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青岛浮山后》这部满载厚重历史的作品,于向阳老师把许多曾经鲜活、质朴和人情怡怡的场景,用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一一描绘下来,它是一座城市百年记忆的再现,也足以使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在其中看见先辈的生活影像。或者说,能够使今天的每一位热爱青岛的人、热爱故乡的人,都重新记起自己的传统,甚至转向往昔,去淘洗、追寻和擦亮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珍视、尊重和热爱。也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的追寻,才能构成所谓一个城市的文化史和厚重感。
图书 | 闲话青岛浮山后/跟着本书游天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闲话青岛浮山后》这部满载厚重历史的作品,于向阳老师把许多曾经鲜活、质朴和人情怡怡的场景,用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一一描绘下来,它是一座城市百年记忆的再现,也足以使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在其中看见先辈的生活影像。或者说,能够使今天的每一位热爱青岛的人、热爱故乡的人,都重新记起自己的传统,甚至转向往昔,去淘洗、追寻和擦亮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珍视、尊重和热爱。也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的追寻,才能构成所谓一个城市的文化史和厚重感。 内容推荐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百多年前,德国殖民者侵占并建设了这座城市,从而这座城市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亚洲战场,日本殖民者战胜了德国殖民者占领了青岛,使青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向阳老师的这部《闲话青岛浮山后》用散文形式详尽介绍了青岛各个建筑,各个老街巷、老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故事,让每一个来到青岛的旅游者读懂这百年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目录 闲话青岛浮山后 童年的贮水山 漫话海泊河 话谠青岛的小鲍岛 话说青岛劈柴院 榉林山下有条河 青岛的德国宫殿——迎宾馆 难忘大港火车站 青岛海水浴场的变迁 殖民者在青岛市北的军事印痕 德、日殖民者的罪证——“太平镇劳工墓” 记忆中的南山市场 吴家村的“海泊温泉” 青岛海云庵与糖球会 青岛的运煤码头:石炭线 体育街的前生是条河 话说胶东路 漫谈吉林路到泰山路 青岛的商业中心——台东三路商业街 话说历史老街威海路 “德国风情街”——馆陶路 青岛历史上的“日本街” 青岛的登州路啤酒一条街 历史悠久的市场三路 锦州路在科技街的改造中消失 新疆路的青岛海关 延安路崂山大院的变迁 青海路“新民里”水淹片的变迁 童年的街里——中山路 记忆中的台东新华里大院 记忆中的向阳院 青岛“名企”生产名牌“三大件” 话说百年的青岛茂昌蛋厂 百年老店:青岛利群 青岛饭店的故事 话说百年老店:玉生池 百年老店天德塘 从青岛百年老店明新池到台东大酒店 记忆中的大陆茶庄 青岛百年饮食名店——三大楼传奇 青岛港参观记 仲家洼走出的榜书艺术大师——云法海 一所现代化小学的中国梦 后记 试读章节 1963年,那是我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第一次学农的劳动就是去中韩公社浮山后大队参加学农劳动,当我们乘坐学校联系的解放军的大解放敞篷汽车来到浮山后村子里,受到了浮山后村民的热烈欢迎。记得我们当时被安排住在浮山后村中小学校的教室里,用几捆麦秸草铺在地上,放开我们的背包,这就是我们的床铺。 我们下乡劳动的第一课是政治课,就是由村里的老革命,王进仁伯伯给我们进行革命教育,讲述浮山后村里几位革命烈士的故事。原来王进仁伯伯生于1901年,高小毕业后到四方机厂学徒,后又到钟渊纱厂(青岛国棉六厂)做工。中共党员,自1926年至1932年先后任中共浮山后村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书记、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黑龙江省汤原县特委书记。到哈尔滨向省委汇报工作时,被日本人当作“土匪嫌疑犯”逮捕,出狱后回浮山后村务农,1962年9月当选政协崂山县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之后当选政协崂山县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并改为专职驻会常委,(王进仁伯伯于1981年5月25日逝世)。他还讲述了烈士王星五和张英在在中山路新盛泰鞋店门前处决叛徒王复元的故事:王星五原名王佐仁,习武之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胶济铁路机械科带头痛打欺压工人的日本工头。又到钟渊纱厂(青岛国棉六厂)当工人,传授工人拳术,工人奋起抗日。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末,王星五在邹平路26号被捕,反动当局以“组织工会煽动风潮”的罪名,判他12年徒刑,关押在李村第二监狱。1930年初解往济南监狱。冯玉祥北伐军攻占山东后,被无罪释放。后来,王星五被党组织调至北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再次被捕,1931年冬逝世于济南监狱。王称仁,中共党员,曾经是钟渊纱厂(青岛国棉六厂)的工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任中共山东省委执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后任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后来英勇就义。王科仁,中共党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中共山东省委任交通员。随即同张英在中山路新盛泰鞋店处决了大叛徒王复元,后来担任中共山东省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三十年代英勇就义。听到这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令我们这些刚刚踏人中学校门的学生很为感动,我们决心在以后的道路上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浮山后大队和大埠东、埠西、张村、北村等都属于中韩公社(镇),由于处在山坡,村里的地比较分散,有麦田、有果园,还有玉米、地瓜地。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麦熟季节,因此跟着农民伯伯割麦子、拔麦子、拉犁、播种秋天的粮食作物、耕地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浮山后因为是山地、土地瘠薄,成熟的麦子比较矮,所以大部分收割麦子不能用镰刀,而是用手去拔,我们当时都是13~14岁的孩子,忙活一天下来,手都起了血泡,但是我们想想王伯伯讲述的革命故事,加上当时正在学习雷锋,学习王杰、欧阳海等英雄人物,我们都没有做声,第二天又忍住痛去参加拔麦子劳动。麦子拔完了,我们又6个同学一组,拉犁耕地,肩膀磨破了,起了水疱,我们还咬牙坚持,我们的行动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农民伯伯的表扬。 那个年代,浮山后的生活相当艰苦,农民以地瓜为主要食粮。萝卜疙瘩咸菜是农民主要的蔬菜。多少年以后,我始终念念不忘,那里曾经是我们下乡第一次接受红色教育和锻炼的地方。 在1994年,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两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3个行政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高科园的浮山后、埠西两个行政村全部划为市北区,市北区政府开始对浮山后进行了改造。 先是由大陆商城,台东八路,顺兴路商圈的居民异地拆迁安置在浮山后,后来由仲家洼的拆迁改造的房屋有一部分安置在浮山后。当时浮山后的房价仅仅是老台东的一半,每平方1000元左右。比起现在的每平方10000元,是谁也不可能相信的事情。 在那时,就是插队下乡多年的我也从来不会考虑去当年下乡劳动的偏僻山乡买套住宅的。浮山后虽然通了28路汽车,但是,交通远不如市内方便,我有一个在2路电车工作的朋友,他姓窦,大家给他的爱称:“阿逗!”当他的家从顺兴路异地拆迁到浮山后,每天乘坐28路到台东,确实不方便,尤其是浮山后的医院、超市、商场的配套都比较落后,那时候路还没有修好,到处挖沟、到处修路、风沙飞来,扬尘漫天。还有当时我们的家都是双职工,白天上班家中没有人,安全问题也是要考虑的大事。再则我和妻子双方都有年迈的父母,老人需要经常的探望和照顾,诸多原因,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在浮山后一带买房子,也没有考虑到浮山后后来能发展的这样快。 10年过去了,现在的浮山后比那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银川路、辽阳西路和东西快速路的建设,从浮山后无论到市区还是到李村、城阳都有快速路和很方便的公交车,28路、119路、126路、307路、607路、216路、602路、603路、370路等汽车将浮山后和市区、李村等周边繁华地带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型的建材批发市场,“卜峰莲花”大型购物超市的进驻,极大的繁华了浮山后的经济,方便了浮山后居民的生活,2007年,我跟着老年报社的赵主任参观了浮山后社区的一家“富华养老院”,看到这里的许多老年人快乐的生活,娱乐,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的饮食,真是大开眼界,我彻底改变了对浮山后的看法。P1-3 序言 当我打开于向阳老师《闲话青岛浮山后》书稿时,我立刻想到这样一句话:“一本城市档案的书,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青岛建市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这是一座经历三代帝国主义侵占,奴役的城市,更是一座到处呈现着异国风情建筑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城市的角角落落散落着诱人的掌故。如何将这些活生生的故事记录下来,使其发挥呈现市井发现、民俗勾画、风习打捞,乃至美好传统的重建与修复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价值,让生生不息的文脉得以延续,让人们在匆忙的奔波里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匆匆逝去的时光,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是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应该有的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于向阳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 《闲话青岛浮山后》这部满载厚重历史的作品,把许多曾经鲜活、质朴和人情怡怡的场景,用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一一描绘下来,它是一座城市百年记忆的再现,也足以使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在其中看见先辈的生活影像。或者说,能够使今天的每一位热爱青岛的人、热爱故乡的人,都重新记起自己的传统,甚至转向往昔,去淘洗、追寻和擦亮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珍视、尊重和热爱。也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的追寻,才能构成所谓一个城市的文化史和厚重感。 在这本书中,于向阳老师对老青岛的依恋和热爱之深,源自他对这座城市的洞悉和理解。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感到他对街巷里院旧时风情的留恋。例如,在绘写“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场景时,他写道:“追溯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历史应该从1891年,那是清胶澳总兵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在全市设立了许多炮台,为了和北京内阁总理衙门电讯联系,在台东一路建立了电报房。也就是现在的台东邮电局,并修建了连接海边,码头,市内各个炮台到台东的道路,促进了台东商圈的发展……”这样的文字,带着恬淡而怀旧的散文韵味,生动而鲜活的细节,来自童年时代深切的记忆与体验。也因此,他才成为老青岛生活风情最好的诠释者。 翻过一篇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青岛的贮水山,浮山后、中山路、仲家洼、海泊河、吴家村、小鲍岛,迎宾馆的历史沧桑,也让我们了解青岛诸多百年的老企业、老字号,百年的庙会等历史的积淀。岁月不居,日月逾迈。曾经辉煌一时的老街巷,慢慢退出了商业历史的舞台,如今的街巷里院,脚下再也不是那种光溜映人的鹅卵石和青石板,而是灰不灰白不白的水泥块了。特别是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除极少几位老人或是坐在檐下沐浴着夕阳之光,或是步履蹒跚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飘过一个时尚女子,那实乃惊鸿一瞥和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闲话青岛浮山后》一书就更显得珍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心旌摇荡的怀旧之情,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文明延续、对诸多“非物质文明”的被忽略、遗忘、甚至被毁弃,而有所反思。人们常常感叹“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在流水般的光阴里,祖先的智慧与文明是没有理由被取代和遗忘的。岁月留痕,有多少动人的故事,都在诉说我们青岛的昨天,那永远割不断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有一首诗:“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正是如此,青岛市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作家们去发掘,去编写,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读着这部厚重的《闲话青岛浮山后》只有感动!想必我们的许多读者读后也会陶醉在这些历史的沃土中,深思昨天、珍惜今天、追梦明天! 原青岛市北区宣传部长、青岛市北区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吴宝泉 后记 我是1968年12月由青岛去农村插队的老知青,1972年12月返回青岛,在青岛饮食服务公司基层核算店担任青岛日报通讯员负责企业的宣传报道,1976年调到公司宣传科搜集整理所属基层核算店的历史,并成功的编辑、举办了青岛市商业局系统第一届历史教育展览会。在采访老职工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青岛饭店的资方经理鲁寿山老人,他详细地讲述了青岛开埠时期中山路的繁荣和最早在汇泉广场的青岛咖啡和青岛饭店由洋人开办的历史! 还有四方大酒店、长征旅社的前身只不过是一个简陋的马车店、后来改造成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的星际酒店。将近40年过去了,青岛饮食服务公司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已经解体,但是这些历史、这些文字却一直在我的心头环绕,甚至成了沉重的包袱,因为我当时采访的老人都已经陆续离开了人世,我也已经退休多年,由于我在青岛新闻网、半岛网建立了几个文学论坛,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和文友们一起写点文章发表,打发那晚年的时光。 2009年冬,市北区档案局的刘伟和葛燕悌两位局长找到我,说出了市北区政府想编写市北区地方历史的书,增加档案的馆藏,让我协助。我与李岩版主召开了青岛市部分作家动员大会,让全青岛市的作家一起编写市北区的历史。这样,在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出版了《记忆中的市北1、2、3、4集》,《走四方》《四方民俗馆的故事》两本,并协助吕铭康老师提供稿件编辑出版了《行进在市北》1、2集。 市北区是青岛最大的一个城区,它是由原来的台东区、四方区、市北区、沧口区和崂山区的一部分合并而成,城区人口超过100万。所以,市北区的历史就是青岛市的历史。 从青岛历史来看,浮山是防卫青岛的门户,明朝就开始在浮山设防,浮山卫的称呼就是从明朝开始,如果从浮山划界,浮山前基本属于市南,浮山后属于市北区,严格地说,本书主要记载的是青岛最大的城区、市北区的掌故,而由于我在市南区生活工作将近20多年,许多记忆难以割舍,就增添了青岛饭店、劈柴院、三新楼、玉生池等老字号。 为了搜集历史,连续几年的编辑出书,我积攒了200多篇青岛的历史奇闻、风俗、传说、商业老字号、老企业、村庄、道路、街巷里院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发表在《中国作家网——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又有将近50篇被本书收录,在此,向负责本书编辑工作的张海君等各位老师表示敬意,感谢他们为青岛的历史留下一笔贵重的财富。 在编辑本书过程中,由于本书是图文并茂,需要大量的图片。有许多朋友在我提出需要图片后积极给予协助,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的副会长李岩老师,副秘书长陈怡霖老师,还有刘淑琴老师、徐建军老师,市北区档案局的葛燕悌局长,李诘和朱峰科长都积极地帮助我提供他们珍藏的青岛历史照片,还有区委书记王光耀和摄影家任锡海的照片,最令人感动的是摄影家吴保华老师,当接到我的求助信息后,晚上按照我的需求挑选他珍藏的照片发给我,一直忙到夜间11点,确实让人感动,还有晚报的记者魏振西老师和张一先生,直接带着相机,牺牲周日休息时间,开车拉着我到现场去拍摄需要的图片。今天,在新书即将发行的时候我不得不把这些名字写在此书上,并向他们表示深切地感谢,他们的作品为青岛的历史增添了色彩! 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有一首诗:“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正是如此,青岛市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作家们去发掘,去编写,今天读着这部厚重的青岛历史记忆只有感动!想必我们的许多读者读后也会陶醉在这些历史的沃土中,深思昨天、珍惜今天、追梦明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闲话青岛浮山后/跟着本书游天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向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610180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6 |
CIP核字 | 2013301038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1 |
宽 | 17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