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婚姻的意义
内容
编辑推荐

《婚姻的意义》是提摩太·凯勒和他的妻子凯西·凯勒合作完成的有关婚姻问题的著作。书中通过他们40年的婚姻经历,写出了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讲述在纽约这个多元化的大都市中,人们如何面对单身的问题。本书是一本谈婚姻问题的通俗读物,在书中论及婚姻的秘密、婚姻的力量、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意义,以及独身与婚姻、性与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婚姻议题。过好婚姻生活,过好单身生活,都需要了解婚姻的本质和婚姻的意义,然后做出自己理性的、坦然的选择。

内容推荐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心灵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最佳途径。作者提摩太·凯勒和凯西·凯勒指出,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婚姻的意义》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目录

引言

第1章 婚姻的奥秘

第2章 婚姻的力量

第3章 婚姻的精髓

第4章 婚姻的使命

第5章 爱那个陌生人

第6章 拥抱“他者”

第7章 单身与婚姻

第8章 性爱与婚姻

附录 决策过程与性别角色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婚姻出人意料的益处

虽然民意调查中那位年轻人支持婚前同居,但“大量证据表明,婚前同居的人更有可能在婚后离婚”。对那些经历了父母离婚的年轻人来说,同居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事实表明:吃这服药,比得病更苦。

其他一些流行观念也是错误的。确实,45%的夫妇最终离婚,但是离婚率最高的人群是那些十八岁之前结婚的人,他们高中辍学,并且婚前生子。“所以,如果你受过不错的教育,有体面的收入,来自一个完整的家庭,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在二十五岁之后结婚,并且不是奉子成婚,那么你就不大可能离婚。”

很多年轻人赞成婚前同居,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财务保障,就不应该结婚。他们的假设是,婚姻是一个财务黑洞。但研究指出,婚姻具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经济利益”。1992年的一份针对退休数据的研究表明,在退休的时候,一直在婚姻中的人与那些从未结婚或离婚后未再婚的人相比,前者的财富比后者多75%。更值得注意的是,已婚男子与那些拥有相似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单身男子相比,前者的收入比后者高10%~40%。

为什么会这样?一部分原因是已婚者的身体和精神更健康。另外,婚姻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减震装置”,可以帮助你度过失望、病患和其他困难。你可以更快恢复平衡。但是,收入高也可能来自于学者所说的“婚姻社会规范”。研究表明,夫妇彼此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水平高于朋友和其他家庭关系。举一个例子,单身的人可以随意花钱,放任自流,没人监督他们。但已婚的人必须一起省钱,投资,作长远打算。没有什么比婚姻更利于品格成熟。

很多年轻人恐惧婚姻的主要原因,也许是他们觉得多数夫妇都不幸福。雅虎网站论坛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二十五岁男子宣布自己永远不结婚。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已婚的朋友时,每个人都笑了,他们纷纷露出嫉妒的表情,连连夸他聪明。于是,他作出结论:已婚者当中至少70%是不幸福的。一位年轻女士在下面跟帖,对他这个毫无根据的数据表示赞同。她认为,“已婚的人里面,十个有七个活在地狱里,”然后又说,“我明年结婚,因为我爱我的未婚夫。但是,要是他对我不好,我会毫不犹豫地甩掉他。”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讲的是一部新电影,名叫《一夫一妻》(Monogamy),导演是夏皮罗(Dana Adam Shapiro)。在2008年,夏皮罗发现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已婚朋友都在闹离婚。他决定拍一部电影,并且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他深入采访了五十个见证自己婚姻破裂的人。然而,他并没有研究幸福的、长期稳定的婚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采访婚姻美满的夫妇,他借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它们都很无趣。”《纽约时报》记者总结说:“由此可见,这部影片最终采纳了一种可怕的婚姻观,甚至可说是世界末日一般的可怖景象。”这部影片描述了两个人的困境:虽然彼此深深相爱,却不能白头到老。夏皮罗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他相信两个现代人彼此相爱而不牺牲个性和自由是很难的,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用记者的话讲,尽管夏皮罗希望有一天能结婚,并且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是敌对婚姻的,但这位从未结过婚的夏皮罗觉得一夫一妻制实在是太难了。夏皮罗的观点反映了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的典型思想。

我所在的教会有几千单身者来自纽约曼哈顿,作为教会牧师,我与无数男人和女人交谈过,他们都有类似的婚姻观。然而,他们低估了美满婚姻的前景。所有调查研究都告诉我们,自称“婚姻非常幸福”的已婚者比例非常高,达到61%一62%,而且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比例并没有下降。最值得注意的是,纵向研究表明,那些不幸福的婚姻,如果不离婚,有三分之二会在五年内变得幸福。所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魏特(Linda J. Waite)说:“人们高估了离婚的好处。”

在过去二十年里,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已婚者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单身、离异和未婚同居者。这些证据也表明,多数人的婚姻是幸福的,而那些婚姻不幸却没有离婚的人。多数最终变得幸福。同样,那些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前者有生活积极性的比例比后者高二到三倍。所以,一面倒的结论就是:成年人结婚、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幸福。

P16-19

序言

神,普天下婚姻的成全者,

使你们的心合而为一。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一本适合已婚者的书

这本书是一棵靠三支深根滋养的大树。第一支根是我与妻子凯西三十七年的婚姻生活。我在她的帮助下写作这本书,第6章“拥抱‘他者’”更是由她本人所写。第1章提请读者注意,当代文化把“心灵伴侣”定义为“完全合得来的人”。然而,一旦开始过日子,双方都发现对方并不称心如意。我最早认识凯西是通过她姐姐苏珊,当时苏珊和我都在巴科内尔大学读书。苏珊常对凯西说起我的事,又常向我提起凯西。凯西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基督信仰,带她信主的是C.S.路易斯(C.S.Lewis)的名著《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mia)。凯西催苏珊向我推荐这个系列作品。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接着又读了路易斯的其他作品,同样感到震撼。1972年,我和凯西考进同一所学校,就是波士顿北岸的戈登一康维尔神学院。我们很快就发现彼此有路易斯所说的“神秘之线”,就是那条让不同的个体成为密友乃至爱人的“神秘之线”。

你可能已经发现,有一条“神秘之线”把自己特别爱读的书串起来。你心里知道,这些书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让你忍不住喜欢它们,尽管很难讲清楚……你终于遇见一个与你心有灵犀的人——你生来就喜欢的东西,他也颇有感触——一生不变的友谊不正是在你们相遇之时诞生的吗?。

我们的友谊逐渐发展成爱情,然后又从弱不经风的新婚成长为久经考验、牢不可破的“金婚”。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先后经历了“投珠于猪”谈话、“脏尿布”冲突、“砸结婚纪念瓷碟”事件,还有这本书里所讲的家庭史当中的许多糗事——这一切都是通往美满婚姻崎岖道路上的里程碑。和很多当代年轻夫妇一样,我们也发现婚姻要比原先想象的困难得多。婚礼结束,当我们唱着赞美诗《稳固根基》走出教堂大门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首歌的某些歌词多么切合现实生活,根本没料到培养稳固的婚姻竟然如此艰难。

虽然有患难,经过火试炼,

我必赐给你,丰足的恩典;

患难与试炼,无法将你害,

你必成精金,必永不朽坏。

所以,这本书适合那些认清现实的夫妇:他们发现每天的婚姻生活非常艰难,并且想寻找实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经受住婚姻中排山倒海般的艰巨考验并借此成熟。我们这个社会对婚姻的看法总体上是悲观的,所以有句俗话说,“蜜月结束了”。这本书正适合那些亲身体验到“蜜月结束了”的人,适合那些从爱情天堂“砰”地一声摔回地球的人。

……

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依据圣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关于婚姻的著名经文,因为这段经文不仅本身既丰富又完整,而且联系并解释了圣经关于婚姻的另一段经文:《创世记》2章。在本书第1章,我们把保罗的话置于今天的文化处境中,并列举圣经关于婚姻的两个最基本教导:婚姻是神设立的;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爱。所以说,福音帮我们理解婚姻,婚姻又帮我们理解福音。在第2章,我们提出保罗的论点:所有夫妻都需要圣灵作工。圣灵让我们认识基督救赎的工作,以超自然的方式帮助我们抵挡婚姻的大敌:罪恶的自我中心。我们需要被圣灵充满,才能各尽其责,彼此服侍。  第3章让我们进入婚姻的核心:爱。但爱是什么?第3章讨论爱的感觉与爱的行为的关系,以及浪漫的激情与盟约的献身的关系。第4章讲的是婚姻的目的:婚姻是为了让两位属灵的朋友彼此扶持,同走天路,变成合神心意的样式。这里,我们会看到一种崭新的、深刻的幸福位于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远端。第5章提出三套彼此服侍的基本技巧,我们可以用这些技巧来彼此扶持,走完这条爱的旅程。

第6章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性别如何在婚姻里彼此接纳,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第7章帮助单身者利用这本书的建议来过好单身生活,并且用正确的心态来寻求婚姻。最后,第8章讨论性爱的主题:为什么圣经把性爱限于婚姻之内,以及如果我们接受圣经的观点,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过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

这本书理清了基督徒的婚姻观。前面说过,基督徒的婚姻观基于对圣经文本的忠实解读。这意味着,我们把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一生一世、一夫一妻的关系。根据圣经,神对婚姻的心意是:婚姻要反映神的救赎之爱,就是他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救赎之爱;婚姻是为了塑造品格;为了生育儿女、创造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并且要通过两性之间彼此互补、牢固持久的连合来成就这一切。因此,必须强调一点:基督徒的婚姻愿景不可能通过两个同性实现。这是圣经所有作者完全一致的观点,也是这本书始终坚持的观点,尽管我们不直接讨论同性结合这个话题。

圣经关于婚姻的教导不仅反映某个文化或某个时代的观点。圣经的教导挑战当代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叙事——当代西方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道路。与此同时,圣经也挑战传统文化的观点——传统文化认为不结婚的成年人是不完整的。《创世记》彻底批判了古代社会中的一夫多妻制,尽管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得到普遍接受;圣经生动地描述了一夫多妻在家庭关系中所造成的悲剧和混乱,以及一夫多妻所导致的痛苦,尤其是对妇女的伤害。新约作者赞美长期单身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让当时的异教社会深感震惊。。总之,圣经作者的教导总是反对所在文化的主流信仰:圣经的教导绝非古代伦理和古代人社会行为的衍生品。因此,我们不能嗤之以鼻地说圣经的婚姻观彻底落后,只是过时的文化。正好相反,圣经充满了非常实用且高度现实主义的论述,以及许多激动人心的应许。而且,圣经提出这些论述和应许,不是通过死板的系统神学命题,而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诗歌。因此,如果你透过自己的恐惧、自己的浪漫想法、自己的经历,或自己所在文化的狭隘观点来认识婚姻,你的婚姻观必定是扭曲的。你必须透过圣经这副眼镜来认识婚姻,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后记

婚姻不仅包含某种形式的人类之爱。婚姻不仅是浪漫的激情,也不仅是友谊、责任与服侍。婚姻包含所有这些东西,并且还有更多。婚姻的挑战真是让人难以招架。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婚姻那排山倒海一般的要求呢?

十七世纪基督徒诗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写了三首关于爱的诗,但最有名的是最后一首,诗名就是《爱(三)》:

爱在款款相迎,我却踌躇不定,

因我尘垢满面,罪污满心;

爱却洞悉分明,

怜我进门之初,沮丧之情;

爱便殷殷走近

向我柔声问询,有何求禀?

“唯有贵客,配得莅临!”

“非你莫属,为我贵宾。”

“忘恩负义,无颜视君!”

“岂非我造,你之眼睛?”

“君言极是,但我已玷污自己!”

且让我蒙羞到底,罪得报应!”

“你之罪债,岂非我已承受?”

“君言极是,且让我为仆伺候!”

“你应坐下,且吃我肉。”

于是,我坐下,

于是,我吃肉。

爱(主人)请诗人(客人)进去坐席,可是,由于诗人晓得自己的罪孽,便自惭形秽,“踌躇不定”,并且退到门口。然而,主人却“洞悉分明”,看见诗人驻足,就来对他讲恩言,好像古时候客栈掌柜问客人:“您还需要什么?”客人回答说,他需要一样重要的东西——他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配得到爱。主人的回答既切合实际又充满信心:他要赋予客人价值。他并非因客人可爱而爱之,而是要用爱让客人变得可爱。

客人还是半信半疑,说他甚至不敢抬头正视主人。

这时候,这位神秘的主人终于显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就是那位造你眼睛的,你知道,并且我造它们本是叫你认识我。”客人现在晓得爱是谁了,所以称爱为主,但他心里还是感觉没有希望。

“且让我蒙羞到底,罪得报应!”

“你之罪债,岂非我已承受?”

即使客人怀有最深的恐惧和疑问,也无言以对这句回答。于是,主慈爱而坚定地命令他坐下。现在,宇宙的主宰,这位曾谦卑地为门徒洗脚的主,在桌前服侍他这个不配的宠儿。

“你应坐下,且吃我肉。”

“于是,我坐下;于是,我吃肉。”

法国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薇依(Simone Weil)是一位犹太人和不可知论者。在1938年的一天,当她默想赫伯特这首诗的时候,突然感到基督的爱排山倒海一样袭来。“基督来到我面前,”她描述当时的情景,“一把抓住我。”此后,她成了一位承认信仰的基督徒。她从来没有想过、也没追求过这种体验。她也从来没有读过任何关于神秘主义的书,作为一个持不可知论的犹太人,她当然从未指望基督给她这种体验。然而,借着这首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活化在她面前。“基督突然抓住了我……我在痛苦中感觉到一种爱,就好像一个被爱的人绽放笑脸那种自然流露的爱。”。

我们审视赞佩里尼信主的过程,发现基督爱的洪流让他可以立刻饶恕那些曾经折磨他长达几年的敌人。我们应当注意,属灵的成长并非总是如此。也要指出,薇依的体验并非普遍性的。赫伯特的诗是属灵文学的杰作,启迪了许多人,我自己也深受感动。但是,如果你想靠这首诗得到一劳永逸的属灵体验,消除一切怀疑和恐惧,那你很可能会失望的。

然而,归根结底,基督的爱是美满婚姻最坚实的基础。有些基督徒感到基督的爱好像狂潮,汹涌奔腾在他们枯干发硬的心田上;而有些人则觉得基督的爱温柔地渗入心田,如同细雨润物,薄雾袭人。但无论如何,人心都是一片土地,基督的爱浇灌在上面,各样的美德就纷纷生长出来。

亲爱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那里来的……不爱人的,就不认识神。……神的爱就在我们中间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而是神爱我们,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赎罪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神既然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他的爱也在我们里面得到成全了。(约—4:7,8,9—12)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多年来我所看到的最佳婚姻图书。”

——卡森(D.A. Carson),美国三一神学院新约研究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婚姻的意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提摩太·凯勒//凯西·凯勒
译者 杨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4800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3307327
中图分类号 C913.13-49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