众多,分居各爨,习惯上叫“东院里”、“西院里”、“北院里”……孩子们在院落里穿来穿去,跳跳蹦蹦,洋溢着很旺的人气。

周家是“养大船的”。养大船就是自己家有大木船,一艘或者两三艘,在渤海作航运,运售东北三省的粮米和木材等物品。拥有海船,当然是财富和地位的一个标志。往上追溯,周家的先人是担筐荷篓从外地移民而来。周铜的兄长周锐,早先在镇上东头大户韩家船上做事,后来就挣得自己有了船,发起家来,逐渐成为镇上的名门望族。到后来,周家有了当地最大的船,号称“同和周家”。据刘国华《古镇稗史》(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中考述,周家有三艘海船,分别叫“登悠”、“双梯子”和“五百万”;河边也有自己家的专用码头,装卸货物,叫“同和码头”。

咸水沽的中心地带是“三里长街”,街两侧店铺栉比鳞次,商贾繁荣,周家在长街的最西头。周家的来历,从周锐、周铜往前推,已经历史烟云模糊,似乎是从浙江绍兴一带迁来的。周家的子弟,大多“北人南相”,身材容貌,不是北方的粗犷型,而是南方的清秀型,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就长得极像鲁迅的兄弟周建人,以致得了一个“周建人”的绰号。

周家大概天生有些文学艺术的基因,家里的子弟都能书善画,吹弹拉唱,管弦丝竹,在院落里不绝于耳。自从发家创业,周景颐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注到当地的文化事业方面。这里自古是渔盐之地,读书的人不多,当时唯一一所私立小学,就是周景颐策划经费,担任校董。他对民间文艺更是热心扶持,逢年过节,高跷、秧歌、龙灯、法鼓,种种活动,都由他主持,出资购买衣装道具,组织表演,热闹非凡。做这些公益事业,既有一种服务乡梓的成就感,也满足了自己的天分爱好,他干得很是起劲。当然,周家的威信也就在乡里渐渐树立了起来。

周景颐的这些作为,其实是由来有自,有血胤遗传的。周汝昌后来这样忆述自己的祖父周印章(周铜):他命中有那么一个好哥哥(周锐),创了业,任凭他施为,从其所好,买些心爱的艺术品,虽然够不上古玩的级别,但也是房屋里摆得般般样样,琳琅满目,别有奇趣。他喜欢作兴民间歌舞,给各种耍会的买“行头”,买乐器,自己喜欢乐器,好听唱曲,也就支持“穷哥们”耍乐自娱。凡是乡镇这一等级的民间文艺活动,他总是独力支持的赞助者,如西头的“同乐高跷老会”等。他极爱音乐、工艺、书画、园林这些方面的事情。他可不是“文人墨客”,而是一个民间很不俗气的人。

祖、父遗泽,周家一族,辈辈出音乐能手,几乎人人都能拿得起一件乐器。乡下人讲风水迷信,有一个说法是:“老周家坟地,祖辈出吹觱捏眼儿的人。”每逢夏日晚凉,“西院里”周汝昌的八堂兄周紫登(名懋昌)常常召集弟兄子侄一群人,笙管笛箫,丝弦钟磬,登楼合奏起来。

《古镇稗史》中说,周景颐五子分别叫震昌(字伯安)、祚昌(字福民)、泽昌(字雨仁)、祜昌(字屡易未定,后来顾随赠以“受百”、“寿白”)、汝昌,都深受祖父周铜爱好文艺的影响,吹弹拉唱样样精通。二子祚昌是吹箫能手,箫一到他的手里,略一调停,立即妙音如缕,因此得一绰号,就叫“老箫”;三子泽昌,京胡的演奏技艺在沽上远近闻名。P1-3

书评(媒体评论)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天·地·人·我》

目录

序一 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

序二 读《周汝昌传》

新版识语

写传缘起

少年被绑票的经历

琴心剑胆忆津门

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

听母亲讲《红楼梦》

初入燕园足风流

沦陷期的挣扎和奋斗

重返燕园

与胡适的“一面缘”

从西语系毕业

天府之国教英语

三十而立

锦上添花

福兮祸兮返神京

在“大批判”风雨中

《杨万里选集》与《曹雪芹》

人缘履痕雪泥鸿爪

“文革”沧桑

倡导《红楼梦》新版本

从出版社到艺术研究院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

“慧地论文”与“兰亭遗韵”

红楼无限好,夺目夕阳红

新雨旧雨“二三子”

附录一 “周汝昌文化论坛”及其他

附录二 传主与作者

附录三 周汝昌学术年表

序言

梁归智兄万里迢迢寄来他的近著《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漓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这本将近五百页的大作,我几乎是一气读完——有空就读,中间没有夹读别的书,觉得心惬意足,实在是近年来读到的一部最好的人物传记。

我是红学门外汉,跟周先生也只有一面之缘(周汝昌1987年4月4日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奉导师夏志清先生之命接他来校演讲,曾有《周汝昌访哥大纪实》一文记其事,载于1987年4月29日纽约(《华侨日报》),但读起这本书来,却觉得非常亲切、非常理解、非常过瘾,毫无隔膜之感。作者一支笔,活泼跳宕,居高致远,而又钩深探赜,体贴入微,把一个集高度的学术成就与灿烂的文采风流于一身的红学泰斗的须眉面目、山水沟壑、传奇身世、旧雨新知全部历历如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通过写周汝昌,作者也写活了一部中国大陆五十多年的红学研究史、风云变化史、人事纠葛史。

周汝昌先生生于1918年,今年88岁,从1947年29岁发表第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算起,至今59年了,其奠基性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于1953年35岁时出版,至今也有53年了。至老不辍,老而弥坚,去年一年出版的有关红学论著便有九种之多。周汝昌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痴爱,他真是名副其实地毕生寝馈其中。除了《红楼梦》,周汝昌对于古典诗词、书法、文艺理论都有极高的造诣。《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一书不仅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作为红学泰斗的周汝昌,也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作为诗词家、书法家、文艺理论家的周汝昌。

贯穿周汝昌一生治学与为人的,也是贯穿《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一书通篇脉络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和灵慧感通,是中华文化本位的观点。作者在叙述周汝昌的治学过程与治学态度中,反复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灵悟与感受能力,反复致慨于当今一些学人此种灵悟与能力之缺乏;反复表示对各种土八股、洋八股的摒斥与厌弃,对形形色色之硬套理论框架之不耐。论学评文,强调文、史、哲三才会通,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强调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反对枯燥、生硬的分析与解剖。所以作者虽以“红学泰斗”名其书,却屡屡强调周汝昌本质上是一位“中华文化学家”。

书末有一段云:

周汝昌主要是以红学家名世的,其实《红楼梦》只是一个代表,更本质一点说,应该说周汝昌是一个中华文化学家。他曾说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分别代表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阶段中华文化的辉煌。在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他又提出“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的命题,说一条主脉是仁、义等伦理社会道德基则,以先秦诸子如孔、孟等为代表;另一条主脉是才、情等文学艺术的特殊表现能力与方式,以《诗经》、《楚辞》为首的历代诗文大家为代表,而这两条主脉在《红楼梦》中有极其高超美妙的涵咏、赞叹与评议。

书末最后一段说:

中华文化的“慧命”,就是通过曹雪芹和《红楼梦》,通过红学家周汝昌生动具体的“这一个”,通过他身上“学术成就”与“文采风流”的辩证统一,而得到体现,这就是周汝昌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的文化意义。

此刻,正当中华民族在世界和平崛起,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逐日增多,我们在不拒绝接受西方好的思想与文化的同时,如何不失中华文化的本位,如何承传与发扬中华文化的“慧命”,不是一个愈来愈需要深长思之的问题吗?读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于此不禁三致慨焉。

2006年5月于台北

内容推荐

《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以周汝昌的《红楼梦》研究为主线,记述传主生活行迹、研究著述、过从交游等重大事件。作者以一个红学专家的视角。勾勒周先生八十余载人生风雨,折射出一代学人的命运,展示近百年来红学研究的风云激荡。本书着力最多处,在于揭示周汝昌先生内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熔铸传统诗词、文论、书法、禅宗、戏曲、民俗,以彰显中华文化为终生之志的大家风范。

《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由梁归智编著。

编辑推荐

梁归智,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师范人学文学院教授。祖籍山西祁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元曲研究和传统作词创作方面成绩突出。

执著追“梦”人,红楼一世情,深情讲述一代红学大师周汝昌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内容包括写传缘起、少年被绑票的经历、琴心剑胆忆津门、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听母亲讲《红楼梦》、初入燕园足风流、沦陷期的挣扎和奋斗、重返燕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归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23268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5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