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以珍贵而翔实的独家采访素材,向人们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位国际主义志士从法西斯的魔掌中拯救众多生命的故事。这些旷世罕见的故事,为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人性的光辉!

作者张雅文以曾经沧桑的视觉,来回溯人类那段血腥的历史;以敬畏的心情,来书写那些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以作家的担当与责任,来追问历史:同为历史罪人,为什么有着天壤之别?

作者告诉人们:历史永远是现实的翻版,而现实则是历史的再现!牢记昨天,才不会偏离今天。

内容推荐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呕心沥血之作。

作者张雅文为了追寻几位反法西斯国际主义志士的感人事迹,苦苦追踪多年,多次自费赴欧洲采访。1999年,作者远赴欧洲,抢救性地采访了86岁的钱秀玲老人拯救比利时反战志士的故事。2014年,作者再次赴欧洲四国采访,挖掘出纳粹德国将军法肯豪森从未披露的传奇人生;聆听了拉贝的孙子讲述其爷爷真实的故事;与救助许多南京难民的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触膝长谈;找到为犹太人签证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维也纳的办公旧址;采访了中国驻德大使、中国驻日本高级外交官等多人;作者早在1984年,曾跑遍大半个中国追寻绿川英子的足迹采访,因此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以来之不易的珍贵而翔实的独家采访素材,怀着敬畏之心情,向人们讲述一个个旷世罕见的故事,深层开掘,探求其人性的优劣善恶,昭告人们在二战期间,几位国际主义志士怀着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博大胸怀,以燃烧自己来点燃正义,不顾生命危险拯救了众多生命。他们的故事感天动地,为人类谱写了一曲曲千古绝唱。他们的境界崇高而伟大,为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人性的光辉!

目录

代序:为了心中的敬畏

第一章 与魔鬼博弈——为了生命的权利

第二章 天使与魔鬼——永远的博弈

第三章 地狱里的“天堂”——不可忘却的人类和弦

第四章 上帝的使者 ——来自东方的救星

第五章 叛逆者的呐喊——来自日本的“娇声卖国奴”

第六章 追问历史罪恶——留给未来的思考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张绞刑布告贴出了全村人的绝望。一个柔弱的中国女子,却叩开了纳粹德国将军的大门。一位深受希特勒赏识的德国将军,却被盖世太保关进集中营。一位比利时的反战女英雄,却疯狂地爱上生死未卜的比利时头号战犯。比利时政府为什么将一枚英雄勋章,授给一位中国女性?

这一切,将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传奇故事,它跌宕起伏的情节,深邃旷达的人性展示,有着虚构无可比拟的珍贵,因为它来自历史的真实。我对故事中的人物,曾经苦苦追踪了15年,2014年夏天,终于完成了有关人物的最后采访。于是,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开始了这篇纪实作品的书写。

就从1945年7月,那个遥远而激动人心的时刻说起吧。

1945年7月21日,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欧洲国家比利时,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国庆日。

这天上午,在比利时英雄城市艾克兴市,当年击毙三名盖世太保头子的中心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缅怀英灵、表彰英雄大会,以纪念为抗击德国法西斯做出贡献的英雄志士。

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人们翘首盼望着一位最重要人物的到来。

随着一阵渐近的汽车马达声,市长派去的轿车驶进广场,只见一位身材瘦小、美丽端庄、气质高雅的东方女性与她先生走下车来,全场顿时沸腾了。

鲜花、掌声、热泪,一双双激动不已的臂膀,一张张热泪盈眶的笑脸,纷纷上前拥抱她——

人们给她戴上花环,簇拥着她,用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赞美她,称她是“圣母玛丽亚”,是“比利时的母亲”,是中国与比利时人民的骄傲,对艾克兴市有着再造之恩,将以她的名字命名街道,向她颁发比利时的英雄勋章……

她却微笑着,连声道:“不不!请不要这样,那是我应该做的。而这一切,都是法肯豪森将军帮助的结果。”

此刻,她所说的法肯豪森将军,却不知被关在哪个阴暗潮湿的监狱里,等待着生死未卜的大审判呢。

当时,在黄种人备受歧视的欧洲,一位中国女性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那位曾在比利时叱咤风云的纳粹将军,将会受到怎样的审判?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要从更久远的1943年,那个可怕的早晨说起——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一个叫艾尔伯蒙的偏僻小村。

我曾去过艾尔伯蒙,它位于比利时南部,人很少,不足千人,很幽静,周围林木茂盛,一条清澈见底的色莫河,从村外蜿蜒而过,远远望着,隐约可见远处13世纪奥斯弗古城堡的屋顶。  1943年3月12日,那是一个充满阴霾的早晨。

在此之前,艾尔伯蒙小村很平静,虽然驻扎着四名德国兵,但并没有发生流血及杀戮事件。村民的生活虽然很艰难,食不果腹,常常用蘑菇充饥,但日子过得还算太平。

可是,3月12日早晨,从广场上传来一阵悲绝的哭声,突然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向广场跑去,只见一对中年夫妇扑倒在一张布告前,痛不欲生。

这是一张绞刑布告,上面写着:

三天后,将对本村反战青年罗杰执行绞刑,绞刑地点就在村中的广场上,全体村民必须参加!

1943年3月12日

这无异是一声晴天霹雳,把原本平静的小村,给炸开锅了。

一时,绝望、恐惧、哭喊、不知失措,撕扯着每个人的神经,使小村陷入了灭顶般的绝望与恐慌。

罗杰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长着一双灰蓝色的大眼睛,很帅气,在村里口碑极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是警察。未婚妻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学教师。两个深深相爱的年轻人,已经定好婚期,几天后,就将走进教堂举行婚礼了。

可是,这张绞刑布告却像阎王爷派来的小鬼,瞬间撕碎了一切美好愿望,等待小伙子的不是婚礼,而是绞刑架。而且,上帝留给小伙子的时间,只有三天了!

三天后,他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盖世太保送上绞刑架……

原来,罗杰是一个有血性的爱国青年,秘密参加了地下反战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就饱尝了德军的蹂躏。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又入侵了比利时。这个独立小国根本无法独立。它像所有被侵略的国家一样,被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就连不足千人的艾尔伯蒙小村,也驻扎了四名德国兵。比利时民众对纳粹恨之入骨,组织起名目繁多的各种反战组织,偷偷地捣毁德军设施,炸坏铁路,摧毁矿山,秘密发行四十多种反战报刊。而且,布鲁塞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欧洲的谍报中心,曾使希特勒及希姆莱大为恼火的“红色乐团”总部,就设在布鲁塞尔。自从1940年5月,纳粹德军占领了荷、比、卢三个中立国家及法国北部之后,比利时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

这天深夜,罗杰正在铁路线上偷偷地埋地雷,准备炸毁德军军列时,突然被盖世太保发现了。

盖世太保对反战分子的政策,极其残酷:一律格杀勿论!反战志士一旦被捕,就休想活命,等待他们的只有绞刑或枪毙。

罗杰被逮捕后,他父亲四处求情,连比利时国王都找了。国王和王后出面,找到布鲁塞尔的盖世太保头子米哈耶上校,为罗杰说情,却遭到了米哈耶上校的拒绝。罗杰父母悲痛欲绝,认为儿子肯定没命了。

全村民众纷纷跑到罗杰家里,围着罗杰家人,哭作一团,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胸前默默地画着十字,祈祷上帝。

P3-5

序言

为了心中的敬畏

[一]

我记得,丹麦水手辛德贝格在他生命的黄昏之时,曾撰文,说他一生漂泊于世界的海洋,跟蓝色的大海、摇曳的棕榈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如今,他人生的船泊在退休的公寓里,但他眼睛里,依然闪烁着眺望远方的眼神,内心依然激荡着去海洋漂泊的渴望。

一匹老骥,却志在千里。

一个酷爱大海之人,即使到了生命的黄昏,他那鼓满帆的心灵依然渴盼着大海的呼唤。他那曾经强悍的臂膀仍然盼望着与海浪的搏击,就像飞行员渴望蓝天、运动员渴望赛场一样。

我不是水手,我昏花的眼睛里,闪烁的不是眺望远方的眼神,但同样闪烁着对人生追求的向往,尽管早已过了激情四射的追梦年龄。但梦于我来说,却像大海于水手、骏马于草原一样。如今,我人生的船同样泊进黄昏的港湾,但对崇高仍然充满了敬畏。虽然现在并不是敬畏崇高的时代,但是崇高于我来说,却像虔诚的教徒朝拜圣灵一样。这可能是我们那代人所受的教育影响太深的缘故,也可能是我傻乎乎的运动员性格使然。

总之,我敬畏文学,敬畏崇高,为了获取素材,我不惜一切代价,多次独闯俄罗斯当“倒爷”,去过战火纷飞的车臣,去过乌克兰、韩国、中国香港、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记得1999年11月,第一次赴比利时采访,怀揣羞涩的钱包,独自一人飞往布鲁塞尔,没钱,不会外语,雇不起翻译,住不起正规旅馆,吃不起像样的正餐,兜里揣着一把中英、中法文对照的字条,住过华侨家,住过没暖气,连褥子、枕头都没有,只有一床被子的临时住处,受过委屈,哭过鼻子,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采访一位被比利时人民称为“比利时母亲”的中国女性,一心想把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推向世界,让全世界都记住她,让她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着这个充满杀戮与掠夺的世界!当时,我很想去德国寻找那位纳粹将军的故居,可是,15年前的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远不像今天这么近,欧洲的门槛,也远不像今天这么低。我只好抱憾地离去了。

如今,15年过去了,漫长的岁月滤掉了多少世间铅华,筛掉了多少无足轻重的素材,但是,想采访纳粹将军的夙愿却像一个顽强的特工,始终在我心底潜伏着,从不肯退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渴望了。

2014年晚春,一个深沉的声音从遥远的国际滚来,强烈地呼唤着我:去吧!去挖掘那些素材,再不去就更晚了。去写写他们,写写那些拯救了许多生命的伟大人物,钱秀玲、法肯豪森将军、拉贝、辛德贝格、昆德、何凤山……用他们崇高的人性,去冲刷兽性的龌龊,从而唤醒那些未灭的良知吧。

是啊,当世界被疯狂的侵略剥去点头哈腰的虚伪,只剩下赤裸裸的杀戮之时,有人却巨人般地出现在众生面前,不顾个人的安危,用燃烧自己生命去点燃正义之火,去照亮那片血染的夜空,从而给人类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人性之光芒!

这种崇高的境界的确很值得去写,很值得去挖掘。

这种深切的呼唤,抵御着我内心的虚弱与犹豫,给我并不年轻的生命注入一种不可抗拒的活力,呼唤着我去完成这个多年未果的夙愿。然而,最后促使我决心完成这次欧洲之行的,却是几位与我毫不相干的政要。

2014年4月,新闻报道,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使我想到西德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受害者下跪的一幕;想到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极右势力,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慰安妇”,一再叫嚣“修宪”,恢复“自卫权”,把中国的钓鱼岛列为日本领土等一系列行为。

我是东北人,我的父辈饱尝了14年亡国奴的生涯,对日本军国主义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德国和日本同为历史罪人,为什么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是民族文化的差异,人性与良知的区别,还是日本“耻文化”与西方“罪文化”的不同,还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国际背景?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东北作家,一个阅尽民族苦难的老人,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呼唤着我,使我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抓住这一题材,并满怀激情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

[二]

我知道,这次的选题很大,无论是采访还是书写,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说真的,我早已过了接受挑战的年龄,但我喜欢挑战,有挑战才会有超越,才会有成功。我的创作生命就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搏击着,提升着,继续着!

但我深知,这次去欧洲采访这么多过世的人物,寻找他们的后代、故居等重要线索,绝非我个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必须借用国家驻外使馆的力量。

于是,我向文化部打报告,阐述我的采访计划,希望得到中国驻欧洲几国使馆的帮助,没想到,文化部对我此次采访高度重视,给予我大力支持。文化部外联局北欧司司长郑浩先生与中国驻德国、丹麦、奥地利、比利时四国使馆文化处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几国使馆文化处的同志按照我提出的采访提纲,费尽周折,帮我联系到拉贝的孙子、辛德贝格的外甥女,找到了法肯豪森将军的故居等诸多线索,并约好了采访时间。尤其是驻德使馆文化处的工作人员李文小姐,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决定带外孙女张润乔一同前往欧洲,张润乔在美国留学多年,讲一口漂亮的英语,能给我当翻译,我就不用揣着一把中英文对照的纸条那么狼狈了。

2014年8月1日,一切准备就绪,明天就要启程了。可是,就在我们准备登机的前一天早晨,润乔忽然高烧39度,晕倒,吐泻不止,急性胃肠炎。我一下子懵了,怎么办?不能改签了,因为德国那边,李文小姐已经跟拉贝的孙子约好,8月3日上午我去海德堡采访。并约好8月4日,去法肯豪森将军的故居拿骚市采访三位市长。无奈,我只好带着对润乔的牵挂,独自一人,于8月2日飞往法兰克福了。

没有翻译,我急忙请李文帮忙,帮我解燃眉之急,请一名在海德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当翻译,陪我去拉贝家采访。驻德使馆请驻法兰克富参赞邓卫幸先生,驱车前往拿骚市,为我采访市长当翻译。

没想到,8月5日傍晚,润乔小脸煞白,居然从北京飞来柏林了。小家伙很懂事,怕没人给我当翻译,影响了我的采访,竟然拖着刚刚大病初愈的身子跑来了。有了润乔当翻译,我的采访就方便多了。

20天里,我们跑了德国、丹麦、奥地利、法国等多个国家,采访了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参观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采访了纳粹德国将军冯?法肯豪森的生前老友拿骚市的三任市长,听他们讲述了法肯豪森将军晚年的故事,他们送给我一部珍贵的、内部发行的法肯豪森将军所撰写的自传;采访了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妮等数人,听取了辛德贝格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找到了刻在维也纳约翰街22号公寓大门石柱上何凤山博士为犹太人签证的纪念牌;参观了柏林墙、纳粹集中营、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墓碑群、犹太人纪念馆;去郊外墓园,瞻仰了向犹太人墓碑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墓碑;采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先生;还采访了许多德国人。

欧洲之行,使我的采访获得了圆满成功,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回国后,我到北京,又采访了对日本颇有研究的高级外交官王泰平先生,采访了托马斯?拉贝的中国秘书姜郁春先生。

之前,我曾两次赴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查阅史料,走进拉贝先生的故居;两次跑到南京江南水泥厂采访老工人,查阅厂史;曾跑到湖南益阳市博物馆,在“中国的辛特勒——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的文物史料馆”里久久伫立;曾跑到益阳郊区,走进何凤山博士的故乡,聆听乡亲们讲述何凤山的故事;曾赴北京、上海采访江南水泥厂总经理陈范有的后人陈克宽、陈克俭先生,以及他们的朋友徐尔欣、徐祖哲等数人;早在1984年,我就采访过日本世界语者绿川英子,循着她在中国工作过的足迹,跑了大半个中国,采访了与她共事的学者、世界语者及她的亲人:叶君健、叶赖士、陈原、李益三、先锡嘉、陈原、黄一环、刘维等数十人,出版了长篇纪实作品《绿川英子》,叶君健为其作序。

除此,还看阅了几百万字的相关资料。  [三]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每天与我主人公的灵魂对话,触摸他们灵魂的脉动,探寻他们生命的真谛。

却发现,同为人类,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人性、兽性与羊性。

几位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鞭策着我。其忘我救人的崇高境界,一次次净化着我的灵魂,检验着我人性的优劣。而那些魔鬼般的法西斯分子,则充分展示出他们毫无人性的兽性,昭示出非人的丑陋。

在创作中,我常常忘了自己,正因为忘记,所以甩掉了自身的盔甲,不再以作家的自律来约束自己,而是让手中的键盘信马由缰、酣畅淋漓地宣泄,甚至为自己的行为叫好,怕什么?中国人缺钙的年代、前怕狼后怕虎、被人欺凌、自身欺凌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活出真实的自己吧!

说真的,我的情感从未像今天这般痛快淋漓的宣泄,我的思绪从未像今天这般率真、这般野马脱缰般地自由驰骋。

我也曾多次提醒自己,要理性,不要过于感性,只有理性才能深刻,才能客观。可我手中的键盘,却常常不听从我心的指挥,常常激情烧焦理性,文字变得不再是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带刺的棍棒,敲击着人们有意或无意健忘的神经……

在创作中,我用史料佐证来剖析日本极右势力猖獗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原因,以此呼唤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性的认识,呼唤国人要自省、自律、自强,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免遭他国的欺凌与宰割。

我把这部凝聚了多年思想的作品,献给我亲爱的读者。

最后,我向给予我很大帮助的文化部,向中国驻外几国使馆的文化处,向接受我采访的各位人士,向法文翻译范秀、英文翻译张润乔,向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士,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热情相助。正因为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才使我推出了这部来之不易的作品。

在此,谨向重庆出版社,向为本书付出巨大努力的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

2015年4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雅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99244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201510872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5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