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协和医魂曾宪九
内容
试读章节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了“老协和”遗留的物质文化、科学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1952年中央对“协和”实行军管,派遣一批通晓业务、擅长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党政干部进驻“协和”,落实了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中央领导在各种场合亲切接见了多名协和的著名专家,倾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各级领导对协和专家的工作、生活甚至用车都做了细致安排,关怀备至。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旧中国医学界一枝独秀的“老协和”培养起来的一大批优秀学者,尽管接受的是西方现代医学教育,但他们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弥足珍贵的民族气节,应当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当作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以重用。只要把“老协和”的办院模式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可以让“新协和”更好地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全体协和人也强烈希冀继续保持并发展协和业已成就的世界一流的优质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资源,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树立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有了用武之地。娄克斯主任匆匆返美,吴英恺教授接管协和外科。以吴英恺、吴阶平、方圻等为代表的协和医护人员纷纷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救护队为国效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1年,吴英恺被任命为外科(学系)主任、教授,是协和医院历史上第四任外科主任,也是第一位中国籍外科主任。曾宪九被任命为协和医院外科学系教研组组长兼任基本外科组长,辅佐吴英恺领导协和外科。1956年,吴英恺奉命组建中国第一所胸科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任院长兼外科主任,从此离开了协和医院。同年,曾宪九正式接替吴英恺,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直至1985年5月30日因肺癌复发去世。他是协和历史上第五任外科主任,也是担任外科主任时间最长的一位。

中央人民政府极其重视对协和人的使用。“老协和”的许多医学专才纷纷被安排到全国许多重要的医药卫生行政和专业领导岗位上。同时,留在协和的优秀人才,以协和医院及协和医学院为基地,担当起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医学科研的“国家队”重任。他们多数在中国医学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编辑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为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人才。协和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人才输出。上一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关门,协和人被迫走向全国各地继续行医教学。而这一次不同,是肩负着建设发展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与使命,是国家有意识的安排布局。无疑,这一阶段是协和对新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时期。

曾宪九是这一时期协和的留守者。

“新协和”历史性地选择了曾宪九,曾宪九也不负众望,恪尽职守地担纲起“新协和”的外科领军人。在接下来的30余年中,他以出众的学识和优秀的品格影响和塑造了协和医院外科,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逐步发展了协和基本外科,使之既紧跟了世界最新外科发展潮流,又按协和医院实际的发展水平、需要和可能,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培养人才,为更大的发展积蓄条件。在发展新协和外科的同时,曾宪九团结国内广大基本外科学者一道,引领着新中国现代基本外科的普及和发展。

时隔30年后,改革开放初期,协和引领潮流率先跨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1981年,首次访美,曾宪九立即拜访了阔别30年的师长、协和的外科老主任娄克斯教授。这位始终心系协和、怀念中国的美国老人,在病榻之上兴奋不已地拉着最钟爱的弟子的手说:“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成为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与曾宪九见面后仅仅过了一周,娄克斯教授与世长辞。

P65-67

后记

曾宪九教授无疑是公认的医学大师,卓越的学术领袖。他一生为人处事谦虚低调,除了学术著作之外,留给后人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这与他的学术地位及卓越成就极不相称。为使关于曾宪九教授的感人故事从口口相传变为铅印文字流传下来,使后人从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中受到启迪,使他的精神和风范得以继承和弘扬,医院决定在纪念曾宪九教授诞辰百年之际编辑出版《协和医魂曾宪九》一书,作为我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曾宪九教授的资料征集启示一经发出,立即得到了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曾教授的同道、部下、学生及亲属们的热烈响应,共收到纪念文章、文字资料、书籍及实物上百份,图片及照片上千张。医院组建了由宣传处同志和外科青年医师组成的采访队伍,所到之处均受到了老前辈们的热情接待。虽然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前辈们早生华发,然而对于每位受访者而言,曾宪九这个名字都不约而同地安放在他们心灵深处,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召唤。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讲者和听者彼此感动着,共同深隋地缅怀着这位逝去的长者。

葛秦生教授把家中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文稿及实物等一一提供出来,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当年与曾宪九相识、恋爱、结婚以及相伴终生的故事,为我们书写相关章节提供了重要依据;曾宪九在燕京和协和时期的两位老同学冯传汉教授和方永禄教授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考场上信心满怀、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曾宪九的学生时代往事;接到预约采访的电话,吴蔚然老院长亲自从北京医院赶来协和;黄志强院士选择一个明媚的下午午休醒来,精神饱满地给我们讲曾主任当年如何支持他开展胆道外科工作的故事;吴孟超院士回忆起“文革”期间他和曾老一起培训阿尔巴尼亚卫生部长的小故事;郭加强教授在协和医院的病房里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在协和外科受教于曾主任的往事;解放军总医院顾倬云教授细心地找出了保存50多年的珍贵照片;1953年起就在《中华外科杂志》工作的百岁老人沈晶,对50多年前曾宪九带领大家艰难办刊的细节如数家珍;协和医院老院长董炳琨详细地介绍了曾宪九教授在恢复“老协和”传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们书写曾老的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医院顾问朱预教授为本书准确描述曾宪九教授在中国现代基本外科领域的学术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刘彤华院士回忆起在曾宪九教授的关心支持下,协和医院多学科围绕胰腺疾病的诊治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

2008年6月13日上午十点左右,94岁的裘法祖教授从武汉打来长途电话:“听说协和要为曾宪九教授编辑画传了,我觉得特别欣慰。我想说呀,你们不用专程跑武汉找我了。我6月21日就到北京开院士大会,一周后咱们可以在北京见面了。”听得出来,电话那端是一位特别慈祥的老人。这个电话让工作组同志特别兴奋,能见到裘老了,对曾老往事的求证,裘老简直就是“活化石”呀。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不到24小时,6月14日早晨,噩耗传来,裘老因在家突然跌倒,急诊抢救无效,溘然辞世。“裘老话曾老”成为千古憾事。如今,两位老人可以在天堂里继续促膝相谈、切磋技艺了。

医院多次组织座谈会,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等的到会人员都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曾宪九主任的感人往事。大家讲到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曾主任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医科院刘玉刚、黄家驷院长的儿子黄文昆、曾宪九的家人曾泓、曾庆霄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及第一手资料。24位老中青审稿专家对书稿全文进行了认真审阅修改。钟守先、陈德昌、蒋朱明、陈亭苑等几位前辈不辞辛苦,不仅亲自执笔撰写相关章节,而且精心指导了本书撰写的全过程。中国医学科学院档案室、情报所、院报编辑部,中华医学会档案室,中华外科杂志社,健康报社,协和医学杂志社对我们编辑此书提供了重要资料。

感谢三联书店欣然接受了本书的出版工作,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唐明星女士对全书进行了精心加工,进一步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令我们欣慰的是,在纪念曾宪九教授诞辰百年之际,《协和医魂曾宪九》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此对所有为这部书的问世给予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受编者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疏漏甚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多多指教。

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医魂曾宪九》编委会

2014年9月

目录

序言

壹 从武昌到北平

 一 少年立志

 二 燕园骄子

 三 协和医学生

 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家名人谱

贰 协和医师

 一 动荡岁月志弥坚

 二 吴阶平牵线促良缘

 三 八年情路谐连理

叁 领军外科

 一 历史的选择

 二 坚守“老协和”传统

 三 恢复住院医师培养制度

 四 恢复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五 立典章定规范

 六 建立中国第一个外科实验室

 七 外科学科带头人的典范

 八 风雨摧不垮的追求

肆 风暴来临后

 一 巡回医疗,不忘总结农村卫生工作经验

 二 扫厕所,也要扫得最干净

 三 江西永修的“五七”战士

 四 吴孟超“解救”老主任

 五 为周恩来总理主刀

 六 沉默——无声的爱国

伍 老骥伏枥

 一 奏响生命的第二乐章

 二 突如其来的打击

 三 心里装的都是病人

 四 从墨西哥湾小岛上掀起的中国热

 五 最后的牵挂

 六 一份迟到的报告

陆 奠定未来的学科规划

 一 奠基胰腺外科

 二 外科营养的先驱

 附:病例分享——1984—1985年刑警宋强救治经过

 三 建立中国第一个ICU

 四 扶持血管外科

 五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术思想

柒 学术发展的“痴心人”

 一 领军外科学会,推动学组成立

 二 没有曾宪九,杂志就办不起来

捌 桃李满天下

 一 躬耕教育

 二 “隔代培养”舐犊情

 三 哺育临床研究生

 四 “慈父”之恩

 五 甘当伯乐掖后学

 六 “协和大医之精神风范”

玖 和美的医学之家

 一 中国妇科内分泌学创始人葛秦生

 二 父爱深沉

 附:北极阁三条15号院27号楼的故事

拾 荣归

 一 魂归故里,与国同在

 二 “世界外科学界的一盏明灯”

后记

特别鸣谢

附录

 一 曾宪九大事年表

 二 历年著作题录

 三 参考文献

序言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外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基本外科重要奠基人曾宪九教授诞辰100周年。我们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组织编写《协和医魂曾宪九》,深切缅怀这位医学大师、医界楷模、外科老主任和老前辈。

曾宪九出生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中华民族危难时期,从小立志科学报国。他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老协和培养的医学精英的代表。从1956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至1985年逝世,曾宪九教授在近30年的时间里,始终牢记协和先贤在医院创设之初设定的“世界一流的医院必须将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的办院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人到对外科业务发展、制度建设、学科规划及人才培养的整体安排中。在曾宪九教授的领导下,协和外科始终秉承了老主任泰勒、娄克斯等留下的协和要坚守最高质量标准的精神。凭着对国际外科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结合中国的医学实际及协和的定位与优势,曾宪九教授高瞻远瞩地布局学科,呕心沥血地培养人才,使协和始终保持了在新理论、新技术上的引领地位,甚至不遗余力地赶超国际水平。他为协和外科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追赶世界医学先进水平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学科布局上,曾宪九教授挑选基本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胰腺外科,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全面探索和艰苦研究,取得了让国际同行钦佩的成就。在他的领导下,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肠外肠内营养、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等新兴学科。直至今天,中国现代基本外科依旧沿着曾宪九教授设计的框架发展前行。曾宪九教授所处的时代艰苦而动荡,但这绝不影响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著,他抓住上世纪60年代上半叶国家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科学发展的春天”两次大好机遇,带领协和外科两度攀登中国外科领域的学术巅峰。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胆的创业魄力,树立了中国科学家创新思维驱动学科发展的典范。世界著名外科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穆尔高度评价曾宪九的工作,“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立即在临床医学与外科领域爆发出广泛而强劲的力量。曾教授是这股力量的领导者。”

曾宪九教授重视外科医生临床思维的养成,强调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进步,最终让病人获益。这一思路正是当下全球方兴未艾的转化医学研究的要义和精髓。由曾宪九教授倡导和领衔的胰腺疾病协作组,树立了中国开展疑难疾病多学科诊治MDT模式的典范。曾宪九教授一生钟爱教育事业,他从前辈及自身的成长体会到,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和浓厚的学术空气对人才培养是多么弥足珍贵。因而在外科主任的舞台上,他不遗余力地恢复重建老协和的基本制度、传承协和的优良传统,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提供需要的养分、土壤和空气。

提到曾宪九教授,人们最难以忘怀的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以奋发有为的工作,乐观向上的态度,光明磊落的胸襟,淡泊名利、谦虚低调的作风,深深地吸引、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以海纳百川、知人善教、扬长避短、扶掖后学的大师风范,悉心栽培能接触到的所有同仁。许多人在回忆曾宪九教授时,都难忘这位善于选定方向并把大家组织凝聚起来成就伟业的师长,永远难忘曾宪九教授在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给予的扶持和激励。在大家心目中,曾宪九教授是外科的全才、将才和帅才,是真正的学者,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当前,医院正处在迎接百年协和、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回建院之初的学术巅峰地位”成为全体协和人共同的“协和梦”。在曾宪九教授诞辰百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此书,重温曾宪九教授的学术思想、学科建设思路、创新思维与崇高风范,必将使当代协和人学有榜样,行有楷模。相信无论科主任,还是普通医生,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教师及管理工作者,医院各级各类人员都能从中受到启发。让我们秉承曾宪九教授的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沿着先生的足迹,始终坚持最高质量标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将协和建成世界一流医院、实现百年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赵玉沛、姜玉新主编的这本《协和医魂曾宪九》是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的奠基人曾宪九的传记。

曾宪九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8年协和复院后第一批回到协和,从此在协和外科辛勤耕耘37年并担任科主任29年,直至1985年病逝。他是“老协和”培养出来的医学精英的典范,更是新时期传承协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推动者。他不仅以出色的学术能力促进临床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以卓尔小群的领导才能高瞻远瞩地规划学科,他还是一位将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师长。他坚持“研究课题要从临床中来”,因而能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际,毅然决定协和外科以胰腺外科研究为主体,同时深入外科营养支持研究,并创建中国的危重病医学。

曾宪九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他的身上集中了“协和式学者”的普遍特质:治学严谨、乐观向上、谦虚低调、淡泊名利,以医学事业为崇高使命。

中国现代基本外科依旧沿着曾宪九当年设定的轨迹发展前行。在呼唤信仰回归、呼唤大师出现的今天,让我们向这位逝去的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辑推荐

曾宪九先生为协和上世纪最杰出的几位名医之一。他是中国著名外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奠基人。赵玉沛、姜玉新主编的这本《协和医魂曾宪九》从曾宪九的出身地武昌写起,讲述了一个少年在那个大时代中如何一步步走上了这条坚定的医学之路。全书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但曾宪九的一生是中国外科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事业的坎坷追求中普遍命运的写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协和医魂曾宪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玉沛//姜玉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8462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2014211265
中图分类号 K826.2=7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