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82个春秋。他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本书收了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

内容推荐

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沃尔夫冈·歌德的前两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少年维特爱上了自然、淳朴的少女绿蒂,但是绿蒂已经订婚。维特被迫离开绿蒂。又因与社会格格不入,在感情上、在社会中遭受的挫折使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亲和力》主要讲述了一对情侣历尽波折,到了中年方成眷属,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丈夫的朋友及妻子年轻、美丽的养女的到来,使四个人之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

目录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一部

第二部

补录

编者致读者

亲和力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第一部

1771年5月4日

我走了,我多么高兴!我的好友,人心真是难以捉摸!我是那么爱你,一刻也离不开你,如今离开了你,我竟然会很高兴!难道不正是命运为我安排了同他人的交谊,让我这颗心焦虑不安?可怜的莱奥诺拉!但这不是我的过错。她妹妹的绝代美色使我愉悦,而在她那可怜的心里却滋生了对我的恋情,难道这能怨我吗?然而,我就一点过错也没有吗?我不曾助长过她的感情?她的天性的真实流露虽然一点也不可笑,却常常逗得我们大笑不止;难道我本人不是也以此感到开心吗?难道我不曾……一个人总是自怨自艾,这算什么呀!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想要改善自我,我不想再像以往那样,总去回忆命运加给我们的那一点点不幸了;我要享受现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诚然,你说得对,好友,如果人不是千方百计地调动想象力,唤起对往日不幸的回忆,而是忍受这不痛不痒的当前,人的痛苦就会少一些——人为什么总是那样喜欢回忆,上帝才知道。

请你费心转告我母亲,她责成我办的事我一定会办好,很快就会给她回音。我跟婶母谈过了,她根本不像我们那里的人所说的是个刁妇。她是一位心地善良、活泼豪爽的夫人。我向她说明了母亲对她压着遗产不分颇有怨言;婶母对我讲了原因和理由,讲了她准备交出一切的条件,这比我们所要求的还要多呢——总之,关于此事我现在一点儿也不想写,请告诉我母亲,一切都会很顺利。亲爱的朋友,在这件小事上我又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误解和怠惰也许比奸诈和恶意造成的过错还要多。好在后两者确实较少。

此外,我在这里感觉非常愉快。在这天堂般的乐园里,孤寂是医治我心灵的一剂珍贵的良药。这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季节温暖着我常因痛苦的回忆和不祥的预感而震颤的心。每一棵树,每一丛灌木,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化为金甲虫,在这花香袭人的海洋里四处飘浮,摄取这里的一切养分。

小城本身并不吸引人,周围却有一片难以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这里的小山纵横交错,婀娜多姿,形成无数优美的峡谷。这美景曾令已故的封?M公爵为之心动,竟在一座小山上建造了一座花园。花园朴素无华,一进园门,你就会感到,这建筑构思决非出自专业园艺家之手,而是出自一颗想在此地排遣忧思和寂寥的百感交集的心。在这枝叶覆盖的凉亭里,我已为公爵洒过不少泪水,这凉亭曾经是他心爱的处所,现在则是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以后,我将成为花园的主人;仅只几天,花匠对我已有好感,我不会亏待他的。

5月10日

一种奇妙的快乐充满了我的整个心灵,就像我倾全心欣赏着的这春日甜美的清晨。此地仿佛是为我这样的灵魂创造的,我在这里独享生活的欢欣。我的朋友,我的全部感情都沉浸在这静谧的环境里,连我的艺术都荒废了。我现在不能画画,一笔也画不成,不过我作为一个画家,现在比以前要伟大得多了。当我周围可爱的山谷雾气蒸腾,高高的太阳挂在那片不透亮的幽暗树林的上空,只有几束阳光悄悄地射进小树林时,我便躺在淙淙流淌的小溪旁、深深的杂草中,紧贴着地面饶有兴趣地观察千姿百态的小草;当我在内心更贴近地感觉到草茎间小世界的密杂,观察到蛆虫和蚊蝇的各种形状时,我便感觉到了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觉到把我们带到并安置在这永恒的极乐境界的博爱上帝的呼吸。我的朋友,当我的周遭已是暮色苍茫,整个世界和天空都犹如一个恋人的形象向我围来,并停在我的心中时,我往往产生一种渴望,心想:啊,如果能把这一切重新表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你心中的一切一气呵成画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正如你的心灵是永恒的上帝的镜子,该多好!我的朋友,不过这幅画我并没有画成,我完全折服在这百般壮丽景象的吸引之下了。

5月12日

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飘荡,还是我心中这温暖的绝妙幻想使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像天堂一般美好。在那前面有一眼井,我像美露西娜 和她的姐妹一样被它迷住了。你只要走下一座小山,来到一个拱形石门前,再向下走约二十级台阶,便能看见清凉的泉水从大理石岩缝往外喷涌。围住四面的矮墙,周围浓荫遮地的大树,井边清爽的空气——一切都显得那么诱人,那么神秘。我没有一天不在那里坐上一个小时。这时,姑娘们从城里来汲水,这是粗活,也是最必需的劳作——古时连公主也要亲自来做呢。每当我坐在那里,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那么生动地浮现在周围。我仿佛看见,祖先们在井边相识、联姻,慈善的精灵在水井和山泉的四周浮动。哦,谁要是从来都没有在夏日的艰苦跋涉之后喝过清泉水提神,他就不会有此同感。

……

P2-5

序言

译序

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82个春秋。他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

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他自己在一首格言诗中这样写道:“生活在世界历史中的人,难道他应该把自己顾怜,哪怕是瞬间?谁锲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时代,他才可以议论,才配写出诗篇。”这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以及日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悲剧《浮士德》、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歌以及他的长篇小说。歌德共写了三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以及《维廉?麦斯特》(分为《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他的前两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现将这两部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歌德1765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完成学业。就在斯特拉斯堡读书期间,他认识了已在德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赫尔德尔。他俩的结识标志着德国一次文学革命的开始,这就是当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文学运动理论上的倡导者、纲领的制定者,歌德则是它的文学实践的代表者和高擎这一运动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1772年5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5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的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在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与后来成为维特朋友的阿尔伯特订婚。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感情无处寄托、对绿蒂的思念,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业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伯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鲁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鲁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但是现实社会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对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他认识了绿蒂。对于他说来,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当他意识到爱的无望后,重返社会,想成就一番事业,使爱得到升华,使自己得到解脱。但这个社会不见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恶这个社会,于是被逼回到绿蒂的身边,酿成了一场悲剧。他的自杀是一种反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的唯一出路。他用自杀宣告了同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对这部作品所做的论断: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功绩”。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之烦恼》产生影响的原因,但却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飙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人的狂热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牧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少年维特之喜悦》。这些攻击、查禁、诋毁、仿作都已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瑰宝。

《亲和力》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也是歌德本人的爱的经历的一次折光。1807年歌德在耶纳见到18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时年歌德58岁,他在那时写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流露出他对这个妩媚少女的炽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坝阻止了激情波涛的一再冲击,那时距他与乌尔庇尤举行结婚仪式仅仅一年。歌德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抗击本性力量的进逼。他把对她的爱和由此带来的欢乐与痛苦倾注到那些十四行诗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泻进这部《亲和力》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重新赢得精神的解脱。在《年志》中,歌德曾这样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 和《亲和力》一样,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这种匮乏就是爱的匮乏。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歌德对米娜的爱孕育了这部作品的生命,没有他的这段爱的激情,就不会有这部《亲和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并非能就此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在一封给歌德的信里有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之内,这两点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内,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经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是写怎样经历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对经历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他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内容,使之有一种共性的东西。

歌德给这部作品冠上个《亲和力》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亲和力?这是瑞典化学家柏格曼采用的一个化学术语,它指物质间的亲和力量;原已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物质的加入,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正如人们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歌德要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解释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并借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小说的情节与“亲和力”这个术语是十分贴切的: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中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也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在这四个人中间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在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得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爱德华并没有战死,他返回家园。他对奥狄莉爱得更加激烈,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加痴心。爱德华为了达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和奥狄莉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爱德华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失手把孩子掉进水里淹死。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绝食而死。几天之内,爱德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俩葬在一起。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卧长眠。“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何来理解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称,这是歌德所写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许是最多义的作品;有的说,这部小说必须逐章逐页解释才能理解。这表明,它的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亲和力》是一部爱情悲剧。在我看来,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样一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秩序的冲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式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的“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的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性格,都怀着同情和赞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表明了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19世纪初,对现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议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是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题材。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一方面对这样的婚姻关系持有异议,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浪漫派的放纵情感、追求官能享乐、蔑视现存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失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个人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来理解《亲和力》的。读者,你呢?

高中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关惠文//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7843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5142200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