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靖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靖是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著有很多种兵书,但大多已经亡佚。

常伯工著的《李靖评传》介绍李靖的事迹和他的军事思想,并对此作出评论。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所选军事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反映了中国兵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传主有多重身份,也只以其军事事迹为主,以突出本丛书特色。

常伯工著的《李靖评传》是此丛书之一,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既介绍李靖的事迹,也介绍其军事思想,并作出评论。在写作方法上,既讲人,也讲故事,语言生动,叙事精彩,引人入胜。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身世及时代

 一、胡风雄劲

 二、英雄出少年

第二章 萧、辅之膏肓

 一、归顺——征途的起点

 二、牛刀小试——征萧铣

 三、再露峥嵘——讨辅公柘

第三章 大漠喋血

 一、难言之隐——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二、勉为其难——渭水之滨的周旋

 三、“铁骑突出刀枪鸣”

第四章 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一、生存空间的竞争——河西走廊

 二、青海骢的故乡——吐谷浑

 三、挥兵大非川

第五章 卫国公

 一、凌烟阁——唐初显贵多功臣

 二、军事支柱——李靖的殊荣

第六章 里程碑——精神的传世

 一、实践

 二、兵法的流传

 三、历史地位

试读章节

李靖生活的时代,大河南北处处驰旋着雄劲的尚武之风,这是一股“胡风”。它是挟带着大漠的沙尘从西北吹进来的。自上古至西晋,中原大地一直由华夏族的帝国矗立独霸着。大多数中原人没有接触过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与这些民族的接触也多在河朔至大漠以南的边沿地带发生。西晋末年,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北方众多的游牧部落一个一个地内迁到中原的周边或腹地,与内地的流民浪潮交织成一曲杂乱的交响。

所谓“五胡”,是指五个主要的西北游牧民族,他们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进入中原后,驱走了这里的主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为时不久的政权。计有:匈奴族三个政权,前赵、北凉、夏;羯族一个政权,后赵:鲜卑族七个政权,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代;氐族三个政权,前秦、后凉、仇池;羌族一个政权,后秦;巴氐一个政权,前蜀。这些西北游牧民族带给中原的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便是战火。他们绝对不是赶着羊群、唱着牧歌,信步悠悠地走来。他们是铁骑驰突、羯鼓高奏、刀光闪烁,挟着一路狼烟冲下大漠、高原的。因为本非善类,所以在中原就不会有求同存异的安宁之举。一般的做法是,将农田废为牧场,农人役为奴隶,胆敢反抗的就赶尽杀绝。即便俯首帖耳,也一律被视为三等公民,“汉狗”、“一钱汉”一类的称呼满天乱飞,民族关系空前紧张。

大祸每每临头,中原汉人的反应自然也是激烈的。他们的反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举族南迁,投奔到东晋偏安朝廷的卵翼之下。一边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式的慨叹,一边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有朝一日,他们还是要打回来的!

祖逖是北伐的发起者。他家本是范阳大族,中原陷落后,引宗族部曲数百家南下,寄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两年后,率众北伐,渡江时击楫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清简廉洁,与部下同甘共苦,上阵身先士卒,所部纪律严明。因而数年之间,黄河以南,尽行收复。可惜见疑于晋元帝君臣,忧愤而死。

另一位积极北伐的是桓温。他为荆州刺史时,先后组织了三次北伐。每次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皆因东晋朝廷掣肘而悻悻收兵。

二人的北伐虽然终未成功,却为东晋培养训练了一支勇猛精悍、敢斗北方雄师的劲旅。后谢氏叔侄在淝水之役所依恃的北府兵,恐怕也包含了他们留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北伐大军所过之处,激励了那些留在当地的汉人的反抗精神。他们在“不意今日复见王师”之后,燃起了心中的死灰,决定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另一类反应”。

这第二类反应便是就地反抗。相当多的中原汉人没有祖逖那样的运气,他们无力南迁,只能听天由命地留了下来。一开始,他们心存侥幸地做了恭顺的“汉狗”和“一钱汉”,可很快便发现这个办法不能挽救失财丧生的命运,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处境。于是,一批批汉人聚集起来,磨刀霍霍,准备反抗胡族政权的高压政策。凡有地势之险的,就啸聚山林,舴艋泛川,用天然屏障拒敌;而身居平原的,便村寨相连,结坞自保。对于胡族铁骑来说,这些汉人的反抗也许是微弱的,不堪一击的,但未尝间断过,自西晋灭亡至杨隋建立,一坚持便是二百余年。此种情况久了,山东、河北等地便形成了尚武的民风,动辄以武力说话成了这里常见的现象。

当然,这二百余年里,在黄河两岸也不尽是刀兵血火、你死我活;有不少时候是各族杂处,其乐融融,有时甚至发展到胡族汉化、汉族胡化、胡汉不分的地步。唯其如此,此间汉人的尚武风气就更浓、更深。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地从胡族兄弟身上学到剽悍、粗犷的风格,受到其坚忍暴烈、好勇斗狠习惯的影响。总之,不管是反抗还是融合,中原汉族人也渐渐地强悍起来,渐渐地分不清自己身上哪里属于汉、哪里属于胡了。所以,我们要称这股民风为“胡风”。

胡风雄劲之时,不仅胡人于汉人刀枪相向,中原汉人一旦得势,也会毫不留情地诛杀胡人。冉闵建魏后,对羯和匈奴等族都大开杀戒,先后屠戮二十余万人,因而激起诸胡联合围攻,终遭身首异处的下场。

胡风雄劲之时,关东、关西的文人武人比例发生了逆转。两汉以来,由于关西处在国防前线,名将咸出于是,故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但北朝后期,由于战场多在关东排开,就有了“关东出将,关西出相”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

P02-04

序言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总序

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当人类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难以调和,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最终手段。人类最早的战争出现于原始社会,黄帝部落大战蚩尤部落,起因便是争夺中原地区的牧场和耕作土地。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最终击败了蚩尤部落,统一了各部落,促进了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黄帝成为各部落公认的首领。后世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便是由此而来。这次最初的部落融合便是由战争来完成的。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这种本性便会更加明显,因而,战争在阶级社会里也是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同国家之间争夺地盘的进攻与防御,外族入侵的侵略和反侵略,底层人民因不堪压迫愤而揭竿起义争夺起码的生存权。在这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战争里,在这各种各样、原因各异的战争里,不能缺少的因素便是人,是作战的人,决定战争的胜负离不开领兵作战的各路将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战争中诞生了无数统兵将领,有的建功当世名垂青史,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湮没于漫漫历史烟尘中。而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字号的将军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擅长。一幕幕血腥杀戮,记载下千秋武功;一页页史书文字,书写着万代军威。

中华几千年的战争史上,战争无数,经典无数。从步战到战车、到骑兵、再到步车骑协同,从单纯陆战到水战、再到水陆协同,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陆到水再到空,人类的战争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开拓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发展史。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战争画卷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勇冲杀的统兵将领们,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经典战例,更有一生戎马生涯的总结,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

孙武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将军,更由于其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孙子兵法》,而为后世代代铭记。区区五千言,浓缩的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这影响绵延数千年仍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发现《孙子兵法》思想的博大精深。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战争手段早已进入高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早已进入海陆空天电磁五维战场时代,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熠熠生辉,时间赋予了孙子军事思想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以孙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军事文化必将和人类社会并存于世。

泱泱中华五千年,名将辈出,自孙子以降,代有英雄各领风骚。历代名将在孙子军事思想上,加上自身的军事实践,又生发升华出各具特色的军事理论,对孙子的军事学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中华大地的军事思想异彩纷呈,经典战例精彩辈出。各位将军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血与勇,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豪气干云,在历史上重重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这些将军的战争实践,有胜利,有失败,无论结果,都是战争史上难得的宝贵资料。历朝历代的将军们,用自己的战争实践,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指挥艺术,揭示了战争的共同规律。中华大地的军事文化,以《孙子兵法》为首,旱已不局限在这片孕育它的土地上,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思想精华,受到全世界追捧的思想精粹。

中华军事思想并不局限于战争本身,其实质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自孙武开始的军事家,军事思想早已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政治军事再到经济生活,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很多原本是军事术语的词汇,早已演变成日常生活用语,变成了日常词汇的一部分,这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深刻的预见性和涵盖的广泛性。

战争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绝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和必要手段。无论何时,和平都是第一位,生命总是第一位。本系列推出的中国历朝历代的著名军事人物,没有一位是嗜杀成性的战争狂,他们作战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统治区域内的社会秩序,给百姓以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战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但是战争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经济的发展推动战争手段和战争形式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所有的发展与进步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战终究还是为了和,为了战而战只能青史留骂名,遗臭万年!

战争是一种杀戮,而中华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师出有名”,以道德为先,忠义贯穿始终,为正义而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本书选取的几位历朝历代著名军事人物,各具特色,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谋略,巧计迭出,奇谋并举。从春秋,到战国、两汉,再到隋唐,下至明清,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一领略宏大的历史画卷,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面,有温情,有冷酷,有智慧,有阴谋,有悲情,有忠义,唯一不变的是贯穿中华几千年始终不散的保国安民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史造就的英雄,他们的人,他们的思想,更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给每一个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不应该被抹杀、被忘记,当然永远也不可能被抹杀、被忘记。这片土地,是老祖宗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给我们留下的土地,谁也不能夺走它,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守护它。重温这些历代英豪,重温那些跃然纸上的家国情怀,战争造就名将,时代呼唤英雄。这便是今时今日推出这套《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意义之所在。

是为序。  毛佩琦 吕一兵

2013年7月1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靖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伯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67138
开本 16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2013270717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