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对策》由杨宝平、包海军主编,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基层医院的内科、心血管科、急诊科的医生及护理工作者。本书共分十四章,前三章从ACS的概念、病理生理及流行病学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别从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缺血治疗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第十章介绍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PCI。第十一章除对严重的、常见的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外,还对出血并发症做了单独介绍。第十二章针对老年、女性、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特点及处理要点。第十三章主要介绍了急诊冠脉搭桥术及外科处理心脏破裂等ACS的严重并发症的问题。第十四章对近年来报道的并非罕见的一种与ACS极其相似的疾病“心尖球形综合征”做了介绍,相比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心尖球形综合征”与ACS的鉴别更加困难,如果误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章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00l
第一节 冠心病的传统分型/001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分型/006
第二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流行病学/009
第一节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流行状况/009
第二节 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流行状况/010
第三节 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状况/013
第三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015
第一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学发现/016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同临床类型的病理学变化/017
第三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018
第四节 不稳定斑块/020
第四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技术/026
第一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026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041
第三节 多排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044
第四节 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051
第五节 冠状动脉造影术/082
第五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危险分层/090
第一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090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体征/095
第三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00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104
第六章 抗血小板治疗/113
第一节 阿司匹林/114
第二节 噻吩并吡啶类/118
第三节 新的ADP受体拮抗剂/121
第四节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123
第五节 环磷酸腺苷一磷酸二酯酶(CAMP—PDE)抑制剂/128
第六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128
第七节 血小板异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抗凝/137
第八节 氯吡格雷抵抗/141
第七章 抗凝治疗/148
第一节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149
第二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163
第三节 活化部位靶点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168
第四节 维生素K拮抗剂/170
第五节 抗凝治疗的禁忌证/173
第八章 调脂治疗/175
第一节 冠心病高危人群强化降脂治疗/175
第二节 PCI围术期强化他汀治疗/183
第九章 抗缺血治疗/187
第一节 β受体阻滞剂/187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剂/193
第三节 硝酸酯类药物/195
第四节 其他抗缺血药物/200
第十章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203
第一节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203
第二节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213
第十一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224
第一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源性休克/224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发急性心力衰竭/240
第三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258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出血性并发症/266
第十二章 特殊对象/276
第一节 老年患者/276
第二节 女性冠状动脉疾病/286
第三节 糖尿病患者/296
第十三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304
第一节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04
第二节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310
第三节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处理/316
第四节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322
第五节 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手术治疗/327
第六节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监护/331
第十四章 心尖球形综合征/344
第一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344
第二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345
第三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的鉴别诊断/346
第四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347
第五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患者的预后/347
第六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制/348
第七节 心尖球形综合征的临床意义/349
附录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