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凝眸深情
内容
试读章节

新的住所前有条小河,河水缓缓东流。夏日夕阳余晖下,我陪着妻子,领着年幼的儿子沿着河堤散步。太阳渐渐沉入遥远的地平线,四射的光芒,慢慢幻成漫天的红霞,弯弯的小河也反射出一片金黄色。我们仨的影子映入泛着涟漪的清流之中,随着河水缓缓流淌。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吵闹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用拴住的罐头瓶子从河中捞鱼,不知是为抢夺劳动工具,还是分享劳动成果,争吵不休。儿子被吸引过去,妻子不放心地追了过去。我独自一人在夕阳纷披中走着,踩着赫色的土、青青的草、白白的花,山野的风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撩拨着我那颗未泯之心。

我虽身处南粤圣地,常常冥想被五岭山雨淋湿,洗去心中尘封己久的乡思。可此时此刻,我却难以做到,心中思绪的鸟儿展翅飞翔,越过湍急的河流,飞过苍茫的平原,翻过巍巍的群山,栖落在故乡的柳树林、芦苇荡、乌河水中。

我的家乡坐落在鲁中平原,是一个六七十户的小村落。村西的芦苇簇拥着一条小河绕村蹒跚而过,一河清水如诗如歌,昼夜不舍,缓缓北流。这便是生我、养我的乌河,常常牵动我的心绪,让我找寻儿时情感的母亲河。

村的西南,河水北边有一泓清泉。方圆有两三个磨盘大小,白白的细沙铺盖在泉底,一股浪滔从泉的中间汩汩冒出,一年四季永不停歇。六七十户人家稀稀落落漫延了一里多长,却没有一口水井,因而,每当晨曦初露时,未上工的大姑娘、小媳妇便来这儿担水造饭。泉边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空筲的“吱扭”声由远而近,担上水的扁担的“咯吱”声由近及远,唯有不绝的便是女人的调笑声、谩骂声,随着筲儿跌入泉水,击破如镜的水面、激起无尽的浪花。传向对岸,钻进柳林,撒向天空,在蒙蒙晨雾中透露着生机和希望。

清澈的泉水在女人笑声中,从起伏的扁担上,飘飘悠悠地淌入了全村老少的血液中,一天天,一年年,浇灌出一茬又一茬肩阔腰圆的后生,在乌河边耕耘、收获,延续着子孙后代。

长在河边的孩子生性喜水,乌河又一向和缓,所以,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躺在河水中,任夏曰悄去,任秋风突起,温情的河水拂拭着我们的身子,打发着少年的岁月。

烈日炙烤的日子,常常一放学便抓块干粮向河边跑去,一下河堤便丢鞋子、退裤子,满河滩黑黝黝的小屁股,下饺子似的跳进河中。河边的孩子不用别人刻意教游泳,靠的是以大带小,代代相传,只要浮在水面,统一的姿势——狗刨。三人一伙,五人一堆,打水仗,比踩水,扎到水底看谁憋气时间更长,边憋气边游泳看谁游得更远……游来游去,忽上忽下,钻进水中就有了无尽玩法,玩出了无穷的乐趣。

游累了,爬上河堤,躺在松软的草上,晒着滚烫的太阳,沾沾家乡的黄土,鼻中充满野花的馨香。有时,爬上那棵弯脖子柳树,光着屁股坐在那近乎与水平行的树干上,折根树枝在水里拼命地划桨。划够了,摸摸火辣辣生疼的屁股蛋子,一个跟头扎到水中,任凭分去合来的浪花“呱唧、呱唧”拍打着身子,喘口气,又追寻着伙伴们去抓鱼、挖苇根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整个夏日是泡在乌河水中。七月十五是个例外,大人说这天叫“鬼节”,河中的小鬼在这天的正午要来抓人。下河戏水,不但小孩子不去,大人们也躲开这一天。因此,没有河水的日子,伙伴们如宫中怨妇长夜孤寂、苦曰难熬。

秋末天凉,河水不能下了。有趣的事,便是跟着希孟二大爷夜晚去抓虾。二大爷一直独居,无牵无挂,却是编席、编篮的好篾匠。每当夜幕笼罩田野时,我们便会身背虾篓,紧随衔着长烟袋的二大爷身后,把虾篓下到石桥南边的泉口,然后爬到桥东端的石楼上,蹲坐在大石狮子的脚下。遥望广袤的夜空,在孤寂而又恬静的夜色中,用心灵和微笑的星星畅谈,倾诉对遥远世界的向往。每当三五月明之夜,如水的月光遍洒田野,给原野蒙上薄薄的轻纱,远处的院落、村庄抱成一团,朦朦胧胧,时隐时现。河面上浮起乳白色的雾气,在微风过处芦苇的“沙、沙”声中,升腾缭绕,给寂静的夜色平添了几分神秘。唯有那桥下的流水,滔滔不绝,仿佛唱着一曲永不停歇的歌谣。

更多的时间,是依偎在二大爷身旁,听他讲三国、拉西游,还有展翅高飞,救人于危难的神鸟——凤凰鸟。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只上过三年私塾的二大爷就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听不厌的乐章,犹如那清清泉水,汩汩流入我的心灵,铭刻在我儿时吹不掉、洗不净的记忆中,成为我后来能写点东西的源头。

离开家乡,出外求学,工作已经十五六年。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尽管宽阔的水泥桥抹去了小石桥丝丝痕迹,二大爷带着虾篓也悄悄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柳树林、芦苇滩、清水泉……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我永生的印记。

“回去吧,天不早了。”妻子的呼唤声把我从浓浓的乡思中扯脱出来。捞鱼的孩子,唱着歌儿已经远去,儿子也回到身旁。我回转身,宁静地望着故乡的方向,我深知无论走向何方,纵使相隔万水千山,我生命的根如故乡的芦苇一样,深深扎根于生我、养我、育我的乌河岸边。

打开我的QQ资料时常看到:昵称,文武,男,49岁。

实际上,我也知道“49”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已经存在不了几天了,进入“知天命”之年可以按天算,也可以按时算,甚至可以按分秒计算了。

俗语说:“人过五十大半辈。”

和朋友闲聊,不免伤感:人生苦短。向前看十年,茫茫无际;向后看五十年,匆匆一瞬。在孤寂沉静时,时常扪心自问:这五十年,大自然留给了我什么,我又对大自然回馈了什么?思前想后,用一两句话还真不好回答,但深入思考一下,纵是一滴晨露也会有湿润掠过,是一颗流星也会有光亮闪耀,是一只寒蝉也会有歌声鸣响,五十年坎坷的人生旅途“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苦中生情,乐中蕴情,连接人生的就是绵延不断的苦乐情怀。

曾有网友告诉我:人生就是一杯苦茶,暂时的苦酽换取的是长久的甘甜。回望五十年的磨砺,何尝不是从一杯苦茶开始。

“文化大革命”初年,我出生在鲁中平原乌河东岸的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贫穷是当时大多数人要面对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家底薄、孩子多的家庭来说,吃穿都是巨大的难题。

因为贫穷,三四岁的时候,嘴馋的我曾经从别的小伙伴的手中抢过半根油条。P3-5

后记

因为贫穷,上小学时多日蹲挪着拾小麦,曾磨破了裤子,连续多天露着两个黑黝黝的屁股蛋子。

因为贫穷,外出上初中时,曾睡得比别人晚,起得比别人早,就是为了掩盖连个裤衩都没有的尴尬。

因为贫穷,在中学的宿舍中,睡着平地铺一层柴草的地铺,蚊子、虱子、跳蚤时时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吃的是老鼠饱餐后给我们剩下的一点煎饼。

因为贫穷,上高中时,为了三元钱的资料费而从家中到学校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靠学武同学才得以解决。生活的困顿,甚至使我几次游走于中途退学的边缘。

因为贫穷,上了大学,我还为百十元钱的公寓费犯愁,搬砖出窑、干建筑当小工、推着小车赶集。

因为贫穷,工作几年了,我为了买一台小霸王学习机练习电脑,而让老婆孩子倍受吃糠咽菜的煎熬。

因为贫穷……

当我把这些人生的磨砺变成一篇篇小文时,又常常会体味海明威的忠告: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细细想来,五十年的行程,我何尝不是在困苦和磨难中爬行,从而获得坚强和快乐。

当伙伴们在嬉笑打闹时,我常常躲在无人顾及的小屋,捧着张行的《武陵山下》,静静享受湘西剿匪的激情岁月。

当家人们酣睡入梦时,我常常在充满油烟的煤油灯下,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享受心中的初恋——冬妮娅。

当同学们饭后散步时,我常常捧本历史或地理书,走入田间地头,静静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乐趣。

当好友们在享受棋牌的情趣时,我常常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本子一支笔,静静享受《人生》的真谛,回味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曲折。

当同事们回家享受八小时外的天伦之乐时,我常常独坐办公室的微机前,在键盘上敲打出几页甚至几十页的稿件,静静享受“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内涵。

当欢快的人们在迎新辞旧之时,我常常蜗居小室,在新春的锣鼓爆竹声中,手捏小平板,静静享受《回家过年》的快乐和《乡思》的丝丝情怀。

苦中有乐,乐中有忧,苦乐互寓,交织相生,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记得在有一年的开学典礼上,我给学生们讲我少时的梦就是“作家梦”。往台下看时,几个同事在偷笑。其实,这并不是我在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吹自擂,而是一直在书写着自己对文学写作的追求和感悟:文学就是把自己有感想的事情特别是伤感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真是如此,只要把平常的事情记录下来,提炼升华,当个作家又有多难?最重要的是一生能否做好两个字——坚持。

回望自己上高中时,因为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最头疼的学科是物理,到现在一想到重力加速度就头疼脑涨。分科时,我不得己选了文科。促使我由一个平庸的落后生成为较突出的优秀生的根本方法,是坚持记日记的习惯。不管时间紧不紧,不管学习任务重不重,我每天都要记下几页日记。有时记录的是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有时是对自己坚持不懈的鼓励和鞭策,有时是对自己懈怠松散的批评和检讨。每学期一本,共半抽屉日记。日记本,不仅成为我反思自己、完善自我的灵丹妙药,更是我美化写作语言、提高写作品味的过滤器。可以说:写作——助推了我从乡村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学校任教,离老家和城区都较远。八九十人的学校,每年都有近十人调走,到城区的机关、学校或工厂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因而好多人找关系、托熟人说道说道是常有的事。对于我来说,有想法但少有门路,我也就只能勤恳工作。我在别人喝酒饮茶、下棋玩牌之时,独坐灯下看书写作。我让书写工整漂亮的学生用稿纸帮着誊写,然后投递到报纸杂志。偶尔也有小文见诸报端,或在省、市获奖。时间久了,因能做一点别人看似不能为的小事,我在领导和同事中的地位慢慢提高,自己由老师变成中层,由副职变为正职。因能写点小文,凭同学的极力推荐,在局长都不熟悉的情况下,我被调到好多同事都羡慕的区局工作。可以说:写作——促使了我从农村进入城市、由做业务跨入了干行政工作。

二十世纪初,我在区局工作。当时的老局长思路清晰超前,看问题想事情常有独到见解,说话做事干练麻利,旺盛的精力连我们年轻人都自叹不如。这自然对我们有一种无言的威慑,没有非汇报不行的事谁也不敢到局长办公室去。有一次,我去向局长汇报工作,刚坐下老局长就说:“振斌,看了最近你写的三篇刊登在党报头版显要位置的报道,我感觉你抓点有高度,分析有深度,总结有广度。大家都认为你有思想,能干事。”听到局长能对自己的工作认可,我由衷高兴,从此便常常利用工作之余,把工作经验写成总结,并不断发表于各类报刊。新闻报道成为我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最有效方式,在领导中的认可度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可以说:写作——促进了我个人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校之长,我每天面对三干余人,人事更迭,是是非非,可谓无一日不萦绕;安全压力,质量考核,可谓无一时不纠缠。有人锻炼消遣,有人娱乐排解,有人借酒浇愁,而我独愿关门落锁,行走于字里行间,斟酌于句读标点,把散落的记忆连缀,把别人的笑谈修葺,把自己的感受升华,排忧解烦。在博客中与文友交流,在QQ上与密友畅谈。因几篇自认为不错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刊发于稍有影响力的报刊,而深受舞文弄墨朋友的青睐。可以说,写作——使我的心境充满阳光和快乐。

如果说将五十篇文学作品汇集成《凝眸深情》并出版,算做是我迈向作家梦想的一小步的话,在落脚的一刹那问,猛然发现其中渗透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这其中有许多给予我幸福和关怀的亲人、领导、同学、同事和朋友……

母亲,典型的农村妇女,性格率直,甚至有点倔强和要强,凭借一只卖鸡蛋的篮子,在二十世纪的贫穷时代,硬是把我们弟兄四个“挎入”了高中或大学。母亲很平凡、很普通,87岁的高龄了,依然能简单地劳动,依然能赶集为我买菜。母亲的质朴和坚韧是我写点东西的根基,母亲的平安和健康是我积极创作、保持快乐的源泉。

妻子,没有冬妮娅的漂亮,对己有点苛刻,特别是我和儿子很少从妻子口中得到过一句鼓励的话语。但她善良贤惠,体贴入微,把我和儿子“训练”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连只袜子也非她而不能。对待老人,我谈不上孝道,甚至有些粗劣、满不在乎,但妻子对母亲的无微不至,成就了“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的俗语。家庭成为我养护心灵的港湾,妻子成为我享受亲情幸福的连心结。

当然,最不能忘怀的还是一路耐心教导、悉心培养我多年的于尚鲁、张士友,孙林涛、刘学军、耿佃春、王桂文等老领导;与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王义朴、孙正军、张成刚、边继俊等老同学;与我共处一室,同守一方的从区局到临淄二中的老同事。文友褚美娟、于爱景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洋言作评,不吝赐教。马国庆先生是区局的老同事,可谓饱读诗书,气盛才高,在百忙之中欣然作序。在此一并感谢!

完成此文时,恰逢党的生日,妻子读后,笑言我的白描给党抹黑,给社会主义丢脸,我想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不就是“实事求是”吗?我一直愿意用真实的语言剥离过去的伪装,呈现给世人真实的自己。

此为后记。

2016.7.1

目录

散文篇

乡思

父亲

32个未接电话

老屋

回家过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杀鸡

亲情相伴

洗澡(上)

洗澡(中)

洗澡(下)

雨花

白衬衣

野芹菜

玉麒麟和墨兰花

追忆饥饿

孩子,请把你的真情完美地表达

风筝

草原上没有不落的太阳——再入内蒙古

一辈子做个好老师

公寓费

出 身

华妹

儿子威胁我

我和儿子说快乐

儿子,请你宽容老师

我和儿子一块上初四

家有斗米,我先学电脑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学生欺负我

学生韦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句话的事

教育的成功在于尊重

降龙十八掌

感悟聪明

别让期望压垮孩子

绿翠竹,白杨树

宽容永存心间

人生大境界

开学第一课——教学生理财

课堂小错

小议数学的严谨性

一道抄错的数学题

毕业致辞

报告文学篇

最后一批民办教师

“四·二八”胶济铁路特别重大火车相撞事故八周年祭

山东第一张“教育券”诞生记

拓荒牛

回眸五十年(代后记)

序言

同事临淄二中校长张振斌先生捧一大摞书稿找我叙旧并嘱我作序,谈起以往一道工作、读书的日子,兴味盎然,往日如在眼前。那段时光都是我们年轻人热情高涨、书生意气之时,又都是些喜欢写点东西的人,自然就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感受。说到这些随笔性的东西,都是当时日常工作所感,业余时间连缀成文,如今已经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了。不求功名显赫,只为对得住自己曾经的奋斗历程,于是决定付梓。又不想托贤达为序,只求见证者与共同奋斗者一言。我无法推脱,也推脱不掉,并深深为之感动。

冰心曾有诗道:什么是播种者的喜悦呢?依锄望,到处已有青青之痕了……

这正是我为之感动的原因。现在职场中的骨干和中坚,大都是当年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不少人有着强烈的文艺情怀,怀着自己从小做起的文学梦想。进入职场后却发现所用并非所学,或所用并非所长。难免苦闷和失落。经历苦闷和失落后,往日的雄心渐渐随时光淡化、稀释,慢慢消减了。前段日子一职场刀笔吏以文言所写的去职信弓I发无数人共鸣,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知识不等于素质,学识不等于学养,素养和智慧其实是沥出知识、学历、阅历之后一份自然的沉淀和结晶。

张振斌先生,笔名文武。先后工作于临淄第一职业高中、临淄区教育局、辛店中心校、临淄第二中学,历任学校政教、教务主任、校长,区教育局科长、副局长,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繁忙的工作和事务之余,文学情怀难释。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依旧在生长,多年来笔耕不辍,青痕遍地。作品有报告文学《最后一批民办教师》(发表于《时代文学》)、《齐都拓荒牛》(发表于《中华儿女》)、散文《回家过年》《乡思》(发表于《散文选刊》)、《孩子,请把你的真情表达》、《乌河,我的母亲河》(发表于《山东教育报》)、《老屋》、《祭奠父亲》、《送人玫瑰,手留余香》、《32个未接电话》(发表于《淄博日报》、《财经新报》)等。《凝眸深情》是作者第一部文学作品集。

文学到底为什么?为人生,为社会,为时代,历来仁者、智者各执一端,立论异彩纷呈,流派多姿多彩,这些都离振斌先生很远。他坦言:心中依然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文艺青年情结。我之为文,就为自己,为自己曾经奋斗的那段岁月。这一点着实可敬,着实弓1人深思。善舞者,以艺示人,以技悦人。振斌先生愿做没有观众的舞者和歌者。为自己的心灵歌唱和舞蹈,这也是另一种高度和境界吧,我欣赏这种境界。

捧卷展读,掩卷深思。振斌先生在深情地回望自己的足迹,这是播种与耕耘者的深情回眸,字里行间不见雕饰,近乎白描,因为他在为自己的心灵在歌唱、舞蹈!

是为序。  马国庆

2016年7月2日

(马国庆,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文化博物院院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神鞠》)

内容推荐

《凝眸深情》为文学作品选集,主要以散文为主,并收集了四篇报告文学。全书是作者张振斌几十年来生活、工作经验用文学形式进行的沉淀和总结。所有的文章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满怀母子亲情、父子深情、夫妻爱情和师生朋友的浓情厚谊。

编辑推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杀鸡》、《亲情相伴》、《洗澡》、《雨花》、《白衬衣》、《野芹菜》、《玉麒麟和墨兰花》、《追忆饥饿》……《凝眸深情》为文学作品选集,主要以散文为主,并收集了四篇报告文学。全书是作者张振斌几十年来生活、工作经验用文学形式进行的沉淀和总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凝眸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振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012028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617734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