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有独钟(钱钟书)/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张俊编写的这本《书有独钟:钱钟书》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钱钟书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书有独钟:钱钟书》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大风过耳,东林慧童,始知发愤,亲师重文,船出上海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钱钟书主要著译书目。

《书有独钟:钱钟书》由张俊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大风过耳

第二章 翻天覆地

第三章 五色韶光(上)

第四章 五色韶光(下)

第五章 东林慧童

第六章 桃坞水暖

第七章 鸟入蓝天

第八章 始知发愤

第九章 寄情山水

第十章 诗学渐成

第十一章 秀在枝头

第十二章 亲师重文

第十三章 水木情话(上)

第十四章 水木情话(下)

第十五章 欢天喜地

第十六章 船出上海

钱钟书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冬去春来夏又至,热气蒸天暑假归。浑浑噩噩六个月,滥读杂书排成堆。

只道回家如纵虎,心中得意喜气吹。进门一说果然是,爹爹未定几时回。

钟书暑假回家,照例先看望爷爷,爷爷考问一下成绩学业。然后再看望大伯母、母亲,和弟妹们说笑玩乐一番,展示一下口才,逗得弟妹前仰后合,前围后绕跟着他胡跑一气。

钟韩背着假期作业去了外婆家,说是十几天就回来。城里的小学同学大多去了乡下,也有少数几个去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剩下的人不多,所以钟书很少上街,一心在家读他的剩闲书。蚊子咬,天气热,在别人实在是难以忍耐,在他却好像不需要怎么在意,因为他一心在书的世界里。只是睡觉没钟点,起床没钟点,吃饭也常常不守时,穿着更是随便。皮鞋往床下角落里一踢,要不是姆妈精心擦亮收好,到开学的时候恐怕都不能穿了。

假期眼看着过了二十多天,一天中午,钟书又因为看书耽误了吃饭的时间。姆妈催了好几次,他总是一句“马上就来”。“马上”到底是多长时间,从古到今还没有确定过,这天钱钟书的“马上”时间长达四十分钟。姆妈心细,在收拾饭桌的时候,给钟书留下一碗菜一碗饭。钟书抱起来就往嘴里一通乱扒拉。正在这时钟韩忽然跑了进来,一看钟书还在吃饭,而且是剩菜剩饭,就开玩笑地说:

“锦衣没得穿,玉食没得咽,烂书倒有几薄本。”

钟书含着半口米饭接着说道:

“茶饭虽粗而无味,但口里有书香,你待怎样办?”

“三伯无锡街边走,如闻天上雷公吼。”

“假期已过半,不见回家走。小猪也想吓唬狗。”

钟韩看着钟书嬉皮笑脸的模样,焦急地说:

“我没骗你。刚才我和爹爹一下船,就在码头边的铺子里吃小笼蒸包,哪知忽然看见三伯从街上走过,我爹忙叫住三伯,一起吃了包子,刚刚进的大门,爹和三伯去爷爷房里了。”

钟书不屑地一摇头,笑道:

“别逗了,装得倒还挺像。”

“你怎么就不信呢?三伯本来要坐火车回来,因为打仗,铁路不能走了,只好又到天津改坐轮船到的上海,然后又坐车回到无锡。路上一耽误就是将近一个月,又多花了不少冤枉钱,这时候可能还在火头上,你当心点吧!”

钟书倒吸了一口凉气,饭也吃不下了,一推碗,向外就走。

“我看爹爹去!”

姆妈忙喊道:

“吃完了饭再去呀!”

“吃饱了!”

钟韩跟着钟书跑进爷爷的房间,只见钟书一进门,忘记了先问爷爷好,直接跑到钱基博的面前,声音激动地说道:

“爹爹,您回来了。”

“想爹了?”

“又想爹回来,又怕爹回来。”

爷爷和四叔基厚都哈哈一笑。

“这孩子真说的是实话!哈哈哈哈……”

基博慈爱地捋了一下钟书鬓角的头发,盯着钟书的全身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不由地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但还是充满欣喜地说道:

“先儿长高了,也更结实了,怕比我还要高一点儿了。”

“一年没见了,还能不长高?人家吃洋面包,喝洋墨水,可就是别长个洋大个。”

爷爷打趣地看着两个孙子,接着说道。

“钟韩还不是一样,看长势,将来比钟书个儿高。”

“先儿,爹和爷爷说会儿话,你和钟韩先玩去,啊!”

钟书满怀着父子亲情和温情,和钟韩出门聊天去了。

钟韩同情地看着钟书,说道:

“我其实也挺害怕三伯的,他老是那么严肃,也不爱说笑。”

“四叔就好多了,老是笑着看人,一说起话来真是口若悬河。”

“你爹的学问其实比我爹大多了,要不怎么能去北京清华大学当教授!”

“我爹确实有学问,写的书多,也写得有深度,有新意,有文采,不然的话,大名家张謇老先生怎么可能赞赏他是‘江南才子’呢?”

“听说他还赞赏一个人也是‘江南才子’,好像姓杨。”

“姓杨名荫杭,字补塘。也是咱们无锡人。我爹还参加过他办的‘理化会’呢!”

“对!是杨荫杭,我爹和三伯一起参加的‘理化会’。”

P79-81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有独钟(钱钟书)/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69317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3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