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李海民组织编写了《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我们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追念他们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就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们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英灵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图书 | 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李海民组织编写了《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我们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追念他们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就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们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英灵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内容推荐 李海民主编的《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选择河南籍的23位抗战英烈,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特别是抗日壮举。 目录 吉鸿昌 郑廷珍 赵崇德 叶成焕 沈东平 陈锦秀 陈德馨 理琪 韩明柱 杨木贵 杨靖宇 官楚印 董天知 谢家庆 鲁雨亭 邢清忠 燕鼎九 孔庆同 汪洋 肖永智 彭雪枫 桂干生 宋学义 试读章节 吉鸿昌,字世五,原名吉恒立,1895年10月18日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丧母,父亲吉茂松,为人豪爽,在镇上开小茶馆维持生计。由于家道贫寒,吉鸿昌从小就在茶馆帮父亲打下手,农忙时还要下地干活,靠着闲暇之余在私塾外旁听,他竟也粗识几个字。受父亲的影响,吉鸿昌从小就养成了刚直倔强、富于正义感的性格,喜欢打抱不平。1909年至1913年,因生活所迫,吉鸿昌两次离开家到外地当学徒,受尽欺凌,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黑暗,更加激发了他的反抗意识。 1913年秋,冯玉祥在河南郾城一带招兵,不满18岁的吉鸿昌瞒着家里到郾城投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部队里,吉鸿昌吃苦耐劳、智勇正直,因胆大敢说真话,被称为“吉大胆”,深得冯玉祥的赏识,被选人模范连受训。1917年7月,吉鸿昌被调到冯玉祥的手枪队,不久,被提升为连长。1921年,陆军第11师成立,冯玉祥任师长,吉鸿昌被提升为该师21旅43团3营营长,其间,他把父亲的遗言“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烧制在细瓷碗上,勉励自己廉洁奉公。1925年1月,吉鸿昌调任绥远都统署任副官处处长,就任后,他一边对新兵进行救国爱民思想教育,一边加紧军事训练,还经常在练兵之余率领官兵帮助附近农民干活,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同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尽管吉鸿昌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他始终牢记父亲“做官即不许发财”的遗训,平时省吃俭用,用攒下来的钱资助他人。他回乡探亲时,曾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老家吕潭镇兴办了一所学校,并立下校规: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集所部,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后奉命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解了西安围城之困。1927年4月,第36旅扩编为第19师,吉鸿昌任师长,驻防潼关。此时,吉鸿昌结识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并支持他们在第19师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吉鸿昌本人也学到了许多新鲜的革命理论和思想。1927年5月,吉鸿昌奉命率部会同北伐军进攻河南,相继攻占洛阳、巩县(今巩义市),又在巩县附近黄沙峪抢渡黄河,并亲笔写下“天堑飞渡”四个字,立石于黄沙峪以示纪念。之后,占领豫北重镇新乡,奉系军队被打得落荒而逃,河南局势暂告稳定。因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吉鸿昌所部被赞誉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中的“铁军”,名声大震。 因同情、保护共产党人,1928年吉鸿昌被免去师长之职,调往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第19师的番号也被取消。尽管如此,在“陆大”学习期间,吉鸿昌仍常和共产党人秘密来往,借阅革命理论书籍。同年秋,吉鸿昌被任命为第30师师长,赴甘肃剿匪。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主政宁夏期间,吉鸿昌兴利革弊,整治军队和吏治,推行回汉合作的民族政策,还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自任开发西北总指挥,受到西北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和拥戴。1929年年底至1930年年初,第10军缩编,恢复第ll师的建制,吉鸿昌重任师长,他大力支持共产党员李子纯等人在第ll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出资成立了行军图书馆,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 1930年春,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从宁夏出潼关上前线作战。9月,冯玉祥战败。为保存实力,吉鸿昌接受蒋介石改编,被任命为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受蒋介石派遣进攻鄂豫皖苏区,驻扎在潢川、光山一带。 P002-003 序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富含哲理的教科书。70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已经渐去渐远,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战场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当我们回看历史,抗战英烈面对滴血的刀枪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从容、刚烈与无畏,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惜杀身成仁、马革裹尸的崇高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有23名河南籍抗战英烈,他们是:吉鸿昌(扶沟)、郑廷珍(柘城)、赵崇德(商城)、叶成焕(新县)、沈东平(舞阳)、陈锦秀(固始)、陈德馨(鄢陵)、理琪(太康)、韩明柱(新县)、杨木贵(南阳)、杨靖宇(确山)、官楚印(新县)、董天知(荥阳)、谢家庆(光山)、鲁雨亭(永城)、邢清忠(嵩县)、燕鼎九(新蔡)、孔庆同(新县)、汪洋(台前)、肖永智(新县)、彭雪枫(镇平)、桂干生(罗山)、宋学义(沁阳)。他们中间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将士,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他们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奋起抗击,浴血奋战在长城内外,白山黑水,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们是河南人民的优秀儿女,也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英雄。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万古长青。 先烈血沃中华,忠魂千秋不朽。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我们组织编写了《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今天,我们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追念他们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为中华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抗战英烈,同样,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为民族独立而慷慨赴义的无数的无名英雄们,他们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英灵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而我们对他们的最好告慰,就是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往直前。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了《河南党史人物传》《抗日英烈谱》《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等著作和部分网络资料、图片,河南一些市县的党史部门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资料局限,书中难免存在遗漏,不当之处,恳切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编写组 2015年8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李海民 |
绘者 |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7853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8 |
出版时间 | 2015-08-01 |
首版时间 | 2015-08-01 |
印刷时间 | 201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2015190214 |
中图分类号 | K820.8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58 |
宽 | 18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