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爱与不爱之间(国际心理学大师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的数据,中国离婚率已连续几年呈递增状态,每天都有无数个家庭面临解体,向来推崇“家和万事兴”的中国家庭,正遭遇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未曾遭遇过的婚姻动荡和冲击。

尽管有学者称,家庭离婚率的上升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给个人带来的选择和自由空间,是对个体存在的尊重。然而更多的因离婚而产生的持续负面社会效应,却使得心理学者希望从人性根本的焦虑、孤独、分裂以及无力感等维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婚姻成为不确定的事情

MSIC组织分支——西安你我健康服务中心,24岁的冯清清坐在二楼一个小角落输着液体。窗外喧哗的街道和二楼的安静让她情绪越发低落。她的头顶上方,晶莹的液体滴得很快,再过一个多小时,她就要进手术室了,一种叫作“无痛人流”的小手术会让她在麻醉中和她生命的一小部分分离。虽然丝毫感受不到肉体的疼痛,但冯清清却异常难过。她说自己的灵魂似乎已不存在,那是比冈体所能感知的痛还要痛的意识。

在她和男友同居的两年多时间里,冯清清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这个安静的小诊所堕胎。她的男友,一个言语不多的男孩在与她一墙之隔的大厅里专注地用手机上网。冯清清说,当她看见男友这个样子时,愤怒油然而生:“我不会和他结婚的。”

这个已经有过一次堕胎经历的八。后女孩对婚姻充满极度的失望和恐惧。她说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小姨在多年前就已经离婚,自己的父母每天吵吵闹闹也就差去办一纸公文。“看看我男友现在的这个样子,我能指望和他结婚一起生活吗?”

这次怀孕,男友一句“谁让你不小心”的指责让冯清清陷入绝望,而之前,她甚至能原谅男友对于生活的退缩和悲观。虽然男友从未否认过自己的爱,“但他从未兴奋地告诉我,我们结婚吧!”冯清清说,没有勇气的婚姻注定失败,她早看清了这一点,她说以后会随便找个人嫁了,“完成一个契约过程,给家早人看”。

与此同时,冯清清的一位闺中密友也把一段充满伤痛的“契约过程”展示给了冯清清。闺密在新婚6个月后发现自己的丈夫竟然仍然和前女友亲密往来,于是在结婚8个月后断然离婚,并毫不怜惜地小产掉已足5个月的孩子。愤恨之余,闺密传授给冯清清一句最实务的“婚姻名言”:男人没有一个是可信任的,若想要婚姻,一定要找一个非常爱你的男人,你爱不爱他无所谓,这样才能确保尊严、确保婚姻的忠贞。

并未真正涉足婚姻的冯清清对于“婚姻的尊严”感受并不深刻,她说自己真切的感受是畏惧和怀疑:“真的还有所谓的爱吗?如果有,那会是怎样一种形式?”  这个八。后的女孩从谈到“爱”时就一直在哭,手里的纸巾换了一张又一张。两年前,她和男友在一起也是她的选择,她想过要和他结婚,但当真正决定要结婚时,一切又变得那么不同。

早已离婚的小姨以长者的经验告诉她,依她现在男友的条件,结婚即意味着离婚,“婚姻是要和经济挂钩的事”。除此之外,闺密婚姻的失败让她也不由自主地怀疑男人是否可信。其实这些也并不能真正妨碍冯清清决定和谁结婚,她最难过的是,在第二次面临堕胎时,她的男友竟然没有勇气对她说:“留住孩子,让我们一起生活。”

更多的时候,冯清清宁愿相信根本没有爱这回事。她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相互指责和抱怨,而当她逃离家庭决定寻找自己的爱时,遇到的却是一个根本无法承担爱的男人。冯清清甚至开始嘲弄自己:“我还能指望再遇到一个好男人吗?谁会真正去爱一个婚前就已经有过两次堕胎经历的女人?”

冯清清说,她无法逃避这样自我否定的声音,她的周围总是充斥着对爱的戏谑和否定。她单位的女主管,一位漂亮的八。后女孩,在男友提出分手后,不仅开始频繁更换男友,甚至和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老板同居在一起,而更让冯清清不解的是,这个只比自己年长两岁的女孩从不隐瞒自己的堕胎经历。“千万不要相信爱,更不要相信婚姻有什么好结果!”冯清清说,每当听到自己的同龄人这样讲,她就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

P17-19

书评(媒体评论)

我所看到的一岩,是一个真诚的、有勇气的人。她敢于承担,敢于宣称,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我常讲到直面,一岩就是一个具有直面精神的人。一岩的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说出了一些不大相同的却是很重要的声音,很值得去倾听的声音,这声音跟诊断性质的治疗不大相关,但跟生命的疗愈最为契合,希望读者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王学富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美国心理学会“夏洛蒂和卡尔·彪勒奖”获得者

这本书是一岩以采访形式所完成的别具一格的心理学著作。作为资深的专栏记者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岩在书中融合与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借助访谈,作者深入抑郁的黑暗,直面焦虑的痛苦,问诊时代的心病,追求心灵的救赎;在爱与不爱之间,试图去理解婚姻的意义;相遇真实的生活,反思爱与治愈,探索教育与自由,寻找真正的幸福与考虑如何面对死亡。

——申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心理分析师

对那些有心理需要的人,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帮助人们如何面对真实生活的视野;而对那些在当下遇到问题还不善于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又是一剂自求的良药。

——杨韶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衷心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责任编辑孙国玲和本书特约编辑巩亚男。因为她俩的策划和对我原稿的精心编排,使得我这本专业性非常强的大师访谈,变成了现在这样一本人人都能读的心理学书。

在社会普遍追求轻阅读、浅阅读、明星阅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本心理学书对出版社来说是有风险的。2014年,当我和国玲谈及我希望出版一本以国内外著名的心理学家访谈录为核心内容的心理学书时,国玲欣然答应先看看书稿,随即便开始做出版策划工作。之后,巩亚男对原书书稿进行了编辑和归类。可以说,没有她俩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样一本特殊体例的心理学书。

10年前,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对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谈及心理学时,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精神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心理学不光探索问题,更探索成长,在对国内外那些心理学家的深度访谈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两位图书编辑和我的共识。

心理学家访谈的阅读毕竟受众有限,可我愿意首先做出这样的尝试,但最感谢的还是出版社的选择。国玲和亚男都是非常优秀的图书编辑,老实讲,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最终校样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本书会以这样可阅读的方式呈现,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喜悦的事情呢?是为记!

一岩

2015年4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 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病”

我们已经到了“有病”的境地

默里·斯坦因:只有心灵的“道”才能恢复我们内心的宁静

【访谈手记】重建心灵的秩序

第二章 婚姻是如何伤到我们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

约翰·贝曼:不同的家庭塑造不同的人

【访谈手记】爱在那里,因为你还有疼痛的感觉

【附】深度解析:家庭“灭门案”

第三章 抑郁,真实的黑暗

三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王学富:症状的背后,需要理解与接纳

【访谈手记】生命的实相就是不断与困难相处

第四章 管理你的焦虑

人会以自己的方式伤害最亲的人

杨吉膺:花些时间体验和理解你的焦虑

【访谈手记】感受焦虑的核心是感受自己

第五章 没有完美的爱

在爱与不爱之间

南希·麦克威廉斯:忽视,是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

【访谈手记】治疗是人与人面对的艺术

罗宾·华尔沙:让生活回归到接纳的状态中来

【访谈手记】不接纳如何前行?

第六章 心灵可以自我救赎

三个汶川孩子的故事

申荷永:学习心理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访谈手记】幸好有心理学

第七章 与真实的生活相遇

生活在城市

乔·卡巴金:以正念的生活方式面对压力

【访谈手记】活在当下的能力,你有多少?

【附】练习呼吸,就能“在当下”——解读“正念”的练习方法

三位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挑战性经历”的阐释

【访谈手记】培养你的“在场感”

第八章 爱能治愈

孤儿的心灵需要陪伴

茹思·安曼:情绪、情感体验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

【访谈手记】作为咨询师的存在

第九章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获取心灵自由

痛失儿子的爸爸

耶普·斯鲁伊特: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访谈手记】父母要做教育的觉醒者

【附】深度解析:移动的学校

第十章 寻找幸福

幸福在哪里?

艾瑞克·克雷格:幸福是不能被娱乐化的

【访谈手记】不为追求幸福的存在

第十一章 直视死亡

直视死亡

陈维樑:生者更要学会面对死亡

【访谈手记】预见死亡,拥抱死亡

后记

你能看进去、并且用得上的心理自疗书。

序言

敬畏中的收获

本书是一岩以采访形式完成的别具一格的心理学著作。作为资深的专栏记者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岩在书中融合与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借助访谈,作者深入于抑郁的黑暗,直面焦虑的痛苦,问诊时代的心病,追求心灵的救赎;在爱与不爱之间,试图去理解婚姻的意义;相遇真实的生活,反思爱与治愈,探索教育与自由,寻找真正的幸福,考虑如何面对死亡。

一岩说:“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所以,这本书的最后篇章是《直视死亡》。”在作者看来,“当我们经历对于生的努力与挣扎后,我们能坦然面对生命最后的黯淡”。这是一种态度,已具超然的态度,使我想到荣格在其传记《回忆·梦·思考》的最后,借用老子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对生与死的理解:当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若昏”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的实际感受。老子有其超然的洞察力,他看到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那永恒的、不可知的意义……

我很喜欢荣格的这段表白以及其所引用的老子章句,因其具有那种面对死亡,依然“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所止”的感觉。

或许,这已触及本书的主题。

书中大部分受访者是我所熟悉的,如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他曾担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茹思·安曼(Ruth Ammann),她曾担任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主席。他们也是我的同事与朋友。尽管作者将其尊称为“大师”,但实际上也都是普通随和的人,如我们每一位读者,都是人生心理与意义的探索者。荣格之分析心理学的核心,也包括其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一种对“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追求。所谓自性化,在我看来,便是成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各自本来的自己。也如老子所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岩说:“(这部书)是我进入心理学领域10余年来,个人探索学习与咨询实践的完整记录,是给我所从事的助人事业献上的一份深深的敬畏。”我想,在这敬畏之中,始有收获,即这部著作之成书出版。或许,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敬畏,来面对我们可能的失去,来面对我们的未知。

申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长

内容推荐

《在爱与不爱之间(国际心理学大师访谈录)》作者一岩以资深专栏记者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对数十位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面对面进行深度访谈。作者从典型社会事件出发,通过高度提炼,总结出国人普遍的心灵处境和心理问题,与大师共同探究国人的生命疗愈之路。

作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当下国人心理症结的全景图,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及他人心理问题的更新更深的国际视角,从而指导我们更有效地疗愈自我、疗愈他人。

编辑推荐

婚姻、亲子、灾后伤痛、现代压力、教育、幸福感、弱势群体……你这一辈子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一岩的《在爱与不爱之间:国际心理学大师访谈录》里找到答案。

“该如何存在”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面临的诘问,很多人选择逃避,极少数人选择直面,而那些具有直面精神的人,才能*终获得幸福。

在这些故事里,你或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听一听大师们的建议,你或许茅塞顿开。或许,你的人生便豁然开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爱与不爱之间(国际心理学大师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82592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197258
中图分类号 K815.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