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小说中的贵族落没气息》、《值得咀嚼的味道》、《寻找丢失的灵魂》、《刘燕燕的“另类小说”》、《2002:解读贾平凹》、《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没有结局的文本》、《生存的无奈》、《她填补了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韩寒只是一个符号》……《明天的预感》这本散文随笔集反映了作者王童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图书 | 明天的预感/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叶广芩小说中的贵族落没气息》、《值得咀嚼的味道》、《寻找丢失的灵魂》、《刘燕燕的“另类小说”》、《2002:解读贾平凹》、《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没有结局的文本》、《生存的无奈》、《她填补了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韩寒只是一个符号》……《明天的预感》这本散文随笔集反映了作者王童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内容推荐 《明天的预感》这本散文随笔集反映了作者王童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这些思想火花或切中时弊,或展现人性的光辉,纵横驰骋。意到笔随,都有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此外,该书还收录了王童多年来对文学、对影视、对话剧及音乐的粲花之论,多有点睛之笔,发人深省。与王童其他文集中美文韵长的散文不同,本书则是用香象渡河的文字,排沙简金般举一反三,读后让人抚案而思。同王童的思考型的小说集一样,王童的这本思想随笔也渗透了作者静影沉壁、微言大义的周情孔思。读之让人回味,令人辗转。 目录 第一辑 风骨篇 我的奥运、全世界的奥运 齐河的三个人 雪之国 漓江春早 惜别三峡 伦敦眼中的天津 我的松啊察里乌拉 寻找北京的秋天 父亲的“检查” 母亲的海 第二辑 艺海篇 方方秋色中的一片落叶 弹指春节联欢晚会 电影不应有的缺失 《走向共和》中的历史错位 英雄的忏悔 《赵氏孤儿》中的陈凯歌影子 不着调的谍战片旋律 “间谍”剧密集播放要告诉人们什么 从“神七”联想到《驯火记》 张艺谋终于回归了 声音中的毕克 《列宁格勒交响曲》中的杂音 第三辑 求真篇 有感于斯大林是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的感召 明天的预感 名人的后裔 “三国”阴谋文化铸就的历史悲剧 文化并不在繁体字里 繁简体字应和平共处 中国的航天人要更富有想象力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上下五千年 穿上“国学”衬衣的教科书 日本至今仍是被占领军占领的国家 公交卡与中国的百姓素质 扑面而来的电影大片 失去地心引力的中国足球 第四辑 文心篇 探索文学期刊的出路 诗化情感的沉淀 偷窥中的异化 寻觅老舍的踪迹 秀笔砌出的阁楼 向铁凝的作品致敬 叶广芩小说中的贵族落没气息 值得咀嚼的味道 寻找丢失的灵魂 刘燕燕的“另类小说” 2002:解读贾平凹 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 没有结局的文本 生存的无奈 她填补了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 执迷不悟人的《执迷不悟》 韩寒只是一个符号 王蒙若获了诺贝尔奖我一点都不奇怪 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 不寻常的徐坤 呼叫王小波 小人物的史诗 发现郭艳 独特的人生视点 春风不度幸福夜 好一朵《茉莉花》 一本有音乐历史价值的书 《这边风景》让王蒙“返老还童” 听莫言朗读《生死疲劳》片断 文学的眼睛 编记 试读章节 我们是亚洲人、黄种人,是体能、爆发力及血色素、肌肉弹性、柔韧性被一般人普遍都认为不如欧美人的人种。当旧中国运动员在唯一组团参加的柏林奥运会上,捧着鸭蛋成绩而归时,不仅是傲慢的欧美人戴上了有色眼镜,就是国人本身也对自身的运动机能产生过怀疑。因中国人的斗志尚在苏醒中。“东亚病夫”的称谓存有蔑视中国人的成分在内,也含有一定推断合理的解释。中国人仅奢望去打破一个圆的怪圈,奥运会梦想在中国举办,是天方夜谭。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战事上一败再败,民族士气也逐渐瓦解,戊戌变法后,有识之士除想富国强兵外,亦想将积贫积弱的中国人的体质体能从根本上改变,而这改变的信心就是要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地证明自己。于是,便出现了霍元甲、黄飞鸿、大刀王五这类的传奇大侠,人们指望这些豪杰在同洋人打擂台获得胜利的同时也获得精神枷锁的挣脱。而张学良当年资助刘长春独赴奥运,也是想说一句话:中国人行。但中国人败下来了。骄傲的西方人以睥睨的眼神看着中国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曾裹着小脚、梳着长辫子的支那人会在体育竞争中能有什么作为。嗣后,孙文革命、内外战争的交织,在人的思维嬗变过程中除了想从根本上改造其国民性的迂腐,更有激进者亦想要从本质上改变中国人。人们在举步维艰中,更是想从吾国思想和社会流弊中寻找根源,一些社会学者也提出了改变人种的种种设想。为从心理上彻底根治那类顽疾,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先生甚至提出过用罗马字母替代汉字的建议毛泽东早年办《湘江评论》写得第一篇文章竞也是《论体育》。 “野蛮其体魄、锻炼其筋骨”也是那一代人社会理想追求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今天,当天才的刘翔以12:88打破了这个黄种人看上去不可逾越的世界纪录;当在顶尖的法网温布尔登网球赛上,中国女运动员郑洁和晏紫也令人不可思议地力克名将、获得双打冠军;当小巨人姚明叱咤在NBA赛场上;当中国男女大力士力拔千斤在举重台上屡破世界纪录时,除仍在强调人种论的中国男子足球外,中国运动员在其他并不是自己体能优势项目上展现出的强力,早已让世人目瞪口呆了,那些因饮食习惯,因天生身体基因都不如西方人体质的华夏子孙竞生龙活虎般地或百步穿杨、或力挽狂澜、或蛟龙跃池、或绝境重生,都显示出了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的力量。除了那些仅靠技巧、仅靠认真仔细夺桂的轻巧项目外,中国人也当仁不让地闯进了由乔丹、刘易斯、拳王阿里、杰西·杰克逊、摩西·欧文、大小威廉姆斯等“黑色旋风”统治的领域。无论是失败还成功,那些穿着红黄相间运动背心的中国人都坚韧狂放地张扬在运动场和运动馆的各个角落里。他们在笑在哭在呼喊在懊脑在喜极而泣在仰天长叹,同时也在宣泄着奥林匹克的精神。 当刘翔梦幻般的以12秒88飞过那一道道横栏时,就如同越过了那一个个种族与肤色与人种的跛视偏见及障碍。当刘翔的竞争对手阿兰·约翰逊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谁也都会去寻找这奇迹诞生的根由。我的一位在少年时代曾练过100米低栏并在地区比赛得过第二名的好友,从街上忍不住给我打进手机道:这家伙真是个天才,这成绩对中国人太重要了,你不知道我是练过100米栏的,这不亚于男子百米。这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运动之王,让中国人夺得了,真是不可思议。而就在前两天我的这位老兄还带着酸溜溜的牢骚道:咳,谁得了都那么回事。我知道,我这位在儿时就爱好体育的仁兄是因男足的屡屡失败、田径众多项目无可奈何的名落孙山而产生的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同时也对一些名不副实的空洞宣传产生了逆反情绪。现在他也被征服了。这心理的征服不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的胜利,而是对人的奋争与反抗的肯定。当上届奥运会百米冠军加特林与环法自行车赛总冠军兰迪斯挟欧美人的体能优势,又去服用兴奋剂时,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胜利该是多么不容易啊!因此,当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看到上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总数名列第二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诚然,也有论者认为不该把竞技体育拨到一个不应有的高度,体育就是体育,但体育竞技带来的精神因素谁又会否认呢?你应明白全世界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每个国家及民族都会为自己运动员的胜利而感骄傲。为此,意法足球队在世界杯足球赛凯旋时,举国欢腾,科特迪瓦这样一个内战不断的小国也会为它们球队的胜利而罢战停兵,美国运动员在升国旗时,一概手抚心脏以示崇敬。今天,许多国人也许会为当今腐败分子不停涌现、贪官与蛆虫的猖獗难以除掉,下岗失业、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难以解决而感到愤愤不平,但谁也都会为自己国家运动员的胜利而感到扬眉吐气的,因为这是人类本能的反应,也是一种从文学从音乐与科学的滋养所获取的精神动力。为此,我可能去睡一个好觉,我可能不会再为一个短暂的痛苦去欲死欲活了。我们想健康蓬勃地活着,我想像刘翔和郑洁与晏紫与姚明那样让梦想实现。而为了那一个个梦想,我们不会允许慕尼黑奥运会巴勒斯坦人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悲剧重演,我们不希望亚特兰大奥运会公园爆炸事件和汉城奥运会机场炸弹的袭击,再次出现,我们将和破坏我们梦想的恐怖分子,一决雌雄。因这奥运梦想是属于全人类的。 雅典人的梦。 中国人的梦。P2-4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明天的预感/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8065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2014010922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38 |
宽 | 169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