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台湾了吗
内容
试读章节

2011年,台北市市长郝龙斌,这位国民党元老郝柏村的公子,先因花大成本举办花博会而被政治对手攻击,后有他的得力跟班被查出涉嫌购买高价花卉吃了回扣。种种不利因素显示,他办花博会就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还让选情告急。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后结果是正面的:郝公子领先对手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苏贞昌14万票,成功连任台北市市长,先前让他狼狈不堪的台北花博会反而成为他手中的王牌,让他打赢了漂亮一仗。

如果单纯从商业利润、城市改造、影响力增加作为成功的判定标准,那为什么后来香港申办亚运会遭到民意反对?如果说办大型活动劳民伤财,那广州旧貌变新颜,河涌“龙须沟”式的变化,怎能让人忽视?同样的问题,我也带到了台北花博会,因为台北花博会也用去纳税人不少钱,并在政治上引起争议。台北市政府花大力推销花博会,到底出于怎样的考量?民众态度又是怎样的?利用参观花博会机会,我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办理完入场工作证后,我们摄制队扛着机器融入台北花博会浩瀚的人潮中。花博会大门被大片色彩浓重的鲜花包围,进出人群中除了拖儿带女的台湾人外,还不时听到广州话和普通话。在台北市这情形已经见怪不怪,因为市内景点大都是大陆游客的天下。

忽然,一个现在看来挺幼稚的想法在我脑海浮现:台湾政治造成社会对立严重,台北是蓝营国民党“盘地”,既然在这里举办花博会,那南部绿营为主的民众是否会有抵触?我承认自己也是受台湾媒体影响,过于用政治权谋去判断岛内的社会现象。很快,我得到了答案。花博会里有很多游客都是从南部专门请假来参观的,他们兴致勃勃投入其中,受访人士都对花博会赞赏不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实不需要区分蓝和绿,只有傻瓜才会在这样一个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的环境里大谈政治。

在花博会,你可以一下子看到3300种植物,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特别是洋溢着上海风情的“海韵园”,占地1250平方米,融入了石库门、“弹格路”等海派文化元素,先后使用了120个品种的7000多盆鲜花,展示的花卉包括上海市花白玉兰、多年引种驯化成果的荷花与山茶,以及上海本地特有花卉崇明水仙等。“海韵园”是花博会游客最青睐的景点之一。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都曾专门到访捧场。

由于园区实在太大,我们仅有两条腿,只能选择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景区拍摄。展示未来绿色发展的“未来馆”是拍摄第一站。

未来馆内植物千奇百怪,被人工剪裁过后各具特色。有些长得奇形怪状,有些呈现火箭形状,差点没把变形金刚和蝙蝠侠裁剪出来。不过吸引我们的,却是一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榕树。

这种树龄大概80岁的老榕树在广州遍地都是,还算是老人院里的年轻人,但在台北花博会展位里,它却被视为上宾,占据很大的展览面积。原来当时在台北老城区拆迁的时候,这棵榕树面临被铲除的命运,几度转移都无处可容身,最后台北花博会将其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上抢救过来,移植到未来馆这里,意在提醒大众,无论GDP如何发展,决不能牺牲环境。

“未来馆展示的就是一种环保理念,一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概念”,展馆导游柯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花博会每个馆要选一种象征台湾生命力的植物做代表,因为这棵榕树很有故事,它几经劫难,终于在有心人帮助下奇迹生还,它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人们对传统的坚持和传承,所以我们挑选它做我们未来馆的代表。”

我在这棵盘根错节的榕树下环绕一圈,一种敬意油然而生。一位大陆学者也在树下感叹了很久。我把麦克风递给他进行采访,他说:“在我们经济腾飞的今天,成功似乎都以物质、金钱和权力为判断标准”,他摸着大树停顿了一下,“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先破坏、后建设,宁要GDP,不惜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子子孙孙一定会唾骂我们的!这棵大榕树是很好的提醒。”

这位学者说出了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台湾经济先于大陆振兴,会有更多成功与失败经验可借鉴,或许他们更懂得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棵大榕树,正代表了台湾民众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刻反思。如果万物有灵,我想,广州恩宁路挺立着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的妙高台和金陵台,一定会为这棵大榕树的存在而感到羡慕。

由此看出,台北花博会向大家展现的不单是奇花异草和先进的栽培技术,更看重环保理念推广。因为花草可以嫁接,技术可以发展,但如果子孙后代没有传承下绿色环保理念,那一切美好都可能面临消失,最终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

“好花不常开,好梦不常在……”

花博会内游走,你会随处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不要以为来花博会就只是看花,花也有自己的故事。从歌声里面我们能感受到花博会浓厚的人文风情,邓丽君无疑是“台湾之花”,主办方以她来作为花博会代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花博会特别设有“邓丽君馆”,里面展示了大量邓丽君的生前用品。在现场我们看到,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大陆游客,这个馆都是他们的挚爱,人气最旺。邓丽君的动人歌声把海峡两岸距离拉得很近。人心都是肉做的,何况是有血缘关系的两兄弟。在过去两岸分隔时代,其实大家都有彼此靠近的想法,可政治确实是绕不开的铜墙铁壁,就算邓丽君这种深入民心、影响力巨大的明星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个黄昏,两位小个子同学在河岸边散步,热烈地探讨着中国的未来。50多年后,他们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各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领导人。

这两位同学就是邓小平与蒋经国。

以他们的胸怀和统治力,绝对有智慧在两岸关系上走出重要一步,而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互访,明显就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可惜的是,他们还是要面对意识形态的藩篱。

在名人馆我看到一段珍贵历史证明。那是一张中央电视台1988年寄给邓丽君的邀请函,内容是邀请邓丽君回大陆参加当年中秋晚会演出。我想,能够有资格来决定发出这份邀请函的,一定是当时的“最高指示”。P24-26

书评(媒体评论)

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台湾因为传承了中华文化,人与人之间有着浓厚的人情礼节;佛教是中华文化一项宝贵的资产,台湾社会因为佛教文化的兴盛,而显得祥和有情,充满活力。《去台湾了吗?》这本书,将会告诉您台湾人情的蓬勃多彩。

——慈容法师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人间卫视董事长

梁宇是一位热情的人,他因工作认识了台湾;当他踏上台湾,深度游访后,更爱上此地的人文景现,开始热情推荐台湾。

朋友,去了台湾吗?若未曾,请读他的介绍。

——冯明珠台北“故宫物院”院长

梁宇春秋笔,针砭台湾事!

——邱毅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

后记

写一本书的艰难,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更多来源于内心那种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过程,很彷徨。当想到出版后读者的反响,我更彷徨。所以我应该就是汪峰歌曲中的那个生于彷徨的人。

和电视制作环节一样,书籍出版也凝聚各方心血。现在除了几位著名作家,出版商都不指望出书会有利润,作为一名写作新手,我何德何能?所以在此首先感谢如此看好我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最近一次台湾之行,谢超华先生赞助了整个制作团队的出行经费,让我们能够采访到台北的“垃圾不落地”政策实施情况,看到佛光山上智慧之光,感受到九份的悲情,看到淡水的落霞,特此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书籍制作团队的小伙伴们。他们受到我邀请后从没提过任何利益要求,义无反顾地投入创作中去。我不会忘记烈日中拿着脚架、汗流浃背奔走的摄影师刘剑钊,为统筹事项频繁往返于广州、佛山之间的策划人梁昭媚,在台北为我充当义务摄影助手的关院学生古来希、黄河,带着小孩挑灯帮我整理文章的钟文慧。他们的付出远远大于我能给予的东西,在庆幸自己幸运的同时,我要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写书的过程兴奋、孤独而又漫长。由于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写作,常常日夜颠倒,很多文章是听着妻儿的熟睡声写成的,亏欠家庭的也很多,见爸妈的时间也少了,对于亲人的感恩,只能浓缩成一句“对不起”。

这本书是否受欢迎,现在想得倒不是太多,因为我相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尤其在广州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我可以借助这本书向全体广州市民推广“垃圾不落地”的环保理念,也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这座城市。当未来某天,本书终于摆在书店显眼位置,摆在地铁和便利店角落,摆在大学图书馆里,人们随手拿起翻看,便可以知晓台湾,学习垃圾分类等知识,那将会是我最大的满足。

目录

台湾的风景

 中山纪念馆: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

 国民党党史馆:两个人的守护

 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隐隐于市

 台北花博会:城市发展启示录

 101大楼:鹤立鸡群的地标

 台湾“第一学府”

 康青龙:找寻失落的街坊生活

 台北故宫:镇馆何止三宝

 张大千故居:双溪水长流

 林语堂故居:一段世纪爱情的见证

 少帅禅院:见证张学良幽居生活

 中山楼:租金一万的文物

 九份:台湾悲情城市

 野柳:台湾活化石集中营

 淡水:如诗如画的一抺落霞

 日月潭:记得要吃荼叶蛋哦

 中台禅寺:佛教文化的精致体现

 佛光山:出产“欢喜”的地方

 台南:最有“古早味”的地方

 垦丁:寻找台湾最南风景

台湾的人物

 大师星云

 李敖:一颗拿捏有道的大爆竹

 “爆料天王”的黑白人生

 马英九办公室的年轻人

 刘兆玄:成功不必在我

 谢孟雄评台湾教育制度

 施茂林:法律也要有人情味

 一位里长的独白

 那一夜,赖声川在说相声

 宋少卿:相声在台湾很年轻

 我的台湾导游

台湾的味道

 夜市人生

 疯狂的包子

 带你吃正宗的牛肉面

 世上第一杯珍珠奶茶

台湾风情

 台北,决不让垃圾落地

 槟榔为何配西施?

 体验台湾汽车旅馆

 温泉水,响叮咚

 普通话,台湾腔

后记

序言

梁宇新书《去台湾了吗?》即将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在台湾的采访经历、对宝岛人文风光的全景式阅读、与台湾同胞交往的点滴感悟,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那神秘的热土。

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电视平台的土壤,成长、发芽,再加上作者的努力,自然开花结果。今年,是广东电视人值得铭记的一年——广东广播电视台正式成立。在我们提出的“三个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里,“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功的电视台,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一名出色的主持人,能够带动收视上升;一名出色的记者,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道德认知;一名金牌制片人,可以打造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栏目。如何为人才的持续成长产生培育土壤,也是我们广东广播电视台重返中国广电第一阵容目标的制胜之道。

梁宇新书出版,体现了广东电视人的专业水准和媒体责任的担当,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涌现出更多能力出众的同事,为打造广东广播电视台的辉煌而不懈努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根基、积蓄能量,吹响向全国挺进的号角!

内容推荐

《去台湾了吗》的作者梁宇是广东电视台的主播,由于主持《两岸视点》和《辛亥百年走台湾》等节目,作者三进台湾,对台湾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于是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与感受,写成本书。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湾的风景”,主要介绍了台湾的标志性建筑以及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第二部分是“台湾的人物”,主要介绍了作者在台湾采访和接触过的人物;第三部分是“台湾的味道”,主要介绍台湾的夜市以及各种著名小吃;第四部分是“台湾的风情”,主要介绍台湾的槟榔西施、汽车旅馆、诚品书店等较有特色的方面。

编辑推荐

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去台湾了吗》从一名电视主播(梁宇)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台湾。书中除了有人文风光、经典美食外,还将与台湾人物交往的点滴记录下来,当中有星云大师、“爆料天王”邱毅、大师李敖、娱乐明星小S等,以多角度把一个立体的台湾呈现给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台湾了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343080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2014130922
中图分类号 K925.8-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