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梦山水间
内容
编辑推荐

旅行,是因为魂牵梦绕于某处。这种神往,除了该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大的吸引力源于其文化内涵,即便随着岁月剥蚀,这个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人们仍旧愿意前往凭吊,哪怕在废墟里待一会儿,也感觉是莫大的幸福,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懂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与它相关的一切。《寻梦山水间》即是一本旅行文化地图,卢后盾先生以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国学功底,用20篇隽永优雅的游记散文破译着那些名山大川、文化古城的文化密码,带你追寻中国文化的足迹,感受自然的魅力,体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内容推荐

  卢后盾的《寻梦山水间》选录了卢后盾先生近几年的文化散文20篇。涉及三峡、钓鱼山、西湖、小南海、蜀道等山水名胜,亦有三星堆、黑城、和顺、西江等古城古镇,作者以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围绕“天人合一”这一主题,串联起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风景名胜,意在刻画自然与文化的契合,表达炙热的人文情怀。在古朴典雅的行文之间,还收录了卢后盾先生百余幅摄影作品,使得全书图文并茂,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目录

巴国: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杜甫的三峡诗情

一座影响世界的山丘

深山明珠小南海

三星堆的发现

最美的孤独

剑门蜀道

脚印文思

心灵的圣坛

边陲上的文化翡翠

山水绝境

天下第一苗寨

天堂在大漠深处

不朽的黑城

瘦西湖记

与河兴衰

扬州的盐商

文化堆砌的城市

扬州的春江花月夜

孤屿白玫

试读章节

巴国: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发源于青藏高原沱沱河的长江,先是缓缓流淌,待汇集百川之后,成浩瀚之势,飞流直下。经过几千里长途跋涉,到达四川盆地东首,遇巫山山脉阻扼。稍一作顿,便蓄足能量,以雷霆万钧之力,似利斧劈山,冲出了一道又一道峡谷,然后奔流人海。这便生就了长江三峡奇观。

很多人都知道长江三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它诞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发现“北京猿人”的裴文中先生就预言:“北京猿人的祖先在三峡。”时隔三十多年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先生带着裴文中的预言,来到了三峡。

这是一九八四年六月的某一天,已是年过花甲的黄万波先生,在一名乡村医生的带领下,来到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他爬上一个小山坡,约略扫视了一下,脚下犹如贴近磁铁一般,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凭着考古学家的智慧,他断定,他正踩在远古祖先留下的时光隧道上面。

后来的事实不仅证明了黄万波的预感,也证实了裴文中的预言。经过一年半的发掘,终于在次年的十月发现了两件古人类化石,一件为右上侧门齿,另一件是一段有两颗臼齿的左下颌骨。经测定,这两件化石距今有二百零四万年。这就说明,早在二百万年前,巫山就已经有了从猿进化为人类的直立人,科学界把他命名为“巫山猿人”。

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在这之前,曾经发现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一百万年前的蓝田人,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三十万年前的和县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三峡地区是中国人类祖先的诞生地。

中国的史册曾经~直只把黄河看作是母亲河,认定中华文明始出中原,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把长江也列为母亲河。“巫山猿人,,的发现,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三峡,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在三峡。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长江,特别是三峡,远比黄河、中原更加适合诞生古人类和古文明。就时间而言,长江的形成比黄河要早二百多万年。从地域条件来看,长江三峡地处远古的都野大泽和云梦大泽之间,当这两个大泽逐渐变为四川盆地和湖广盆地后,峡谷地区形成了许多河流、河坝、丘陵。这里气候湿润,植被繁茂,食物丰蕃,非常适宜于灵长类动物生存。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始祖只能在南、北纬三十度之间出现,长江三峡正是位于北纬三十度这条黄金线上,如果到黄河中原一线,已超过北纬三十五度。

如果确定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摇篮,那么,我们不妨把视野进一步打开,去审视地球人类的起源。

长期以来,在人类起源学上居主导地位的是“非洲说”,即认为地球人类源自非洲东部大峡谷,理由是那里不仅发现了距今二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而且地处北纬三十度线以南。然而,“巫山猿人”同样具备这两个生成条件,不仅如此,就地理、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来看,他们比“非洲猿人”更优越。

这就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挑战:早在二百万年前,中国长江大峡谷已经有直立人,大量的考古资料已经证明,这些古人类在这里世代繁衍,薪尽火传,从没有灭绝过,何来非洲古人?或许,长江峡谷才是地球早期人类的发源地,这又未尝不可。正如张良皋先生所言,这里“是人类文明第一线曙光升起的地方”。

我们当然不能肯定地球人类一定起源于中国三峡,就像“非洲起源说”也只是一种假说一样,我们期待考古学家新的发掘和研究。

……

P1-3

序言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巫术,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观念。

先秦以降,尽管各个时代、各种流派的思想家所持观点不同,解释各异,但在认识世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上却能达成一致,即都认同“天人合一”。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绕了几个弯,看上去既深奥又复杂,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存在于天、地和自然之间,与万物同根同源。同为道家的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简言之就是“物我一体”。他的思想以及他的概括,让“天人合一”更加具体,也更加易懂。

 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从注重个人修养出发,然后遵循修、齐、治、平的人生轨迹,最终能够感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原本主张天人相分,到菩提达摩创立禅宗,提出“心性生万物”、“佛性自悟”等观点,从此中国的佛教让尘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人与佛达于统一。

正因为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中国几千年来秉持和弘扬人与自然、心与万物、宇宙精神与人的精神相统一。这一贯穿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突出地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上。

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既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当然它也就成了中国美学的主要依据。一直以来,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在于探求人与自然的契合。

审美,本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观察世界、感知万物,但由于带着“与天地同和”的意愿,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融合。审美不再是观照,而是体验;不仅是耳濡目染,更是心灵的感悟,由此,达到了主客交融的状态。

在“天人合一”思维的指引下,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形与神、虚与实的结合上。虽然范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既有“应物取象”之内涵,又有“随类赋彩”之形式;既有“气韵生动”之表象,又有“澄怀味象”之意蕴;既有“外师造化,,之直觉,又有“中得心源”之妙悟。

人与自然相统一,做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这只是中国式审美的初级阶段。中国式审美的高级阶段是物我两忘,也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要去物去我,澡雪精神,使内心空灵澄澈。只有到了这个境界,人才能洞鉴宇宙的精神,感悟宇宙的真谛。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使如槁木,心固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佛家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指的是这个境界。

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上的不断追求,促使艺术的时空走向永恒和无限,才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博大精深。

只有当人与自然相结合,才会发现美、审视美、提炼美,因而历代文人学者都喜欢亲近自然,这几乎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举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几乎都把一生当中很多宝贵的时光用来游历山水,或凭吊古迹,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毕生都在旅途中跋涉。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摄取给养,更从中启迪人性,探寻世界发展的规律。南朝著名画家兼思想家宗炳曾经说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自然山水形质可见,却又充满灵性,有自身的规律,这是天道所在,圣人、贤者以清澄的心怀,能从其中悟出道,获得快乐。

人类作为自然之子,来自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尽管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但与大自然相比,人类太短暂、太渺小。人类诞生不过百万年,而人类的文明史才几千年。就在这几千年中,人类经历了无数的纷争与变迁,虽说往事早已灰飞烟灭,但大自然为它们保存了点点滴滴的记忆。文人们正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对前人足迹的追索,寻找到了世间通古变今、通达未来的密码。  经过对自然山水和古人遗存作了一番审视,司马迁穿越时空,给古人把脉,他的《史记》不仅使天人合一,也让古今联通,实践了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构想。苏东坡面对滔滔江水,眼前浮现的是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风云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在辛弃疾眼里,逝去的江水犹如往事尘烟,一去不复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很多文人在前人留下的遗迹前发出了怀古嗟叹,如孟浩然叹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王安石叹道:“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也有学者在大自然面前精神为之一振,获取的都是正能量。古罗马著名学者郎吉努斯就曾经说过:“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东西的爱。”作为诗人的席勒,他更是认为:“自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

大千世界,浩瀚泱泱,千古不绝,物华天宝。相比之下,任何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他心归自然,便能涵摄万物,与日月同在,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正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一直以来我怀揣着对大自然的追恋,曾踏足无数山水,并探访沿途的人文古迹。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些在山间河谷行走的经历,不仅让我越走越热爱自然,而且走得越远越贴近人性。看来,“天人合一”不是哲学家口中深邃的学问,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自发的欲念。

每当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我会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特别是当我独自行走的时候,哪怕是一草一木,或一片石头、一滴水珠,我能听到它们在和我对话的声音。每当站在那些古迹或废墟跟前,我能闻到古人的气息,仿佛他们并没有走远,我正踩着他们的脚印。

每次出行前,我都会做足“功课”;每次回来后,我都会写些游记,权且把它们算作“文化散文”吧。

散文这种形式是很适合用来写游记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游记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徐霞客游记》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散文。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说明散文的两大核心要素是“形”与“神”,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做到既统一又各有所长,这正是中国美学的要害和精髓所在。

散文之散,体现在它的包容性。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它可以谈古,也可以论今;它可以像小说一样娓娓道来,绵绵意长,也可以像诗一样,柔情似水,荡气回肠。这些特征非常符合写游记之需。本来作文就不必墨守成规,应自由奔放,顺其自然,一如西晋陆机所说:“譬如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当然,散文的“散”并非无边无际,包罗万象,就像游者到一地不必每处走到,只须看经典的地方,或自己喜欢的地方。

散文的神,是散文的精华,要旨就在于画龙点睛、浅尝辄止。它可以是长久饥饿后的饕餮,也可以是大鱼大肉后的一杯白水。正如苏东坡所言,文章创作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本书所辑的二十篇散文,是我在国内游历的观感,除了有关我的家乡扬州写得较早以外,其他都是近些年来所写。

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每每出行总喜欢随手拍一些景物照,回来一整理竟得无心插柳之果,还先后出版了两本影集,取名为《魂牵自然》、《崇尚自然》,前一本为“诗词摄影集”。摄影也好,游记也好,皆因此生与自然结下的浓浓情愫。此次散文集,我选了少许与文章相关的照片放在里面,一来好让读者有些直观的感觉,二来也算辑录这类文集的一种创新。  感谢书法大师、老顽童崔志强先生为本书题字。

芦后盾

二○一四年九月干重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梦山水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后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58775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428082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