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圣华自选集
内容
试读章节

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散记

1963年,毛泽东主席曾在武昌问几个小青年:“你们知道武昌有个都府堤吗?”并且还主动热情地告诉他们:“那是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一位国家元首,他要心系多少国家大事,居然还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由此可见,都府堤在领袖心中的分量。

从此,都府堤、农讲所、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便举世闻名了。并且成为武汉人心中的亮点,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光荣与骄傲。我这辈子的人生经历,也有幸和这条小街结缘。

记得那是1968年的冬天,我们一伙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受命走进了农讲所。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为农讲所纪念馆的复展征集史料。这支队伍集中了一批专家和干才,李涌泉、欧阳值梁、张志善、李婉霞、涂传圣等人都是精兵强将。同时,还有从工人、老师、大学生、解放军中抽调的生力军。姑娘们年方十七八九,小伙子也不过二、三十出头。那时,我们都明白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那个风雷激荡、如火如荼的岁月,虽然大街上的高音喇叭不时传来喧嚣,我们这支队伍的心境却显得特别镇定,大家心无旁骛,很快进入了角色。那一年的冬天显得有点冷,不时还下着大雪。会计张培春总是在办公室烧好一盆炭火,我们就围坐在火炉边讨论计划与选题。大伙的心立刻飞到黄麻,飞到阳新,飞到井冈山……全新的任务立刻使我们脱离了市井喧哗,远离了人间是非,走进了历史的腥风血雨,穿行在大刀和长矛、洋枪和土铳的历史较量之中。我的同事们很优秀,他们走黄麻,奔潇湘,出阳新,上井冈;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不辞辛劳;他们考证历史,追踪事件,查遍浩瀚档案,探访历史名人,获得了大批珍贵史料。于是,善于思考的欧阳值梁整天在资料室求证精编;精于策划的李涌泉常常沉思于总体布局的深化;画家涂传圣则在版面设计上充分展示艺术天才;勤奋的张志善“失踪”几天后总能带回令人期待的信息;严谨的李婉霞在资料的甄别中常常提出令人信服的思考……这帮人太能干了!记得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展的那天,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会心的笑……

于是,长江边上的这条小街从此便热闹起来,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纷纷涌到这里,人们静静地踏着青青的石板路,走进教室,走进操场,走进陈列馆。农讲所成了一个大课堂,每天都在开阔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拓宽人的思路……

望着参观人流鱼贯地走进农讲所的大门,我常常站在毛主席曾经站过的那颗大树下,情不自禁地走进历史……

我记得我采访过杨德圃,他告诉我,二七大罢工以后,在追捕李之龙的那天早晨,特务刚刚走进花楼街的一个院子,机警的李之龙便夺窗而出,桌子上的两根油条和一杯豆浆还在冒着热气……  我记得我采访过罗章龙,在那个年代,他无疑是一只“死老虎”。他捧着一个用来吐痰的搪瓷缸,一边咳嗽,一边反复声称他不反对毛主席,精神似乎有些恍惚;但是,他又能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参加五次党代会的代表名单和会场布置的点点滴滴……

我记得我采访过李伯刚,我还采访过林育南的女儿林光秀……他们提供的史料是珍贵的,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忘的……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心灵震撼。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常常一同走进历史的隧道,目睹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并且真正理解什么叫来之不易。尤其是每当我走进毛主席旧居,看到杨开慧的那张照片,和毛主席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用过的那盏灯,心头便油然升起一种敬意。他总是夜以继日地写,据说有时写累了,还跑到民主路的那家哈胖子牛肉馆,吃上一碗牛肉面……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时过四十多年,毛主席还记得长江边上的这条小街了。

1977年春天,我的好友徐刚从北京来汉探亲,他要我陪他去探望在汉口卫校工作的姐姐,我顺便给他讲了农讲所的故事。极有政治敏感的徐刚当即约稿,要我写一篇散文。由于农讲所这段历史对我来说已是胸有成竹,写起来十分得心应手,两天之内就交卷了。徐刚很高兴地带回北京,1977年5月,便以《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头条。这篇短文开始我并不在意,没想到引起不同凡响。“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成了农讲所的代名词,一位诗友还写了同题诗。更令我难忘的是还引出一件牵肠挂肚的故事。文章发表不久,我收到从湖南寄来的信,信封是用牛皮纸糊的,文字虽不尽通顺却情真意切,她要我帮她寻找失散几十年的爷爷。她说:“看了你的文章,晓得你是了解我们湖南人的事的,我的娱驰告诉我,爷爷十几岁就跟毛委员上了井冈山,说是打土豪去的,为什么事到现在还不回家?求你帮我找一找……”看了这封信,我立刻心里一沉,不管这位湘妹子或是湘嫂子的要求是否正常,孙女找爷爷总是天经地义的。我一连几天如坐针毡,束手无策。由于她没有留下地址,我只好将那封信转给湖南省民政局。我知道,在那个年月,这无异于将一颗小石子丢进茫茫大海,她的爷爷怕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他应当是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了,他绝不是忘了回家的路……

这是“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给我留下的一个永恒的记忆,每当想起它就心绪难平。

去年冬天,老同事张志善热心快肠地给我打了几次电话,说是农讲所要请当年“二办”的老同志回家看看。已经几年没有到农讲所了,我异常兴奋。十二月二十四日一走进农讲所,我真的有回家的感觉。老同事相见,一个握手,一声问候,串起几十年的暖流。想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有说不完的话。大家欣喜地看到“二办”之后,农讲所的几代人又续写了许多精彩故事,周斌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更趋现代化了,他们不仅用传统思维向人们展示历史辉煌,还运用声、光、电手段向世界说话。

走出农讲所大门,我们又在长江边上的这条小街徐徐漫步,倾心畅谈。长江边上的这条小街是一个大熔炉,我们都在这里“炼”了一回,张炎炳还“炼”得拄起了拐杖。但是大家都觉得非常值得。举目远望,都府堤已经完全变了,它已经变成一条绿荫扶苏,青幽别致的历史文化街了。旧居一侧还建起了一座雕塑公园,这里已是人们走进历史时空,穿越几代人的信念,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家园。不是我情有独钟,这里真的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当你在红安饮了天台泉,在麻城看了红杜鹃,在黄陂上了木兰天池,在江夏听了梁子渔歌,你还不妨到长江边上的这条小街走一走,你的精神会得到慰藉,你的心情会为之一振。

万里长江一泻千里,不舍昼夜,从这条小街身边匆匆流过,滔滔激流正在唱着远行的歌。蒸蒸日上的江城武汉,因这条大江而美,也因这条小街而美,它美在昨天、今天、和未来。

(2014年元月)

P8-11

目录

自序

散文随笔卷

 第一辑:历史的足音

雁过留声

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散记

只研朱墨作春山一高端方谈录

伍修权:“历史是教科书”

程思远:“反映历史要实事求是”

张平化:“写春秋要敢褒敢贬”

林一山:“办杂志是一种精神追求”

黄钢:青年人都要认真学习历史

陈荒煤:要突出历史名城地位

宋侃夫:城市建设要顺应民心

王任重:还历史的真面目

铁马冰河人梦来

河中的流沙

那天正下着雨

卧榕

天台泉

山泉伯

莫教弦管作离声

海思

仙人掌与花

养菊趣谈

春天的幽默

散文随笔卷

 第二辑:西方的月亮

白宫门前的和平鸽

华盛顿的双色塔

小松鼠和红草莓——蒙特利人与自然散记

天才的平衡

美利坚散记

 UAS先走

 美国人的脚

 在加州吃牛肉

好想克劳斯

马克思广场好冷

别了,柏林墙

问道凡尔赛

安特卫普的晚餐

伦敦,不速之客夜敲门

海德公园的演讲角

艾冯河上的小船

意大利组曲

 威尼斯咏叹调

 比萨斜塔变奏曲

 罗马斗兽场狂想曲

小企鹅的天堂

毛利人的碰鼻礼

绪方进先生的笑容

俄罗斯远东纪行

 戒备森严的友谊

 远东吃西餐

 混血儿莎夏

 燕麦·军港·直升机

 被出卖的“列宁”

诗歌卷

 第一辑:江风海韵

小岛

海的矛盾

帆与桨

礁石

反思

省悟

盼望

信念

海滩拾贝

捕蟹者说

河道,正在疏通

在大江的拐弯处

在汉水的人江口

立交桥

船队

跳板

漩涡

过瞿塘

走西陵

出吴淞

问神女峰

啊!三叠泉

雨花石

莫愁女

漓江情

我走进芦笛岩

仰望日光岩

诗歌卷

 第二辑:爱的箴言

故乡的云

弯弯的石拱桥

将军之家

杜鹃

竹根

山泉叮咚

纪念碑,你没有沉默

倒水河,弯曲是你的骄傲

访延安(信天游)

爱的童话

雏鸟与大树

迎春

露珠

春的花圃

秋的小溪

落红

秋雨

红叶

鸟巢

我们的爱……

当月亮隐进云层

爱的小溪

月下

篱笆

秋之恋

霓虹灯

雨中小巷

卖甜米酒的少女

生活的色彩(三首)

昨天

诚实

皱眉

窗外,红叶与绿叶在争吵

童心(二首)

在公园(二首)

江汉怀古(六首)

无题

七律五首

 抗洪曲(二首)

 欧行杂咏(三首)

古诗雅鉴卷

 刘禹锡诗十首雅鉴

长恨人心不如水

今逢四海为家日

便引诗情到碧霄

沉舟侧畔千帆过

深锁春光一院愁

为君扶病上高台

水流无限似侬愁

恨无消息到今朝

飞人寻常百姓家

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言

我在198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爱的童话》后记中曾坦言:“我虽然从小钟情于诗歌,但是,缪斯并没有给我以特殊灵感。”因此,我不是一个很有灵气的诗人,而且写得很杂,翻开几十年已经变成铅字的东西,我从不沾沾自喜。就像农民每年要从地里挖出红薯那样自然而然。尤其是当文学作品真变成“红薯”,必须自产自销以后,对自己的作品一直很淡漠。

文学是我们自主追求,是精神需要,不是生存需要。记得当我以“保送生”资格到哈尔滨市九中报到的时候,班主任瞿老师就对我说,你的文科很好,一定会有出息。从此,我就暗下决心,上大学一定要学文科。

由于父亲英年早逝,我一直由大哥供养,还跟他“闯了关东”。1957年又随大哥从哈尔滨回到武汉,我的学籍转入华师一附中。命运的安排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大哥难以养活一家七口人,我不得不在求学与吃饭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饭。1958年,我十七岁就走进武汉锅炉厂的大门。于是,我开始一边当工人,一边吃食堂,一边“吃”图书馆。我在参与编写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唐·十大诗人诗画雅鉴》的作者自介中曾坦陈:“也许天生了一个好胃口,自出娘胎我便感到饥饿;我活得很随意,生的熟的,死的活的我都吃,尤其是书。”为了读书,我还自荐当了厂图书馆的管理员,五年时间,几乎读完了当时馆藏的所有中外名著,从而弥补了我失学的遗憾,也满足了我与生俱来的饥饿感。

从此,我便开始与文学结缘。在我攻读省教育局办的中文专修班时,恩师刘友三对我厚爱有加,常常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读示范。有一次还悄悄跟我开玩笑:“你已经显露作家苗头。”也许正是这种鼓励,我便开始做起了作家梦。

六十年代初期,我在学徒期就被评为武汉市的优秀徒工。同时,业余创作也开始应验刘友三老师的戏言;年仅十九岁,我便在《武汉晚报》发表了处女作,第二篇还是小说,写的是我和师傅的生活。从此,我的诗和散文开始在省市报刊频频露脸,就这样写了三四年,文坛开始注意我。我居然在1965年11月,和夏雨田等人一起,到北京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时年二十四岁,我好像是在做梦。

机遇总是惠顾有期待的人。1967年冬,正当社会上风起云涌的时候,我有幸被抽调到市委宣传部“二办”,参与“农讲所”纪念馆复展的资料征集工作。我接触到大量大革命时期的珍贵史料,采访了一批重要的历史见证人,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重要精神财富,也为我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我写了《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灯之歌》《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她在百花丛中笑》《莫教弦管作离声》一系列散文。《长江边上的一条小街》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头条;《灯之歌》人选七十年代后期湖北省编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成为我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

我虽然一直在做文学梦,并且起点很顺,但是,又一直很不自信。当我已经写了大批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有的作品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诗刊》《中国新诗年编》的大雅之堂;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还在《武汉地区作家诗人》专题中,对我进行了专访和作品朗诵直播,我不认为我就可以成为作家了。因此,当莎莱主席找我到家里谈话,准备调我到市文联时,我不是兴奋、而是诚惶诚恐,没有勇气去吃那碗作家饭。

1979年秋天,市文联安排我去革命老区采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走遍了红安的山山水水。我北上天台,南走七里,在董必武旧居听传奇故事,到李先念故里访革命先驱;历史的血雨腥风,启迪了我的创作灵感,接连写出了散文《天台泉》《纪念碑》《山泉》和组诗《大别山行吟》《方和明》;抒情组诗《红军之家》《杜鹃》《竹根》《故乡的云》《弯弯的石拱桥》,曾受到曾卓先生好评。这一个系列的作品先后在《诗刊》、《羊城晚报》和省市主要报刊发表,是我的一个创作旺季。

机遇有时又是不期而至的。八十年代初,已经调入市人大机关的老友胡大楚问我:“想不想去市人大?”我问去干什么?他说修地方志,我一听就有点心动。那是做学问的地方,也是深造的机会,况且还和创作搭界。经过他的鼎力周旋,和周代先生积极向朱文尧主任推荐,1980年终于如愿以偿。记得刚到志办不几天,老报人朱文尧就拿出出一篇旧方志中一段文言文,要我翻成白话文,我明白那是在试我的深浅。第二天朱文尧先生看到我的译文,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我在市志办一干就是十年。那里是一个知识的天堂,学到了我从未涉猎的东西,比上大学还重要。在一大批老报人和方志专家的呵护下,又由于陆天虹主任的信任,八十年代后期便出任大型史志丛刊《春秋》杂志的社长兼主编。杂志面貌从此发生极大变化,内容在以地方为主的前提下扩大了层面,一大批国家级专家学者,直至国家领导人都为杂志撰稿。在两位发行行家张羽生、徐峯的操持下发行量又一举突破三十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还有许多老人都记得《春秋》杂志。与此同时,我也接触了一批国家党政军文各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人生追求、道德情操、奋斗故事,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这本自选集中所收录的《只研朱墨作春山》《铁马冰河人梦来》,就是根据那一段历练所撰写的。我的创作很自然地与专职工作结合起来,不再局限于散文和诗了。

人生的经历往往是不可预测的。1990年5月,我又一次爬上了江汉路长江日报大楼的台阶,出任《武汉晚报》副总编辑,我又像做了一个梦。从1960年开始,我就爬长江日报大楼这个台阶,一直爬了三十年,每一步都是老报人、老编辑扶着走上来的。这一次走进《武汉晚报》编辑部,我不在乎地位的转变,更在意角色的转换。过去是我送稿子他们审,现在是别人送稿子我来审,更能体会创作的艰辛,对每一篇稿子都不能大意。从作者变成编者,不仅要体谅作家艰辛,也要捍卫文学价值,确实是很难的。我就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不断寻找平衡。

当然,《武汉晚报》是一个新闻平台,我的主要精力和责任必须放在新闻上。尤其是轮到总值班,责任更是沉甸甸的,必须对当天的报纸负责。所以,在《武汉晚报》的这十多年,本来应该更有利于拓展我的文学创作空间,恰恰相反,这十多年反而成了我的文学淡季。自选集收入的《西方的月亮》这一组文章,便是这一阶段的有限成果。当然,办报压力只是我减产的原因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渐渐变成了“红薯”,必须自产自销,也使我对文学的社会地位、生存法则、价值取向产生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创作情绪。文学应当是精神追求,而不是生存追求,我一生追求文学就不是为了吃饭。况且,好卖的东西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东西不一定好卖。“一本书主义”在当今已经过时,它既不能出名,又不能饱肚子,它所承载的只能是社会责任。诚然,时代是瞬息万变的,如今已进入商品时代,我的观点的确有点老土。在某种意义上文学作品也是“红薯”,如果你的“红薯”种得又大、又甜,也是有市场的。所以,我的某些担忧,只不过是一个年过七旬老人的杞人忧天罢了。

老汉今年七十有三,且心脏搭了三根桥,血脉是通了,种“红薯”的精力恐怕是日渐式微了。退休十多年来,我不喜欢到处“野”,客观上也疏远了朋友。我天天在书房转悠,望着满屋子的书,和贴满一面墙的孙女朵朵的儿童画,心里总感到宽慰,唯一对不住的是,有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翻过。一位哲人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就是顺着这个梯子爬过来的。我对孙女说,一个人可以讨厌很多事,但不能讨厌书。

我这个人穷了一生,唯一有余的是书。每走一步,除了书给我搭桥,总有贵人相助。因此,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珍惜朋友。记得老友徐刚远在巴黎画画的那些年,我还到蒙马特高地的那些画廊里找过他。令我欣慰的是,有不少朋友也还记得我。有一次,我的老同事唐惠虎给我发来一个短信,他说一次在省里开会,某省厅的一位副厅长对他说,由于受了我的影响,他才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所以才有今天的改变,他一直记着我。还有一次,我从《长江日报》门前搭一位前市长秘书的顺车回家,他主动给我开车门,我谢他,他说不谢。并说在他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课本里就有我的文章,我是他的老师,多年就想见我,他要谢我。去年,我在香港路家乐福超市门口碰到诗友刘益善,他惊讶地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这些年怎么啦!”我心领神会,知道文友们还在关心我。朋友们的这些惦记与激励,常常使我心头一热。

也许正是由于这满屋子的书,和朋友们的惦记激励了我,我忽然心血来潮。自己毕竟是种过“红薯”的人,沉默等于自虐。于是,我打开尘封多年的收藏柜,将已积累半个世纪的作品搬出来,仅变成铅字的文字居然已超百万。我就象检查库存的“红薯”那样,看看有没有过时的,变质的,或不能食用的;凡是还可以吃的,而且还有点味道的,精选出近三十万字,并且分成三卷:散文随笔卷、诗歌卷、古诗雅鉴卷,编成这本自选集。题材大部分是以写湖北,武汉的人文风情、都市生活、革命圣地、历史人物为主,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由于我这辈子经历很杂,这部自选集的作品也是“五味杂陈”。人选的文字作品基本以新闻作品为主,我十分注重作品的历史性和真实性,相当一部分作品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其中一些代表作,曾人选包括《湖北省新时期文学大系》在内的全国及本地十多家出版社选编的诗歌、散文专集。值得一提的是,《古诗雅鉴卷》所收录的《刘禹锡诗十首》雅鉴,是我尝试用散文笔法鉴赏古诗词的一种新的探索,不知读者是否认可。本书三卷所选作品,还贯穿着一个明确的创作理念:“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端出这个“大拼盘”,我只是想表明:追求文学的漫漫长路上,我曾经走过。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值得作家终身守候,不会因某种情绪而改变。我一生只是从事业余创作,从未奢望著作等身。但我毕竟种过“红薯”,当过“厨子”,这盘“家常菜”味道如何,还请雅鉴者评判。在这本自选集的选编过程中,有些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代表作,因历史局限,只能割爱。编完这个集子,我又想起曾卓先生,他在我的诗集《爱的童话》序言中,曾说过一句话:“老诗人流沙河曾对叶圣华说过,一个人一生能写出一两首好诗就不容易了。”按照这个标准,这个集子里如果有一两首诗或一两篇文章还可以读一读,我就知足了。

2014年4月20日

于汉口花桥一叶斋

内容推荐

《叶圣华自选集》是文学作品选集,是武汉市知名作家叶圣华自1960年代起发表在国内报刊的散文、诗歌的作品。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半个世纪的代表作。主题以歌颂湖北武汉人文风情为主,全书分三卷:即散文随笔卷、诗歌卷和古诗雅鉴卷。

编辑推荐

叶圣华1941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当过农民、工人,做过党务,编过杂志,办过报纸,曾任大型史志杂志丛刊《春秋》杂志社长兼主编,2001年在武汉晚报副总编辑任上退休。文学创作是叶圣华坚持一生的业余爱好,他19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4岁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散文作品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代表作曾入选10多部国内出版社选编的优秀专集。叶圣华50多年的业余创作生涯中,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100多万字。

《叶圣华自选集》分“散文随笔卷”、“诗歌卷”、“古诗雅鉴卷”三卷。本书所选作品,贯穿作者一生的创作理念:“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圣华自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圣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88337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291553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2
15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