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
内容
试读章节

就“教”字而言,其义有五:

第一,这是教化的“教”。

教化,即风化、风教、德教、训导等。教化强调的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教化的核心本质是“风”和“化”。

“风”即“风化”。古之“风化”,有三个字可以概括:一是扰及万物的“入”,即传统教化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浸润至家庭、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影响力;二是化物无形的“伏”,即传统教化具有行不言之教与从细处修身的特征;三是顺调其心的“顺”,即传统教化以“顺”化物的主张。‘

“化”即以德化民之“化”、化民成俗之“化”、春风化雨之“化”。其内容,包括“推广礼教,宣传有关伦理道德、厉行劝善惩恶,尤其是旌德扬善,作为表率和示范,以供民众效法”。。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教化即合“风”和“化”二者为一,通过大教育小教育、大传统小传统、正式非正式等诸多方式,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知识技能等无所不包,教育、文学、诗歌、乡约、日常读物等无所不用,去改变和转化民众的身心世界。

教化当然靠“言”,但更靠“不言”。以教化观之,《西游记》行“不言之教”的意义巨大。明朝陈元之在《西游记序》中说:

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

从浮世、为教,再到明理、入俗,这不正是教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吗!当然,这一过程是通过“委蛇”“浪谑”“笑虐”等方式来完成的,而不是寻常的“庄语”。对此,明朝袁于令说得直白:

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

清朝浑然子则干脆说:从兹以往,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有意思的是,清朝刘一明还作了更为详尽的推介:

(《西游记》)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尽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

《西游记》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明清众多诠释者,言辞之中,虽多有夸张、附会,但肯定不是瞎扯。书在那里摆着,怎么解读,其实全在自己。正如清朝张书绅所言:

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自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作者有感于此,而念世人至多,其端又不一,故不能一一耳提面命以教之,又不能各为一书以教之,故作《西游记》,使各自读之,而各自教之也。。

一言以蔽之,《西游记》就是一座教化的宝藏,别人解读也好,各自教之也罢,都是为了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只要认真去品悟,人人都能从中受益。

第二,这是教育的“教”。

笼统地说,教育就是古代小—号的教化。P2-3

书评(媒体评论)

心是“说”之本,心是“教”之源。《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用西游故事阐发成长道理,追求走心的“说教”——以言为点、点而自悟的教育;带温度、接地气,有情景、有氛围的教育;体现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里的教育。这样的“说教”,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有益有趣,具有别具一格的存在价值。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陈晓字

作者用心在读,使故事情节烂熟于胸;用心在思考,走进生活,触及心灵;用心在创作,以神话人物的言行举止、成败得失为基料,从“教”字人手,在“小’’处立足,以个体成长中所需历练的为学、任职、组队、阅世、交友、炼心、聚力、御情等素养为目,总以“心性塑造”为统领加以系统阐释,不仅使读者能‘‘自然而然地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更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际儒学大会理事赵国权

后记

小书终于写完了。照例,总有一些话要说。这些话,多属我手写我心之类的,可能只是自己有感觉的话——多余的废话。在这里,我想说三种费话。当然,第三种话不是费话。

第一种话,我想交代一下为什么想写这本小书。

当今时代是轻阅读的微时代。读者多听故事,不愿说教;多看视频,不愿翻书;多乐段子,不愿无趣;多求轻巧,不愿沉重;多爱微、短,不愿长、累。这没问题,可问题是,我们在愿与不愿之间,能否做点结合,弄出有故事的说教、有乐子的教育。这是初衷,水平姑且不论,方向应该是对的。

因为我相信,只要有价值、有诚意,就不怕没人欣赏。王小波说:“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这本小书的内容可能不深不透,但《西游记》本身却极深极透,诸位应该也能感觉出来,这刺、书还是有点钻劲儿在里边的。而且,如果脸不太红的话,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教育学与文学交叉的创新之作吧。

因为我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粗浅的所学所见,只要肯花工夫,就一定能弄出有价值的东西。与其处处挖坑,倒不如瞅准一个方向,照死里挖。挖好了,也许能挖出水来;挖不好,也能挖出一口横竖都二的井。

因为我相信,这里面有“学”、有“术”、有“专”、有“著”,有问题、有论析、有结论。有“学”,就是指书里面既有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一点研究心得。有“术”,就是指这些成长智慧,让人看了之后,能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有一些启发和感悟。有“专”,就是指这本小书,不仅是专门写“椒盐味”的西游教育,而且也讲究“小口深挖式”的专精。有“著”,就是指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不是“编著”,更不是“主编”,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体例架构等方面,都是自己的风格,都是自己辛辛苦苦鼓捣出来的。

亲爱的读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第二种话,我想交代一下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周国平说:“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这段话,我老觉得特别适合说我。懒惰,是我的一大特点。以前,挖了许多小坑,都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或者没有开头,或者开了头而没有坚持,或者坚持了一下,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太无能。

所以,写这本小书的过程,也是炼心的过程。

花了数年工夫,从有想法,到构思,到下手,再到一点一点地积累出来,足可欣慰的是:开了头,并且居然坚持了下来。细细想来,一个“懒”字,其实是“懒”“怨”“躁”三个字的合体。懒生怨,怨生躁,躁又突显了懒。写这本小书,也是以此戒懒、戒怨、戒躁,以此修炼自己的耐性、定力和水平。

心中之戒,靠的是悟。悟什么呢?悟能、悟净、悟空。悟能,就是《西游记》所说的,“空口无凭,拿出便见”;悟净,就是放平心态,心无旁骛地、踏踏实实地、积极主动地做事;悟空,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才能得。反正,悟来悟去,从“多心”,到“二心”,再到“一心”,痛并快乐着。

第三种话,我想说一些感谢的话。自然,这不是费话。

内心转变,必靠外力推动。这本小书,也是被“逼”出来的。“逼”我的人,当然都是我的朋友,有领导、有同事、有老师,也有教过的学生。反正,谁“逼”过我,我就感谢谁!

感谢你们,亲爱的们。

感谢聂鹏教授。您作为我的首长,不仅经常给我补传统文化的课,还赐了墨宝,题写了书名。感谢任运昌教授,您提供了建设l生意见,让我真正见识了“搞科研,找昌哥”的魅力。感谢李青嵩美女,从头到尾,您居然不嫌小书粗陋,一追到底。感谢杨燕滨、彭露、何森林、江净帆、严亚、符淼、庞首颜、龙承建、周平、朱丽静、郭金虎、余瑶、毋靖雨、李霞、黄晓梅等领导和同事,或指导,或玩笑,或鼓励,都让我受益。感谢戴戈、周尚文、马丙合、彭茂玲等同一战壕的兄弟姐妹们,在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时不时地给我以鼓励。感谢曾经选过“从《西游记》中取成长经”的诸位亲爱的同学们,没有你们,我就开不了课,开不了课,也绝对不会有这本小书的诞生。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一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中享有盛誉的顶级出版社,能看上这本小书,实属我的荣幸。尤其要感谢本书的伯乐王斌先生,为本书的付梓提供了宝贵机会,数次的“邮来邮去”,您的专业、学识和真诚让我深为折服。当然,我也想由衷地感激编辑郭晓娟老师,您在这本书上体现的专注、专业和专精,让我特别感动、感奋。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教授,您能为这本“说古经儿”的小书赐一篇大序,我在万分隍恐之余,谨表达万分感谢和一心敬您之情。特别感谢兄弟王欣涛,20年的老友,您在大首都、大北大,我在小重庆、小二师,平时很少通话、见面,但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

特别感谢我的授业导师赵国权教授。我毕业多年就憋出这么个东西,但您并未嫌弃,不仅写了一篇“导读”,还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此情,我惴惴并永记。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爱人——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慧玲同志。干言万语,凝成一句话吧。什么来着?1999年,深冬,某个夜晚,学校西操场,转过几十圈之后说过了,此处只提供索引,您再想想。

需要感谢的太多太多,无以鸣谢,谨记于心。

再补充说明一点,鉴于水平有限,这本小书的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亲爱的们拍砖、纠错、批评和指正。

引用《西游记》中的一小段对话权作结尾:

过火焰山之时,唐僧师徒有段对话。

沙僧:“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

八戒:“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唐僧:“哪方无火?”

八戒:“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唐僧:“哪方有经?”

八戒:“西方有经。”

唐僧:“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孟亚

2015年3月30日

目录

引论:走心之教

作为教育小说的《西游记》

 《西游记》与心性塑造

 《西游记》与人格教化

为学:寻师学艺

 穿上衣服,明礼知言——十年寻师之路美猴王在干吗

 听话听音,刨树刨根——美猴王是如何找到菩老师的,

 志心朝礼,一生无性——悟空学艺时为什么如此低调

 你今有缘,我亦喜说——特别牛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学贵专一,悟彻菩提——悟空为什么这也不学那也不学

 你这一去,定生不良——悟空为什么被菩老师开除

实习:立足试手

 怎生打扮,有甚器械——悟空如何打造品牌形象

 相貌虽丑,却俱有用——悟空哥仨拥有怎样的异相之美,

 虚与委蛇,暗中谨记——强龙为什么不压地头猴

 鬼怕恶人,规则难真——阎王为什么比龙王还惨

 籍名在篆,拘束此间——遣将擒拿为什么变成下界招安

 猴王闻此,心头火起——“职场新猴”为什么要少听人发牢骚,

任职:熟悉规则

 奇才小用,不如不用——悟空为什么老说玉帝不会用人

 官心何足,名意未宁——一味姑息为什么收不了邪心

 自有旧规,任性胡为——悟空为什么非要一张“入场券”

 听调听宣,泾渭难分——二郎神“牛”在哪里61  ,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特大号”领导该怎么当

 闹字当头,分寸互留——十万天兵天将为什么拿不下悟空

组队:定事选人

 不可轻传,不可空取——如何理解如来传经

 以位动之,以欲诱之——沙僧、八戒为什么答应入队

 以命定之,以心导之——小白龙、孙悟空为什么答应入队

 一举成名,儿之志也——唐僧为什么也有士人的理想

 佑保江山,自我实现——唐僧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取经

 诸般崇狠,一灵不损——观音菩萨拥有怎样的“选人用人观”

阅世:熟悉社会

 权贵乱法,潜规横行——唐太宗为什么多活了二十年

 人情玩法,上下其手——二十年阳寿如何操作成功

 智谋何用,损人成空——袈裟“钓”出怎样的人心

 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五毒心”如何野蛮生长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土地山神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黑河鼍龙如何丢人败家,

交友:积累人脉

 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悟空的强大人脉如何积累,

 天差天使,尽做好事——太白金星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悟空如何解决高老庄难题,

 根皮相合,叶长芽生——镇元大仙为什么与悟空结拜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老鼋驮与不驮的奥秘是什么

 谨讲志诚,慎叙旧情——悟空光靠关系能否借来芭蕉扇,

收性:不可斗气

 渔樵耕读,较劲无边——超脱如何演化成较劲、斗气

 斗气赌气,作死会死——泾河龙王如何斗气丢命

 圯桥进履,卑下受教——东海龙王的“思想教育”为什么有效,

 专倚自强,难了业瘴——悟空为什么老耍无赖,

 心中有气,处处争竞——一个果子惹出什么祸

 走花弄水,有火来烧——战狮驼岭三魔为什么也是一场口舌大战

炼心:彻底一心

 坚心磨琢,着意修持——唐僧如何“以内御外”,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悟空如何破心中之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悟空如何从“二心”到“一心”

 多心多难,坚持就完——三人如何喝下“鸟巢牌”心灵鸡汤

 一时忘念,迷途终返——观音菩萨为何“迷”缚红孩儿

 圈里圈外,此心彼心——西游圈圈中有何奥秘

攘外:外部考核

 多大欺心,引祸上身——虎先锋之命被哪“四风”刮没了

 莫弄虚头,见见手段——黄风怪怪在何处

 静心改过,务本之道——四圣试出了怎样的禅心

 脏话难忍,气急败坏——一帮神仙为何骂街,

 收起软善,亮出慧眼——白骨精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听信巧言,诸般怀怨——白骨精的离间计如何成功,

安内:内部磨合

 配合天真,调和水火——取经团队体现了怎样的和合之道,

 盲是目亡,忙是心亡——悟空被贬后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八戒三人明白团队相合的道理了吗

 身回水帘,心逐取经——被赶走的悟空心情如何

 晓之以理,激之以气——八戒如何说服悟空重新归队

 勿求急效,莫生妄动——西游团队为什么又闹分裂

聚力:处好同事

 放下身段,学动心思——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乖了

 学着做事,试着成熟——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弱了

 劈破旁门,皓月静心——悟空又给唐僧上了什么“心理疏导课”

 听汝之言,凭据何理——悟空如何说服乌鸡国太子

 弄巧弄拙,整人整己——悟空如何聪明反被聪明误

 硬善当头,收牛骇猴——观音菩萨如何收伏红孩儿

干事:做出业绩

 莫说手段,预先传名——如何增加悟空的“粉丝量”

 力拼智商,显法留名——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智商

 力拼情商,死磕较量——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情商

 取经虽大,面子更重——悟空在朱紫国为什么摆那么大的谱

 拿出行动,方显恭孝——悟空为什么前倨而后恭

 一宝在手,显能长脸——青牛精为什么那么牛

御情:谨慎情怀

 谨慎情怀,切休放荡——唐僧如何抵御女儿国国王的诱惑·

 彼此无伤,两全其美——悟空为什么导演了一出“放鸽子”大戏

 咬钉嚼铁,死命压邪——唐僧如何抵御蝎子精的诱惑

 宁为贫妇,不为富妾——牛魔王的妻妾下场为什么截然不同

 约束七情,休太放纵——不图色只图肉的蜘蛛精为什么被消灭

 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一加七”的“爱情”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定位:认清自我

 认清形势,牛不可狂——牛魔王为什么要投降

 自污污人,害人害己——万圣龙王一家为什么家破人亡

 投对门户,辨清大小——小雷音寺小在哪里

 有来有去,入行入队——小妖的命运为什么都那么惨

 自我剖析,自我省思——悟空自剖剖出了多少个人心

 以柔克刚,以和为尚——悟空的“两样木理论”有什么奥秘

悟得:细悟成功

 内恕已存,外束自去——孙悟空的紧箍儿是怎么消失的

 八戒弱点,一心悟能——猪八戒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看轻自己,一心悟净——沙和尚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做好本分,一心行走——白龙马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八十一难,功成圆满——成长之路要历多少难

 求取真经,细悟成功——西天取经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文献

跋,

序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走心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搞教育,更需要走心。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心便无情,无情便无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融通,只有从心开始,走心、过心,方能深入人心、引领人心。否则,只是冰冷地、照本宣科地、例行公事地说教,如何让人心生共鸣、内化外行!

在我看来,不走心的教育,往往就是说教。而说教,在当今时代,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生厌。客观来讲,说教的恼人之处,不在“说”,更不在“教”,而在于“说教”,其中的关键是“说”。说在前,教在后,是说教;老拿道德说事儿,是说教;老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是说教;光说不做,是说教;目的只在于说,是说教。反过来,教在前,说在后,是教育;注重全面成长,是教育;以平等之心视之,是教育;连说带做或说做合一,是教育;目的不在于说,是教育。

归根结底,心是“说”之本,心是“教”之源。大教于行,唯美于心。有心,就有情,有情才能打动人。只有打动人,才能使教育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但这样的教育,难度很大。

第一,如何让人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乡?

第二,如何让人从有所学,到有所悟,再到有所认同,最后到真正有所信奉?

第三,如何选取真正打动内心、引起变化的好内容、好故事、好思想?

要破解这三个难点,我觉得,像《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这样,选择《西游记》这一老少咸宜、人所共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倒是一个不错的“小切口”。

一方面,《西游记》本身特别“走心”。“心”是《西游记》的一个核心概念。清代张书绅说:“《西游》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是一部《心经》”《西游记》百回,从“灵台”“方寸”“斜月”“三星”的“心”开始,到“心即佛”“佛即心”结束,始终围绕着一个“心”字,演绎着一段亘古不朽的心路大戏。至于“走”,那就更不用多说了。西游是为取经。经者,径也,径就是路,行程十万八千里的路,不都得靠“走”?另外,西游中的“游”字,古文写作“进”,随身带着一个走之旁的嘛。

另一方面,不难看出,作者也在特别走心地诠释《西游记》的教之大义。现今的市面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解读之作,好像解读的人比看原著的人还多。但是,这些解读,多属“厚黑”“揭秘”“潜规则”之类,花红柳绿、千娇百媚的,搞得大家不胜其烦。这些东西,不能说不用心,但这心却有可能使大了、用歪了。而《心之教》这本书的走心,却是用西游故事阐发成长道理,追求走心的“说教”——以言为点、点而自悟的教育,带温度、接地气的教育,有情景、有氛围的教育,体现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入日常生活里的教育。这样的“说教”,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有益有趣,有别具一格的存在价值。

内容上,《心之教》这本书,从教育小说的角度,以西游之立意、脉络和故事为经,以青年之为人、立身和处世为纬,研究探讨了孙悟空“上大学”以及“肄业”之后,通过“为学、实习、任职、组队、阅世、交友、收性、炼心、攘外、安内、聚力、干事、御情”的成长历程,最终修成正果的走心之事。某种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而教育——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首先是人学”。而“人学”之根本,在于心之教。中国古典文学,大抵都有文以载道、文以行教的意蕴。当然,文学所行之教,多是不言之教,自行体悟之教,虽然“教”味很浓,但需细而化之。对这一点,《西游记》体现得极为充分;这本书,也是借此生发、立论。

理论上,《心之教》这本书,采用阐释学的基本分析立场,将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追求和成长智慧展示出来;将文学与教育、西游世界与生活世界、历史世界与现时世界,尝试进行创新性的结合,并以此凸显文学名著的心之教化作用。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也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上,《心之教》这本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教材形态和知识形态。虽然也讲究学理性的教育研究、文学研究,但更注重用非教材的形式、非学究味的语言,更强调轻松、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和阅读体验,来承载学术和教材的使命,来宣讲传统文化、成长智慧和走心之教。这么讲,应该是更有实践推广价值和日常普及意义。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选用权威文图版本,以“教”字入手,从小处立足,正论西游思想整体,注重有益有料有趣,把握通透通俗通识,让人愿看能悟有得。

是为序。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西游记》是一部用魔幻之事、讲真实之理、行不言之教的文学经典,也是一部教人成长的教育小说。本书秉承正论的基本立场,基于教育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视角,以西游之立意、脉络和故事为经,以青年之为人、立身和处事为纬,论说为学、任职、组队、阅世、交友、炼心、聚力、御情等十五种成长智慧。孟亚、李慧玲编写的《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注重有益、有料、有趣,把握通透、通俗、通识,尝试对《西游记》做出创新性、趣味性的教育研究和阐释,以期让人愿看、能悟、有得。

编辑推荐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魔幻小说,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正能量”的教育小说。孟亚、李慧玲编写的《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选用权威文图版本,以“教”字入手,从小处立足,正论西游思想整体,体悟、诠释西游式的成长小智慧。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亚//李慧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62613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6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5123624
中图分类号 I207.414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