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荣信所著的《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精)》以父亲对女儿的教诲为主题,用朴素的语言,简单明了的道理,刻画了身为农民的父亲对子女的深爱,同时把许多朴实而深刻的做人道理传授给下一代。
通过父亲对女儿讲的许多小故事,本书弘扬了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明辨是非、勤勉俭朴、自我克制、与人为善和奉献社会……
父亲用温馨的话语将一个个故事讲给女儿听,幼小的女儿却将父亲的话当成催眠曲,当女儿长大成人,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她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作者用父女对话的形式、浅显易懂的语言,精美的故事,并且穿插了女儿发出的总结性的感叹,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
朴荣信所著的《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精)》是一位女儿缅怀先父的深情之作。书中的主人公“父亲”——朴贞宪是一位早年逃难,而后定居于大邱的普通农民,他以诚实、正直、正义为座右铭,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致富,成功以后不是考虑如何去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是热心公益、帮助邻里、积极助学、敬老爱幼、无私奉献社会,最终成为了知名的慈善家。
父亲传奇的一生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深深感动了女儿,在2013年为父亲服丧三年期满后,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以父亲对女儿的教诲为主题,用父女对话的形式、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孝敬父母、明辨是非、勤勉俭朴、自我克制、与人为善和奉献社会等传统美德。
7.毅力
拿出求死的勇气活下去
雨季来临,连日下起倾盆大雨不停。
走在桥上,看到河水猛涨,水流湍急,险象环生。
忽然,见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坐在桥下。
我大吃一惊,向她大声呼喊:“赶快上来。”
晚一步她就要被迅速上涨的急流卷走。
那女人只是流着眼泪哭喊:
“不如现在就和孩子们一起
让洪水冲走死了痛快。”
我极力规劝,同时将河边丛生的杂草扒开
伸出援手将她和孩子们拉回到桥上来。
就这样,那年轻女人和她的孩子总算得救。
听她说,丈夫早亡,她一个寡妇带着孩子
要养活一大家子太难,
才有了轻生的一闪念。
我给她鼓气:“拿出求死的勇气,怎么会活不下去?”
我帮她在七星市场找了个摊位
接济她做生意的本钱,在那里她做起了豆芽和豆腐生意。
她从早到晚在七星市场卖豆腐豆芽好不卖力气,
不但拉扯大了几个儿女,还把他们送进专业院校里学习。
每次我去七星市场,她都忽地站起,握住我的手谢个不停。
“哎呀,居然还有过这种事情?
这一家子过上好日子真是万幸。”
“可不是,
有勇气去死,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呢?”
父亲虽然已经去世,
但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有勇气去死,
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
把癌症当朋友
父亲平时食欲很好,消化也十分正常,
不料突然呕吐不止吃不下饭,只得去医院,
做梦都想不到他患了胃癌而且已经扩散,
情况紧急需要将几乎整个胃都切除。
他高龄早已大大超过平均寿命却仍须接受高危手术。
这是父亲一生中第十次与死神相遇。
他一点不像做过胃癌手术的人,遇事积极面对,
凡事乐观对待,似乎在说我哪里像做过胃癌手术的病人,
尽管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进食,却依然和从前一样本色不改,
把日子过得有意义有价值,继续积德行善。
每次做术后定期检查, 主治医生都感叹:这么大年纪术后恢复好得出奇。
有一次我回故乡,父亲满脸笑容对我说:
“我已经轻松地登过八公山的东峰。”
“什么?年轻人爬上去都很吃力,您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分?”
父亲以八十高龄和癌细胞成了亲密朋友,
以钢铁般的意志登上了海拔一千一百六十七米高的八公山最高东峰。
这之后他又活了值得感恩的十五年。他把癌细胞当做朋友亲密无间!
有志者事竟成
穿过死亡线,父亲避难到这里,身无分文艰难到极点,
幼小的我完全不懂什么叫艰苦,
父亲常目光炯炯紧握双拳对我讲:
“干就成,若不干,则一事无成。”
九十岁刚过,父亲脑卒中跌倒,
这是他的第十三次险遇死神。
不知不觉中已两鬓斑白的我,
禁不住涕泪纵横。
虽不知父亲能否听见,
还是用尽气力俯在紧闭双眼的父亲耳边,
大声呼喊:“爸爸,您不是常对我说,
‘干就成,若不干,则一事无成。’吗?”
也许是听到了女儿悲痛的呼喊,父亲微微睁开双眼。
周围笼罩着阴郁的绝望和异常,几个月后他竟支撑起笨重的身躯
颤巍巍两脚着地站起,尽管费尽气力竟重新迈开了脚步。
真是个奇迹!
P58-61
拂晓睡梦中,听到“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回响。
我被惊醒。
匆忙起身,看外面还是漆黑一片,
后背沁出一片冷汗。
啊,父亲已经为我要写的书定下了书名。
是的,我将一字不差地写下父亲对我讲过的话,
标题不改,内容不改,
无论文体,还是内容,无须添油加醋,
只求真实记录。
越是美化,越会削弱真实的力量,
反而会丧失父亲讲话的核心精神。
只要文字简朴内容真实就行。
因为没有什么比真实更可贵。
过去,为了表面光鲜的生活,我曾多么忙碌,东跑西颠!
现在,我在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静下心来,省察根源,
去相遇、去呼吸、去讲述没有过度包装的真实,
与瞬间的永恒相遇。
父亲现在仍在身旁注视着我,
我能否准确理解他的思想,把它正确描写?
我记录着父亲对我讲过的那些事,
现在他正无言地倾听着这些!
不是因为生活上遇到了特别的困难,
也不是眼前有伤心事让我痛哭流泪,
只要抬头仰望父亲的遗像,便禁不住恸哭失声,
在父亲面前,女儿我总是不争气,常因有违他的期望而感到歉然。
父亲却始终对我恩宠有加,
不断鼓励我这个平凡而缺乏特殊能力的女儿,
确实,他给了我过多的爱,注视我的目光始终无比温暖,
我实在不配得到他给我那么多关爱。
我在那些难以承受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和绝望,
我能够顽强地把学习坚持下来,
并不是因为我有毅力,仅仅是
靠了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
以及他们对我的期待和疼爱。
现在来谈本书的特别意义:因为用几年乃至几十年时间
把“韩国人的父母子女关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检验,
只是止于微不足道的皮毛。
这才感悟到父亲鲜活的话语是更强烈的感动。
这是20世纪初出生的父亲的经验之谈,
梦一般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这一代无法想象的遥远年代,
但却是事实,比任何童话都精彩,只在韩国史书上才能读到的 三一运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六二五战争以及逃难生活……
父亲讲那窘迫不堪的生活,没完没了,反反复复,
父亲急于把生活的智慧传授给女儿,他心急如焚,
听着听着,不懂事的女儿常常犯困,甚至打起呼噜酣睡。
儿时我只把父亲的话语当成一首首催眠歌曲。
……
这
不单纯是我怀念父亲的心绪,
也许这也是对贪得无厌地活在有生之年的我的怜悯,
也许这也是对为生老病死感到无奈的人的怜悯。
长寿的父亲,活到近百岁,
他将五十余年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都讲给女儿听。
写了又写,我终老都无法把它的意义完全理解,
不知哪天女儿也撒手人寰,父亲的话语饱含着对女儿的焦灼心绪;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世界,
这才从心底的百宝箱中
将他讲过的往事一一掏出写下,
胸中汹涌着对他的思念。
这不单纯是对父亲的怀念
也是对我至今尚体悟不了的真理世界的眷恋,
是对我至今还达不到的自我反省世界的眷恋,
是对我尚不能付诸实践的美好世界的眷恋。
五十多个年头星移斗转,
今又再一次觉醒
我不假思索给儿女们说的无数话语多么无足轻重,
面对父亲对女儿的教诲,我再次感到羞愧!
我的父亲
会竭尽其力,
倾其所有,
与他人分享。
一年四季挥汗如雨种下的苹果树完全被飓风摧毁,
即便负债仍资助贫困学生,依然送粮给被遗弃的老人,
给轻生的人鼓起勇气。
默默坚守做人的道理。
我祈愿,平凡的农夫一生对他不懂事的女儿讲的这些朴素话语
不仅使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子孙后代,
还将使世上有孩子的父母以及有父母的子女
都从心底受到真诚的感动!
2013年1月16日 失去父亲
三年服丧期满
顿首而作
我从韩国朋友崔翼晚先生手中接过韩文版《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一书并认真读完以后,深深地被书中的主人公“父亲”的传奇一生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感动。一位平凡的普通农民,以诚实、正直、正义为座右铭,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致富以后不是考虑如何去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是热心公益,帮助邻里,积极助学,敬老爱幼,无私奉献社会。据崔翼晚先生介绍,书中的主人公“父亲”朴贞宪是当地一位知名的慈善家,在韩国社会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人们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的墓志铭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盛德大业至矣哉。
本书作者朴荣信女士是韩国仁荷大学校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她曾经担任韩国女性心理学会会长、韩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韩国教育心理学会编辑委员长;现任韩国人间发达学会会长、韩国文代及社会问题心理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作者在书中深情叙述的都是发生在自己家庭和她身上的真实故事。她的父亲平生对她所说的那些朴素话语、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无不充满着智慧和人生哲理。作者说:“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位农民,但他却是我人生的导师,是我生活中的指路人。”
作者希望她能够和中国的读者一起分享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希望中国读者在看到她的这本书时,同她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在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如何重拾正在日益丧失的那些重要的价值观以及孝行精神。伺时她确信:“虽然西方的科学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在全世界呈压倒之势,然而以中国的儒家哲学和深刻的东方思想为基础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孝行精神,正在给孤独的现代人提示走向未来世界的精神方向。”作者这段话讲得何等好啊!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对培养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人生价值观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将此书译成中文,奉献给中国广大的读者。
作者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创作,我们在翻译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著的内容和形式相吻合,由于水平所限,译文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应译者之请,韩国仁荷大学校中国学系蔡瑛纯教授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全书中译做了细致的审校,使译文避免了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在此,我们谨向蔡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
译者
201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