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
内容
编辑推荐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作者石磊、王春河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精彩故事,或勤奋学习,或敬爱师长,或热爱祖国,或痴迷科学……充分展现了钱学森卓越的人生追求与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从侧面再现了“两弹一星”伟业的光辉历程,并将钱老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与100年来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结合,不仅记述了钱老跌宕起伏的百年人生,而且折射了中国的百年崛起、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是该丛书的其中之一。

内容推荐

石磊、王春河主编的《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讲述了钱学森从牙牙学语到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直至终老,将近百年的时光中求学和育人的故事。钱学森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无论是去旧中国刚刚开办的蒙养院(幼儿园),还是就读于“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的小学、中学,他受到的教育都是得天独厚的。他考入交通大学和留学美国受教于冯·卡门教授的经历是读者知晓的,但其间他笃爱音乐、绘画等趣闻,则是鲜为人知的。书中还讲述了他教书育人的许多往事,读来令人感叹他知识的广博和方法的新颖。读者可以透过他的成长过程和教育理念、方法,搜寻他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大师之问”的答案。

目录

读书修德——钱氏祖先留下的教诲

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飞镖投得最远的孩子

伴随一生的文化艺术情结

不用死背书,不求得满分

难忘母校

交通大学的求学经历

100分实验报告与96分考卷

吹次中音号的大学生

如影随形的兄弟俩

“金钥匙”学会的新会员

师恩永志于心

第一首飞天畅想曲——《火箭》

赴美留学

学业上的重大转折

艰苦并快乐的加州理工求学时光

耳濡目染:从导师身上学到了真知才干

非凡的博士:才华与坚毅并重

步入婚姻的钱学森

步入三尺讲台:抢占人才高地

严师出高徒

悉心指导:火箭小组获得成功

难忘师恩:保存了半个世纪的计算尺

“四人小组”

“海归”的80磅手稿

特殊的资料库:剪报

两封信函和一所大学

科普广播的忠实“粉丝”

中央党校的名誉教授

身教重于言教

科普高手

活到老学到老

没有创新,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试读章节

钱均夫不仅是位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的幼年时期,是父亲钱均夫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

1914年初,2岁多的钱学森随父母来到北京,父亲把他送进了“蒙养院”。蒙养院今天听起来是个陌生的名字。其实,蒙养院就是幼儿园。1922年以前,幼儿园都称蒙养院。所谓“蒙养”,就是从小开始启蒙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人、学习习惯。

当时,蒙养院在北京还是“稀有元素”,能够把孩子送进蒙养院进行启蒙学习的,差不多都是达官富贾。钱家当时包了一辆“洋包车”,由女佣陪同,接送钱学森去宣武门蒙养院。

常言道:“3岁看到老。”3岁时的启蒙教育,关系到此后的整个人生。那时候,在蒙养院里,孩子在“修身”中接受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仪”中学习行为举止,在“读方”中识字,在“数方”中学习数数和加减,在“手技”中搭积木,在“乐歌”中初习歌舞,在“游戏”中嬉笑玩耍。

钱学森从小记忆力极强,这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同时也能心算一位数的加减乘除。钱家的亲戚朋友常来走动,父亲所在教育部的同事偶尔也过来坐坐。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在客人面前背诵诗词便成了小学森的拿手“节目”,大家对他的表演赞叹不已,认为“前途未可限量”,邻里间更是相传钱家出了个“神童”。1917年9月,未满6岁的钱学森来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就读。

钱均夫和他的夫人章兰娟对钱学森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培养他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规定:钱学森必须每天按时起床,出门上学必须衣着整洁;回家后衣服、鞋帽、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晚上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整理好第二天上学的课本和文具。钱学森一生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作风就是这样从小养成的。

钱均夫不仅注重培养钱学森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他也深深懂得,要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因此,他很注意培养儿子对艺术的兴趣。钱均夫撰写出版过《逻辑学》,他认为,从小培养钱学森的多种才艺,目的不在于强求他考高分、学专长,而是通过艺术熏陶,建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概念,不至于“读死书”变成“书呆子”,而是成为一个有灵性、有创造力的人才。他对钱学森学习音乐、绘画、书法都有安排,还在假曰带钱学森去郊游,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钱学森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电影,当他提出要看某部电影时,总是由钱均夫先去看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以去看。

钱学森晚年动情地说:“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同样,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与他的父亲钱均夫夫唱妇随,一起担当起儿子的第一任老师。章兰娟是杭州富商之女,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a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刺绣。她总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把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钱学森。她的话像绵绵春雨,滋润着钱学森幼小的心灵。她给儿时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钱学森背诵唐诗:累了,就让钱学森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教钱学森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问断,这种方式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遗憾的是,在1935年钱学森即将赴美留学之时,母亲章兰娟因病辞世,年仅47岁。母亲的离世,使钱学森悲痛不已,他不忍心丢下父亲孤身一人艰难度日,便把不想去美国留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但钱均夫坚定地说:“孩子,你的学业和前程很重要,不要担心我的生活,我已经认了杭州方谷园的仆人钱月华为干女儿,她是个细心的好孩子,由她照料我,你就放心地去读书吧。”

1947年7月,钱学森回国探亲。离家12载,已经是物是人非。晚间,钱学森与父亲头挨头睡在一张床上。他一边哭,一边听着父亲向他叙述母亲离世时的情形。钱学森问父亲,母亲临终时留下什么话没有?老父亲从床上爬起来,打开了电灯,从枕头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递到钱学森手里。钱学森颤抖着双手接过来,借着灯光仔细看去,母亲娟秀的手迹映入眼帘:“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人到中年的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留下的泪痕斑斑的诗笺,脑海里闪现出儿时母亲与自己相处的一幅幅画面,他竟像一个孩童那样,毫无顾忌地放声号啕大哭起来。他的泪水滴在母亲留下的诗笺上,与母亲的泪水汇合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P6-8

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共3册、百余个小故事,它们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我的父亲钱学森从稚童到耄耋之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饶有趣味的一些片段。我想,青少年朋友一定会喜欢。

作为这套丛书编委会的顾问,我自始至终参与了丛书的策划和成书过程。其间,我不断回忆往事,不时与作者交流、商讨,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的脑海浮现,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回想起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过来的几十年岁月。

父亲的一生是色彩斑斓的,这套丛书反映的虽然只是一些片段,但像素描一样,足以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这些故事,有不少是我熟悉的,比如家庭生活、读书学习、待人接物等:也有一些他领导创建和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乃至国防科技工业的故事,是我不熟悉的。由于保密的原因,他在家里从来不和我们谈工作上的事。因此,阅读“小故事”,了解那些我所不熟悉的、父亲干过的“大事”,也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丛书中《折纸飞机的小男孩》,讲述了我父亲从牙牙学语到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直至终老,将近百年的时光中求学和育人的故事。父亲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无论是去旧中国刚刚开办的蒙养院(幼儿园),还是就读于“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的小学、中学,他受到的教育都是得天独厚的。他考入交通大学和留学美国受教于冯·卡门教授的经历是读者知晓的,但其间他笃爱音乐、绘画等趣闻,则是鲜为人知的。书中还讲述了他教书育人的许多往事,读来令人感叹他知识的广博和方法的新颖。读者可以透过他的成长过程和教育理念、方法,搜寻他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大师之问”的答案。

《“失踪”的爱国者》,侧重讲述了父亲的爱国情怀和待人接物的崇高品格。他自幼抱定了要学鲲鹏展翅飞的志向:他目睹旧社会的腐败黑暗,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的苦难,从“交通救国”转变为“航空救国”:他远渡重洋求学,在强烈的爱国、救国情怀的鼓舞下,“什么困难都不怕”:他;中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的艰难曲折历程;他为导弹试验颠簸在戈壁滩、钻“地窝子”;他从院长改做副院长,甘当副职;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大师风范:他姓钱但不爱钱……许多故事是人们知道的,但也有一些情节是被误传了的。本书的作者经过精心考证,匡正了一些不确切的传闻,自有独到之处。

《穿便衣的“高级将领”》,反映了父亲从学生时期开始即勇于追求真理,善于独立思考的品格,特别是在创建和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领导国防科技事业以及指导沙草产业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重大贡献。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难懂的航天高科技知识。怎样让青少年读者看懂进而爱看这些故事,成为摆在作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他们的通力合作,终于深入浅出,化解了这道难题。书中无论是“卡门一钱近似”公式,还是“我国为什么应该优先搞导弹”:无论是飞向九霄的导弹、火箭、卫星、飞船,还是在戈壁滩上起爆的导弹核武器,看来神秘莫测的“高、精、尖”知识,已经化解为科普常识。我想,青少年朋友读后一定有与其他科普读物不一样的收获。

感谢这套丛书的作者们。他们都是父亲麾下的“老战士”,他们从年轻时日到白发苍苍,几十年奋战在航天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岗位上,对父亲和航天事业充满热爱之情。从2008年开始,这群退休的“老战士”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指导下,成立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经过4年多的努力,查阅、摘录了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走访了100多位与父亲有过较多接触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管理工作者,撰写出版了《钱学森的航天岁月》《钱学森的科技人生》《钱学森的大师风范》《钱学森·中国星》,共200余万字。丛书出版后,得到各界读者的好评。2012年年底,应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这些“老战士”再次“披挂上阵”,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用2年多的时间写成了这套丛书。

为保证丛书的真实性,我经常与作者一起查阅资料、研讨问题,尽我所知、所能,提供他们写作中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我也亲见了这群“老战士”调研、写作的艰辛。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比编辑其他少儿读物更多的辛劳,他们格外地刻苦学习、谦虚求教、细心修改。在本书付梓之际,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0年前,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成立了“钱学森班”,学校领导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报国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现在北京已有4所中学成立了“钱学森班”。去年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也成立了“钱学森班”,全校师生探索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夯实基础的路子,让钱学森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中发扬光大。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进一步走近钱学森,使他们更加茁壮地成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比他们前辈更大的业绩。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石磊//王春河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142141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4308643
中图分类号 I287.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