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站到底24章经
内容
编辑推荐

江苏卫视唯一官方授权,《一站到底》栏目开播3年来首次回顾,来自国内以及世界名校的24位明星选手的学习、读书经验不藏私大分享!获得快乐、找寻人生意义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与学习是最没有门槛的一种,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学和向他人学习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意外的惊喜。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你也能一站到底!会读书,不会输!1个正确的读书方法,胜过投1000份简历。24位明星选手的私房书单在《一站到底24章经》中首度公开!

内容推荐

周涛、杨峰、邱汐岩等24位明星“站神”修炼秘技初次公开,《一站到底》节目开播三年来敬礼之作!会读书,人生不会输!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你也能一站到底!

会读书,人生不会输!最高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尽在《一站到底24章经》之中!“答题界一代宗师”周涛、“站神之神”檀越、“厦大何以琛”邱汐岩等“站神”一次次证明了,学习的美好之处在于:没人能把知识从你身上拿走,当知识属于你,你就会变得强大!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不管原来的你是学渣还是职场loser,都可以一站到底!

目录

序言 用创新向知识致敬 李响

特别篇I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李好

特别篇Ⅱ Stay Real做真实的自己 郭晓敏

孟铸:一站一江湖

 大隐隐于朝

 朝夕间悟道

 解脱的法门

 修行的远征

 一站成名路

 后会总有期

熊汝疆:且点孤烛

 读书当寸心孤烛

 无论深浅,先读的总须是经典

 绝世功夫,孤独修行

 书不会白读,已融入血液

 读书不必记住

周涛:人生就是答题场

 一本书改变了一个熊孩子

 答题是一种学习方式

 性格和经验决定比赛结果

 经营家庭是一道更高难度的题

严堃:如何越学越轻松

 学习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为什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挣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陈尔东:永葆梦想的温度

 阅读是我的盔甲

 丰富的脚印打造了我的核心竞争力

 成就来自优势的彻底发挥

杨峰:当个爱读书的骑士

 童年:苍白世界里的五彩缤纷

 青春期:那个与父亲抗争的小斗士

 高中时代:不务正业的杂志爱好者

 大学:学生称呼我为“骑士老师”

贺兰乔月:书非偷不能读

檀越:我的读书癖好

 不是教材我才喜欢看

 比起阳关道,我更爱独木桥

 事事处处皆可学

邱汐岩:放肆追逐才是人生

 所谓放肆,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所谓放肆,是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决定

刘澍: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修养

 读书越多越有敬畏心

 读书是财富,但也无法一夜暴富

 书不在记,读不在快

贺梦婷:活出三维立体的人生

 一维人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二维人生:探索新的可能性

 三维人生:多元体验让我进入德国大众

刘国玉:坚持成就梦想

 不偷窃、不说谎、不作弊

 屈辱近代史让我立志投身海军

 发奋工作,不忘初心

 我的四步复习法

胡晓:不必仰望任何人

 文科生的数学如何逆袭

 现在享福了,以后你会后悔的

 面对不公平,加倍努力就好

何若东:生命是创造出来的

 整个世界都需要解释

 我想成为米歇尔·福柯式的人物

 一个老师加一档电视节目

 天才都是被训练出来的

 如果你没有作为,名校不代表任何事情

 我不是一个典型名校毕业生

李绅:一站归来答友

 我没有雄心壮志,只是准备好丢一回脸

 我不是学霸,最爱西红柿炒蛋

 我真没谈过恋爱

 我不是技术宅,我是普通宅

胡晓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在折腾中感受人生百态

 努力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

 平衡的心态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张泽:与自己竞速

 面对意外绝不后退

 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读书读的是魂

陈振字:读书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趣养成

 第二阶段:阅读经典

 第三阶段:广泛涉猎和有选择地阅读

 第四阶段:定期总结和梳理知识

 第五阶段:出国学习

张慧:天赋需要用脚步去验证

 我就是过目不忘

 四处漂泊,唯一丢不掉的是书

 锥在囊中,木秀于林

徐圣明:此生愿做追梦鸟

 当初的梦想实现了吗

 有梦想更要有行动

 蜗牛也能爬上金字塔

龚凡:我是个既笨又倔的坏学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追风筝的人

 “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

刘也行:好状态才有好成绩

 苦中寻乐,保持好状态

 张弛有道,争当“三好”学生

 情绪调整,我有良方

 每个科目都有侧重点

张雪健:读出个站神

 一个夏天的集中阅读受益一生

 和俞敏洪学长PK阅读量

 每本书我都会读三遍

 读人、读世、读自己

王张荣:离自然很近,离红尘不远

 让一辈子的时间充满几辈子的体验

 读书的量与质是共生共荣的

 用持之以恒的阅读影响女儿

 旅行和读书赐予的美好

 《围炉夜话》里的雅致人生

后记 不说再见 王希

试读章节

读出个站神

张雪健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名作《登九峰楼寄张祜》,里面称张祜为“张公子”,绝对实至名归。当时张祜是天下一豪杰、九州之才子,声名远播,人人闻之贯耳。我也时常被人称作“张公子”,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但我的确景仰张祜这位“张公子”,心向往之。

一个夏天的集中阅读受益一生

我喜欢读书是很早就开始的事情了。生在教师家庭,很容易受到书的洗礼和熏陶。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大才子,书法、文学无一不通。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贴了一墙的书法练习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书香,很早就明白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获得机会进入我父亲任教的学校的图书馆读书。整整两个月,我就泡在那间小小的房子里,不停地读书。最近回家我翻出了当时的小笔记本,发现那两个月读的书竟超过了200本。

感谢那个夏天,让我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在很早的年纪高强度地接收到这么多书,这么多宝贵的学识,这给我铺垫了足够广的知识面基础。当时看的书都很浅显,没有什么高深的著作,但至少覆盖了文史哲、理化生、社会、政治、生活,无一不有。

当时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状态更像是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知识面铺垫对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都是裨益极深的。因为书和书之间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几乎找不到一本书是完全凭空而来的,总要和别的书、别的东西产生关联。这样,在拥有很广基础的情况下,以后再读新的书,总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以前读过的东西的蛛丝马迹,方便自己更好地去理解新看到的东西。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除此之外,那个夏天的大量阅读,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我始终认为阅读速度这件事情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大家都有过高考前智商爆棚的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个证据。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只是看你如何去挖掘、去发挥自己的极致。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我觉得自己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以后看书只会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这得感谢我当时的经历。

进入中学,我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读书,也借助电子书这个手段接触到了更广的书的世界。我的家乡经济不甚发达,相对闭塞,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所幸我自己主动试着向外拓展视野,读了国内外的不少名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底子。我的父母也是读书人,他们看的书也在那个时期很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选择,譬如我父亲当时喜欢读南怀瑾,我就跟着看南怀瑾先生的演讲,进而去读《论语》相关作品,去读佛教相关作品;我母亲很喜欢战地记者唐师曾,读了他的传记,我也有很深的感触,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后来填报大学志愿时我选择历史学,和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高中时代,学业更加繁忙,读书的效率更成为关键。当时我们的老师非常开明,鼓励我们在课外广泛阅读,甚至留出晚自习的时间让我们自由地阅读杂志和课外书。这段时间的阅读是相当碎片化的,但是效率又非常高。当时的笔记本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仅高三一年就记了1000多条笔记。还记得当时每当我的笔记有所更新,都会有同学拿去传阅。其实有点现在的豆瓣网的意思,还会有人在旁边评论,有着非常好的阅读气氛和环境。

就这样,我沉醉于读书的喜悦,也走过了平淡却充实的少年时代。

和俞敏洪学长PK阅读量

2011年夏天,我参加高考,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京大学。那个秋天,我怀揣着热血和理想来到未名湖畔,期待着未知的一切。没有放下的就是我之前对读书的喜爱。我发现经过了十几年的阅读,读书早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没有必要再去刻意规定自己读什么、怎么读,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北大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能人辈出,读书人也不在少数。我一进校就听说了老学长俞敏洪的故事,他有次演讲,说自己在北大5年(有一年因为肺结核休学)读了800本书,他说他还不是最厉害的,他的班长王强用4年时间读了1000本书。

其实当时我对这些数字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很感性地觉得“好多”。不过我也被激发出一种好奇心,就是想看看自己经过同样的四年,最后能读到多少本书。大家同是北大人,总应该差不多吧。这是我当时的心态。

于是我就开始记录每一本在北大读过的书。每读100本,我会做一次小小的总结,按照自己的评分标准给每一本书标记,加上自己的短短的评语,分享给别人。这也算是一个个小小的路标吧,给我4年的计划做了划分,更容易坚持做下去。滴水穿石,4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做完了19次总结,很快就达到2000本这个数字了。这是最开始的我所不敢想象的,也是很多人不能相信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做到了。这不是我的“目标”,但却一直是我坚定的方向。

有了方向,坚持下去,其实没什么难的。因为这2000本书,在北大图书馆举办的“未名读者之星”的评比中,我有资格参加的三届都获了奖。这也是北大让我觉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点,北大鼓励读书,鼓励年轻人去探索、去坚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评比,我被一些人所知道,间接帮助我走上了《一站到底》的舞台。作为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拥有近1000万册各类书籍,绝对是书的海洋。而这于我,简直就是天堂。我喜欢在没事的时候去图书馆随便走走,和不同类型的书来一次浪漫的偶遇。同时我也会读一些文史哲之外的社会科学著作,甚至是自然科学基础著作,努力让自己的视野更广,想法更全面。

读书人最怕被自己局限住,一旦困住其实很难再走出来。我时常自勉,也每每自我告诫:要向所有的可能性开放,读所有的好书,做自己的主宰者。

每本书我都会读三遍

世上不存在所谓的“读书专家”,毕竟这和修挖掘机不同,没有那么专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喜欢读书,只有深浅和方向的区别,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读自己真正喜欢的、看得懂的、对自己有帮助有启发的书。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分享我的读书经验,而不是做指导,更远不是盖棺定论。

我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像绝大多数人那样,抱住从头开始翻,花了好多天翻到最后,然后扔在一边。这样读效率非常低,简直得不偿失。我的习惯是一本书读三遍,具体说来,就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粗到精的过程。

第一遍,我会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粗略地翻阅一遍,只是很简单的浏览。

当然,这也需要很快的阅读速度和比较高的信息抓取能力,而这两点是长期培养的结果。这一遍浏览的功能有二,一是大体了解这本书讲什么,二是判断这本书究竟写得怎么样,究竟值不值得第二遍细读。在第一遍浏览的过程中,我会用便笺纸标记下书中的一些亮点,还有我这一遍看不大懂的部分,留待之后细细研究。

第二遍阅读,我会放在几天之后,重点研究第一遍阅读时做过标记的部分。

这一遍相当于专题阅读,或是以点带面。由于第一遍阅读非常粗率,很多东西都记不住,所以这一遍我往往会强迫自己从标记部分出发,前后多翻一翻,这就相当于是把整本书又过了一遍。这一遍的结果就是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带着问题去看内容,往往印象也会更深。

第三遍阅读,我一般安排在周末或月底,就是做最后的阅读清算。我会做读书笔记,摘抄下第二遍阅读之后剩下的标记部分,这些肯定是经过挑选的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学四年我也积累了好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了。这些笔记本身也成了我个人的数据库,每次我和别人聊起什么,或是要写什么东西,都能很方便地从这个数据库里很快地查阅到之前的积累,非常方便。

经过这样的三遍阅读,一本书通常就能算是“读过”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普通书可以这么读,有一些异类可不能这么轻松地处理。譬如工具书,我现在每天都坚持读10页《辞源》,还有“十三经”这样的超级经典著作也必须常读多读,我永远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些书。

读人、读世、读自己  现在想起来,真是“大量读书”这一点吸引了节目组,我的这个特质可能比较符合大众对“北大学生”的期待,所以我幸运地获得了参加节目的机会。上电视之后,也算是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拿起书本,像我一样去找到阅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你我都可以变成这样的有福之人。参加节目本身,也算是我自己的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其实读书是一件非常宽泛的事,不一定非要拿起那一摞纸才叫读书。世事洞明皆学问,读人、读世、读自己,都是读书的体现。参加节目,对我自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练,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了缘,和之前没有感受过的新的世界发生了精彩的碰撞。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接近内心最本质的自我。

P191-196

序言

用创新向知识致敬

江苏卫视频道总监 李响

有人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一站到底》就是聚集了一帮爱答题的发烧友比拼记忆力,在互联网时代,死记硬背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究竟有多大用处?”是啊,眼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除了一切互联化也更加多元,而类似前述这样的不同观点的碰撞会激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故借此序分享一下电视人的另一种角度。

我以为,不论社会和科技如何发展,提升每个人认知世界的能力是永不过时的追求,人类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计算与推导,总结前人的知识、经验,来锻炼自己的认知进而推动文明的进步吗?在《一站到底》中看到这些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题目时,你会感觉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每一点知识都来源于先辈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不断探索,得之殊为不易。从此角度来说,以《一站到底》为代表的益智答题类节目既是对到今天所有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的尊敬,也是向探索出这些知识的前人的致敬。

《一站到底》初登荧幕时曾收获了不错的反响,但电视节目选择太多,观众难免“喜新厌旧”,节目开播两年后收视出现了波动,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有没有必要继续做下去。为此我也曾专门去往节目录制现场跟编导、主持人、选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我的体会是:绝不能放弃!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档竞答节目这么简单,它还糅合了很多选手、电视人和观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一档有意思且有意义的节目,它承载了参与和热爱这个节目的人的梦想与希望。

此后主持人李好接下了制片人的担子,他带领着这群充满激情的年轻电视人冲锋陷阵,用一种把自己逼到体力与脑力的极限后才能到达的极致对节目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时,严格遴选选手,对品牌进行了全面推广,终于创造出了升级版《一站到底》,至今已连续8个月占据播出当天全国卫视电视节目收视之冠,这支年轻的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命,用永不止步的创新向知识致敬,激发起更多观众的热爱,善莫大焉。

我们的国家正在重返世界之巅,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你会欣喜地看到这支学习大军就是中国未来的坚实力量。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是多么的重要,电视内容不能只是“娱乐至死”,更要文以载道,寓教于乐,让人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看完本书,你会发现参加节目的选手也并非个个都是世界名校培养出的“学霸”,有些人的学历并不高,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广博知识的拥有者。当他们在舞台上充满激情地答题,答到似乎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时,你会被感动。因为他们已将单纯的答题竞技变成了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这份热爱征服并影响着更多的人。所以,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都有一种冲动,想要知道“站神”们是怎样炼成的。

看完本书,你将会了解到那些极具代表性的选手未在节目中展现的幕后故事,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获得新的知识,并且乐此不疲。而他们梳理出的学习方法、对人生的思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最后,我也想跟各位分享:获得快乐、找寻人生意义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与学习是最没有门槛的一种,,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学和向他人学习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意外的惊喜。

开卷有益,你我共勉。

李响

后记

不说再见

江苏卫视项目部副主任 王希

今年已经是《一站到底》的第四个年头了,在如今满眼明星真人秀的中国电视荧屏上,这档以平民英雄为主角的益智答题节目显得如此“另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档节目能够抵抗住电视节目品牌的衰落周期,从收视低谷重回收视高点,这在业界应该是绝无仅有、值得研究一番的经典案例。

《一站到底》如今也已全面启动品牌化开发战略,开始向其他领域进军,比如出书。对于一档收视火爆的节目,出书似乎顺理成章,很多节目也是这么做的,但大部分都是风光一时就乏人问津。

很多人说《一站到底》早就应该出书了,的确《一站到底》错过了节目播出第一年出书的最好时期,但是在这个时候出书却又恰逢其时。因为《一站到底》通过辛勤耕耘三年,就像手机应用一样不断升级,开发出了2.0、3.0甚至更高的版本,品牌知名度与关誉度大获提升,节目个性也更加鲜明,又重新点燃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这可以从“站神GPS”全国城市招募活动观众现场报名的火热程度,还有每期微信“摇一摇”报名动辄上千人的数量就可窥见一斑。再加上通过连续两季“英雄联盟”以及改版后的“竞速时代”推出的这些站神、站将、题王还有擂主们,《一站到底》累积了相当多如明星般闪耀的平民英雄,让观众对节目有了电视之外的更多期待,现在反而是节目品牌再造的最佳时机。而如何保证图书出版的热度、推动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也是节目组正在考虑的问题。

随《一站到底24章经》同步推出的还有《一站到底题库宝典》,这里面首次公开并精选了过去3年在比赛中出现过的五六千道包罗万象、有趣有益的经典题目,正如序言中所说,这是对探索出这些知识的前人的致敬,也希望可以满足大家之前的强烈期待。

不远的某一天,你的桌上、你的背包里可能还会出现《一站到底》为你用心设计的文具盒、水杯、鼠标、运动手环、充电宝……你的手机里玩的最多的将会是《一站到底》‘全新推出的答题游戏App,希望这个品牌不只出现在电视上,也能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大家朝夕相伴的朋友。

《一站到底》在品牌化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说再见,我们一直在路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站到底24章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一站到底
绘者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753188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5209800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