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巾”下南洋的历史从上世纪初开始到1949年结束,对于大众而言,“红头巾”的故事还有很多人并不知晓。如今,健在的“红头巾”已经寥寥无几,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弥足珍贵。王燕编著的《飘逝的红头巾》向读者讲述真实而又动人的“红头巾”,通过红头巾下南洋的经历和高贵的品质,结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唤醒当代人缺失的灵魂,同时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
图书 | 飘逝的红头巾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红头巾”下南洋的历史从上世纪初开始到1949年结束,对于大众而言,“红头巾”的故事还有很多人并不知晓。如今,健在的“红头巾”已经寥寥无几,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弥足珍贵。王燕编著的《飘逝的红头巾》向读者讲述真实而又动人的“红头巾”,通过红头巾下南洋的经历和高贵的品质,结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唤醒当代人缺失的灵魂,同时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 内容推荐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过一句话: “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将会遇到的一个大挑战是,如何管理全球除去13亿中国人后的那57亿人对中国的情绪。”“红头巾”让国人看到了如何在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下,赢得他国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喜爱。 白岩松曾将下南洋比作一面清晰的镜子,“当我们生活在这片疆域里面。彼此距离很近,但是并不一定很清晰的了解我们自己的这个族群。”王燕编著的《飘逝的红头巾》通过那些成千上万在海外打拼的与我们一样的族群,就可以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也是一次迟到的致敬。 目录 序言 邂逅“红头巾” 前言 不能让我们的灵魂飘逝 1 飘零·企盼 第1节 “红头巾”:一方粗布折出历史 第2节 三水女人为什么要离家远行 第3节 带着期盼,在海上飘零 2 承诺·挣命 第1节 新加坡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第2节 肩挑高楼大厦的薄命女人 第3节 镶人城市记忆中的红头巾 第4节 外人眼中那一抹神秘的红色 3 望乡·安然 第1节 亲人眼中真实的红头巾 第2节 新加坡人为什么不肯忘记红头巾 第3节 红头巾最后的家 第4节 去也简单,归也简单 附录 大旗头村:一曲古建筑的绝唱 后记一 一次“不纯粹”的拍摄经历 后记二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飘逝的红头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769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2 |
CIP核字 | 2014201845 |
中图分类号 | I24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7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