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它记叙了作家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觉醒过程,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

内容推荐

马克西姆·高尔基编著的长篇小说《童年》讲述了:

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野、市侩,为了争夺家产,甚至打得头破血流……阿廖沙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他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

目录

译本序

正文

试读章节

在一个昏暗、狭小的房间里,我的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色的衣裳,身体显得非常之长;他那双光着脚的脚趾奇怪地张开,那双亲切的手安详地放在胸脯上,手指则弯曲着;他那双快活的眼睛紧闭着,就像两枚圆圆的铜币,善良的脸色发黑,难看地龇着牙齿,使我害怕。

母亲半裸着身体,穿一条红裙子,跪在那里。她用黑梳子把父亲那很长的柔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向后脑勺。那黑梳子是我喜欢用来锯西瓜皮的。母亲不停地说话,声音沉厚而又沙哑,灰色的眼睛肿得像是溶化了似的,流着大滴大滴的眼泪。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全身滚圆,大脑袋,眼睛也很大,鼻子却松软得可笑。她穿一身黑色衣裳,全身很柔软,非常滑稽。她也在哭,哭得有点儿特别,好像是熟练地在给母亲伴哭似的。她全身颤抖着,并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不愿意去,躲在她的后面。我感到很害怕,也很别扭。

我还从未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多次说的下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跟爹爹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我亲爱的孩子,他死了,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

我生过一场大病,刚能下地走动。我记得很清楚:我生病的时候,父亲快活地看护着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代替他的是外祖母,一个奇怪的人。

“你是从哪里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说:

“我是从上边,从尼日尼来的,而且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水上是不能走的,小鬼!”

这真可笑,而且也不明白:在我家的楼上住着一些留着大胡子染了头发的波斯人,而地下室则住着黄脸的加尔梅人老头子,一个贩卖羊皮的。沿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滑下来,若是摔倒了,就翻个筋斗滚下去——这我都非常清楚。可是这与水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乱套了,乱七八糟得可笑。

“我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爱吵吵嚷嚷。”她也笑着说。

她说话亲切、快乐、和气。打从第一天起我就跟她要好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带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号使我产生新的不安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她这个样子。她以前总是很严厉,说话很少;她很干净,穿得整整齐齐,个头很大,像一匹马;她身体结实强壮,有一双力大无比的手。可是不知为什么她现在全身臃肿得很难看,松散紊乱,衣服也撕得破破烂烂,原来梳理得很整齐的像一顶光亮的大圆帽的头发,现在却披散在裸露的肩上,垂落在脸上;编成了辫子的那一半头发则不停地在晃动,擦着睡熟了的父亲的脸。我已经在房间里站了很久,可是她却没有看我一眼——她不停地梳理着父亲的头发,噙着眼泪,不断地大声哭号。

一些本地的庄稼汉和警察探着头往门里看。警察不高兴地喊了一声:

“快点收拾!”

窗户用黑披巾遮着。披巾被风吹得像风帆一样鼓了起来。有一回父亲带我去划帆船,突然一声雷响,父亲笑起来,用双膝把我紧紧夹住,并大声说:

“不要紧,别害怕,洋葱头!”

忽然,母亲吃力地从地上站起来,但又立即坐下去,仰面倒下,头发披散在地板上。她闭着眼睛,苍白的脸变青了;她像父亲一样龇着牙,用奇怪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阿列克谢,你出去!”

外祖母推了我一下,跑到门口喊道:

“亲人们,不要怕,不要管她,看在上帝的分上,请你们离开吧!这——不是霍乱,是要生孩子了,行行好吧,我的老天爷!”

我躲在黑暗角落里的箱子后面,从那儿看着母亲弯曲着身体在地板上挣扎、呻吟,牙齿咬得咯咯响。外祖母在她身边爬来爬去,亲切而又快活地说:

“为了圣父圣子,瓦留莎,忍着点吧!……圣母保佑……”

P1-3

序言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从20世纪初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来,他的名字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高尔基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靠自学成才,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他著作甚丰,写有几百个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马卡尔·楚德拉》《切尔卡什》《伊则古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二十多个剧本,最重要的是《小市民》《底层》《仇敌》《瓦萨·日列兹诺娃》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如《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及四卷本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此外还有《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及大量特写、杂文小品、政论文和文艺评论等。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它记叙了作家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觉醒过程,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

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他喜怒无常,脾气极坏,经常谩骂甚至毒打亲人和幼小的孩子。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野的市侩。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集百年俄罗斯灵魂中的痼疾与沉疴之大成:愚昧、落后、狭隘、自私、庸俗、残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钩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或为一点小事彼此争吵,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两个舅舅之间常常像狗一样大打出手;父子之间也不停地斗殴;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外祖父疯狂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发针深深扎进她的头皮里;两个舅舅由于嫉妒,把阿廖沙的父亲骗到野外进行毒打,并狠心地把他推进冰窟窿里;米哈依尔舅舅因为无聊,唆使小孩把烧红的顶针放在瞎眼的格里高利的手边,侮弄、加害这个老长工;两个舅舅要工人“小茨冈”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把他压死;雅科夫舅舅无端打死自己的老婆;还有阿廖沙的后父用脚尖踢女人的胸脯……一件件丑事,一桩桩暴行,一幕幕惨剧,真是令人目不忍睹。在外面,大街小巷里,一些小市民的残酷行为有时达到更加疯狂的程度,他们凌辱可怜的乞丐和残疾人,无端殴打乡下人,把人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还有那个豢养打手的伯爵小姐也专门打穷人,并把打手借给地主去毒打农夫和农妇……令人发指。

阿廖沙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身边那一切层出不穷的丑事和暴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种无法抗拒的苦闷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满了沉重的东西,好像长久地住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和一切感觉,像一个瞎子和半死不活的人……”是的,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在自己的周围目睹了并且感受了那么多的丑陋、污秽、残忍,即使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灵也会受到腐蚀和摧残的。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这是因为,在这个现实中除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温暖,使他看到了光明。“孩提时,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种不同的普通的粗人都像蜜蜂似的把自己的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他们尽可能地、慷慨地丰富着我的心灵。”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是外祖母的无数优美动人的童话、民间故事培养并陶冶了阿廖沙崇高的情操,“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除外祖母外,还有那个善良、乐观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老长工格里高利,那个献身科学的“好事情”……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坚强性格是在铅一样沉重的生活重压下,在同无尽的苦难及恶势力的顽强抗争中,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和认识复杂现实里所有美好的事物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童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极大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在谈及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时,德国进步女作家罗莎·卢森堡曾深刻指出:“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另一位亚美尼亚作家施尔万扎看完这部作品后也给高尔基写信说:“依我看来,整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您看,我并不是俄罗斯人,可是您所描述的一切使我感到那么亲切,犹如在写我们出生的那个民族的生活。请相信我的话,法国的、英国的、任何一个出身于人民或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都会这样说的。您的伟大的作品的优点就在于具有这种全人类性。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令人神往的生命力。”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谈过类似的感受:“高尔基的作品之所以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爱好,是因为它抨击了黑暗,指出了光明;它虽然是为俄国人民而呼喊,但在中国读者(不但是在中国,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亦同此感)看来,觉得都是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而这实在也不足怪,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童年》的构思,除表现阿廖沙的成长外,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主题:揭露和抨击旧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痼疾。这部作品写于1912-1913年间,即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之后。高尔基在反思、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性,认真地考察并剖析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贪婪、因循守旧,以及病态、野蛮的生存方式。这些根深蒂固的俄国小市民的劣根性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高尔基深切地认识到,要使民众觉醒,首先必须无情地、真实地正视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弱点。“为什么我要讲这种极其讨厌的故事?为的是你们,先生们,知道这种东西还没有过去……”只有彻底地清除这些精神上的垃圾,治好自身的痼疾,才能真正做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基在《童年》及整个三部曲中如此无情、如此执着地揭露和鞭笞小市民的肮脏生活和灵魂的缘故。

《童年》在风格特点和艺术结构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众所周知,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包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奔放,色彩浓艳。而《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却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这时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已有很大的变化,已从高亢激奋转向了冷峻凝重,冷静的沉思代替了炽热的激情。或许可以说,高尔基已从一位激越的浪漫主义者转变成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了。《童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自我批判精神的统领下暴露国民的弱点,气氛不免有些压抑、沉闷,但是作者善于把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展示出光明的未来前景,这就使作品仍然洋溢着积极向上、明快乐观的精神。作为传记体作品,《童年》在艺术结构上与普通所谓的情节小说亦有所不同,它不以情节取胜,没有虚构的故事情节线索,而是以作者的生平事迹为基准。作者只能从自己以往的生活流中截取一个个值得回味、记忆鲜明的片断,通过主人公的视觉和感受复现出来。所以写自传体文学作品是有其特殊的难处的,处理不当,容易流于平淡、枯燥。高尔基是一位高手,他不仅有丰富复杂的甚至是传奇式的生活经历,而且有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童年》中出现的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引人入胜,给读者浓烈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受到感动,产生共鸣。

《童年》不仅艺术结构严谨,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着力刻画了阿廖沙、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三个人物。阿廖沙是全书的中心主人公,他心地善良,爱憎分明,是非清楚,严峻的生活、艰苦的环境把他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敢作敢为的新人。这个形象真实、生动、感人。外祖父是一个既可憎又可怜的人物,作者对他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但又是有分寸的。外祖母则是一个颇富诗意的形象,作者带着特有的感情对她作了重点的刻画。她善良、勇敢、乐观,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内心生活。外祖母的形象完全可以进入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列。总之,《童年》不论在艺术表现和语言风格方面都显示了新时期创作的明显特点,构思严密,结构严谨,既有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剖析,语言生动,笔法凝练而质朴,真正做到了使语言富于深刻的内在思想含蓄性,又同人物的性格刻画,同作品的主题思想缜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作品思想的艺术效果。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童年》的译本。当然,有多种译本共存,对于读者和出版界来说并非坏事,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会使我国的翻译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本译文根据《高尔基三十卷集》第15卷译出,同时参考了《高尔基奎集》(60卷)第15卷的文本和注释本。

李辉凡

书评(媒体评论)

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高尔基的《童年》更美的作品。高尔基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他的写作才能。

——(法国)罗曼·罗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译者 李辉凡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41275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2014274158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