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汾河大桥上看着四面八方缓缓移动的人流,惊讶得瞠目结舌。由年轻男女和老人小孩组成的人流远远延伸到视线以外。有的正在自东经大桥向西岸而去,有的正从西往东来,也有的正在从一些小巷子中走进主干道。大桥下,汾河中奔腾着湍急的流水;大桥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头攒动,我视野中的一切仿佛都在动。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会有这么多人,这让我联想到了欧美某些地方的示威游行,但我并没有看到任何标语,只看到为数不多的几面商业广告牌。
一个穿着绿色T恤且看起来有些稚嫩的小伙子在不远处的桥头向我招手,我想他应该就是之前一直与我联系的小周。小周虽刚高中毕业,比我的年纪都要稍小,但他经常外出骑自行车旅行,算得上是个老手了。前不久他刚骑车去了北京,来了一次“小长途”。在他身边还有两个青年,之后我知道,其中一个姓李,2009年骑车穿越川藏公路(简称“川藏”),曾在湖南上大学(这让我感觉有些亲切)。另一位上个月也刚刚骑完“川藏”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走了过去,好早点了解这里的情况,一阵寒暄与握手之后,小周给我介绍了他的两位朋友,并向我解释了此地热闹的景象。
原来今天是8月1目(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是静乐县一年一度的庙会,从周边各县赶来买卖、游玩的人们挤满了这个小小的县城,热闹的场面一点不亚于春节。我曾经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时常听到“庙会”这一码事,但总以为那只是过去的东西,现在早该消失了。不过,在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人们竟长年累月地将它作为地方盛会给传呈了下来,并且使庙会更加兴盛(后来在山西其他地区也看到过庙会)。
小李笑着说:“我们都已骑过了‘川藏’,并且不久后小周也会去骑那条线,你什么时候也去骑呀?”也许是听“川藏”听得太多,我朋友中也有很多人老念叨着“川藏”,我都开始有些对“川藏”这个字眼儿感到反感了,于是微笑着说:“我会走其他进藏路线,对‘川藏’不感兴趣”。该死,我叛逆的性格又表现出来了。但我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后来,我亲自走过了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唯独没有去走川藏线。
我跟随他们来到了一个商铺门口(其实就是他们其中一人家里开的店),他们让我把自行车放在这里。然后我同他们来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饭店聚餐,一个哥们儿打开了两瓶汾酒。看到这酒时,我突然感到十分惬意,在汾河边喝汾酒,很合时宜。晚餐过后,借着星光,我们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享受眼前这一切。摆摊写字作画的老先生、捏糖人的艺人、大红灯笼、各种精美的剪纸、奇怪的面具与各式土特产等等景象,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汾河西岸的几条街巷,真是琳琅满目、一片祥和。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或者是误入了某部古装片的拍摄现场。
晚上我就住在小李的家里,小李的家人很热心,这也就让我不那么拘谨了。躺在柔软的床上,我回想起了这些天从陕北过黄河后一直到静乐县的这一路经历。天上几乎天天下雨,别说路不好走,就连晚上找个干燥的地方露营都成了一种奢侈。即使找到了,晚上仍然会随时面临风雨的侵袭。现在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睡上一个安稳觉了。我觉得人要懂得感恩,我感谢上苍让我拥有现在的一切。想到这儿,我顿时感到有一份甜蜜的感觉涌上心头。
次日清晨7点多,住在我隔壁房间的小李就起了床,开始洗漱,我也跟着起了床。今天是庙会的第二天,他们要带我一起骑车去天柱山上的庙,我想既然是“庙会”,那“庙”应该才是活动的主题,就欣然答应了。但是因为自行车不是山地车,一上坡度超过45度的盘山路我就实在跟不上他们了,最后我推着车上了山。原来山上有佛庙也有道观,但不论是庙还是观,门前屋后、里里外外都挤满了前来烧香的人。一群穿着袈裟的和尚正抬着一些东西往庙内去,不知是要请佛还是要开光。朋友劝我去烧个香保佑平安,我反问道:“你烧过香吗?”“我不信那个”他们嬉笑着回答。我敬仰佛,但我不……
P21-22
“看了书中陈超波的旅程,也许你就患上了重度‘旅行传染病’!说走就走,一走走遍中国,这样的旅行,此生足矣。在西藏冲顶海拔6206米启孜峰的前夜,收到陈超波发来的私信,为他的新作《90元走中国2》写一下推荐。顺利登顶回来,在大昭寺旁的酒吧里,在飞越雪山群峰的飞机上,在东方明珠上海黄埔江边的咖啡厅里,通读完了他感人至深的书稿,仿佛看到他依然在路上的背影。看书和零散看他旅行微博的感受不一样,更加充满温度,充满画面感。不行,我也要继续出发,去向我的下一个心旅目的地……”
——搜狐网汽车板块战略顾问 杜松
“行走,永远是打开心灵最好的方式。这种不断改变的状态,让我们能够在变化中学会如何面对自己,而这一点,才是力量的源泉。我们总是习惯埋怨生活的不自由,但是阻碍我们改变的通常都是自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跟随陈超波的脚步,希望我们能够看到另外一种体会这个世界的方式。”
——《汽车时尚报》总编辑 莫非
“超波这本《90元走中国2》,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是‘驴友’眼中的旅途之美,而是空灵和纯净的心灵之美。这种美,醍醐灌顶,沁人心脾。陈超波途经刀郎文化之乡新疆阿瓦提县时,我与他做过心灵的沟通。他是—个纯粹的理想男,他的理想在他的脚下一步步实现着。在这个充斥着网络与商业影响的时代,我们急躁地寻求陕捷之道,内心充满了彷徨和迷茫,而这本书,就像一眼在物质的沙漠中源自作者心灵的清泉,值得—读,实在值得—读。”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瓦提县委外宣办主任 王国纯
回忆是为了出发
任何事情总会成为过去,唯有回忆永留心底,时间越久,越显珍贵。
两年半的难忘旅程历历在目,记忆中的很多故事恍如发生在昨日。2013年中秋节,我从炎热的广东回到湖南山清水秀的老家。班车过了一个山头,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满眼郁郁葱葱的绿色、阡陌纵横的稻田。多美丽的景色啊,可是,好几年来,我对家乡的印象似乎只有冬季。只因这么多年来每次回家,几乎全是在腊月,早已忘记了家乡盛夏的颜色。看着家乡熟悉的树木、熟悉的河流、熟悉的面孔,心灵一阵悸动。我终于可以真正地停下来了!没错,就是“终于”,经过两年半的漂泊,内心已疲惫不堪,我现在需要的是对过去的梳理与沉淀。
回到老家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想多陪陪奶奶;其二,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书;其三,是我真想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了。
在家乡的日子十分清闲,但是有些该自己做的事,还是逃不开的.比如写书。拿起纸笔想了半天,还是不知该如何开始。最后只得找出移动硬盘里的照片和这几年写在笔记本上的日记、笔记等资料,一本本浏览、一页页品读,希望从中找出什么灵感。“当你有了目标,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候。果然,我还没看到一半,就已内心澎湃、下笔如神。可见平时写日记是个多么好的习惯。同时也诚挚地建议读者,今后在生活中或在旅行时一定要记得写日记。有了那些文字的积累,今后如果要写些什么作品,那会方便很多。
为了保证写作时不受干扰、情真意切,我先把书稿用笔写在纸本上,全部写完后再打字输入电腩里。这样虽然慢,但却能做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更有创作的快感。写累了,就或骑摩托车或徒步行走游荡于故乡的山水之间。
光阴荏苒,转眼又到了冬季,房前屋后已是一地枯草,稻谷也已收割完毕。终于,在临近农历腊月的一天,本书最后一童终于写完了,这部书初稿的创作也就进入了尾声,此时我竟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毕竟,对于一个“一直在路上”的行者来说,待在同一个地方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沉浸在文字与回忆当中,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呢!
2014年2月,当测绘出版社的朋友们得知我将写作《90元走中国2》时,非常高兴地表示愿意与我再次合作。有了先前的合作经验,这一次就显得顺利多了。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测绘出版社文化生活分社赵强社长对我的鼎力支持,是他最早发掘出了我的故事,并做出了极大投入与投资,使《90元走中国》《90元走中国2》两部作品得以问世。同时,我也要衷心感谢我作品的编辑徐以达先生,他也为两书的成功推出倾注了大量心血,不厌其烦地把我初次尝试创作时写下的无数生涩文字,逐字逐句地审阅与校改妥当,并且总是鼓励我,“用腿踏上新的旅程,用笔写下你的心路,好不断把一个人的故事,分享给世间更多的人”。
不久,我就又离开了家乡,开始为我新的旅行而去精心准备了。
——陈超波
2014年5月13日
代序二
最真实的行走
每次读到超波的文字,都会觉得眼角湿湿的,他总会让我有再度翻看自己最初梦想的勇气。曾经、现在以及将来,行走亦是我追求,但行走的计划又往往由于世俗的羁绊被无奈地束之高阁。每当我觉得需要通过旅行让身心再度充电的时候,超波在路上的故事就会给我足够的力量去“Support”这个想法,于是我带上了灵魂和相机,去享受“在行走”的快乐。
这本书里诉说的故事,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游记,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超波在书中提到:“也许是因为在路上遇到的好人太多(或者甚至可以说‘我遇到的全都是好人’),唯一遇到的一次‘抢劫’,最后还跟对方成了朋友,在一起喝酒。久而久之,我对社会产生了一种信任感,有了一种觉得‘天下无贼’的感觉。”这种对社会的信任感正是现今最可贵的信仰,那种渴望互相信任、相互交心的期望,每每在此书的文字中自然流露——他的自行车在城市里从不上锁;为减去游玩时的负重,他的背包也常常随手在公园的长凳上搁置,直到晚上才寻回。虽然这样无数人会问:丢了怎么办?丢了怎么办?陈超波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纯粹的、不设防的自我,正是这样完全对社会信任的态度,让他也同样在不同的地方收获了各种各样的真心对待。我不敢期望看完了此书,所有人马上都对社会有了绝对的信任感,但我将和超波一起坚信世间应当如此,因为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行走才能真正的随心随性。
随心所欲地行走,是很多人永远没有办法实现的梦想,这个梦想连说出来都很奢侈,但这本书常常能让我感到温暖,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他让我想到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努力,是不想在年华老去之后鄙视我自己。”活得充实比活得成功更重要,而这正是努力活着的意义。
没有谁愿意,让一生在现实的碌碌无为中度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人都无法甩开世俗的羁绊,因为工作、因为父母、因为家庭、因为孩子……如此种种,都让我们无法迈开第一步。如果你认识了超波,你就会知道,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复杂,旅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我心目中真正的旅行,应当是像超波一样,让灵魂和身体一同漂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从繁杂的世事中解脱出来,触摸到自己内心的深处,并一同寻回了翻看自己最初梦想的勇气。
——腾讯微博名人、独立旅行者谢坚深
2014年6月29日
陈超波的《90元走中国(2)》一位普普通通的90后男孩,一个走遍中国的简单梦想,一段出发时仅有90元的无悔旅程,三者融合在一起,就是你手中的这本书。通过它,你会看到陈超波走过的路——一条90后自由无羁、追求个性的路。一路上,饿了却没有钱买吃的,他就打工挣一顿饭;困了却无处睡觉,他就支个帐篷睡一晚。而面对崇山激流、高原大漠、狂风暴雪,还有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考验,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历时28个月时间,跋涉了3万余公里路程,在经历了无数难忘的故事,获得了无数深刻的感悟之后,终于成功完成了环绕祖国一周的壮举。就让我们同他一道重温这段漫长旅程中心灵的每次震动,从中你会发现一段宛如激流般蜿蜒曲折、奔涌向前的青春之旅。
作者陈超波是一位神奇的90后旅行家,白手起家、怀揣90元出发,28个月后成功环游中国。
《90元走中国(2)》完全由作者按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同读者分享他神奇旅程中的每一段难忘经历。
作品闪烁着90后自由无羁、纵横四海、百折不挠的青春正能量,在所有读过的人心中树立了90后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