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远行编著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力图提供一个可以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前沿问题和进展状况的窗口,致力于培育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学术共同体,跟踪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轨迹与现实样态,建构本土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范式,形成有效的阐释框架和概念体系。
图书 |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第1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李远行编著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力图提供一个可以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前沿问题和进展状况的窗口,致力于培育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学术共同体,跟踪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轨迹与现实样态,建构本土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范式,形成有效的阐释框架和概念体系。 内容推荐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第1辑)》由李远行编著。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第1辑)》内容简介: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中,农村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支学科:一方面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的快速变化给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经常被外来的概念所左右。在本土的经验研究和外来的理论之间,总有一种张力无法化解,由此产生了农村社会学学科定位和社会型构的双重危机。如何在本土经验研究与理论思考、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寻找贯通之路,以弥合目前日益突出的经验研究和规范研究的裂痕,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建构及农村社会学研究发挥实践功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录 村落共同体 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003 林聚任、刘翠霞,《论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共同体”之路》/038 李远行、朱士群,《自洽性与徽州村庄》/062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088 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104 社会行动与社会冲突 仝志辉,《派性的性质与农村组织重建的资源——湖村、路村、岭村三村比较》/137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156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178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197 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221 农村发展政策与实践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24l 王晓毅,《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 保护政策分析》/263 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280 陆益龙,《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298 姚兆余、崔香芬,《农民就医过程中的关系资本运作及其行动逻辑——以江苏省A县x村为个案》/311 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乡村人类学的视角与经验反思》/327 张玉林,《“天地异变”与中国农村研究》/34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远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37655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4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2.8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