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
内容
试读章节

各显神通

龙眼村的成功让东莞各大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1984年,东莞GDP和农民人均年收入迅速增长,分别为1978年的2.6倍和4.4倍。这一年,刚刚正式出任东莞县委书记的李近维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口号。

龙眼村的成功在当时的东莞传递出了一个消息:农村可引进外资办厂,引进外来资金、外来技术、外来市场,借船出海,搞活集体经济,农民也可“洗脚上田”当工人、管理者和老板。一时间,东莞各个大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栅大队支书陈灿安打出乡情牌,在荔枝成熟时节把在香港的乡亲请回来品荔枝,叙乡情,也借机招商引资。两届荔枝节下来,香港乡亲捐钱办了学校、医院,还把手袋厂、毛织厂、五金厂带到了北栅。

大宁大队支书陈振权把村后大板地推平,辟出园林式的工业园区;把相邻的长安五点梅水库的水引入园区,建起自来水厂;还在园区附近兴建外商别墅区,并建好饮食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之后才正式招商引资。这招一试就灵,大宁大队短时问内就引进毛织厂、电业厂、成衣制造厂等大批外资企业。

王应森所在的南栅大队此时已完成新老交接。当时的南栅地处死角,周边没有大道穿行,村里的集体资产又极其落后,无法兴建厂房,成了虎门的“西伯利亚”,不受外商青睐。新上任的支书王牛女大胆闯出一条以钱赚钱的新路径,办起虎门第一个农民投资站,吸纳民间闲散资金,集腋成裘建厂房。只5个月,南栅就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成功引进5家“三来一补”企业,当年获利200余万元,两年收回全部成本。再之后,南栅大队更一鼓作气,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扩大集资,陆续建起4个现代化工业园区,引进外资企业130余家。

放眼整个东莞,类似的招商传奇比比皆是,大多已化作时代记忆铭刻在当地人心中。《厚街镇志》上亦记载了类似故事,说有个何姓客商在厚街办制衣厂,有次接到一个大订单,可距交货限期只有一天时还有大批产品未完工。心急如焚的老板登上制衣厂顶层企图自尽。当地政府获悉后,果断号召全镇服装行业人员昼夜加工,再用专车将货物运抵香港。抵达时,离远洋货轮起航还剩不到半个小时。

正是这样的招商热情和服务意识铸就了东莞传奇,到1984年,东莞共签订“三来一补”协议近2000宗,涉及金额达7亿多美元。东莞的GDP和农民人均年收入迅速增长,分别为1978年的2.6倍和4.4倍。也就在这一年,刚刚正式…任东莞县委书记的李近维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口号,力争在5年内把东莞七成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上来。

新城序幕

1988年,南方日报一名记者来龙眼村采访时,早年炊烟袅袅、鸡鸣牛哞的小村庄已完全淹没在日益扩张的现代化建筑群中。记者带着惊讶追问张旭森:“你说现在的龙眼究竟是个村,是个镇,还是个市?”

李近维强调的是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城乡一体化。东莞政府相应出台五级财政政策,即县、镇、村、生产队及个人,奉行统一开源、分级截流、以丰补歉、减少劫富济贫的原则。简言之,谁赚钱谁花钱。

龙眼大队支书张旭森再一次走在了前头。一年后,凭借村级财政截留的大笔“三来一补”企业缴费收入,他请来国家化工部地质队专家对龙眼村进行整体规划,把整个龙眼村的版图划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由八条大道互相连接,人村的大道至少保证30米宽,人区大街至少保证26米宽,入屋小巷则不低于6米宽,以确保以后每家每户都能进汽车。

张旭森的这个决定在最初引来不少非议。当时整个龙眼村只有11辆小车。可不到两年工夫,一个个崭新的工业园区在龙眼出现,龙眼又一次成了东莞的典型,来参观的支部书记一拨接一拨。比支部书记们对龙眼村更感兴趣的是台商。当时台湾也开始新一轮产业转型,大批电子企业对大陆跃跃欲试,龙眼村良好的规划让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短短几年,20多家台资企业进驻龙眼村。

张旭森乘势兴办起酒店、商店、银行、医院、邮电所、储蓄所、电影院等一系列生活设施。到1988年,南方日报一名记者前来采访时,早年炊烟袅袅、鸡鸣牛哞的小村庄已完全淹没在日益扩张的现代化建筑群中。工厂民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地居民的住宅大多已别墅化,街上跑的自行车不多,新潮的摩托车和私家车却不少,一个城市所必备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已具雏形。记者带着惊讶追问张旭森:“你说现在的龙眼究竟是个村,是个镇,还是个市?”

不单单是龙眼村,整个虎门都在加速工业化的步伐。1985年,虎门与太平合并成立虎门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认识到商贸突围必须城市扩容,于是虎门新规划出现:建设新城对接虎门区,向东拉到人民路,向西贯通威远岛,向北扩宽中心路,向南拓展太沙路。一年之后,一批标志性建筑如商厦、宾馆、大桥、车站、农贸市场、货柜码头、职业学校、文体中心、电视台等相继落成。

此时的虎门神采飞扬,新城已具雏形。也就是这一年,虎门被《人民日报》誉为珠江口的一颗明珠。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习惯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喝早茶,逛电影院,跳广场舞;城市商贸设施的出现又让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机遇。昔日贫为贵,今日富为荣,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工厂,走上摆摊、开店、搞运输的新路径。

P30-33

书评(媒体评论)

珠三角的城镇化30年,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不在于城市建设得是否漂亮,不在于GDP增长速度有多高,而在与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国家发改委车更适合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作出“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清晰表述。同时,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可持续性发展将提供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要理解新型城镇化如何可持续发展,要先了解过往30年传统城镇化的路径。《变迁30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这本书记录了过往30年城镇化的路径,让人得以看清从传统城镇化发展到新型城镇化这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有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根源可以归结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走的这条城镇化道路。这是一条城市主导下的资本城镇化道路,它更多的是一种资本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读懂了珠三角城镇化30年的历史就读懂了不少社会现实的根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杨保军

回顾珠三角城镇化30年的经验,可从城镇化的角度探求中国社会如何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理想的城镇化进程,只需要政府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如经济转轨、产业布局、社保均等,自然能吸引不同地域、行业、目标的人才、人口、人力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分布、合理流动;力戒用政府单方面确定的标准、办法、程序去审查、预判谁是否适合本地、谁应不应该进城的老办法,而应当采用事先经民主程序立法确定定居标准、事后经公开公平公正的调查核实予以确认的新程序。这是中国城镇化30年经验的总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太元

目录

编年史第一部:百舸争流 自然生长(1984-1992)

 开篇语

 南海大沥:马路起步 民间“造”城

 东莞虎门:借船出海 从村到城

 顺德容桂:“三来一补”诞生之地

 中山石岐:从田园变“小香港”

 深圳渔民村:曾经拆了洋房建“握手楼”

 江门司前五金专业镇:五金祖师爷“拆战斗机”起家

 珠海三灶:百万富翁“炒地”炒成清洁工

 广州南华西:区街工厂“偷运”起家

编年史第二部:千帆竞渡 鬻地为舟(1992-2004)

 开篇语

 南海下柏村:土地入股 农民变股民

 顺德北滘:经济产权改革催生百亿富豪

 珠海会同村:大学生租猪圈开酒吧

 中山古镇:“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惠州大亚湾:政商结盟应对地产调控

 江门里村:收回“失地” 20年后拍出“地王”

 佛山布心村:“村改居”历史遗留问题

 深圳南岭村:通过村规“改造”村民

 广州开发区(上):“无人区”建大工业

 广州开发区(下):政府回拨土地解农民之忧

编年史第三部:产业平衡 落地生根(2004-2013)

 开篇语

 深圳万丰村:小产权房带来的利益与争议

 东莞高埗村: 金融危机冲击“租房经济”

 东莞樟木头:外向型地产再寻新方向

 惠州惠东、佛山高明、江门台山:无人村与都市圈为邻

 珠三角交界区域市镇:“边城”逐步融进都市

 顺德新城:造城十年 新城梦还在延续

 南海狮山镇:基层工会重组助力管理

 惠州仲恺 :工业园区为农村处理污水

 中山崖口村:最后的人民公社也在转型

 番禺华南板块:卫星城不再只是“住城”

 广州小洲村:田园水乡掀起拆建运动

 深圳城中村:改革谋求从基层自治破题

序言

珠江三角洲,一片创造了太多神奇的热土。许多国家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转型,在这里,短短30年内就实现了华丽转身。这本《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正是深入剖析巨变前因后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借鉴的应时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均有深刻阐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成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1978年至2013年,广东城镇化率从16.9%提高至67.76%,珠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城镇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广东已成为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城镇化率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三角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经过了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程,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要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科学。”30年风云激荡,30年春华秋实,30年回味无穷。经过周密策划,2013年7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立足珠三角,放眼全中国,展现珠三角30年来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程,记录总结城镇化的得失,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宝贵经验。取“30年”整数,是经过充分论证的。1984年,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城镇化举措首次施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放宽建镇标准,全国城镇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年,也成为珠三角城镇化的起点。

这一大型系列报道,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担任总顾问,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把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报道由“读城十记”和“珠三角城镇化30年”两个系列组成。前者选取国内城市样本,聚焦新型城镇化的改革突破口,从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棚户区改造、土地制度改革、城市群博弈、污染治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乡愁等八个方面进行剖析和解读。每期采访一位权威专家,形成高端系列访谈,为新一轮城镇化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后者全面展示了构成珠三角30年城镇化进程主体的几百个小城镇的崛起过程,通过大量的一手采访,回顾了全国城镇化发轫之地得改革风气之先的珠三角蜕变之路。

南方都市报分布在珠三角各市和北京的50多名记者投入采访,延续了以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大型报道的风格,又更加注重事例和人物的典型性,挖掘历史细节,主题厚重与文字生动融于一体;结合众多揭秘故事和人物口述,可读性极强。报道延续半年,共刊出40余篇,反响强烈,成为学政商各界探讨城镇化进程的依据,获得2013年度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奖连续报道类优秀策划奖。报道还衍生出低碳论坛、新型城镇化论坛等多场落地活动,在所报道的珠三角城镇举行,抚今忆昔,展望未来。

为了进一步扩大报道的社会效果,南方都市报将系列报道编辑成《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一书,选取了30多个能展现某一阶段典型特征的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描摹和剖析,既关注城市的变迁与格局,也关注政策演进和人物命运。该报道集中诠释了城镇化的“珠三角模式”,即产业集群方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广州南华西街、深圳南岭村、东莞虎门镇、中山崖口村、顺德容桂镇、南海狮山镇、惠州大亚湾、江门司前镇等街镇在大模式之下百花齐放。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一个个当下或曾经的“明星村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意义充分体现出来。它们在实践过程中或狂飙突进,或螺旋上升,或步履蹒跚。作为占领城镇化大潮时代先机的珠三角地区,最早具备了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动力并加以实践,如人口红利结束、社会管理创新、跨行政区域的城镇融合、打造新城市中心等。相关研究尚有限,在新型城镇化阶段亟须关注,记者的深入采访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正因如此,这本书为尘封的历史赋予新生命,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更具有高度的文献价值。

珠三角城镇化历程的30年,也是南方报业发展壮大的30年。南方报业扎根于广东,是广东改革开放的记录者和推动者。改革是广东的根,也是南方报业的魂。南方报业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责无旁贷地创新主题宣传,做好热点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经过多年耕耘,《南方都市报》在珠三角各地根深叶茂,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报道特色,深受政府欢迎和群众喜爱。《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这本书,是南方报业“深耕主业”战略的成功体现,印证了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有质地、有情感、接地气的新闻内容仍是报纸的根基。同时,这本书也体现了鲜明的南方视角: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既高屋建瓴,又掷地有声;既主题宏大,又切口细微;既回顾过去,又观照当下。可以说,系列报道和这本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典范,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和“走转改”的典范。

目前,广东已出台全面放开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限制等新措施,推动实现超大经济强镇改市,并将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创建工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必须要看到,珠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84%,而粤东西北地区只有48.3%,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这给南方报业提出了新课题,要进一步了解省情国情,充分发挥党报集团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关注珠三角和全省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南方报业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继续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深刻认识推进城镇化对广东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而不懈努力。

是为序。

2014年12月17日

(作者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内容推荐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南方都市报编著的《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探索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以珠三角30个基层乡镇为样本,分析它们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本书辑录来自南都珠三角记者站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实地采访资料,以基层一线的视角还原客观史实,具有非常难得的独创性。这是一份生动而宝贵的调查纪录,也是珠三角发展轨迹与困境的多角度展示。珠三角是广东省最大的城市发展区域,也是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增长最为迅速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城镇化的路径在广东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语境下独具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过往三十年间,城镇化大潮从微细之处源发。得改革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地区,不啻为全国城镇化发轫之地。在国家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大背景下,南方都市报编著的《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紧密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通过深度报道记者群体选取珠三角城镇化三十年间多个典型样本,探寻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发展规律,展现珠三角地区30年来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程,记录总结过去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发掘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创新经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都市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12043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2014290179
中图分类号 F299.276.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5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