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吃耳屎会变哑巴;
长大后,媒体告诉我们小龙虾是毒药;
遇到压力时,心灵大师告诉我们,心想就能事成,催眠自己你就能化身超人,所有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拼够了首付,好不容易买个房子,人家却说9~11层是扬灰层;
终于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老人还告诉女人,坐月子要“捂”,否则“一孕傻三年”
……
我们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来路不明、未经证实、不明觉厉的所谓“常识”,然而这些是真的吗?百度用强大的搜索引擎与大数据平台挖掘了60条当下最时髦的“常识”并邀请众多科普领域的专家大拿轮流拍砖。百度知道编著的《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是搜索引擎大数据平台与科普自媒体的结晶,是一本简明而犀利的辟谣手册。
2013年百度知道整合社区内优秀用户贡献内容,力邀一批在科普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写作者、研究人员、媒体从业者,捕捉最新的问题、现象,在众人一味地追随“信息”的时候,用科学的视角分析和讲述知识与理论。打造了一个原创知识栏目《知道日报》。
百度知道编著的《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的内容,来自于百度知道的原创栏目《知道日报》。百度知道的编辑团队从目报最具人气的文章中,筛选出了一批跟网友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整合、修订后用图书的形式承载,期冀这些沉淀下来的知识,伴随我们探求真相,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表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拜伦的情绪波动极大,从倦怠、绝望、失眠或昏睡、抑郁得想自杀,到亢奋暴怒、挥霍钱财、乱搞女人、喜爱冒险等。一位医生这样描述拜伦: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他把自己变成四个或更多个体,每个个体的脾气可以截然相反,因为在每一次变化中,他的自然冲动都会使他突然转向最远的极端。在一天之中他可能变成最阴郁和最高兴的人、最抑郁和最快乐的人、最温柔和最暴躁的人。躁狂和抑郁在他身上周期性和阵发性的表现几乎是教科书式的。但是,拜伦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神志正常的,能出色地控制理智。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双相”指的是两种状态,一是躁狂或轻躁狂,二是抑郁发作。每种状态的持续时间随不同亚型、起病年龄、家庭环境、病变严重程度、治疗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变得最快的人可以在几分钟内发生躁一抑郁转换,甚至躁和抑郁同时存于一身;最慢的病程可以连续10年抑郁,连续10年轻躁狂,这些差异至今未研究清楚。而症状表现上的差异更加巨大:有些人容易发脾气,攻击伤害别人;有些人做事很冲动,例如鲁莽地投资;有些人很悲伤;有些人很愉悦;有些人还出现了幻觉、妄想等。
国际上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有的调查学者放宽标准,终生患病率甚至超过10%,因此这是一种常见病。在中国,其终生患病率却只有0.5%~1%。这种病在我国比较少见,但更有可能的是很多患者没有被发现,原因是在目前的社会文化中,患者和家属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羞耻,甚至跟道德人品挂钩,于是不去看病或者隐瞒病史。此外,中国人性格的忍耐力超强,有些患者脾气暴躁等症状已经很明显,但家人及周围家属邻居仍以为这很“正常”。
危险:双相患者自杀说死就死
拜伦在抑郁时常常想到自杀,还与别人谈论自杀,以至于妻子和朋友十分担心。他最后在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时染病身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他自己有意选择的不归路。
双相情感障碍的严重性虽然没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大,但造成的社会负担却在精神分裂症之上。这种患者的发病次数越多,病程就越长,大脑损害就越严重,认知注意、记忆、执行计划等认知功能渐渐衰退,人格上变得没有动力,对自己的前途、家人和周围事情漠不关心,并逐渐退缩到不跟别人接触。少数人大脑受损后变得更有冲动性,造成家庭暴力问题;男女躁狂患者性冲动强烈,很容易突破社会伦理规范的条条框框而出轨;有些躁狂状态的患者则成了“吹水佬”,情绪总是非常高涨,逢人就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容许自己有失败,把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都归咎于他人。
与上述问题相比,此病最危险之处还是自杀。双相情感障碍以15%~20%的自杀率在各种精神疾病之中名列第一。单纯抑郁的人若要自杀,还要克服很多障碍才能完成这一步,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抑郁状态下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性强,又容易受到外界暗示,一旦产生自杀念头就容易冲动,往往“成功”。例如一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从四楼跳下,被抢救过来后告诉医生,当时自己虽然有自杀的想法,但还没到必须得死的程度,只不过是看到旁边一台电视机上播放的节目中有一个小孩挥了挥手,他就觉得这是在让他跳下去。
病因:家族遗传加上冢教不艮
拜伦的家族以自杀、狂暴却有才而闻名。拜伦的外祖父自杀身亡;一个伯祖父杀死了其表弟,又让蟑螂在自己身上开展爬行比赛,其种种古怪行为让他获得“邪恶勋爵”的称号;父亲约翰放荡不羁,嗜酒成性,年纪轻轻就可能死于自杀;一个表兄弟发了疯,放火烧了一座房子;女儿埃达长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会从兴奋的狂喜突然变得郁郁寡欢,但在科学上却写出了人类第一个计算机程序……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首先是遗传。1/3的患者可以查出明确的家族病史。有些人不解:“我家里人没有这个问题啊?”实际上,只要精神科医生追问下去,就不难发现隐藏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广州一名男生在上初二时是一个外向善谈、精力充沛、热爱运动、想象丰富的同学,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轻躁狂状态。升读高中后,他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情绪、胃口变差,早上要睡到八九点才醒,最后因抑郁发作而就诊。医生追问之下发现,男生的父亲在公司管理着1000多名员工,脾气大得很,做事想法很多,到了晚上常常失眠——那正是轻躁狂的表现。医生再追问男生爷爷的情况,男生说:“论脾气,爸爸跟爷爷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其次,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负有很大责任。不少患者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地苛求,动辄严厉责难,或者父母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从小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感受不到温情和快乐,终日恐惧不安,缺乏自信。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特别是交际能力缺失。这使他们被同龄人嘲笑,从而感到自卑,人格逐渐退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若家族有不良遗传素质,便有可能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因此,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应以尊重、鼓励、欣赏为主,这样一来即使家族有病史,发病的机会也会小一些。
治疗:挽救天才才能继续创作
双相情感障碍享有“天才病”的盛名。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杰出人物都曾是这种病的患者,例如多位美国总统。很多人终生处于轻躁狂状态,精力旺盛,充满激情,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在政界、商界、文艺界和专业领域都取得杰出成就,特别是许多艺术天才因为双相情感障碍而获得特殊的灵感。但不要以为所有天才都有这种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指出,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作曲家和作家精神完全正常。
在治疗上,这类患者需要应用心境稳定剂,加上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剂共同治疗,目前光是药物治疗方案就有几十种,还要辅以心理治疗、物理电休克治疗等。对于处于急性发病期的患者,吃药后要等一两周才能起效,而其间自杀念头一旦发动,瞬间就可死人,因此对患者抑郁阶段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家人支持十分重要。急性期过后,还需要长期治疗,将患者的状态稳定在正常状态,预防转相和复发。P3-6
科学不是鸡汤,但它更有价值
李淼
大约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识字还不算多,偶然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本被翻烂了的书在津津有味地翻,我凑上去看,原来是一本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后来借了其中一卷回家,虽然不能完全看懂,却非常喜欢,然后一卷一卷地借。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一件事情,就是,世上很多事情背后都有一个道理。
《十万个为什么》依然是一套著名的书,现在已经出了第六版,我也有幸贡献了几条。认真说来,这本书中回答的问题远远不到十万个,可是世上的事,又远远多于十万个,我们去什么地方找回答?如果你懂点英文,现在有个最好的去处,就是英文维基,那里已经有400多万个条目了。如果你不懂英语呢?我的回答是,去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事实上,去百度知道,你能获得的是有网友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百度知道提供答案的标准当然是基于现代科学的,或者是基于大量统计结果的。我们手头这本书《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是百度知道的问答内容的精品化输出,从百度知道选出一些最常见同时最容易被误答的问题,请一些具有坚实专业知识背景的网友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同时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些答案是正确的。
翻翻目录,我发现,有些问题我并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有些问题我身边的人还持有错误的常识。例如,高居目录之首的错误,“千滚水”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就是我家人平时误信的常识。读了这一段后,将来我会放心地用重新加热的开水冲咖啡了。再比如,我从小就听说向日葵在白天是一直向着太阳的,我们小时候还看过《向阳院的故事》呢,所谓向阳院就是取譬向日葵。难道这个常识错了吗?
另外,有一次我坐飞机去北京,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现代人的生殖力不如以前了,特别是北京的未婚女人生殖能力很差,据说是因为水被污染了,或者空气被污染了。我很吃惊,还有点不怀好意的兴奋,将这篇文章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了。生育能力下降了的说法来自专家,本书给出了相反的结论,作者京虎子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二三十年,全球的妇女不孕率没有什么变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时即使专家的见解也未必是对的,我们要对一切现成的答案抱有怀疑态度。
作为百度知道精品内容的输出,《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是一本值得信赖的书,提升了百度知道的权威形象和品质感,也提升了百度知道品牌的专业度。从它的内容来看,甚至值得我们人手一本。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它比很多畅销的心灵鸡汤、励志书、情感故事,都更有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纠正了大量的、在不少人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帮助人们走出误区,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富有科学精神的思维方式,让人们知道,当面对纷杂的信息时,应该如何保持理性思考,作出合理判断。——褚波《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执行主编
这是一本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本汇聚互联网用户智慧的新百科大全!帮助你去伪存真重新认识世界!——青龙老贼WeMedia自媒体联盟创始人
壹读存在的一个价值就是普及常识。所以,我支持一切普及常识的努力,比如这本书的编辑们做的事,他们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林楚方壹读传媒出品人兼主编
如果你需要一部用于健康生活的谣言粉碎机,这本书就是最棒的那一部。——王路CBSi国际媒体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我很庆幸能读到这样一本专业、全面、理性解读减肥盲区和科学分析的书籍,想要健康瘦身必读之书!——龚伟杰前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单打运动员,CCTV5赛事解说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