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精)/叙旧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叙旧文丛”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图书系列,写作范围是晚清民国的文史人事。丛书主要面向近代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者均是多年游走在民国故纸堆中的掌故家,擅长挖历史讲故事的媒体人,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精)》为其中之一,由黄恽所著。本书是作者通过对胡兰成、张爱玲和苏青及其或交往的或笔下的相关人物的探索和爬梳,写成的对胡兰成、张爱玲和苏青等人原著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内容推荐

《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精)》为“叙旧文丛”系列丛书之一,是作者黄恽依据自己对《紫罗兰》、《天地》、《杂志》等民国各种报刊的查阅,通过对胡兰成、张爱玲和苏青及其或交往的或笔下的相关人物的探索和爬梳,写成的对胡兰成、张爱玲和苏青等人原著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全书共分四辑,从“张爱玲的世故”、“胡兰成的自信”、“苏青的隐秘”、“缘来如此”等方面展开,独辟蹊径,论述有据,新见迭出,所引述资料多为学界所未见或所忽略的,可为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参考。

目录

第一辑:张爱玲的世故

 ·张爱玲的世故

 ·异乡异色:张爱玲的《异乡记》

 ·张爱玲与周瘦鹃

 ·张爱玲的记忆

 ·我读《小团圆》

 ·《小团圆》中的“打镰枪”

 ·《小团圆》中的“文姬”

 ·张爱玲说避忌

 ·从《雷峰塔》到《易经》

 ·关于张爱玲文章的一个掌故

 ·张爱玲《传奇》的初名和出版幕后

 ·传闻中的张爱玲婚姻与作品

第二辑:胡兰成的自信

 ·我所不知道的胡兰成

 ·胡兰成与朱朴

 ·胡兰成与穆时英

 ·胡兰成的自信

 ·胡兰成谈《紫罗兰姑娘》

 ·与胡兰成有关

第三辑:苏青的隐秘

 ·苏青做官

 ·苏青与《江苏日报》

 ·苏青催稿

 ·苏青与柳雨生的小说《发神记》

 ·苏青与陈公博

 ·苏青与周化人

 ·苏青的隐秘

 ·苏青故事

 ·周佛海书诗赠苏青

 ·苏青与诗人路易士

 ·苏青的“面首”

第四辑:缘来如此

 ·凶终隙末的苏青与张爱玲

 ·我读《续结婚十年》

 ·《小天地》及其他

 ·关露的鼻子

 ·杨淑慧投稿

 ·苏青《续结婚十年》的“木然”

 ·战后文化汉奸案的处理

试读章节

张爱玲的世故

张爱玲的世故就是没有世故。

早些年看民国《杂志》上的《殷宝滟送花楼会》,原是“列女传之一”,似乎还应该有之二之三,时间也与抗战结束有一段距离,然而不但没有“之”下去,连“列女传”也变成了“无双谱”。这篇小说是唯一把爱玲放进去的,一定程度上还有散文纪实的痕迹,为什么呢?1983年,张爱玲为这篇小说补充了一个尾声,也算对“殷宝滟”其人作了交代。这位“殷宝滟”倒是实有其人,确实是她的高班的同学,难怪把女学生在浴室洗澡写得这样形象,活脱脱是张爱玲当年在上海读圣玛利亚女中的生活写照。

张爱玲出名了,于是,昔日的同学上门来吐吐苦水,私心觉得让一个昔日的同学,如今的女作家出出主意,为自己解解困吧,当年很多人天生相信作家有这个能力。

“殷”纠缠到了老师和师母的婚姻中,成了一个三角,对师母不满,对老师也不满,但少女的情怀照例要有所寄托,于是在这种枯寂的生活中与老师罗潜之有了不少的暧昧。如果一个孤岛上只有一男两女的话,我想,不是都做这个男人的女人,就是合力把这个男人杀了,两个女人和平相处。张爱玲当年也是没有结婚的女子,她听了这个故事,对这种生活未免有点不以为然,她给“殷”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我的话你一定听不进去的。但是,为什么不试着看看,可有什么别的人,也许有你喜欢的呢?”

她带着笑叹息了。“爱玲,现在的上海……是个人物,也不会在上海了!”

“那为什么不到内地去试试看呢?我想像罗先生那样的人,内地大概有的。”

很简单,张爱玲开出的药方是:赶快爱上另一个人,如果这样不行的话,那么离开上海到内地去,如果这也做不到,下下策则是让他离婚,把自己的处境合法化。然而,文章中的殷宝滟“想了半天。‘不过你不知道,他就是离了婚,他那样有神经病的人,怎么能同他结婚呢?’我也觉得这是无可挽回的悲剧了”。在张爱玲看来,“殷宝滟”简直无路可走了,她同情于昔日同学这种尴尬的处境,决心忠实地写出来。

小说刊出之后,张爱玲在《尾声》中说“她就没来过,当然是生气了”,随后“听见说殷宝滟到内地去了,嫁了个空军,几乎马上又离婚了”。

张爱玲是没有世故的,到1983年,她还是觉得没有歉意。“是她要我写的,不过写得那样,伤害了她。本来我不管这些。”

张爱玲分析“殷宝滟”说:“是有这种女孩子,追求的人太多了,养成太强的抵抗力。而且女人向来以退为进,‘防御成功就是胜利’。抗拒是本能的反应,也是最聪明的。只有绝对没可能性的男子她才不防备。她尽管可以崇拜他。一面笑他一面宠惯他,照应他。一个母性的女弟子。于是爱情乘虚而入——他错会了意,而她因为一直没遇见使她倾心的人。久郁的情怀也把持不住起来。相反地,怕羞的女孩子也会这样,碰见年貌相当的就窘得态度不自然,拒人于千里之外;年纪太大的或是有妇之夫,就不必避嫌疑。结果对方误会了,自己也终于拖入。这大概是一种妇科病症,男孩似乎没有。”这个分析很到位,然而自己的婚姻也是这样,几乎就是“殷宝滟”的翻版,对胡兰成是又爱又恨,却还是把持不住,而终于拖入了。

《殷宝滟送花楼会》虽然讲的是同学的故事,其实也为张爱玲的后来作了铺垫。如今的论者不大关注这篇小说,被张爱玲一说坏,于是一概都认作坏而忽略了。其实,这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特例,如果不是“殷宝滟”看了小说生气了,“罗潜之”(生活中的原型是傅雷)也看了这篇小说,“她对他交代不过去”,那么,看来罗潜之也生气了。居然在背后说他神经病,叫一个男人情何以堪?

《殷宝滟送花楼会》的刊出,在当年的上海滩肯定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使得张爱玲的“列女传”系列无疾而终。如果有一点世故的话,这一篇也不会产生吧。

张爱玲还真没有世故,后来又写出来《小团圆》,自己还不觉得什么,宋淇夫妇却紧张得要命,好的小说家只会在小说中让人物勾心斗角,生活中是没有世故两字的。

P3-6

序言

对于张爱玲、胡兰成和苏青的看法,我和时论有所不同。

这三个人,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沦陷区涌现出来的奇迹,苏青出现得稍早,但真正成就声名却也是在那个时候。

张爱玲是个天才作家,她不需要慢慢成熟,这太慢了,她等不及。出名要趁早,不走寻常路,处子也竟如阅尽无边春色似的,一地的世故。昔日旧家庭的所见所闻,借助《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海上花列传》等传统小说的滋养,在笔下汩汩流出,才萌芽就迫不及待开出了绮丽妖艳的花朵。曾见到一种叫做彼岸花的,夏天过后,从泥土里钻出一根茎秆,无枝无叶,竟艳艳地开出美艳的花了。张爱玲二十岁出头,已经站在缪斯的肩上,俯瞰芸芸众生了。是缪斯把她托举上去的还是她本身就轻盈地落在肩上,不知道,总之是个奇迹。

张爱玲有绝佳的悟性,敏锐的预感。她从小就耽于冥想,对大家庭的故事看得很多,听得更多。于是,她的笔下就有了无数的“锡兵”,由她来排兵布阵,演绎诸多香港和上海的《传奇》。

这个女人天生缺乏安全感,大家庭四周全是人,但每个个体却总是那么孤寂,最多和奶妈相依为命,听奶妈讲故事,和厨师、门房做朋友。有时候,他们的话,张爱玲一知半解(如莲湘,她错成了镰枪),但这不影响她的天才。这方面,巴金也一样。巴金用大家庭的故事写《家》《春》《秋》,他只想反抗周遭的现实;张爱玲则凭空在世俗平庸日常生活中看到了《传奇》,人生就是一种传奇。她小小的年纪,似乎已经洞彻,反抗之后,还是会落入新的生活之套,还不如坐观并记录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传奇。曹雪芹、韩邦庆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成功了,张爱玲也成功了,巴金妄想跳出三界外,落下来,还在五行中。

胡兰成称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个说法很奇怪。一般都讲临水照影,是观自己,张爱玲又不是盲人,花可以直观,何必临水去照?照后是看水里的花还是手里的花呢?难道胡兰成的意思是张爱玲的小说是现实的一种折射?宛如手里拿着花,看到的却是水中的影?也许真是如此,张爱玲笔下的小说故事,虽说她后来指出很多都是亲戚朋友间的故事,但外人却觑不透,除非那些小说的原型,其他非得她一一代为指出才行。

张爱玲的《殷宝滟送花楼会》,影射傅雷的婚外情。她自己不说,我硬是看不出来也猜不出。不像苏青的小说,里面的人物没经过太多变形,很容易被我觑破原型。读张爱玲的小说,我无所索隐,更多着迷于她的高超的描写和故事,仿佛看舞台上的一场演出,你只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绝对不允许走向后台。读苏青的小说,我总忍不住停下来想想,按图索骥,这个是谁?那个可能是谁?一下子和读者拉近了距离,简直可以周旋其中了。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姻,因时代剧变而终结了。其实,即使岁月静好,两人也不可能白首偕老。他们的遇合注定是一次小团圆,而不是大团圆,是时代中的一个传奇,而不是时代中的一桩喜庆婚宴和美爱情。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驿站要前去驻留,张爱玲也是,她深知情场如战场,人生多的是半生缘,挥挥手,随时可以远飏天涯。

胡兰成,乱世之枭雄也。他是野心家、纵横家,政治抱负不遂,才不得已拿起笔来,写他的文章、编他的杂志(《苦竹》)和报纸(《大楚报》)。对于当年的他,这些都是微贱时寻求关注、意图崛起,失意时积蓄力量、以图再起的一种方式。虽然笔下流出的散文、随笔和政论都是那么出色当行,焕发异彩,但毕竟是零碎的,感兴的,随时可以放下不顾的。除了写文章,他还忙于政治和恋爱,还和日本人暗送秋波或勾勾搭搭。他对汪政府多少有些不屑,即使汪精卫从茫茫人群中提携了他,任为高官,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总和汪保持一致。他天才太高,总有自己的意见,看问题看到本质,还忍不住要说出来,他向来不懂“默存”和“蛰存”的真义。结果,连对知识分子最宽容的汪精卫也容不下他,把他下狱48天。出狱之后,无可凭恃,只得办《苦竹》,办刊失败,再远走武汉,勉强办个《大楚报》。这类打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和希望,胡兰成却并不在乎,他还是兴兴头头和小周(训德)恋爱,也不忘回上海看看小张(爱玲),还和遇到的很多女人暧昧一番。据他自己说,只要看得上眼的,年纪比他小的,他一个都不会放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有佘爱珍和范秀美比他年纪稍长。这两个人都算得他的患难之交,佘爱珍是他以前的老相好,范秀美是他在斯家的暗恋,后来都有机会遂了他的心愿。他对女人照例不惜一切赞美之词,性格中有知识分子的儒雅,也有流氓的无赖,还有极灵活的头脑和一支生花妙笔,使得他刚要拜倒在石榴裙之前,女人们先一一软瘫在地,跌倒在尘土中,缴械投降了。乱世给有能力的人无数机会,胡兰成就是那种可以在浑水中活得生龙活虎的“黑鱼精”,水太清的话,他反而不能兴风作浪。他是为乱世准备的。他为人为文,都没操守,一个一无凭恃的乡下人,是不能与士大夫相提并论的。他需要成功,自认为可以不择手段,但性格又牵扯到他,使他不能下人。桀骜不驯每使他得罪到周边所有男人,甚至包括曾不次提携他的汪精卫。他的作为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到诸多机会,同时又碰撞到诸多暗礁,这或许与他出身草根、学历不高这两种自卑大有关联,人挣不过命。然而,在女人面前,他却不惜卑躬屈己,甘词媚语,不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来自异性的安慰,求得人生另一种成功。

抗战过后,胡兰成只能随遇而安,过他逃亡的生活了。烟花散尽,回顾自己一生,原来女人与恋爱才是他人生一个个驿站,这里点缀着不同的风光,他的《今生今世》最想说的,原来还是女人,差点连自己也成了配角。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多少有点夫子自道的味道。这种说法,移评苏青的创作也适合。苏青的小说就是她生活的浓缩。

读苏青的《结婚十年正续》。一眼就能看到她周围活跃着的人物,正是真实存在过的:陈公博、周佛海、陶亢德、柳雨生、金性尧、纪果庵、胡兰成、袁殊等人,足以开一个文艺茶话会。当然,这与我熟悉当年的政坛、文坛大有关联,换了别人未必能够。起初,我的看法应和者极少,自台湾蔡登山先生发掘出姜贵的《我与苏青》一文后,我的索隐部分得以证实,顺便还知道了周化人和姜贵,也在苏青的生活和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我的索隐才完全为世人所知。小说能否索隐,是因作者而异、因小说文本而异的。胡适否定蔡元培《红楼梦索隐》,骂为“猜笨谜”,对于蔡元培解读《红楼梦》而言,或尚有道理,但并不是针对小说人物的普适原则。张爱玲的小说人物有原型可稽,苏青的小说人物更是直接从生活里抓来,换了名字换身衣服,就接近本色出演了。当然小说创作有剪裁有变动有改换有嫁接有减缩有化妆,这本是小说家惯用的伎俩,避免一一对号入座的。因此,可以索隐,却不易一一覆按,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苏青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就开始创作,不过那时是少奶奶打发寂寞,有话想说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以创作为职业的心念。直到离婚之后,她得用笔养活自己和孩子,才真正在文字海中泅泳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她关心妇女问题,为弱者仗义执言;办杂志,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主;慕男子,抚慰离婚女性寂寞的身心。这一切,她都做得兴致勃勃。她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读者的偷窥欲,这有点像我们时代的“木子美”。离婚生活给了她自由的空间,她总是不惜从“小三”做起,也做过很多次转正的梦,都铩羽而归,却并不气馁,候补者甚多,女作家虽然被人说成世俗(张爱玲说:可是她的俗,常常有一种无意的隽逸),世俗正是过日子必须的好处。她在男子之间周旋,付出、得到、满足、失落,不过是月有阴晴圆缺,回到家里,还有她的孩子,孩子需要母亲。窗外月儿正圆。

谈维明的原型就是胡兰成,这个发现使得胡兰成不仅仅停留在撰文对苏青表示赏识上面,还实现了对有兴趣的女人一个也不放过的豪言。胡兰成织了一张网,把两个堪称当年文坛双璧的女作家都网罗了。在这个意义上,胡兰成是张爱玲和苏青之间的一条纽带,把两个女作家联系起来,不但两人曾经惺惺相惜,而且还分享过来自同一个人的情爱。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因此,我一度曾想把拙著命名为“嫐”这么一个一目了然的表意词,来做书名,想必张爱玲地下有知,也会“甘心情愿”的。

不久,“缘来如此”从灵感中破空而下,易“嫐”字而正了主位,旨在传三人生活之奇,抉三人著作之隐,容纳我数年来读他们的书而引发的多角度思考和多方面话题。

是为序。

后记

张爱玲、胡兰成和苏青,他们三人的生活和创作,一直以来都是我感兴趣的。然而,他们三人近年来一直是文坛热点,被人谈得实在太多,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来,颇不容易,我想我是做到了。

无论胡兰成、张爱玲,还是苏青,我这里谈的都是我的独得之秘一家之言。我所依据的资料,都是民国刊物上读到的和自己在读原著中悟到的,然而别人写得太多,很多被别人写过,我就避开不写,所以几年来所得并不太多,这里就是我读这三人的一点成绩,分成四辑,并以“缘来如此”命集。

这缘是我和三人之缘,也是这三人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因缘,我可以用自己的笔多少挑开一点隐秘。

感谢我的妻子为我准备本书插图,感谢苏碧铨编辑催生了这本小书,书自有它的命运。

黄恽于2013年9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精)/叙旧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64547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2014105031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192
13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