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居及其他--罗扎诺夫随想录(精)/世界散文经典书坊
内容
试读章节

当代的实质是:把一切纳入规范、模式和套语中。大丈夫们津津乐道。有了个叔本华,“悲观主义”便成了套语。有了个尼采,他的“反基督徒”便挂在了成千上万的马嘴上。感谢上帝,幸亏现在没人读福音书,否则它也在劫难逃了。

上了这艘贼船你就别想跳下去。

——您想一鸣惊人吗?

——想啊。

——别着急。我给您提供一个模式。

——可我要的是心。我要的是灵魂。

一对不起。除了套路,什么也没有。

——那就算了……不,我还是走开的好。还是过我的穷日子吧。

写在马卡列夫斯基的名片上

为什么人身上有这么多的铁?这是首屈一指的金属。

——为什么人不是用金子做成?

“金子是给天使的”。

但金钱能切割铁。这对金钱来说是一种痛苦。但随之而来的又是怎样的快乐啊。

跟一个牧师谈话之后

要用指甲捍卫自己的爱,要用牙齿捍卫自己的爱。捍卫它不受理性的侵犯,捍卫它不受权力的侵犯。

只要你对爱坚贞不渝,上帝就会赐福予你。

因为爱是生命之根本。而上帝就是生命。

去沃尔科沃的路上

所有的女子学校,成功则培养修女,不成功则培养妓女。

“贤妻良母”——那是痴心妄想。

还是爱没有欺骗我。欺骗我的是信仰、文明、文学,总之是人。但爱我的那两个人,我却从没有看错。并不是说她们的爱使我心安理得,全然不是;但要求看到理想和真实的东西,则是一个人心里永恒的渴望。正是在这两个人身上,我发现了没有残缺的真实。她们灿烂的脸上没有一丝道德的“皱纹”。

假如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我的生活就会是完美的,我就会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用不着宪法,用不着文学,用不着漂亮面孔。

目睹人间之美好,并知道它对你依依难舍,这是神才有的福分。我一生中曾经两次——最后一次持续了整整二十年——拥有这“神一般的生活”。

有可能,我们的人民并不好,但他们是我们的人民。这是决定一切的。

离开“自己的”能往何处去?“自己的”之外是“别人的”。就是这个词决定了一切。不妨试一试在“别人的国度”生活,不妨试一试跟“外族人”一起生活。“宁要自家的一片面包,不要别人的一块蛋糕。”

死,我无论如何不能承受。

如此度过一生,似乎死并不存在,不奇怪吗?这是最司空见惯和最平淡无奇的事。然而我却这样对待它,仿佛谁也不应该,什么也不应该死去。仿佛死并不存在。

最司空见惯和最平淡无奇的事,但我总是说:“我没有见过。”

我当然见过死,我的意思是说,我没有注意过那些正在死去的人。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不爱他们呢?

这就是我作为坏人的一面,恶劣和可怕的一面。此时此刻,我是那么恨自己,那么讨厌自己。

说实话,我从未直接跟教堂融为一体(无论童年,少年,成年)……我始终是其中的一名观众,一位站立者——想要祷告并未祷告实际已在祷告的人,一个评价者; (成年时期)我对教堂颇多好感……但这并不是,比如,“朋友”身上,她母亲身上的东西:“我在祷告”,“这是我的”,“这里是我们大家的”,“这是我们的”。于是,我在这里成了一个“外国人”——一个“心向往之的无政府主义者”,比如在政治方面;遗憾的是,在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可怕的沙漠折磨着我:我永远不是“自己的”,人世间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感到是“我的”,“上帝赐给我的”,“与生俱来的”。

我的整个生命乃是寻觅:“何处是我的?”只有在“朋友”身上我才发现了“我的”。相见与结合,这是“命运的安排”,“上天的旨意”。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东西,一种充满活力的理想的东西,而不是“由于充满活力(因为喜欢)而被理想化的东西”。这种结合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上帝的指引。

写作关于救火大会一文时

我并不仇视道德性,只是“不挂在嘴上”。或者说,当我把它作为题目(根据别人的要求),它总是滑脱。“行为准则”跟我的灵魂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我对此也无可奈何。再者,我始终讨厌“有行为准则”的人:他们矫揉造作,杲头呆脑,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他递给你一张纸条,读完你会对他了如指掌。”然而请看:当你遇见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跟你一样,从不把道德性挂在嘴上,他生来如此,是上帝、父母和永恒造就了他,他不阳奉阴违,他不别有用心,他不对别人怀有恶意——当你遇见这样一个人,难道你没有“一见如故”之感?难道你还用得着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伪装自己?难道你还用得着搬出“纯粹理性批判”?不,你会悄悄地躲到一边,以免他看见你,你会注视他,把他当作人世间最崇高的人。

一个美的人,即“善良的人”,“美好的人”,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世界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能看见他。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论断呢?请看例子。天黑了。人人都像筋疲力尽的狗一样干家务活儿。我在门口揩拭书上的灰尘,而娜嘉(一位消瘦、苍白的侍女,有丈夫和孩子)在擦窗户。我的瓦利娅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到窗前,用那只还听使唤的右手搂住娜嘉的脖子,伸过头去像吻自己的孩子一样吻了她。娜嘉吓了一跳:“你怎么了,夫人?”她哭着答道:“这是上帝派你来的。你身体很虚弱,家庭又不幸(丈夫生病,躺在乡下没工作,孩子得了疝气),可你一直不怕辛苦,不抛弃我们。”说完就走开了。娜嘉感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有分工的不同,却没有先生和下人,主人和奴隶的区别,人人都应各司其职,创造和谐,因为我们需要它。箱子、钉子和东西:没有箱子东西会丢失,没有钉子箱子会散架;不过钉子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都是为了“东西”;而从另一方面讲,“箱子容纳一切”,且“大于一切”。普希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把自己置于米罗诺夫上尉(白山要塞)之上,这样一来,上尉在普希金身边感到很愉快,而普希金跟上尉在一起同样很愉快。

可现在,当世风日下的时候,人们反倒糊涂起来。

性中有力量,性即力量。犹太人同这力量结合,而基督徒同这力量分离。这便是犹太人能战胜基督徒的原因。

这里的斗争在于根本,而不在于表面——而且如此深刻,以至你头晕目眩。

P84-87

目录

译序

隐居

落叶 第一筐

落叶 第二筐

当代启示录

序言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扎诺夫,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1856年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少失怙恃,靠长兄抚养成人。从小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更多地了解这位他心目中最伟大的作家,十八岁时娶陀氏情妇阿·苏斯洛娃为妻。这是一次失败和不幸的婚姻。1878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文史系,四年后毕业,先后执教于几所边远市镇的中学,讲授史地。这期间,结识瓦·布加吉娜,并与之同居,生下五个孩子。由于苏斯洛娃始终拒绝离婚,根据东正教教规,罗扎诺夫与布加吉娜的结合只能视为“非法”,所生子女亦为“私生子”。这种形式上的双重婚姻生活对罗扎诺夫一生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极大。罗扎诺夫在外省生活长达十余年,他的处女作和成名作都是在那儿写成的。发表于1891年的长篇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宗教大法官的神话》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该文为将陀氏阐释为宗教思想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形式主义的文本分析开辟了道路。1893年携家人迁居彼得堡,并相继发表《教育的黄昏》和《名言与观察》,对现行教育体制予以猛烈抨击。此外,《俄罗斯家庭问题》、《模糊和迷乱的世界》和《一张黑脸》等,也都是名噪一时的作品。20世纪头十年的后期,由于受到世俗和教会两个方面的排斥,罗扎诺夫开始脱离彼得堡文化圈,过起离群索居的生活,并在孤独和自省中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隐居》(1912)、《落叶》(第一筐,1913)和《落叶》(第二筐,1915)三部曲。同时,对困扰他一生的犹太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出版了《毗邻所多马(以色列之源)》、《耶和华的天使在犹太人中间》和《欧洲与犹太人》。1917年秋,罗扎诺夫举家迁入莫斯科近郊的谢尔吉隐修院,次年发表最后一部作品《当代启示录》。1919年2月5日,这位俄国历史上最容易引起争议,也最让人困惑不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寂寞和潦倒中悄然辞世,时年六十三岁。

《隐居》、《落叶》(Ⅰ,Ⅱ)三部曲和《当代启示录》是罗扎诺夫的代表作,就体裁而言,它们的写作原则超出了我们所称的文学。这里,有瞬间的感受、意外的彻悟,也有生活的自述、心灵的记录;有旅行和外出时“在火车上”写的、“在马车上”写的,也有在家读书看报或“鉴定古币”时写的;有因一时找不到纸而“写在信封上”或“写在名片上”的,甚至还有洗澡时“写在鞋底上”的。像日记,不完全是日记;似随笔,有别于随笔;没有固定的章法,彼此间缺乏联贯,形不成完整的体系,却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思想的原始过程和状态。

很难将三部曲归入哪一种体裁。英国学者兰珀特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机智的独特的文体”,施克洛夫斯基则形象地称之为“无情节小说”。罗扎诺夫本人认为:“文学的本质并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内心对倾诉的需求。”他还说:他没有形式,如一团乱麻,如母体中的胎儿。要保持直接来自灵魂,未经加工,没有目的,没有意图的“呐喊,叹息,飘忽的思绪,飘忽的情感”的本来面貌,就势必突破现有的文学规范。而罗扎诺夫创造的这种不像文学的文学,没有形式的形式,或者说是全新的文学,全新的形式,无疑恰好适应了“倾诉”的需要。

三部曲是非同寻常之作,它们具有鲜明的“手书性”。作者宣称:“我始终一个人写作,实际是为自己写作。‘灵魂的手书性,就是这样赋予了我的《隐居》一种全新的,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还不曾有过的笔调。”罗扎诺夫之所以强调“手书性”,是因为他发现书刊带有诱导性的修辞倾向,带有人为痕迹,与读者有距离感,从而失去了心与心直接交谈所具有的诚挚和率真。因此,他要还文学以手书笔调,向“大众文化”气息、向缺乏个性的文学发出强烈抗议。

罗扎诺夫是一个狂人、怪人,也是一个无比真诚的人,是一个思想丰富、风貌独特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民族观点,尤其是对犹太问题的看法中。这里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展开评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拙著《危机与复兴——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论稿》中有关罗扎诺夫的部分,以便对罗扎诺夫的思想与个性获得进一步了解。

罗扎诺夫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西方,均享有崇高声誉。高尔基说他“极有才华,胆识过人,思维敏捷……是俄罗斯当代最有意思的人”;吉皮乌斯说他“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现象”;茨维塔耶娃称他“是个天才”;普里什文认为:“对我来说(我想对别人也一样),在我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家当属罗扎诺夫”;劳伦斯指出:罗扎诺夫的作品具有惊人的当代性,至今读来依然清新,依然充满活力;兰珀特则说:“他几乎就是俄国的劳伦斯,但要加上一点戏谑感,减去一点社会热情。”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里介绍给读者的是一个选本,平均约占原版总篇幅的三分之一。这也是罗扎诺夫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欢迎读者对译文中可能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批评指正。

郑体武

1997年3月20日

内容推荐

《隐居及其他:罗扎诺夫随想录》收录罗扎诺夫一生最优秀的代表作:《隐居》、《落叶》(第一筐)、《落叶》(第二筐)三部曲。就体裁而言,《落叶》等已超出一般文学范畴,似日记而有别于日记,似随笔又有别于随笔,无固定章法,彼此间缺乏联系,形成一个个孤立、不完整的体系,但却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思想的原初过程与状态。

英国学者兰珀特认为,罗扎诺夫的散文是一种“非常机智的独特的文体”;施克洛夫斯基称之为“无情节小说”;罗扎诺夫宣称:“我始终一个人写作,实际是为自己写作。”

编辑推荐

《隐居及其他:罗扎诺夫随想录》收录罗扎诺夫一生最优秀的代表作:《隐居》、《落叶》(第一筐)、《落叶》(第二筐)三部曲。此时罗氏在彼得堡虽名噪一时,然其锋芒所向,深深刺痛了教会、世俗两方面势力,罗扎诺夫遂避开彼得堡文化圈,过起离群索居的隐士生活,同时对于困扰他一生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体裁而言,《落叶》等已超出一般文学范畴,似日记而有别于日记,似随笔又有别于随笔,无固定章法,彼此间缺乏联系,形成一个个孤立、不完整的体系,但却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思想的原初过程与状态。

兰珀特评论说:“他几乎就是俄罗斯的劳伦斯,但要加上一点戏谑感,减去一点社会热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居及其他--罗扎诺夫随想录(精)/世界散文经典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罗扎诺夫
译者 郑体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5882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5068438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