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插图典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插图典藏本)(精)》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使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描写16岁的主人公阿廖沙满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后来,因接触大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叶甫里诺夫的家由妈妈和两个儿子组成,靠少得可怜的抚恤金维持生计。我刚到他们家那几天,常见这个面无血色的寡妇妈妈,每次从市场买回东西放到厨房里,就眉头紧锁,发一顿愁,她在思考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即使把自己排除在外,怎样才能用一块肉做一顿满足三个健硕男孩儿的美餐呢?

她是一个异常沉静的女人,灰色的眼睛中蕴含着温顺而倔强的精神,她就像一匹精疲力竭的母马,明明知道生活这辆车她已无法驾驭了,仍然勉为其难地拼命向前拉。

到她家的第四天早上,她的两个儿子还在熟睡,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小心翼翼地悄声问我:“您来这儿干什么?”

“念书上大学。”

只见她眉毛一挑,额头一蹙,原来手被切了,她一边吮着手指,一边跌到椅子里,随即又蹦起来,喊道:“哎呀,见鬼了……”

她用手帕包扎完伤口就赞许地说:“您削土豆倒挺有水平的。”

“这算得了什么,雕虫小技。”我顺嘴儿告诉了她我在轮船上帮厨的历史。她接着问我:“那么,您凭这点儿本事就能上大学吗?”

我确信这是她的疑问,因为当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幽默与嘲讽。于是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我的行动计划,并强调指出,这样一来,上大学就不成问题了。

她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嚷着:“唉,尼古拉,这个尼古拉……”

这时尼古拉正好跑进厨房洗漱,他睡得晕晕乎乎,头发乱糟糟的,看上去和平常一样兴高采烈。

“我说妈妈,要是吃顿肉馅饺子该有多好哇。”

“那好吧。”她应道。

这正是我显示烹饪技艺的好时机,我赶紧接过话来说,要包饺子这点儿瘦肉太少了。

这下可坏了,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动怒了,她数落得我面红耳赤,又把手中的胡萝卜扔到了桌子上,转身离去了。尼古拉向我使着眼色说:“生气啦。”他坐在凳子上接着对我说:“女人比男人爱生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关于这一论断,有关人士包括瑞士的大学者和英国的约翰·穆勒都曾做过探讨。”

尼古拉特愿意教育我,凡遇恰当时机,就对我谆谆教诲。我呢,每次都是如饥似渴地听训诫,后来,听来听去,我居然把弗克、拉劳士弗构和拉劳士查克里混为一谈了,还有我怎么也分不清是拉法杰砍了杜莫利的头,还是杜莫利砍了拉法杰的头。尼古拉一门心思要教育我的主要原因是他浮华、轻佻、自私的都市青年作风。他甚至对妈妈的含辛茹苦熟视无睹,他弟弟是一个沉闷呆板的中学生,对母亲的艰辛更没有体会。

倒是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位可怜妈妈的厨房哲学,她的厨房技艺着实令人叹服,她是数着米粒做饭的,每天只用一点点儿东西变戏法似的做出丰富的菜肴,养活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有我这个相貌平平、不懂礼貌的小流浪儿。分给我的每一片面包,在我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我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我要自个儿养活自个儿。

为了不在他家吃饭,我早上起来就躲出去,要是碰上刮风下雨,就到那个大地洞里避一避,听着洞外的倾盆大雨和狂风怒吼,闻着动物尸体的腐烂味儿,我突然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如果我当初去的是波斯,一定比这儿强。我开始发挥我的想象力,幻想自己变成了一个白胡子法师,可以让一粒谷子长成苹果那么大,让一个土豆长到一普特重,我在为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寻求出路,我想拯救他们。

我当时很热衷于幻想伟大的冒险事业,因为苦难的生活需要幻想来调剂。苦难的日子多么漫长。我的幻想已经成癖了。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赎,也不渴望好运降临,生存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

P3-5

序言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的社会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他以马克西姆·高尔基,即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著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1898年,高尔基的第一个作品集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从此他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他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后更名《海燕》),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出狱后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1902年,高尔基写了剧本《在底层》,这是作者通过20年时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宣布:“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

1905年,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00—1909革命前后)的开始,在革命形势激烈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由于高尔基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与列宁结识和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他的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创作上也更加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力求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写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来。

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1906年,高尔基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这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怍。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并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901—1910年,高尔基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仇敌》《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尔基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我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

在高尔基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南德意志报》评论说,这出戏“以其揭露企业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现实”。而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1923年,高尔基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了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而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和祖父母的慈爱,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不公正现实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高尔基的经典作品。作品描写16岁的主人公阿廖沙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他曾在码头、面包坊、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了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他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虽然没能进大学的门,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结识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现状,逐步提高了觉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正如高尔基自己回顾时所说的:“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在这部自传小说中,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同时也使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对俄国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和他探索生活道路的不懈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

——列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插图典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高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1632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5176380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