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省心
内容
编辑推荐

妙华法师,1960年出生于陕西渭南。1986年山东淄博教育学院毕业,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戒。1989年至200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沙洗心禅寺首座。

《省心》是其感悟人生的佛学读物。

内容推荐

妙华法师创作的《省心》分17讲,主要有心灵需要、缘起、三宝、出世入世、五戒十善、八正道、南北禅宗、集苦灭道、十二因缘、四摄六度,及用戒定慧三学架构成功人生。还有三法印,四无量心、三皈五戒菩萨戒概说、六妙法门修行纲要、优秀修行者的修行纲要等。

目录

修行是一种习惯(代序)

第壹讲 文以化性

第贰讲 心灵需要

第叁讲 缘起

第肆讲 三 宝

第伍讲 出世入世

第陆讲 五戒十善

第柒讲 八正道

第捌讲 南北禅宗

第玖讲 集苦灭道

第拾讲 十二因缘

第拾壹讲 四摄六度

第拾贰讲 三法印,四无量心

第拾叁讲 月戒定慧三学架构威功人生

第拾肆讲 三皈五戒菩萨戒概说

第拾伍讲 六妙法门修行纲要

第拾陆讲 优秀修行者的修行纲要

第拾柒讲 和尚对居士们说

附录:

生活禅,要走的路还很长

——专访妙华法师

《芒果画报》对话妙华法师

——吃素是一堂功课

法住法位,知足常乐

——尊品杂志记者专访妙华法师

喜鹊闻道

试读章节

曾经有一个70岁的老人,抱着一本《弟子规》到我面前说:师父,你看我进步了,我现在开始学《弟子规》了。我说:这是8岁以前应该完成的教育啊。我每天要接待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大家正在喝茶,一个企业家听大家都在谈《三字经》、《弟子规》,他竟然说了一句非常雷人的话,问“弟子规”三个字怎么写。可想而知,现在各地办的大大小小的国学班,实质上还处于扫盲阶段,类似于当年梁漱溟搞的社教,现代人离孔孟思想、老庄思想、佛陀思想还差得很远。

总而言之,文化对一个民族最大的好处在哪里,我们的认识一定要到位。对于一个人来讲,文化的意义在于化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意义就在于化导。化导什么呢,化导粗暴和野蛮、无知和愚昧。

文化可以滋润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除了需要建立文化系统以外,还需要建立信仰系统。但是在此我必须做出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学术上讲一个人有信仰是正常的,而没有信佴是不正常的。在2000年度的统计当中,全世界60亿人口,48亿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但有12亿人什么都不信。为什么说一个人有信仰是正常的,没有信仰是不正常的呢?可以从三方面来展开论述:

第一,面对浩渺无边的宇宙,作为一个生物性的人活在地上,你不可能没有信仰,因为我们对于未来的世界,未知的世无从解释。谈到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看最近杨振宁博士写《科学与佛教》,他所阐述的科学与佛教的自洽性、统一性,与近20年来在各种场合讲到的观点不谋而合。当然他是站在科家的立场来论述的。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有一类人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是要消灭宗教的,当然宗教和信仰不能完全画等号。还有一类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条平铺的钢轨,远不会相交。

而事实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望之不远;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行之不远。那些理论物理学家,他们站得很高,看得很远。为什么是这样呢,一言以蔽之,当老子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科学家在拿着望远镜向外望。当科学家对宇宙有了整体把握的时候,他们会和老子殊途同归。

也有人从高能物理学的角度,把佛学、老庄思想,甚至是孔孟之道和理论物理学进行对比,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是非常优秀的。他说,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是宇宙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牢牢地框定在伦理道德的架构之内,当然这样的认知是不错的,也没问题,但仅此是不够的。孔子是圣人,圣人所见略同,释迦牟尼、老子、庄子、孔子,他们在不同的纬度,对于“道”都有自己清醒的认知。只是说,他们面对各自所教化的百姓,在运用的层面上设立了不同的教材。

在这里我们需要得到的启发是,我们真的需要拓展视野,打开心结,而不要作茧自缚。一个人打开心灵,提高认知,达到像《心经》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那样一种状态,才是最佳状态。我们用的最通常的方法是读书,读书是为了明理,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除此以外,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仙人指路,有可能你读了一箩筐的书,但你不得要领,没有抓到法要,需要过来人给你指点,就是所谓的点化。

除此以外,我们怎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改变观念呢?我们的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身体所感觉到的社会,就这么大一个范畴,如何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呢?当你学习了一门外语,融人了一种文化,建立了一个信仰,很可能你看世界的视角就改变了,当你的视角改变了,你就获得了新知。P7-8

序言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2012年冬天和2013年春天我在华夏儒商佛学班与中南大学国学践行班上,以及明伦书院的讲座光盘,由弟子悟湘、亲森、悟恭居士整理成文字,经我修改,在博客上发表,再由弟子悟湘校稿、统稿,编排成文,由我再次定稿。大家可以想到这些弟子们在繁琐而又精细的文字校订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我很坦然,因为他们都心照不宣,想学习佛法,弘扬佛法。

我也有私心,想让他们在文字整理中系统学习佛法,认领佛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烧香拜佛逛庙的层面。真心希望弟子们能将佛法与心性挂钩,与生活挂钩,透过佛法化性化导,面对现实,成就自我。只有这样,迷信佛教、功利佛教、死亡佛教以及形形色色的附佛外道才没有滋生之处。而人们才会真正从心灵深处得到佛法的支持与净化。这是我们乐此不疲的原因。

佛学的基本内容是应邀而讲的,本来并不在我成书的范围,我不想重复自己。只是所讲的内容不同以往,紧紧联系了人心、人生与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有指向人心的感悟,并不是干枯的佛法教义,故此,成书也不为过。更何况还有不少人对佛法是误解的。

为什么叫省心?其意有三。一、做人一生一世还是省心点好,或者说要省心,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很狂躁,不省心。二、省心是反省之义。人和动物最大的心理区分是人多多少少会反省,并从中获得心灵经验,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变得聪明起来。三、省心的最深处便是明心。大凡圣人或智慧的人,一定是省心的高手。省心,才能觉悟,省心省得越纯越深就觉悟得越彻底。世人迷乱、苦恼大多是不会省心造成的。此字有两个读音,在此任何一个念法都对。

当修养成为一个民族的习惯,当修行成为人生的必须,人生命生活的质量才会有真正的保障,即心理保障,而绝不是经济与科技,那些东西充其量是基础、工具或手段而已。而当我们想用这些来架构幸福与平安时,好比饮鸩止渴,或如鹿逐焰。至少可以说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是幼稚的。正因为如此,甲亢、抑郁症、癌症、三高以及亚健康人群在逐年增加,除环境污染等因素外,心理不健康导致心源性疾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佛法恰恰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千千结,消解心性中的毒素。

我对佛教以及佛法的认知是现实的。佛教是一种社会存在,介入佛教的人一定不要把佛教看成理想国或桃花源,这样看这样想是幼稚的。我只承认有些人有了佛教信仰之后有了恪守、提醒与修养,但在生死名利关头能否过关,还看造化。而佛法才是佛教存在的核心意义与理论基础,它真实地揭示了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而住持佛法实践佛法的人则大不相同,有深有浅,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邪有正,一言难尽。因为他们都会在不同程度受到传统与现实的牵扯,变得不是自己。总之,学习传统,关怀社会,落实人生是我的努力方向!

天堂可以有,地狱可以在,但必须清楚,心才是圆点或出发点。如果忽略了心,而将生命寄托在他方,一定是佛法悟得不透,求证不深。

而人心与社会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道不是吗?

20年前就有人说南济北妙,(南方济群法师,北方妙华法师)我不以为然。六祖说,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又说,法无顿渐,人有迟疾;还说,不论其它,唯论见性。我没有南北东西、老乡同学、信与不信的观念,只讲见地、信根与缘分。更何况业风浩浩荡荡,生命好似水上浮沤,谁为其主?只是在尽一个出家人的本分而已。我不当方丈,不是不能,而是为了一心一意著书弘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弘法的方式方法与思想深入探求,并以修证获得弘法的实践证明,自他两利,教学相长,既避免了无谓的事务竞争,也符合本性,又乐在其中。有人说我是贤圣僧,谐音,闲剩僧;有人说我是弘法个体户,专业户。是讥是誉对我来说只是参考消息,我坚定不移地弘法,扎扎实实讲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写好每一本书,打坐、读书、写诗、画画、品茶谈艺,活到老学到老,做好自己,至于受不受人待见早已无关紧要了。

30年了,在我弘法、著书的过程中,我的出家在家的弟子、朋友以及徒孙在出行、生活、法务的方方面面都给了我最优秀最体贴的关爱与帮助,使我精力充沛地去弘法,多快好省地出书。其中洗心禅寺的悟圣方丈、悟博法师、心住法师,北京的陈学民、河北的刘翠敏,深圳的杨开井、东莞的卢叙安,湖南的悟恭、悟湘居士以及颜如玉、刘庆、曾寿涛、叶铁华居士,他们都是学修并重,护持佛法的优秀者。多年来,我一直受到他们的护持与鼓动,当然,还有很多帮助过我的人,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只能全心竭力弘法,以报酬供养之恩。很知足,也很庆幸,当然,在独处或静坐时会有些许不安,因为,我做得还太少,也并没有放开手脚去弘法,而得到这么多好处,徒消供养,心生惭愧。

更感恩叶峰教授、宣方教授、颜爱民教授的知遇之恩,将我提携至大学以及研究所的讲坛,给了我更高更广阔的弘法空间,并给予我很高的认同与荣誉。

本书是由颜如玉、许刚丈、陈学民等居士资助倡印并结缘的,有缘读到此书的同仁应感恩他们所做的功德。

在此成书之际,写成以上文字和读者交交心,让读者了解作者,以便解读内容还是有必要的。

妙华

2013年7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省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妙华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48336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4054222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