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创作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开出的2014年度第一图书榜单,得到国际各大媒体推荐。
本书首次把政治制度乃至政客纳入金融系统脆弱性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是至今为止对金融危机分析最为透彻的一本书。
图书 |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比较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创作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开出的2014年度第一图书榜单,得到国际各大媒体推荐。 本书首次把政治制度乃至政客纳入金融系统脆弱性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是至今为止对金融危机分析最为透彻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的国家银行体系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有的国家非常稳定?比如美国自1840年以来银行体系发生了12次危机,而加拿大却从未发生过危机;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仅危机频发,而且向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贷款也极少。《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国政治和银行史的分析认为,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并非由非预见的偶发事件造成。相反,这些波动源自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存款人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博弈。而银行体系能不能稳定,取决于制衡这些参与者的政治制度。因此,银行监管必须考虑政治因素。作者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通过将政治史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政客、银行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深入分析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到底源自何处,为我们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减少金融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提供了极为有益且独特的视角。 目录 “比较译丛”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 第一章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 银行业危机的非随机分布 银行服务不足经济体的非随机分布 有多少高效和稳定的银行体系? 为什么功能失衡的银行体系普遍存在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本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原因 第二章 银行交易博弈 银行业的基础 银行业面临的三大财产权挑战 利益冲突中的政府 金融财产权的政治逻辑 威权政体 民主政治 关于国家及其银行:从静态比较到动态概念 第三章 征服和生存的工具 “现代世界”的起源 主权债务合约的创新 股份制公司 特许银行和主权债务 汇票、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 特许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 商业银行、民主和工业化 政府特许新实体:中央银行和特殊目的银行 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 有负担的特权 光荣革命和“银行交易博弈” 作为垄断性政府融资机构的英格兰银行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融“抑制” 让他们品尝通胀之果:英格兰银行和拿破仑战争 英格兰与苏格兰银行业的对比 第五章 银行和民主 不列颠治世的挑战 打破英格兰银行的垄断 不再是政府的垄断银行,而是最后贷款人 最后贷款人“严厉的爱” 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 20世纪的战争、帝国和选举权扩大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1945—1970年受限制的银行业 监管套利、公众批评与1971年竞争和信用信贷管控改革 麻烦的20世纪70年代 撒切尔夫人和英国金融“大爆炸” 2007—2009年危机和银行业的未来 第二部分 银行家和民粹主义者联盟的代价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 第六章 民粹主义的滞碍 农业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殖民渊源 殖民银行,殖民之痛 “全国性银行”的开端 联邦主义与美国早期的银行特许 美国内部人银行体系的崩溃 南北差异:分支网络、清算所和存款保险 国内战争与全国和各州双层银行特许体系的建立 极不稳定的银行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大萧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存款保险 一个时代的终结: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消亡 银行业整合 第七章 美国银行体系的新交易 问题的核心 挥之不去的政治影响 为什么通过银行体系实施收入再分配? 超级银行的兴起 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 民粹主义的丰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府支持企业的兴起 事与愿违 克林顿第三条道路的回归 为什么不反对? 高层盟友 全美金融公司及其伙伴 泡沫破裂之前的住房金融市场状况 结论 第八章 杠杆效应、监管失败和次贷危机 监管失败 在车轮下酣睡 火上浇油 为什么并非所有银行都选择冒险? 《多德—弗兰克法》的救赎? 结论 第九章 持久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银行体系的政治根源 寻求持久的交易 联邦集权下的集中银行业 初始条件导致的深远影响 挑战与回击 持续的兼并 对持久博弈的修正:大萧条及其之后 是否有黑暗的一面? 结论 第三部分 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银行交易的博弈 第十章 墨西哥 失去的19世纪 稳定威权下的裙带银行体系 1897年《通用银行法》 并非一切如意 分崩离析:墨西哥革命 无力回天 1924—1925年会议 革命制度党完美威权统治下的银行业 革命制度党和银行 第十一章 当威权终结 脆弱的交易 如何出售新窃取的银行? 1995—1996年银行危机:对革命制度党威权统治的致命一击 民主化和新银政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机器:巴西帝国的银行业与国家财政 漫长的孕育 通货膨胀税的萌芽 新世界的君主:唐佩德罗一世时期的通货膨胀税 保守无为的国家 无为政府,无为银行 第十三章 巴西通货膨胀税的民主化结果 再见,奴隶制;你好,信贷宽松 再见,君主统治;你好,金融诈骗 旧共和:以不变应万变 通货膨胀税再现:第四巴西银行 从旧君主到旧共和 威权民粹主义下的银行业政策 规避通货膨胀税的恶性循环 军事威权统治下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比较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 |
译者 | 廖岷//杨东宁//周叶菁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535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5 |
出版时间 | 2015-10-01 |
首版时间 | 2015-10-01 |
印刷时间 | 201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96 |
CIP核字 | 2015167370 |
中图分类号 | F830.2 |
丛书名 | |
印张 | 3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14-5674 |
版权提供者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