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根编著的《忽必烈大汗(上下)》以史诗风格全景式地展示元世祖忽必烈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成吉思汗死后的几十年中,汗位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先由窝阔台继承汗位,后经历了贵由汗和蒙哥汗。蒙哥在一次战役中身亡,忽必烈与其小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终,一身赫赫武功的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成为草原上的真正霸主。将国号改为元,元朝自此开始。
忽必烈以汉法制汉地,又历经多年的征伐和智取,终于扫除了所有强敌,南北统一,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主入中原的一统王朝大元,成为一代帝王。忽必烈实现了中华民族新的大融合,其历史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忽必烈大汗(上下)》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情节跌宕起伏,场面宏大,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由本书改编的重大历史题材50集史诗电视剧《建元风云》,即将在央视及各地电视台播出。
忽必烈是蒙古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南征大理,借路吐蕃,结束了云南数百年的地方割据状态;他南下伐宋、平定叛王之乱,完成和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六次大统一;他定鼎大都,全面规划城池宫殿,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首都。他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他的先辈们不曾有过他那种统一并统治整个已知世界的梦想,后继者中再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眼光。巴根编著的《忽必烈大汗(上下)》全方位、多视角、多角度地再现了一个作出了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
十三世纪二十年代,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并列着几个不同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偏安江南的宋朝经“靖康之变”虽元气大伤,但江南物阜民丰,贸易发达,宋朝因此并不显颓势。金朝与宋隔江相望,自灭了北宋后,虽存有南下之心,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作罢。西南的大理与吐蕃,及与之毗邻的西夏与西辽,彼此之间虽摩擦不断,不过苦于实力相当,只好把一统天下的野心老老实实地放在肚子里,代代相传给继任者。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秘而不宣的想法,早已经不是秘密。
在这些政权的北部,骑兵天下无双的蒙古,早已经开始了一统天下的计划。自从占领中国北方以后,从那里得到了大批的工匠提供了各种武器装备,这些武器配上彪悍凶狠的蒙古骑兵,形成了强大的攻城拔寨能力,所到之处或受降或屠城,蒙古的版图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扩大,这也更加刺激了成吉思汗天下归一的雄心壮志。这一年,成吉思汗像往常一样,行进在西征的路上,旌旗招展,队伍雄壮。
成吉思汗的征西大军营以白色毡帐群组成,方圆几十里,气魄雄伟,弥漫着一股天然的肃杀之气。中军大帐高高矗立于白帐群中,为余下的毡帐包围。中军大帐前的大蒙古汗国神器九足大旗--苏力德静静地立在那里。成吉思汗端坐在帐中悠闲地品着奶茶,跟前坐着也遂夫人。帐外,不断地传来被弓箭、檑木、滚石击中的蒙古士兵的阵阵惨叫,城墙久攻不下。
也遂终于坐不住了,皱着眉说道:“大汗,这城非比寻常,实在是太坚固了,已经攻了这些天依然拿不下。要不,别攻了,已经死了这么多人。”
成吉思汗看了看也遂,缓缓道:“死人越多,越必须攻下。要不将士们的英魂没处安息,他们死不瞑目啊!”
也遂刚想再说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出口,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满脸是血地闯了进来,怀抱着一名已经死去的孩子。那孩子不幸被箭射中,早已是血肉模糊,胸口涌出的血沾满了察合台的衣襟。“父汗,父汗,您看……”
成吉思汗本想听也遂的解释,被察合台一冲,愣了一下,随即问道:“怎么了?大呼小叫的。”察合台扑通一声,抱着孩子跪了下来,颤巍着身体说道:“父汗,您看,您看啊……”
早已见惯生死的成吉思汗,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吃惊,但察合台的失态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于是惊道:“这是,谁呀?”察合台呜咽道:“是乌日图啊,父汗……”
虽然见惯了生死,早已习以为常,不过亲人离世,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让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禁不住大吃一惊,慌忙站起来走到跟前,抱住了乌日图,唤道:“我的爱孙,你怎么了?你醒醒啊,啊,醒醒。”任凭一代天骄如何呼喊,乌日图再也没有了反应。一旁的也遂不忍去看,转头拭泪。 乌日图的死,让原本还有些犹豫的成吉思汗下定了决心,不攻破城绝不班师回朝。成吉思汗端坐帐中,让夫人也遂坐在左侧,并叫来了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其他宗王,以及速布台、者别等十几员大将。众人很少见成吉思汗这般生气,一时都不敢擅自出声,屏息片刻,成吉思汗怒容满面道:“从其他地方再调两万兵马,三天之内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眼前这个魔城!听好了,要不惜一切代价!”
察合台瞪着喷火的双眼,狠狠地说:“父汗,拿下这魔鬼城以后,把它一把火烧成灰烬,为我的儿子报仇。”
成吉思汗稍有犹豫道:“不要烧它,留着有用。”
察合台不解道:“那我儿子的仇怎么报啊?”
成吉思汗望了察合台一眼,转头对着众人说:“各将领听令,打下这魔鬼之城以后,凡年龄大于我爱孙乌日图的全杀掉。攻城战役由察合台总指挥。”
众将见成吉思汗威严中透着愤怒,齐声道:“遵令。”
一直没有说话的术赤忽然跪在了成吉思汗跟前,说道:“父汗,您把这里广阔的地方分给了我,您又下令屠城,给我留下一片废墟,一个夜夜鬼哭的恐怖之城,还有什么用啊?”
成吉思汗生气地说:“我没说屠城,我只是说杀掉比乌日图年龄大的。”
术赤接着说道:“父汗,您是知道的,将士们一旦杀红了眼,能顾得了这些吗?最终还不是屠城吗?”
成吉思汗一时语噎,犹豫之际,窝阔台走过来跪下道:“求父汗一定要劝阻二哥,千万不能屠城,二哥已经被仇恨的烈火烧焦了心。求父汗一定要劝阻他,屠城万万不可啊!”此时原本同意屠城的部分将领也开始劝阻。成吉思汗见人心不齐,难下决定,只好手一挥,说道:“你们先走吧,容我再想想。”察合台刚想上说些什么,成吉思汗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不要再说了。”
众人走后,成吉思汗和也遂静坐在毡帐里,沉默良久。夜幕已降,成吉思汗始终没有说话,刚才的争论显然让他为难。也遂看透了成吉思汗的心思:他虽然想着为孙儿报仇,但以一城之命来交换显然不公平,并且人死不能复生,就算白白杀掉了一城的无辜百姓,乌日图还是不能活过来。于是安慰道:“大汗,我想术赤、窝阔台说的是对的,不要让察合台屠城啊,那里有很多无辜的女人和孩子。求大汗宽恕他们。”
成吉思汗扭头看了也遂一眼,点了点头,随即望向远方,沉思不语。
经过一夜的思索,成吉思汗早已有了决定。临天亮之前,他短暂地休息了一番。常年在外行军作战让他养成了倒地便睡、随睡随醒的习惯。前者,是因为疲惫;后者,是因为警惕。
第二天天还没亮,成吉思汗已经集结好队伍,带着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人骑在马上带兵出击。早已经领教过蒙古兵厉害的对方不敢硬拼,只好赶着一群妇女儿童作掩护向这边进攻。在蒙古士兵看来,挡在路前的都是敌人,哪怕是孩子和妇女。随着察合台大喊一声“冲”,蒙古兵挥舞着武器向对方冲去,一阵昏天黑地地砍杀。对方只是稍作抵抗便溃败了,剩下了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一位年轻妇女领着一群孩子和女人跪在成吉思汗马前,愤怒道:“你这个东方魔鬼,把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孩子和女人都杀了吧。杀了吧,你杀呀,你这个东方魔鬼!”身边的孩子和女人们,惊恐中透着愤怒与绝望。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