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
内容
试读章节

◎乾隆和臣工们的双簧戏

1796年2月9日,大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即将在紫禁城举行。

天刚蒙蒙亮,庄严肃穆的气氛就笼罩了整个恢弘的紫禁城。大清帝国的文武百官们面容肃整,早早地排班列队进入皇城。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的广场上官员们按照文东武西的原则,分班肃立。暹罗、安南、朝鲜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壮观庄严。

在王公大臣们目不转睛地注视之下,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手捧“皇帝之宝”国玺,亲授给匍匐在地的颙琰。颐琰毕恭毕敬地接过这一最高权力的象征。从这一刻起,乾隆成为“太上皇”,三十七岁的颙琰正式成为新的皇帝。

紫禁城的钟声缓缓响起,朝廷恩赏天下臣民,帝国子民们欢呼雀跃。

这是大清朝唯一的禅位仪式,也是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史上最后一次禅让。没有人怀疑,太清朝进入崭新的嘉庆时代了。在危机四伏的宫廷斗争中,战战兢兢蛰伏己久的颙琰,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作为皇子的他,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最大的优点是没什么突出的缺点。他的母亲魏佳氏在宫中的地位不高,自己的排行又很靠后,因此继承皇位的优势原本并不突出。乾隆思虑再三,勉强选择了这个平庸的皇子作为继承人。颙琰是中国历史上做太子时间较长的一位,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从成为太子到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在这条漫长而艰险的道路上,任何一步稍有差池都有可能前功尽弃。而中国历朝历代,太子一旦失势必然被彻底放逐,下场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颐琰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如何小心翼翼、胆战心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而皇帝一旦传位于太子,就意味着所有的荣誉、威严甚至安全感,都要递交到新君手中。没有了权力,意味着繁华的大幕就要拉上,盛宴的狂欢之后只能独品无尽的凄凉。所以,中国封建帝王都实行终身制,没有谁是自愿交出政权、心甘情愿退位的。不到蹬腿去见阎王爷的那一天,谁也不会撒手。其中的生死博弈、名利纠缠,染红了多少血淋淋的帝王家谱、昭示了多少宫廷阴谋。

乾隆虽然自诩为“十全老人”,但在皇权的致命诱惑前,同样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煎熬。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公历1795年lO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铺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颞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紧接着,乾隆帝又宣布了更重大的决定: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在统治中国六十年后,乾隆皇帝亲自宣布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样惊人的巨变实在出人意料。

颙琰不能不出面表明态度了。

他声明接受太子的地位,但坚辞明年改元归政的安排。因为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年纪还轻(当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以当时的人均寿命来算,绝对已是大龄“中年”);另一方面,这些年虽然自己一直刻苦用功,但还是感觉学识有限,至于阅历则更少,无论哪方面都还不足以独断朝纲。所以,他愿意“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再跟着皇帝实习政事。即使父皇一定要归政,也应该等到寿登期颐——“期颐”就是一百岁,那个时候再传位给他,他肯定不会推辞。

总之,未来的新皇帝十分谦虚,挽留父皇的心意也十分诚恳:现在父皇才八十五岁,老干部是革命的财富,还正“老有可为”,正应该把我们这些还不成熟的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所以,他绝对不能接受父亲的禅让。有清一代的皇帝,自乾隆以后者皆昧于治术,才具平庸,可对于权术精髓却无不头头是道,清醒得很。都说这个嘉庆是位平凡的庸主,但你看他再傻也懂得宫廷政治的规矩。欲速则不达,个中奥妙,岂能道哉?

对于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员中除了和珅集团以外,其实普遍发自内心地赞同。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传统,有些事情做得说不得,有些说得做不得,游戏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哪怕县太爷离任都还有一帮草民百姓追着撵着脱靴挽留,把马镫子之类也拽断了,至于当今圣上主动要求退居二线,那自然应该大加慰留。虽然大家心里早就嘀咕耳聋眼花的老皇帝是时候该腾出位置了,但这话绝不能由当臣子的说出来;非但不能说,即使老皇帝再三要求退休,臣子们也千万不能随声附和——谁知道老皇帝的心思到底如何呀?

于是,群臣纷纷上书,有的劝乾隆帝顺应“亿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顺着颐琰的话说如果非要传位太子不可,也应该“俟寿跻期颐”再举行归政典礼。蒙古王公、满洲王公也上折恳请挽留,情真意切,声势浩大,大有离开了乾隆必定山崩地裂、地球都会停转的趋势。

面对朝野反对他退位的呼声,乾隆皇帝是什么态度呢?

乾隆皇帝对太子和满朝王公大臣的表态十分满意。原来大清朝还真是离不开自己这位老舵手啊!老皇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正好借此机会,向臣民们显示自己不贪恋权位的高风亮节,以堵天下悠悠之口。《清高宗实录》记载他的正式答复是:“若因群情依恋,勉遂所请,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是实难以听许,毋庸再行渎请。”看吧,老皇帝为了恳求退休,连老天爷都搬出来作挡箭牌了,还不算心诚吗?君臣两相配合,心照不宣表演的这出双簧,真是感人至深,天衣无缝。

而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同样在上演着长亭相送的离别戏。只不过这一次表达感激和挽留的是美国人民,而不是大清朝那些心猿意马的达官贵人。P4-7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读书写史,醉心于帝王家谱、心术权谋者多,以普世价值、人民幸福为坐标者少。此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全球视角品鉴中华人物,以理性反思痛揭千年之弊,感时忧国之心不乏启蒙之可贵。洞幽烛微处令人耳目一新。在琳琅满目的历史类读物中,是颇值一读的新颖之作。

——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 高华

王龙写史很用情,可谓爱恨交织,书中人物的悲欢成败,总让人扼腕叹息;王龙写史也很冷峻,既通过历史诊断现实,也对照世界解剖中国。王龙用自己独有的思考,在横贯中西的历史长河中,划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线,抵达一片前所未有的风景。

——著名女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裘山山

人类从遥远蒙昧的远古,跌跌撞撞地走到文明开化的今天,多少时代精英都在苦苦探寻本民族最理想的生存发展之路。本书作者王龙站在历史之巅远眺中西。以全新视角透视各国精英的奋斗心路,用发展眼光解读东西文明的成败得失,不虚美,不隐恶,殊为不易!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宗仁

中国正在逐步走向真正的大国,而一个真正的大国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辨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能清醒地看待世界和自己。作者书写的是过去的世界,着眼的却是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对比解读不同民族国家的道路抉择,对于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这样“高品味、广读者”的作品,正得其时。

——资深出版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魏心宏

王龙青年才俊,融通中西盛衰之大道;史海钩沉,颇多勇为人先之发现。本书保持了作者的一贯风格,同时更注重从文化基因、信仰基础、体制建设诸多核心本质上探寻中西方分道扬镳之由,比较不同文明体系下的民族精英之路,其间的国运沉浮、世态人心,不唯历史票友们值得一读。也不失为修身处世之案头参考书。

——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何开四

后记

这本书的诞生,略费周折。

2010年2月,我的长篇历史随笔集《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推出。这是我作为专业作家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写中西著名历史人物比较系列的第一本书。人过而立,读书不成去学剑,学剑不精又读书。此书创作历时三年有余,虽然自己殚精竭虑,费神颇多,但作为鲁智深一样半路出家的笨汉,尽管平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放惯了,可真要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还是临事而惧,内心多少有些惴惴之意。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赢得的反响出人意料。中国作家协会将之列为2009年重点扶持作品。2010年4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出版业者相中此书,先后有五家联络我出繁体中文版。2011年1月,我选择与台湾久负盛名的三民书局合作,在港、澳、台三地推出了繁体中文版。台湾清史专家陈捷先教授热情地为此书作序,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毛永波先生评论此书“让读者重临历史现场,感受到真实的世事风云,这是近十年来史学家的新想法”。而就在一个月后的台北国际书展上,泰国颇有影响力的出版社Matichon Publishing House也看中此书,决定在东南亚地区推出泰国语版。目前此书合同已经签订,正在紧张的翻译之中。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出版后,《读者》、《新华每日电讯》、《领导文萃》多家报刊选载此书的章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几十家媒体进行了评论报道,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网站为我开设专栏或进行了专访。我深知,我的中西人物对比系列之所以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并不是说我的作品写得多么出色,而是在今天一日千里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人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对于如何定义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全球的位置,他们和我一样,希望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求借鉴,以期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少一些狂热的激情,多一些理性的反思。

一些读者和出版社纷纷发来邮件,表示希望尽快看到我这个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其中就有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段太彬兄。他是一位颇有思想的编辑,已策划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佳作。段兄对这种以中西人物对比的视角书写历史的方法颇感兴趣,盛情邀请我创作续集,并商邀我创作一整套从唐宋一直到元明的中西人物对比系列丛书。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段太彬兄的许多支持,但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原因我们的合作最终在临门一脚时没有谈成,心怀歉意之余坚信来日方长;我们总还有合作的机会。

那段时间我十分矛盾。说实话,我并非历史领域的什么专家学者,虽然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爱好和热情,写出了反响还算不错的处女作,但写作过程中经常深深地感到一种疲惫甚至绝望,那就是你自己看的资料越多,就会越觉得没有信心。“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压力时时让我悲喜无名,起落不定。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更要言之有味,是我对自己历史题材创作的坚定原则。如果通篇都是人云亦云的大路货,都是简单的复述拼接历史,这样的书就是著作等身又有何意义?所有的文化关怀都与关怀者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原创力联系在一起,没有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没有激情喷涌的创作’冲动,就可能失去精神的个性与深度。

于是乎就形成一个怪圈:我想要有自己的创见和发现,就必须看前人更多的资料、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陋甚至于不敢再动笔。比如我写这本书中的《千古英雄帝王梦——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千秋功罪》一文,仅仅李自成各种版本的传记看了就不下五种一百多万字。这些书必须要把它们由厚读到薄,写出来的文章同样也必须从长砍到短,这篇文章原文长达五万多字,最后修改定稿时只有不到三万字了。在许多由作者和历史大散文文本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大批写作者缺少对自己的反省,不断膨胀自我在叙述历史时的权力,塑造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作者形象。我自始至终要求自己保持一种警醒和思考,既要有史鉴史胆,也要有自知之明,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相当磨人。所幸的是,许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前辈给予我珍贵的理解和鼓励。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老师为文为人俱大气磅礴,有侠者之风,欣然为我这样一位萍水相逢的小友作序,令我快慰平生。南京大学的高华教授常常在病榻上打着吊针跟我通电话,悉心指导我治学求真。特别难忘的是2011年9月5日那天,我有一篇新写的文章想请高老师为我把把关,他刚从医院回到家中,就耐心地和我谈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才告诉我:“王龙,今天我父亲去世了,这两天事情有点多,可能无法详谈,你把文章发我邮箱里,等我抽空再看好吗?”那一刻我抱歉至极又感动至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还有吉林大学的陈景彦教授,对我上一本书中的不当之处,亦以师长的宽宏善意给予我真诚的指教和提醒,这些对我今后的治学处世皆可谓影响深远。

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时代,作者创作一本好书不易,编者遇到一本好书不易,读者要看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书更不易,华文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此书倾注了许多希望和心血,责任编辑姜艳艳已经连续编了我两本新书。这位虽然年轻却颇有“拼命三郎”精神的女孩,敬业精神之强、工作标准之高令我刮目相看。此书在出版过程中,她几乎每天都在网上和我商谈如何使之更加完善,有这样的“女强人”督阵在后,我也实在偷懒不得。唯有自求努力,问心无愧。曾国藩说:“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就是此意罢。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所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作为我们和这本书缘分的见证。如果朋友们还有兴趣,请关注我下一本《明代中西人物对比分析》的新作,我争取在下半年完成。另外,本书所使用的部分图片由于时间匆忙,无法及时联系到原作者或版权持有人,甚是抱歉。请诸作者或版权人与本人王龙联系,以商付稿酬并致谢意。

目录

序:青史凭谁定是非

权欲映射下的国运——乾隆禅位和华盛顿卸任的区别

一 权位如同照妖镜

 乾隆和臣工们的双簧戏

 “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

 嘉庆: “嗣皇帝”还是“侍皇帝”?

二 一个留下烂摊子,一个创立好制度

 老人当国的恶果

 比政府还重要的“美国之父”

三 与宪政方向背道而驰的天朝

 “华盛顿神话”在大清的际遇

 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

 “选举告终之时,即暴政开始之日”

千古英雄帝王梦——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千秋功罪

一 英雄与小丑,只有一步之遥

 1644:李自成与克伦威尔的幸运年

 李自成最后的悲壮

 瞧,弑君者的下场!

二 鲜花与粪土同在

 他们都是令人敬仰的“道德模范”

 是野心家,还是大英雄?

三 英国播出龙种。中国收获跳蚤

 “两把金水壶”的理想

 他拒绝当国王,却创立新国家

四 谁是真正的革命者?

 “他甚至在猛击你肋骨的时候,

 还会悲泣和忏悔”

 农民军战士眼中的“老掌柜”

 看谁玩转“帝王术”

五 中国人的病根在于没有信仰

 一个为生存而战斗,一个为发展而革命

 高唱圣歌冲向敌阵的清教徒

笔尖下的自由——从纪晓岚和狄德罗看中西知识分子差异

一 从余秋雨的悲叹说起

 “既生瑜,何生亮”?

 一边是专制工具,一边是启蒙号角

二 利剑高悬下的编书人

 “放弃这部著作,就等于从阵地上掉头逃跑”

 满纸辛酸泪

三 纪晓岚何以成为“纵欲狂”?

 一代文宗甚至不如倡优

 真实的纪晓岚

 文人是怎样出卖灵魂的

四 狄德罗的预言并未过时

 现实的逻辑

 “颂圣文化”何时休

 狄德罗为何能超越纪晓岚?

做狐狸,还是做刺猬?——从苏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看中西文化DNA的差异

一 一边是从容赴死的苏格拉底,

 一边是慌不择路的商鞅

 苏格拉底故意激怒陪审团

 马虻被激怒的巨牛扫荡而死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圣人”商鞅

 是“革命烈士”,还是替罪羔羊?

二 一位是逃避世俗的哲人

 一位是追求功名的贵族

 “我如果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话”

  那我早就没命了”

 殉道者的人格榜样

 一枚无法停止旋转的陀螺

三 一位是不畏强权的斗士

 一位是君主门下的家奴

 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暴政弯腰

 “为了政治,为了民众,我必须打压你!”

 为专制君主鸣锣开道

 商鞅播下独裁专制的恶性肿瘤

四 一位是引领人类的先哲

 一位是专制愚民的鼻祖

 从电影《英雄》的“天下观”说起

 相同的死亡,不同的遗产

五 一边是民主觉醒的黎明

 一边是压制人性的长夜

 奴隶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真正的奇迹

 谁的天空,成全了谁的梦?

被抛弃的革命者——三个世界的黑白英雄

一 托马斯·潘恩: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

 革命者

 现实版的“动物农场”

 从座上宾到阶下囚

 他成了祖国的弃儿

二 瞿秋白:舍其事而成其心的革命者

 “位非得其所,才未尽其用”

 四面楚歌中的下台者

 去留心绪都嫌重

 瞿秋白:应不应走、愿不愿走、能不能走

 瞿秋白留在苏区的真相

 “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惊世骇俗的“自白书”

 说着鬼话去做人

 文人政治家的悲剧

 他们都是蒙难的圣徒

三 涅恰耶夫:不择手段的革命家

 革命家成了杀人犯

 圣徒抑或恶魔?

 革命为何变成了吞噬自己子女的恶魔?

 道德虚无主义者的不归之路

 “我们等待保护自己的英雄”

后记

序言

通俗历史的书写,近几年有一个小热潮。操此事者,多半是业外人士,比如当年明月是海关职员,赫连勃勃大王是证券界的人,十年砍柴则是媒体人。以写中外人物比较闻名的王龙,则是一位军界的作家。如果再加上在我看来很有些专业水准的吴思和张宏杰等翘楚,这个队伍的势力就更加雄壮。不消说,他们的写作,专业的历史学家是看不上眼的。每每提及,便一脸的不屑。但是,这些人的作品却很受读者的喜欢,连一些学历史的大学生,闲来无事也会找些这样的作品消遣,尽管一不留神,让老师看见了,会挨骂的。到目前为止,历史界的专业人士,还没有一个写出来的东西,能这样地走俏。这些业余的历史书写作者,固然玩史料玩不过专业人士,看的材料也远不及专业人士那么多,但要讲文笔的流畅生动,写作时的无遮无拦、自由奔放,专业人士却无人能及。

说起来,我也算半个专业人士,有时候,也混在历史学家圈子里谈天论地,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参加一两个历史学的讨论会,跟人家捣捣乱、起起哄。但是,我却对这样业余的写作表示欣赏。说轻点,他们的作品至少给了读者某种快感,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探索历史的兴趣。说重点,他们中有些人的写作,还是蛮有思想的,历史的书写,无非是思想的媒介。而这样的思想,恰是我们专业人士非常缺乏的。

这些年混在专业历史圈子里,读了不少国内名家的学术文章,读到最后,兴味索然,恨不得放弃历史,去拉板车。通过读某些名家的专业论文,终于明白了为何如此有趣的历史,很多中学生居然不乐意学,原来他们的老师都是这些名家的徒子徒孙,按照一个框子教出来的。历史在他们的笔下和嘴里,变成了抽象干巴的观念,变成了某种政治理念的解说词。而这样的解说词,居然一点文采也没有。在这样的名家之外,就是另外一些满嘴洋名词的新锐名家,文章里的史料,不是飘飘忽忽,就是面目可疑,即便如此,史料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人家的洋理论,才是文章的重点。可惜,这样的洋理论,读者连读都读不下来,在慨叹高深之余,只好束之高阁。一言以蔽之,专业的研究,没有思想,或者也许有思想,但我们看不出来。

历史,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象牙塔的学问,尽管某些东西硬搬到象牙塔里,其实就是杂货店里的过期烧饼。显然,这样的烧饼是无人问津的。所以,我喜欢这些业余人士,喜欢他们的荒诞不经,喜欢他们出格的论断,喜欢他们恣肆汪洋的文笔。本书的作者王龙,就是我喜欢的一个。

跟王龙相识,是因为一次《看历史》杂志组织的会。《看历史》杂志集聚了一堆非专业的历史书写作者,我也混在里面,时不时写一点无稽之谈。这个杂志组织的会,当然都是“乌合之众”。在会上,我见到了王龙,一个早在网络上有过交往的作者。见了他之后,发现他原来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虽然从他那奔放而婉转的文笔,早就断定他不是一个中年人。

这些年,王龙写了不少中外人物比较的文字,在这方面,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却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说到比较,我总会想起钱锺书先生说过的,谁跟我谈比较文学,我就会拿出铅笔刀来。学贯中西的钱默存先生,对比较文学如此愤愤,由此推论,历史的比较也不容易。但是,王龙的作品,我从来没从比较的角度来看。纪晓岚和狄德罗,苏格拉底和商鞅,瞿秋白和托马斯-潘恩、涅恰耶夫,李自成和克伦威尔,他们有可比性吗?比较当然也无可无不可。但是,我发现王龙的比较,其实不是真正在类比,而是营造一个人物描述的氛围、一个切入的角度,通过这样的氛围和角度,他在所书写的人物身上,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读过王龙笔下的人物,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描写,的确很符合年轻读者的口味,相信每个读过王龙笔下人物的人,都会有所兴趣。是否欣然忘食我不知道,但肯定会有所会意。

王龙是个军人,文笔有着军人的明快、军人的简洁,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他读过的一堆书。这年头,当个作家容易,但当个读书的作家却有点难度。王龙和他们一群年轻的伙伴,在历史的菜园子里耕种、收获,他们代表着通俗历史写作的趋势和未来。但愿他们越走越好。

奉命作序,写完之后,发现不像序,倒像读后感,那就算读后感吧。

内容推荐

千年中西的精英人物,仿佛生动在场;历史关口的进退抉择,多么耐人寻味。他们都苦胆忧天,壮心填海,在满腔热忱中孜孜求索,又在沉浮起落里经历荣辱兴衰。他们曲折复杂的人生轨迹,不仅勾勒出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更深深地映射出国运民生的关键拐点。

《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将古今中外同一时期的精英人物进行一一对比,深刻反思中西文化差别下的不同价值取舍,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中国与西方的不同选择和必然命运,从其他民族的兴衰成败中找到普适的经验教训,为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寻找思想借鉴。

《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由王龙所著。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倾情作序!

军旅作家王龙横看中西,再次点击。

《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选取中西历史关键节点上同时期代表性人物,比较不同文明体系下的民族精英之路,剖析大国兴衰的历史玄机,指明未来之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要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较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5846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