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温尼伯狼》是“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中的一本,收录沈石溪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藏獒渡魂》《保姆蟒》的合集、中篇小说《金蟒蛇》和西顿创作的短篇小说《温尼伯狼》《荒原比利》的合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的是,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迟暮之年再次披上象鞍,向着远方出发。但是,战象嘎羧没有到遥远的祖宗留下的神秘象冢去,而是来到了它和同伴们多年前浴血奋战的战场,伴着夕阳,沐着月光,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掘土为墓,多年后终与同伴们会合,终托体于那片曾洒满热血的大地……《温尼伯狼》也是作品集,讲述了颠覆人类认知的两匹狼的辉煌生涯。
《最后一头战象温尼伯狼》由沈石溪、西顿编著。
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战象嘎羧迟暮之年再次披上象鞍,向着远方出发。但是,战象嘎羧没有到祖宗留下的神秘象冢去,而是来到了它和同伴们多年前浴血奋战的战场,伴着夕阳,沐着月光,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它掘土为墓……
父母兄弟惨遭杀害的温尼伯狼被一位酒店老板买下,沦为客人取乐的工具,遭受着残酷的折磨。但他忍辱负重,积蓄力量和本领;他知恩图报,最终重获自由。他凭借着勇敢和智慧,带领着狼群驰骋草原,一次又一次识破猎人的陷阱,击退猎人和猎狗的围追堵截,让猎人一筹莫展,让猎狗却步不前。此时,他的生命之路看上去无比宽广,他却选择了一条既陡峭又短暂的路,他选择了一口饮下自己的生命之酒,然后将玻璃杯摔碎。到底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这条路?
沈石溪篇
最后一头战象
太阳鸟和眼镜王蛇
保姆蟒
藏獒渡魂
金蟒蛇
西顿篇
荒原比利
温尼伯狼
绚丽丛林与沉默荒原——《最后一头战象·温尼伯狼》点评
《最后一头战象》阅读指导方案
获奖记录
入选中小学教材篇目
最后一头战象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双版纳,傣族的最高领主叫召片领,他曾经拥有一支威风凛凛的象兵部队。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军队。比起骑兵来,象兵不仅同样可以做到机动快速,战象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当。
一九四三年,日寇侵占了缅甸,铁蹄跨进了和缅甸仅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异常激烈,枪炮声、厮杀声和象吼声惊天动地;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红了。战斗结束后,召片领命人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二十多米的巨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了,还在坑上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曼广弄寨的村民们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它的脖颈被刀砍伤,一颗机枪子弹从前腿穿过去,浑身上下都是血,但还活着。他们用八匹马拉的大车,把它运回寨子。这是唯一幸存的战象,名叫嗄羧。好心肠的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
一九六九年三月我到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嗄羧还健在。它已经五十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两支象牙上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它是战象,它是功臣,受到村民们的尊敬和照顾。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我和负责饲养嗄羧的老头波农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嗄羧也成了朋友。
我插队的第三年,嗄羧愈发衰老了,食量越来越小,整天卧在树荫下打瞌睡,皮肤松弛,身体萎缩,就像一只脱水柠檬。波农丁年轻时给土司当了多年象奴,对象的生活习性摸得很透,他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嗄羧要走黄泉路了。”几天后,嗄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子,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我觉得它差不多已处在半昏迷的状态中了。
可一天早晨,我路过打谷场旁的象房时,惊讶地发现,嗄羧的神志突然间清醒过来,虽然身体仍衰弱不堪,精神却处在亢奋状态,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短促地轻吼着,鼻子一弓一弓,鼻尖指向象房堆放杂物的小阁楼,象蹄急促地踢踏着地面,好像是迫不及待想得到小阁楼上的什么东西。一开始,波农丁不想理它,但它发起脾气来,鼻子抽打房柱,还用庞大的身体去撞木板墙。象房被折腾得摇摇欲坠。波农丁拗不过它,只好让我帮忙,爬上小阁楼,往下搬杂物,看它到底要什么。 小阁楼上有半箩谷种、两串老玉米和几条破麻袋,好像没什么其他东西了。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点什么了,就将两串老玉米扔下去,它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丢出象房;我又将半箩稻谷传给波农丁,他还没接稳呢,嗄羧就将箩一鼻子打泼在地,还赌气地用象蹄践踏;我又把破麻袋扔下去,它用象牙把麻袋挑得稀巴烂。
小阁楼角落里除了一床破篾席,已找不到可扔的东西了。嗄羧仍焦躁不安地仰头朝我吼叫。“再找找,看看还有啥东西。”波农丁在下面催促道。
我掀开破篾席,里头有一具类似马鞍的东西,很大很沉,看质地像是用野牛皮做的,上面蒙着厚厚一层灰尘,除此而外,小阁楼里真的一样东西也没有了。我一脚把那破玩意儿踢下楼去。
奇怪的事发生了,嗄羧见到那破玩意儿,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蒙在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那个破玩意儿上摩挲着,象眼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闹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地说,“这就是它当战象时披挂在背上打仗用的鞍子,我们当年把它从战场上运回寨子,它还佩戴着象鞍。在给它治伤时,是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的。唉,整整二十八年了,我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它还记得那么牢。”
嗄羧用鼻子挑起那副象鞍,甩到自己背上,示意我们帮它捆扎。我和波农丁费了好大劲,才将象鞍置上了象背。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鲜血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坐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经历了二十八个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象鞍虽然已经有点破旧了,却仍显得沉凝而又华贵。嗄羧披挂着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现在要披挂象鞍干什么?”我迷惑不解地问道。
“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波农丁皱着眉头伤感地说,“我想,它也许要离开我们去象冢了。”
P3-6
出版说明
“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丛书精选了两位在动物小说创作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外作家,即享有“动物小说大王”关誉的著名作家沈石溪和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创作的动物小说精品予以结集出版。同时,我们还特邀两届“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得主里克·巴斯先生、著名评论家汤锐女士以及多位小学教师分别撰写《总序》、点评和阅读指导方案。
该丛书对两位作家的作品予以全面梳理,按描写对象或主题进行归类后同书呈现,旨在向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即在最短小的时空间领略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的精髓,感知自然的语言、色彩和韵律以及生命的独特和伟大,享受精品阅读所给予的情感和精神的愉悦,进而引导读者以一颗仁慈之心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生灵,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所在,并让读者在“同书对照”阅读中,开阔国际视野,拓展横向思维,思考过去,感知现在,展望未来。
丛书邀请中美两位著名评论家分别撰写的《总序》和点评,不仅有助于读者仔细探究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初心,启发他们深入领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那些或激情昂扬或静水流深或思想深邃或悲壮凄切的优美文字的隽永含义,激发他们丰富的感知力和艺术审美的能力,更是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究两位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审美取向,挖掘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探讨作品所蕴含的更为广泛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地位。
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其意义不唯在于如上所述。尤其是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更有一种现实的需求,那就是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可见,阅读是培养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故此,我们特邀请多位优秀小学教师撰写了阅读指导方案,意在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效。
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在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升华以仁慈和同情心为内核的道德理想,珍视并呵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同自然和谐共存,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我们亦希望本丛书可以为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助益,并以这样一种有所创新的方式推动阅读,为落实国家“全民阅读”的目标添砖加瓦。
天天出版社
二〇一五年五月
无论哪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法,沈石溪和西顿都通过自己别具匠心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动物、敬畏生命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同时,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创作理念和手法虽有不同,但这两位作家在讴歌动物们的勇敢、智慧和忠诚等品质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汤锐
我们心醉神迷地阅读着这些故事——西顿创作的故事以及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沈石溪创作的故事——我们心里萌生希望,希冀在这些故事里,那扇将人类以及人类灵魂的孤独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隔开的大门会豁然敞开……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 里克·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