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林雨、张志永所著的《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以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前期、民国后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塞外中北路梆子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断代分期,融学术性、文献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一部难得的填补塞外中北路梆子史空白的好书,对当今的戏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全书约80万字,其中文字多为文献及后人回忆资料。
图书 | 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张林雨、张志永所著的《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以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前期、民国后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塞外中北路梆子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断代分期,融学术性、文献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一部难得的填补塞外中北路梆子史空白的好书,对当今的戏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全书约80万字,其中文字多为文献及后人回忆资料。 目录 序 源流 一 漠南的古代乐舞 二 散乐对漠南文化的影响 三 漠南文化对北曲形成的贡献 四 内地艺术大量流入漠南 (一)秧歌、赛戏、道情等小戏的传入 (二)弦子腔、罗罗腔、耍孩儿、二人台等剧种的传人 五 蔚县秧歌的源流沿革 (一)发展历程 1.清咸丰以前的蔚县秧歌 2.清咸丰以后的蔚县秧歌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蔚县秧歌 (二)艺术特征 六 塞外的昆弋传人及乱弹勃兴 (一)昆弋乱弹的传人 (二)山陕梆子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1.山陕梆子的形成 2.山陕梆子的代表人物——侯俊山、郭宝臣、刘德荣 (三)中路梆子的形成 (四)北路梆子的形成 戏史 1.写桌子 2.写戏会 一 清光绪年间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演出场所多、场次多 1.戏园 2.乐楼 3.庙戏 4.行会戏 (二)戏班多、名伶多、箱场底包多 1.戏班与名伶 2.箱场底包包一半 (三)演艺精彩,绝招惊人 1.手 2.眼 3.身 4.法 5.步 6.七哀八哭二十六笑 7.园馆班与草台班的表演艺术 (四)科班多,后继有人 1.东口的小班 2.西口的打娃娃班 (五)票房多,票友多 1.东口的票友 2.西口的票友 (六)山陕梆子的重大改革变化 二 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东口 1.晋中籍“下路调”伶人大量涌人东口,并逐渐占领剧坛 2.第一代中路梆子坤伶在东口诞生 3.本地籍乾伶大量涌现 4.本地科班遍地建立 (二)西口 1.晋北二州五县、雁北大同地区唱“上路调”的伶人大量涌入西口 2.本地籍伶人逐渐成长起来 3.“上路调”坤伶出现 4.东口的“下路调”打入西口地盘 5.出现了中路梆子四大名旦及其流派 三 民国后期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抗日战争时期塞外中北路梆子艺人的苦难与抗争 1.东口 2.西口 (二)张家口首次解放时期的戏剧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塞外中路梆子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新中国成立初17年的辉煌 1.戏曲工作者进行“三改” 2.中路梆子人才的涌现及接班人的培养 3.中路梆子器乐的发展 4.北路梆子的恢复 (二)“文化大革命”的祸害 1.否定17年 2.一花独放 (三)新时期以来的奋斗 1.中路梆子的剧团恢复及繁荣景象 2.北路梆子的再次恢复 结语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林雨//张志永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7105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30 |
出版时间 | 2014-11-01 |
首版时间 | 2014-11-01 |
印刷时间 | 2014-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72 |
CIP核字 | 2014261535 |
中图分类号 | J809.22 |
丛书名 | |
印张 | 3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40 |
宽 | 167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