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弟子规/小夫子学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本书为《弟子规》,由孔嘉编著。

内容推荐

分成孝弟、谨信、亲仁、学文等篇章,为了便于吟诵,三字成为一句,朗朗上口,每一句讲述的都是至关重要的做人的道德和规范。

“弟子”,就是学生,当然不仅仅指小朋友,广而言之,凡是想要学习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以称为“弟子”。“规”即规范、规矩。因此。《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的启蒙书。

懂礼貌、讲信用、孝敬师长、关爱他人、与人平等相处、懂得宽容待人……这些都是《弟子规》告诉我们的“规范”。可以说,《弟子规》是一套系统的“儿童行为守则”,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弟子规》为小夫子学国学系列之一,由孔嘉编著。

目录

第一篇总叙

(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二篇入则孝出则弟

(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三)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四)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五)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茂,亲心伤。

(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九)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十一)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十二)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十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十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十四)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十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十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十七)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十八)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十九)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二十)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二十一)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二十二)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第三篇 谨面信

(二十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二十四)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二十五)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二十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二十七)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二十八)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二十九)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三十)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三十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三十二)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三十三)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三十四)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三十五)潴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三十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三十七)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三十八)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三十九)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四十)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四十一)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四十二)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四十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四十四)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四十五)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四十六)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四十七)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四十八)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第四篇 泛爱众而亲仁

(四十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五十)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五十一)才大乾,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五十二)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五十三)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五十四)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五十五)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五十六)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五十七)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五十八)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五十九)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六十)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六十一)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六十二)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六十三)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六十四)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六十五)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第五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六十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六十七)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六十八)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六十九)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七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七十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七十二)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七十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七十四)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七十五)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试读章节

(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 训:教导,教诲。弟:同“悌”,尊敬兄长。信:诚实。泛:广泛,普遍。亲仁:亲近有德行的人。

译文 《弟子规》这本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对别人要诚实可靠。要对大家有爱心,亲近有德行的人。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感悟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个知书达理、诚实可靠的孩子,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喜爱与赞赏。当然,如果成绩优异,做到德才兼备,那就更完善了。

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辅佐哥哥周武王打败商纣(zhòu)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到鲁国。但为了周朝的安定,他选择留在武王身边。

为了使周朝能继续兴盛下去,周公礼贤下士,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身居要职、位高权重而骄傲,一直都非常谦虚。当武王去世后,周公又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派自己的长子伯禽(qín)去管理鲁国。

伯禽临走前,周公语重心长地说:“你去了鲁国后,千万不要因为我的地位而骄傲。虽然我现在是成王的叔父,但如果在洗头发的时候听说有贤人来了,我会立刻把头发缠起来去接待;如果在吃饭的时候,我会吐出正在吃的食物去迎接贤人。你也要像我这样,才能得到天下贤人的帮助啊!”

伯禽到了鲁国后,按照父亲的话尽心地治理鲁国,使鲁国成为周王朝的一个重要邦国。

周公辅佐了武王、成王两代君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呕心沥血,终于令天下安定。

周公去世后,成王为了表达自己对周公的敬意,将他葬在文王墓的旁边。周公这种谦虚的态度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注释 呼:呼唤,叫唤。应:应答。勿:不能,不要。命:指派,差遣。懒:偷懒。

译文 当父母叫唤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如果父母有什么事情要我们去做的时候,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

感悟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当然要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孝顺父母,不是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父母叫口唤,我们不应该不耐烦;父母让我们做什么事情时,也不要不情愿。如果有机会帮助父母,表示我们已经长大了,已经获得了父母的信任;另外,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为我们骄傲,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郯子鹿乳奉亲

郯(t6n)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他治国的时候讲道德、施仁义。让百姓都能心悦诚服,所以虽然国家很小,但郯国的文化、民风都非常好。

郯子不仅治国有方,而且还是一个大孝子。

郯子的父母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逐渐看不清东西。有一天,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决定亲自到山上取鹿乳。

由于鹿都非常机警,郯子来到山上后无法靠近鹿群。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装做小鹿来到深山里,然后偷偷钻进鹿群里,寻找刚产下小鹿的母鹿。

最后,郯子找到了一头母鹿。他悄悄接近那头母鹿,钻到母鹿身体下,准备挤鹿乳。

这时,一个猎人靠近了鹿群。他搭箭拉弓,想要射杀母鹿身下的“小鹿”、

郯子抬头一看,吓得赶紧大叫:“不要射箭,不要射箭,我不是鹿。”说着,连忙把鹿皮掀开,还将实情全都告诉了猎人。

猎人被郯子的孝心感动了,帮他取得了鹿乳。于是,郯子高兴地带着鹿乳回家,用它为父母治眼病。P2-5

序言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学国学呢?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儒雅、淳静的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0~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的最佳年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注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增强,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背诵,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多读多诵,为一生积淀。日久天长,必出口成章,博古通今。

国学就像是一枚中华文化的缓释胶囊,能量要慢慢释放。等到孩子长大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在环境的刺激下就能慢慢释放出来,其能量是巨大的。国学其实是很朴素的东西,学起来并不难。诵读经书是被我们的老祖宗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办法,我们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并不是让他们“死读”,而是让他们在诵读中接受华夏文明的启蒙教育,在内心深处与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相通。

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

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国学的精髓而弃其糟粕,并辅之以孩子们易接受的拓展感悟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久远的古老经典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

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国学经典,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人生之源,轻便地吸收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古典中,找到心灵的家园,在紧张的21世纪,健康、诗意、安详地栖居于大地上。

“小夫子学国学”编委会

书评(媒体评论)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南怀瑾(著名国学家、作家)

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牟宗三(著名国学家)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争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余秋雨(著名作家、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弟子规/小夫子学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500081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