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设计的故事(设计通识教育)
内容
试读章节

冈特·兰堡:摄影图形和土豆文化

冈特·兰堡(Gunter Rambow)是德国的平面设计大师,出生于1938年,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22岁时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是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设计界、设计理论界的人们称德国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而冈特·兰堡凭借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富有魅力的视觉语言、独具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则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

在冈特·兰堡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几千幅招贴,成就显著,作品曾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所收藏。36岁时他被聘任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如今还担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以及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等职,可见他不仅是个成功的设计师,还涉足设计教育领域。他的教育思想根植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贯彻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主义至上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符号性地传达最深刻的视觉内涵。

设计师往往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成长,兰堡的风格也随着平面领域里表达手法的变化呈现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手绘风格的绘画图形为主,第二阶段是以摄影手法表现的创意图形为主,第三阶段则是以符号性的图形表达为主。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里的作品,除了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想象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也令人咂舌,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他是纯手工在暗房里调试完成的,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这个阶段也是兰堡的顶峰时期,不仅因为他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梦幻般的现实世界,也因为摄影图形在当时的德国被看作是一种新的广告风格,广告艺术正在悄然进入一个新时代,并因此引导了国际潮流。这个时期的摄影招贴作品不仅感染了观众,也让摄影艺术家们感觉到了摄影艺术的价值所在。他的创作手法十分典型,基本有图形语言、形式转换、张力、蒙太奇等,也有人将他的表现手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表现手法:深度分离

深度分离指的是视觉元素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通常表现在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依赖于点、线、面,以及色彩元素在背景中表现的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能拓展出更多的视觉空间,这种整体与部分的空间对立能产生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土豆系列海报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元素,这与他的民族情怀有关,因为兰堡出生于德国,二战战败后的德国民不聊生,土豆是极易种植的食物,土豆伴随他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也因此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小小的土豆不仅仅救了德国,在他看来还逐渐演变成德国的民族文化,对土豆的钟爱之情也因此被屡屡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一土豆系列的海报还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于是人们认为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更是他的灵魂。他常以平民百姓的情怀,把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土豆、菜花、萝卜、白菜、苹果等,艺术加工为不平凡的新形象,土豆海报令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土豆的反复应用,还是对土豆所表现出的奇特创意以及视觉上的巨大魅力。

土豆系列海报,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作为元素来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切块、分割、上色等,使得在构图时强调土豆的轮廓线和块面的色彩。艺术家们时常用描绘对象的轮廓线和色彩来表现视觉上的空间区域,兰堡首次将艺术的表现手法应用在了设计领域里。图2.2.2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形成视觉上的整体,又因为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构成若干个部分,形成“部分”与“整体”在视觉上的分离。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体与整体相互映衬,让观众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探寻多层次的三维空间。

P26-27

后记

我在英国伦敦学习、工作、生活了六年,从2001年开始一直探索平面设计这个领域,严格来说是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解决眼睛看到的一切有关信息沟通的问题,现在国内已经普遍认可了这种叫法,但当初听起来还是有些新鲜。我回国后在高校执教时发现国内的专业分类、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国情不同,也可能是国内外处于不同的设计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信仰等决定了我们有不同的思维和逻辑。但可喜的是对艺术真谛的追求和对美的认同往往是可以跨越国界并得到共鸣的。

我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读的本科——BA(hons)Graphic Design,课程范围广泛,内容纷杂,主要分成:“Illustration”、“General design”和“Advertising”三个主方向。同时,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几个领域作实践性探求:Motion graphic,Animation,Photography,Web design等。在(3eneral design这个方向里会涉及广播设计(Broadcast design)、声音设计(Sound design)、游戏设计(Game design)、公共标识(Signage)、编辑创意(Editorial design)、书籍设计(Book design)、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交互式设计(Interactive design)、识别系统设计(VI design)、广告(Advertising)、字体设计(Typeface design)、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场景设计(Mise-en—scene)等各种实践性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方向和领域,并通过完成命题的方式进行训练,导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走向做相应的引领,最后我们发现每个人的作品集都大不相同。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技法不同,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逻辑不同,甚至思维方式不同,如此构成合作的前提,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技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逻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如此构成合作的必要性,这也是团队作业的前提。这种大胆的教学模式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然而弊端是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有所长进,所以圣马丁在招生时就强调Mature student的重要性。

圣马丁的大一学习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与其说是优良的课程体系不如说是艺术设计的体验之旅,这一年里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设计门类的魅力。我做过首饰、雕塑、产品、建筑模型、服装样衣、装置、印刷品,洗过底片,当过摄影师,做过模特,还当过导演和编剧,快乐的设计旅程让我们对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出国之前我只是掌握了一些国画技法,大量的临摹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大一课程里能让我自由地操纵机器,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简直让人欣喜若狂,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埋下了想探索各种设计门类的欲望的种子。当然,历史上,各种设计门类问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也是一直在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我们的导蛳i经常拿建筑上的例子来指导字体设计,用空间思维来引导服装设计,这种方法在当时让我觉得有趣,现在想来是用整合或系统的思路来看待设计问题,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习方法。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素描课,老师很随意的把大家的鞋子堆积在教室的中央,让我们画我们看到的。教室里有很多提供给我们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彩笔、铅笔、炭笔、水笔、毛笔、粉笔、颜料、蜡笔、胶水、彩纸、画纸、卡纸等。我发现我的同学画法很有趣,有的用炭笔在纸上平涂,抹黑之后,用橡皮画,有的在纸张上只画静物的局部,最后拼接起来,看到了巨大的静物作品,极富震撼力;有的用铅笔描出来,没有上下左右定位,画到哪里算哪里,线条好似画圈,极像梵高向日葵的笔法;有的用彩纸画,看到红色块撕红色彩纸,蓝色块撕蓝色彩纸,用胶水粘到画纸上,再用炭笔钩线条;有的只画明暗,用黑白两色卡纸拼贴;还有的是各种材料的大杂烩……真是五花八门。我对比了中国同学的画法跟我几乎如出一辙,我们连握笔的姿势、用笔的方式都大同小异。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英国设计学院都采用这种“大胆”的教学模式,因为“大胆”有时会有风险。据我了解东伦敦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金斯顿艺术学院,伦敦视觉传播学院都是采用相对比较“保守”的教学模式,他们同样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不过最“保守”的还是我们中国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往往采用一刀切,致使每个学生都带有很强的学院派风格,最后被培养成为符合统一标准的人才。其实“大胆”或“保守”自由或严谨没有绝对的好坏,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讲究一个“度”。借用某名人的一句话:“他们(国外)在培养天才,天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国内)在培养人才,而人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地道出了国内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是阶段问题,或许是“认知”问题。不管怎样,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其历史的和当下的各种原因,即便改革也一定会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萌发我写这本书的念头是来自教学中的各种触动。当我辅导学生设计创作的时候,我往往会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引荐相应的大师及其表现手法,期望学生能从中得到灵感,我求学的时候我的导师也是这样辅导的我,但让我诧异的是居然有不少学生表示根本没听说过这些设计师。一个学设计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同行的著名前辈以及他们的作品,这让我觉得是个问题,更别说参考其他设计门类大师的理念和想法了。学生在终日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下似乎已经习惯了技能练习,而忘记了设计师本该先学会思考,应该对设计具有无限热情,还具备像设计大师们那样的伟大灵魂。不知道如何鉴赏、点评设计作品,无法分析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这样的设计师即便能制作完美的设计稿图,也并不合格,因为他最终只能是个电脑操作员。

在上公选课的时候,我又惊讶地发现很多其他学科的学生反倒对设计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希望了解更多,我以讲故事的方式解说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往往听得津津有味。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我的朋友中间,他们并不是做设计的,但对设计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鉴赏水平一点也不亚于专业设计师们。后来,有幸了解到Nigel Cross的观点,甚是认同,设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牵涉到设计师培养的责任问题,也是中国创新事业的“土壤问题”。放眼全球,设计大国们都十分重视设计通识教育,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都出过很多写给大众看的设计书,我这本书固然不能与那些大作相比,但著书的目的和心情却是一样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迈进正在路上,通俗地介绍设计大家和设计大作十分必要,然而囿于本人的学术和写作水平,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目录

第一章 设计的基本认知

 什么是设计

 设计师式认知

 艺术与设计

 关于品味

 优良设计的标准

 跨界整合设计

第二章 二维世界里的设计

 艾瑞克·吉尔:Gill sans与雕刻艺术

 冈特·兰堡:摄影图形和土豆文化

 保罗·兰德:纽约平面设计派

 米尔顿·格拉瑟:Pushpin工作室和I NY

 福田繁雄:异质同构和视错觉

 杉浦康平:书籍的立体化和意识的形象化

 靳埭强:水墨情趣和“靳式”风格

 陈幼坚:东情西韵和品牌文化

 原研哉:无印良品,设计哲学

第三章 三维世界里的设计

 埃托·索特萨斯:Memphis,意大利设计教父

 迈克尔·格雷夫斯:形式追随功能

 菲利普·斯达克:法国设计鬼才

 马克·纽森:柔和极简主义

 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

 可可·香奈尔:时间流逝,风格永存

 克里斯汀·迪奥:New Look

 三宅一生:三宅褶皱

 亚历山大·麦肯:英国时尚叛逆分子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有机建筑

 勒·柯布西耶:现在主义先驱

 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

 弗兰克·盖里:解构主义

 安腾忠雄:空间建筑大师

 高文安:香港室内设计之父

 凯莉·赫本:英国顶尖室内设计师

 彼得·沃克:极简主义

 玛莎·施瓦茨:现代景观艺术大师

第四章 四维世界里的设计

 华特·迪士尼:开创动画王国

 手冢治虫:日本动画界的开山鼻祖

 宫崎骏:动画界的传奇

 大友克洋:童梦和阿基拉

 特伟:水墨动画

 索尔·巴斯:动态图形设计鼻祖

 米歇尔·冈瑞:梦幻与现实的光影交错

 克里斯·康宁汉:黑色荒诞的MV怪才

 雅各布·尼尔森:Web易用性大师

附录 新媒体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设计即万物,万物皆设计。”(Design is everything,everything is design.)

设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是一种天性,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欲望。设计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综合的大背景下,包括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社会、心理、伦理及全球生态系统等在内的各种力量,它们与设计一起塑造了现代生活。设计在不同时期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对发达国家而言,民众对设计表现出的极大热情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基本的设计认知和设计常识才能让创新事业进行得如此顺利,而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少国家是始于儿童时期的通识教育。

本书从大设计的概念出发,试图通过讲述有关设计师的设计手法、思想、生平、经历、价值观这些影响他们创造物品和生活方式的东西,向大众普及设计思维。本书思路不按设计门类细分,只是将大众所看到的设计现象或物件按照二维、三维(产品+空间)和四维的方式划分。如果说二维世界里的设计侧重对视觉三要素(字、图、色)的应用,那么三维世界里多了的那一维主要是指(立体)空间参数,四维世界里则增加了时间参数,多维世界增加了交互参数。本书从国内外200多个大师的经典案例中总结了其惯用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追溯设计界的各路英雄,用他们的故事说设计,用他们的设计讲故事,以此激励设计爱好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引导大众从社会和经济的层面看到设计的价值。

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有些设计师接受过良好的设计教育,有些压根没有;有些接受了建筑设计教育,结果在产品设计领域发挥光芒,有些是平面设计师,但是在产品、室内、品牌、媒体等领域里也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所以设计能力其实是人们日积月累的一种品格修养,一种兼具洞察、辨析、表达的综合能力。如果你心存梦想,就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就能创造出让大众感动的作品,从而成为受人尊重的人。

本书记载了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画、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里36位设计师的故事。在收录过程中对该放哪些设计师纠结了许久,相信读者们并非无异议,而我的主观意愿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选人的这36位设计师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设计师,没有选人的设计师中也不乏才华出众的,比如年轻的新锐设计师贾伟、彦风、戴帆等人,他们的设计故事同样动人,但我还是任性地选择了这36位。也许他们的人生和作品经历了更长久的时间考验,又或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曾经更深刻地触动过我。总之,对这36位设计师,我是从他们的人生故事出发,阐述他们在设计领域内的贡献,剖析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上的评价。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继续收录更多耐人寻味的设计师的故事,让设计的故事不断扩充,使那些喜爱设计的人们能从中获得读懂设计的乐趣,或者说形成欣赏设计的能力。

本书强调的是对设计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针对学设计的学生,也针对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因为民众对设计通识的缺失是阻碍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除了对设计作品和设计师的介绍和评论之外,该书还带有对各种设计运动、设计术语或设计原理等内容的阐述,并从主观视角表达了对设计现象与历史运动的看法,总结地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在内容体系上力图突破设计作品鉴赏与设计概论研究的理论阐述单一性,试图结合两者的优势,还原设计师所处年代的人文环境,将设计原理和历史贯穿其中,深入浅出地改变以往人们对设计门类的割裂化认识。设计不等于装饰,设计不是艺术,设计是区别于人文和科学的第三个认知领域,有其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长久以来对设计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未达成广泛共识,设计虽然无处不在,但大众却缺乏统一的认知。所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迈进的路上,设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设计师培养的责任问题,更是中国创新事业的土壤培养问题。希望大众在国家创新事业的奋斗中能“do right things",我们的设计师们亦能“do things right",也希望本书能对中国设计通识教育的普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王萍

2016年4月

内容推荐

王萍著的《设计的故事(设计通识教育)》从大设计的概念出发,向大学生讲述设计思维、设计原理,解读优良设计作品。编撰的思路不按设计门类细分,只是将大众所看到的设计现象或物件按照二维、三维和四维的方式来划分。对海报、标志、产品、服饰、建筑、广场、动画等国内外大师的200多个成功案例进行图文解说,从中总结设计大师们惯用的表现手法、创新思路和设计观点。

编辑推荐

  王萍著的《设计的故事(设计通识教育)》从大设计的概念出发,试图通过讲述有关设计师的设计手法、思想、生平、经历、价值观这些影响他们创造物品和生活方式的东西,向大众普及设计思维。

本书从国内外200多个大师的经典案例中总结了其惯用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追溯设计界的各路英雄,用他们的故事说设计,用他们的设计讲故事,以此激励设计爱好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引导大众从社会和经济的层面看到设计的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设计的故事(设计通识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49527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6103041
中图分类号 J06-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