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众电影与百花奖(老电影人崔博泉口述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透过《大众电影》的起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跌宕。杂志几经起伏,为何最终衰落?中国电影如今走向辉煌,电影杂志是否也会随之兴盛?从一本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的宣传刊物,经80年代至今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杂志,《大众电影》浓缩了中国社会、电影变迁的历史。朱鹏杰所著的《大众电影与百花奖(老电影人崔博泉口述往事)》通过与《大众电影》前掌门人崔博泉先生等人的访谈,来回眸这本杂志经历的光辉与曲折,从而探究这本杂志的发展、兴盛与衰落,思考杂志浮沉背后留下的时代和社会印记。

内容推荐

在中国,有这样一本杂志,最大年发行量达到960万册,高居纸质杂志单期发行量世界第一的位置,神州大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册!在中国,曾有这样一个奖项,每一次评奖,都成为全民参与的热门话题;每一届颁奖晚会,均成为国人的狂欢日;每一张选票,都承载着一人、数人甚至是几十或上百人的意见。这本杂志叫做《大众电影》,这个奖项被称为“大众电影百花奖”。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个人,执掌《大众电影》门户,引领其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文化明星”;影苑“百花”盛开,他是最辛勤的园丁,是一位“造就了一批明星的明星”。朱鹏杰所著的《大众电影与百花奖(老电影人崔博泉口述往事)》讲述这样一本杂志的浮沉,中国电影的跌宕,还有一个老人的,伟大而又普通的生命历程……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崭露头角:1950—1966的《大众电影》

 一、1950:《大众电影》创刊

 二、1962:《大众电影》迁回上海

1.“美化地主小姐”

2.“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1964:办刊轶事

1.贴画

2.画窗

 四、1966:停刊与批判

1.停刊

2.接受批判

第二章 辉煌时代:1979—1990的《大众电影》

 一、复刊

 二、辉煌

1.九百六十万册

2.饭桌上的专家文章

3.“电影界十大新闻”

4.影院人语

5.《大众电影》的扩张尝试

 三、时代记忆

1.一个吻引发的社会浪潮

2.爱情,不是味精

3.重新“发现”石挥

4.索尼:最早的广告

5.交际舞会

6.“蒙妮坦”来到中国

7.为“佐罗”办一场演唱会

8.日本电影代表团访华

9.众志成城:赈灾义演

第三章 百花齐放:大众电影百花奖

 一、起源:第一、二届“百花奖”

 二、第三届“百花奖”

1.夭折的“第三届”

2.“第三届”的宣传造势

3.全民参与的投票

4.迟到的选票

5.颁奖与联欢

 三、影响

1.《大众电影》受到各地欢迎

2.到延安去

3.送选票上门

4.成人之美

5.彩票风波

6.上《人民日报》内参

7.送奖上门

8.第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9.经济困窘

第四章 群星璀璨:《大众电影》的“客人”

一、祝希娟

二、张瑞芳

三、谢添

四、刘晓庆

五、王心刚

六、斯琴高娃

七、牛彝

八、赵丽蓉

九、张艺谋

十、秦怡

十一、白杨

十二、胡慧中

第五章 衰落与转变:1991年至今的《大众电影》

 一、衰落:市场与人事

1.市场变化

2.人事变动

 二、转变:万达的加入

试读章节

一、1950:《大众电影》创刊

195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抗美援朝时期,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建设祖国,抵制“美帝国主义”。美国电影属于“美帝国主义精神毒品”,也要予以坚决抵制。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上海放映的电影中美国电影所占比例高达85%,当时为了防止影院倒闭、职工失业,国家决定对美国电影的放映采取逐步禁止的方法,在限制美国电影的同时推进我国电影和苏联电影的放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完全禁止美国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上海电影院的经理联合提出禁映美国电影,在国家的推动下,美国电影在国内被完全禁映。为了批判美国电影及其他“反动、消极”电影,也为了支持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在一些电影界人士(主要是夏衍、于伶、梅朵、王世桢等)的推动下,上海电影界首先成立了上海影评工作者联谊会,与此同时,创办了《大众电影》,给影评人和观众提供一个获取信息和可以交流的平台。《大众电影》创办初期的宗旨是面向大众,以介绍电影为主,主要用来宣传国产、苏联电影。在电影界老领导夏衍的推动下,1950年6月1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市江西路四马路汗尔尔登大楼362号正式创刊,上海当时归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所以《大众电影》归军管会旗下的文艺处主管。

《大众电影》的创刊号为大32开,内文30页是黑白印刷,封面封底是彩色印刷。不过,第一期《大众电影》用的是黑白电影的剧照。由于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为了契合这个主题,《大众电影》第一期封面采用了苏联电影《团的儿子》中小主人公凡尼亚的剧照,封面上外国小男孩捧着水杯抬头仰望,眼睛中充满对于未来的期待,这象征着编辑们对新中国电影和这本新生电影杂志的期望。《大众电影》创刊号定价为旧币1500元,第一次试印1000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随后又加印了三次,还是供不应求。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文化方面百废待兴,《大众电影》的创刊发行如同在荒漠中送来甘泉般,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在《大众电影》办刊初期,国家经济刚刚起步,经费紧张,办刊经费受到限制。《大众电影》的编辑们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印刷的纸张有一部分来自以前《影剧丛刊》剩下的材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编辑部人人都充满着活力,他们怀着对中国电影的梦想来办这本杂志,每一期都渗透着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和期望。当时的编委会阵容十分强大,囊括了建国初期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夏衍任编委会主任,于伶、叶以群、梅朵、王世桢、姜椿芳、杨帆、陈白尘、钟敬之等任编委,在他们的支持下,《大众电影》越办越好,很快就成为当时国内电影界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影刊物。不过,由于经费少、编辑少,《大众电影》的办刊条件的确一般,每个编辑都身兼数职,编辑、美编、排版样样能干,不仅封面设计自己做,里面的部分插图也是自己画。

在各位编辑的努力下,《大众电影》由上海的一个地方性刊物逐渐变成全国性刊物。《大众电影》不但发表电影艺术家、评论家的文章,也发表工人和大、中学生的文章。由于适应时代需求,出版后大受欢迎,成为当时全国畅销的电影杂志。

1951年,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大众电影》因为对这部电影做过重点介绍,也受到了波及,编辑部受到了批判,不久停刊整改。1952年春,全国文联决定对《大众电影》进行调整,将其与中影公司的电影刊物《新电影》合并,成立新的《大众电影》杂志社,杂志从上海迁入北京编辑出版,这是《大众电影》的第一次调整。十年之后,这本杂志又重新迁回上海。

二、1962:《大众电影》迂回上海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中国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经济困难日趋严重,为渡过难关,中央采取种种措施,其中有一条即限制刊物用纸。为此,中宣部决定对刊物进行调整,缩减刊物种类,减少刊物发行用纸,这就引发《大众电影》第二次调整。

P4-6

序言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若说有哪本杂志让我记忆深刻,那一定是《大众电影》。这本杂志是中国电影最辉煌时代时最受欢迎的娱乐杂志,我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1980年代是《大众电影》的辉煌时代,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她那个时候有多么红,多么火。那时在售卖杂志的邮局门口,常常出现几百人排队购买《大众电影》的情形,有的时候读者还会因为买不到而闹矛盾,当时如果求人办事,送一本《大众电影》也是非常好的礼品。

从拍摄《瞧这一家子》获奖开始,戢就跟《大众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0年代,《大众电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杂志,她的封面都是当时最红的明星,谁登上了封面,谁就被全国读者所熟知。十余年间,我在《大众电影》的封面上出现了九次,1980年代末,这本杂志还专题讨论了“刘晓庆现象”,收到全国很多读者的来信。

“百花奖”是跟《大众电影》一起成长起来的电影奖项,是当时举国上下关注的文化盛事,她的每一次评奖都牵动着国内外电影观众的心。由于《大众电影》很难买到,随刊发送的选票又比较少,很多时候一个单位只有一张选票。为了填好这张选票,这些单位就组织预选、复选,大家多次投票,选出最终结果填写到选票上。最终,寄送到《大众电影》编辑部手里的这张选票往往代表了一个矿山、一所医院、一所学校的集体意愿。当时获奖的人都是由几百万张选票选出来的,其背后往往是远超其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1980年,我凭借《瞧这一家子》获得我生平第一次“百花奖”,之后1987、1988、1989三年中,我凭借《芙蓉镇》《原野》《春桃》拿到“三连冠”,都获得最佳女主角。

老崔是一个老电影人、老媒体人,他通过办《上海电影》《大众电影》成为电影圈知名的“明星之桥”。他爽朗的性格、体贴的举止使其成为很多导演、明星的好朋友,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崔妈妈”。我跟他早在1980年代初就因为采访认识,随着我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我们的友谊迅速增加。在我人生最辉煌也是波折比较多的时候,他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有特别深厚的友情。1980年代初,我比较任性。他却比较包容我,一直关心、帮助我。他执掌《大众电影》的十余年,是这本杂志最辉煌的时期,他对中国电影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大众电影》进入一个不同的时代,老崔也退下来已有二十多年了。他已经是白发苍苍,行动不是很方便,尽管如此,我前段时间还专门请他来北京一起聚聚。我们当时一起聊天,感叹当今影坛没落,电影杂志也不好做。那时,老崔谈到准备出一本书,没想到,现在已经梦想成真,祝福他!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回忆录!

刘晓庆

2015年7月7日

后记

我时常在思考,一个人走到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时,能让他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

是炙手可热的权力?是取之不竭的财富?是众星捧月的地位?

又或者,只是平淡人生中的几件小事,是芸芸众生中曾经交臂的几个人?

长久的思考并没有给我带来答案,诸多先贤圣人的书虽然有旁敲侧击之功,却让我始终有一种如隔云雾之感,在而立之年,面对人生、工作、家庭,面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我常有莫名的困惑浮现,这些困惑大都围绕这个问题——怎么样走完这一生,才能让自己在人生最后一段会心一笑?

困惑如同漂浮在心灵天空的淡淡浮云,虽不遮天蔽日,却始终潜伏一角,在时不时的一刹那,提醒我去思考。

因此,当我得知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与一个84岁的老人聊聊他一生的岁月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随后的半年间,我每周一次,在淡淡的夏风中聆听一个个苍老而悠长的故事,在时光的流逝中凝望老人的皱纹渐次舒展,在缓慢的话语中跟随其陷入无尽的回忆,聆听一人一生的苦难、幸福、眷恋、心动。这个过程都在一个个风轻云淡的上午展开,窗外车水马龙,窗内岁月缓慢。

在他的悠扬叙述中,我看到了他身上投射出一颗颗曾经或正在天空闪耀的“星星”的影子——看着周璇在《天涯歌女》的歌声中黯然辞世,与斯琴高娃深夜谈心,成为刘晓庆的专用“护花使者”……他的一生是文艺的,石挥、张瑞芳、白杨、秦怡、巴金、冰心、老舍、谢晋等,这些老一辈的文艺大家渐次在他的人生中投下不灭的影子,姜文、巩俐、张艺谋、宁静、张国立等,这些至今依然灿烂的明星先后与他留下难忘的回忆。

他人生的闪光点,一是推动《大众电影》这本杂志发行量达到960万册,“神州大地,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册”;二是一手推动“百花奖”并将其发扬光大,十年“百花”盛开,他毫无疑问是最辛勤的园丁。

在谈话中,老人时常停下话语,淡灰色的眼睛望向空中,刀刻般的皱纹挺立,时光便也凝固,我常在这时穿越了岁月,随着这片宁静陷入到无尽的思索中,白驹过隙,朝起或青丝,暮归将白发,念念在兹的,又该是什么?

将近半年的谈话没有告诉我一个固定答案,但此中的世间百态,人生况味,又竟在一次次交谈中若隐若现。最终的结果,将是一本小书,一个伟大而又普通的老人的生命历程。

感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在本书编辑与出版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给予的支持,感谢徐杰先生、钱建平先生在成书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韩林华女士在我每次访谈时提供的幽静环境,感谢陈朝玉先生的斧正和提供的材料,感谢爱人裴颖女士以实际行动对我的支持。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本书才得以成稿,感谢他们。

癸未年夏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众电影与百花奖(老电影人崔博泉口述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鹏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6752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5170822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