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存在de幸福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存在de幸福》是作者姜涵多年授课内容的总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0余年广播、辅导经验,表现力超群,可读性强,适合亲子悦读。

从哲学角度切入现实,从教育角度谈人生修养。

著名翻译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顾蕴璞,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所长、乐成集团董事陈李翔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作者姜涵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八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生意义系统娓娓道来,穿插以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感悟,旨在重建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适当的关系。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和为人父母者。作者有着幸福的家庭和一双各有所成的儿女,她基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深度了解,写成这本《存在de幸福》,读来引人入胜读,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目录

存在的幸福:人生议题系统

存在主义之源起

 缘起:楔子

 苏格拉底的抉择

 齐克果的选择

 尼采的抉择是走过自己

 雅士培面对死亡的抉择

 海德格抉择了真正存在

 马塞尔对“是”的抉择

 沙特抉择了自由

 卡缪以反抗超越了荒谬

苏格拉底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雕刻家与助产士之子

从军

我的朋友是城邦内的人而非城外的树木

 人格表现

智慧的启发

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身为老师的观点

 哲学信念

主张“认识自己”而不是认识自然

追求真理

肯定传统

内心之声

选择

灵魂不死

对我身为老师的启发

 苏格拉底名言

齐克果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思想核心

选择成为自己、个人

自由

主体性真理

跳跃与信仰

 人生的进程与困难

人生三阶段

人生的三种绝望

 齐克果名言

尼采

 缘起:楔子

能够与应该——做生命的主人

 生平背景

思想背景

家庭背景

生涯发展

 思想精华

健康的文化——希腊悲剧精神

时代的危机——虚无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

创造一切价值的根源——权力意志

克服虚无主义——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名言

雅士培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家庭背景

生涯发展

思想启发

 思想精华

人的自由

界限状况

刹那与永恒

密码与超越界

四大圣哲

 雅士培名言

海德格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家庭背景

生涯发展

思想背景

 思想精华:前期思想

被忽略的“存有”问题

人是“此有”与“在世存有”

此有与时间

 思想精华:后期思想

从存有到存有者

存有当前的命运——虚无主义

真理的本质

艺术与技术、思想与哲学、诗与语言

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名言

马塞尔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思想精华

人类当前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存在的旅程

 马塞尔名言

沙特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家庭背景

生涯发展

情感与道德

思想启发

 思想精华

思想的起点

存有者的类别:“在己存有”与“为己存有”

人生

 沙特名言

卡缪

 缘起:楔子

 生平背景

家庭背景

生涯发展

思想启发

误会的生命

荒谬的参与者

活出新生命

 思想精华

从“荒谬”出发

超越荒谬

卡缪名言

结语

 八位哲学家表格式重点

参考文献

后记共学的意义与价值

附录一 鼎爱学院亲子共学

附录二 HBDI赫曼全脑优势模型

附录三 存在的幸福学生反馈

致谢

试读章节

缘起:楔子

我们先看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是1914~1918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个是1939~1945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看法。之前我们谈到,为什么会发生对生命看法的重大改变呢?这始于GE公司的老祖宗——爱迪生。爱迪生研发钨丝灯泡,从此世界再也没有黑暗,换句话说,当白天永远不会消逝,人们就可以做很多原本黑夜不能进行的工作;当黑夜变成白天,就有了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工作,所以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文明。

现在大家有电梯可以坐、有水可以用,工业革命开启了我们生活的便利性,包括衣食住行。所有抽象的东西都要变成具象的;具象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让我看见实体,我就告诉你这不是真的。各位想想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仿佛经过了两千多年之后我们又回到洞穴时代;许多人没有办法用思想能力去理解什么是抽象里的真实性。因此在1939年之后,因应许多人随着生活便利而降低思考能力,很多东西都要改革,包括哲学。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是让大家能够在生活当中做出明智的抉择,换句话说,从具体的故事、经验式的比喻或模拟,来教会自己选择,然后问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不那样选的目的以及问题到底是什么?

当时有一群人:齐克果、尼采、雅士培、海德格、马塞尔、沙特、卡缪等,这些人开始思考未来人类会发生的问题。他们预见了未来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思维,以便让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之余还能追求真理。

早在苏格拉底时代以前,有洞穴,没有灯,只能生火来照明。那个时候人们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提出洞穴理论,谈到有一群人在洞穴里,他们必须用火光才能看到彼此,而他们看到的影像,就像皮影戏一样,要有灯光照到皮影,皮影才会投射到布幕上,让幕布前面的观众看到。这群人的手都被绑在后面,身体也动弹不得,而且背对着洞口,只能看到洞壁上被火堆投射的影子,有点像看电影。他们所看见的影像不是真实的,我们说这叫幻象;当幻象出现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影像不是实体本身,只是人透过感官的能力,看到眼前出现的一切,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当火光熄灭的时候,这一切就不见了。

当光源被拿掉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不再存在。可是这个世界一定有什么可以决定我们是不是真实存在。于是活在洞穴中的其中一个人,设法脱困,然后他不断地敲敲敲,终于敲出一个洞,他爬出破洞。他在破洞外遇见了光,遇见了白天,遇见了白天升起的太阳!他发现,原来我生活的洞穴并不是真正的世界,那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当幻象变成实像后,人们开始遇见真实的世界,而那个真实的世界有太阳,相对于洞穴里面火堆是光亮的来源,火光是假(人造)的光,太阳是真(自然)的光,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当我们谈本质的时候,不能把火光当成阳光。我们可以把蜡烛当作断电时的救急工具、情人约会时的浪漫灯具,但是我们不会认为蜡烛是光的本体,太阳才是。当我们认为太阳才是光的本体时,必须要实际看到太阳,才会相信真的有太阳。

事实上人拥有看到真实物质与抽象概念并存的能力。意思是我不一定要看到太阳,一样可以想到太阳是什么;当我看见“太阳”这两个字,或者脑中浮现“太阳”现象的时候,我就知道“太阳”实际的作用。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现在身处的现场,没有太阳只有日光灯,当我们看到“太阳”这两个字还是知道太阳实际的样子。“太阳”这两个字,如果从符号学来看,它就是个符号;从文字学来看,它是两个字合起来的名词。然而我们透过“太阳”这两个字很快在脑中呈现太阳真实的作用,这就是人类在认知上的潜能,人类真正的力量。  回到洞穴中的那个人,很不幸的,当他发现真实世界的同时,属于他的悲剧也开始了,原来他爬出去时很兴奋、很开心,阳光充满了他的眼睛,等到他跑回洞穴之后眼睛看不见了,反倒是留在洞穴里的人,因为已经适应里面的火光,眼睛看得很清楚。去过外面的人回到洞穴里面,带着欢欣鼓舞的心情跟别人说:我告诉你,我发现了真实的世界,不是我们洞里的这个样子。

问题出在他的姿态。姿态是我们观察一个人正常与否的标准,即使在两千多年前,人类也是一样的,看一个人的姿态可以判断他是不是正常。由于从外面回来的人刚开始还没有适应光线的落差,跌跌撞撞就跟喝醉的人一样,而当时的人对于人类突然看见强光之后视觉的逆差没有具体的认知,所以看到他踉踉跄跄地走回来,又听到他说他发现了“真实的世界”,别人的回应是:你发什么神经病?这里,这个洞穴里面,就是我们真实的世界,哪里还有更真实的世界?你胡说八道!他说:真的,这是真的!我绝对不是胡说八道!

大家觉得他扰乱民心,于是把他给杀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格拉底。

P11-13

序言

序一

顾蕴璞

 《存在的幸福》是一部我有幸先睹为快的、充满智慧而且富含灵气的宝书,作者姜涵老师是一位教人认知“身、心、灵”三者共同存在的哲人,她曾是台湾多次获金钟奖的资深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今已是广受学生爱戴的家庭教育名师。由于她师承傅佩荣教授的西方哲学,融会贯通了从苏格拉底到卡缪(加缪)这八位顶级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能针对不同对象,教会学生回答关于存在的根本议题:我是谁?我可以如何存在?我可以如何与他人、与世界共处?教他们认识爱是生命的核心动力,用爱去影响他人,创造价值,以万物自身的定位与世界和谐共处,活出自我创生的意义和精神来。她潜心贯通世界顶级哲思和中华伦理经典,多年来不辞辛劳,不断往返于海峡两岸之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征程中,从家庭教育着手对青少年(甚至扩及不少成功人士)进行循循善诱的启蒙,成绩斐然。她的奉献,除目标的高远外,还应归功于方法的革新:她动用了广播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互动体验,独创了苏格拉底用对话向学生传授真理的现代模式,令人茅塞顿开,由衷敬佩。

本书读似浅显,领悟与照办却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因为作者所倚重的苏格拉底等八大哲人的思想博大精深,还因为如要读者认识自己也曾参与的荒谬,摒弃那些早已僵化的偏见(比如把在社会上的角色带到家庭中来,等等),仿佛脱胎换骨,谈何容易!这一点,作者用现身说法在自序中就已提醒读者。但同时,她又从卡缪的一句名言“我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找到了革“荒谬的认知”(一般会说:“我以为”)的命的金钥匙。她还以自己家庭为例,阐明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也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荒谬的认知”的覆辙。对于姜涵老师在哲学的理性指引下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理念,我不但完全认同,而且愿意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来自大陆的对姜涵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的补充验证。

我三生有幸,如姜老师所说,遇上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爸爸。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不随便操控我,我从小就从他那里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对人的尊重。他常对我说,要学会吃亏,这是不容易的,但一定要学会。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品格自然也体现在对待我的女儿的态度上,加上近年来我和我老伴习练了“开心保健”,懂得遇事如改变不了别人,就先改变自己。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变成“以自我完善为中心”。我们家三代人:姥姥、姥爷;妈妈(女儿)、爸爸(女婿);外孙之间,也逐渐因在乎对方的感受而改变对对方并非真相的认识,我自然比较容易对姜老师在书中所发扬的孔子的“共学”理念,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特别是在仔细研读了全书清样,向她当面求教一些不明白的问题之后,我的态度发生了突变:由原先不敢为她写序,转成毅然承担写序,因为我已自信不但读懂了这部著作,而且深知它对弘扬中华与世界文明,净化人的心灵的价值。

后记

后记 共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鼎爱学院我们希望建立“共学”的观念;“共学”顾名思义就是共同学习,比方我们共同学习“孝”这个观念,先定义什么是孝——孝就是孩子对父母能够实现适当关系。如果关系不适当,就不是孝了。如果我们共同学习了“适当的孝道”,那是不是爸爸就“不会”不像爸爸,孩子就“不会”不像孩子?这个家如果有了共学之后的共识,是不是彼此都知道游戏规则是什么?所以当我们共同学习,有了共同的观念之后,就会为了实现这个观念,去执行这个观念;执行这个观念就是要守住“共同观念”背后的原则,让关系可以实现。什么是原则?就是“我不可以对对方不尊敬不尊重”,这就是原则。

我为了“实现适当关系”而尊重对方——尊重是当你在说话的时候听你讲完,不要插嘴。请问这个时候会不会发生火爆场面?不会了,有了这个原则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实现“适当关系”的观念?我们要完成孝,“孝”的观念很清楚,就是儿女对爸妈的适当关系。我们常说要孝敬、孝顺。不过我对于“孝顺”的“顺”有意见,为什么?因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是”的父母,所以我比较认同“孝敬”,简单地说,就是心里面有父母。

谈到“孝敬”,有人会觉得“敬”这个字太抽象,要怎么样才能够让“敬”这个字在内心里真正生根、发芽、茁壮?先讲“舜”的故事,舜的母亲过世后,父亲瞽瞍再娶并生了一个儿子象。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甚至配合他们两人陷害舜,想要把舜害死!但即使如此,舜依旧孝敬父母,关心弟弟。“舜”是一个很特殊的案例,即使父亲不像父亲,甚至还参与谋害自己,他都不失孝“敬”。为什么说舜是“敬”而不是“顺”,因为顺是把自主权交给对方,而敬则是把自主权握在自己手上。

“敬”来自内心知道自己跟对方的关系,也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舜”的智慧在于他决定不管父亲如何对待他,甚至想要置他于死地,他都要尊敬父亲,把父亲搁在心上。曾有人问他,如果父亲杀了人,你怎么办?他说:我会放弃做国君,背着父亲逃到天涯海角,直到被抓到为止。父亲对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不可被取代、复制,父亲就是父亲,是重要的关系人。如果提倡“顺”,那么以舜的案例来说,今天我们就没有机会讨论了,因为舜早就乖乖听话去死了。

孔子也曾因为曾参的“顺”而发怒。曾参小时候帮忙耕作,不小心把丝瓜的根部弄断了,父亲一怒之下把他打得昏死过去!曾参醒了之后,怕父亲担心,还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没事一般,孔子知道之后非常生气,告诫学生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侍奉在侧;但当父亲要杀害他的时候,他都不在。当父亲以小的棍棒处罚的时候就承受;如果是大的棍棒,就必须先避开。这么一来,瞽瞍就不至于害死自己的孩子,而舜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也表达了自己敬爱父亲的想法。如今,曾参侍奉父亲,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毫不逃避地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倘若曾参因此而死,不就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再说,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又该如何?”

在人伦关系里谈孝,指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适当关系;要做到适当关系的完成,首先不论父与子,都必须尊敬对方是完整、独立的生命;《诗经·燕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就是告诉我们:以敬为起点,每个人都是天的孩子,父母、孩子都是上天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站在独立自主的立场,才能往下走人伦关系的角色,接着父母养育孩子,孩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才完整地实现彼此的角色与关系。这就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智慧。显然,舜对于诗经里的道理完全懂得。

顺着舜的智慧走下去,我是不是要先学会做一个尊重孩子的爸爸?如果我尊重我的孩子,不随便打他骂他,不随便操控他,他是不是内心会觉得:我爸爸跟我关系很好。所以孩子就会从爸爸身上学到尊重。这是对人的基本态度,有了这个基本态度,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关系,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尊重,就会发生孔子常常讲的“怨”;怨就是抱怨——你都这样,你每次都这样!加个“每次”就严重了;你“总是”这样!没有例外,这更严重!代表你有什么?操控别人的欲望。所以对方说你总是这样。

我们常从对方的语言可以知道,在对方心中我们是什么形象,从对方的语言就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情。换句话说,我跟爸爸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就是我对爸爸如何实现孝的观念。这个定义一旦出来,该怎么做是不是就比较明确?所以只要爸爸觉得你这样讲话太过头了,觉得没有被你尊重,那孩子讲话适不适当?就不适当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响应是什么?“爸爸,请问我哪里做得不够?还是您觉得我过度了?因为我看到您皱眉了。”爸爸就会告诉你,举例来说,刚刚在讲话的时候,好像他是你的学生似的——原来儿子当老师当久了,说话比手画脚,爸爸看了觉得不舒服!所以儿子就知道,“我要把手放下来”,在家里我是儿子,不是老师,不可以把对学生的态度拿来对待父亲。因为这样的行径,就是不敬。

我们从这里就知道:儿子说话比手画脚会让父亲不舒服——原来姿态也是一种表达!这是第二个表达,言说是第一,第二就是姿态。要实现适当关系,代表你跟我心里面都可以有空间去找到“适当”,换句话说,只要你我觉得不适当,我们就可以调整。有人说。如果觉得不适当,可以吵?好。接着我就要谈到“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到江峰(姜涵的先生)、姜涵老师他们家,用适当的方式在表现彼此的情感,知道是因为他们共学,所以能够适当表达。于是我就会想:为什么他们家可以,我们家不可以?

会不会羡慕?很羡慕啊!甚至很多孩子都希望做江峰、姜涵老师家的孩子,但老师家两个孩子已经够了!所以我以前开办读书会,后来决定要倡导共学,因为孩子大了,由过去所谓“身”的成长,慢慢长大到“心智”学习的需求,到现在许多孩子都已经大学要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爸爸妈妈再不进来共学会发生一个危险——这辈子离幸福好远,只因为我们没有共学。每天都很羡慕江峰、姜涵老师,结果人生就在遗憾中度过。怎么可以让我拥有幸福而你们不幸福?所以我非常渴望学生跟家长可以一起学习,让我们共同知道什么叫“定义”,然后在这个定义下有明确的指导方式,我们可以如何执行它的内容——让大家都幸福!

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我在北京,有一天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妈妈!”我说“怎么了?”“妈妈我做错事了。”“你做错什么事啦?”她说“管理员说有个访谈员想要访问住家,刚好我在,管理员就建议他来访问我。”“喔,那就访问吧!”她马上说“那我是不是被骗了?”我就说“怎么了?”她说“他访问完之后,因为电梯必须要使用感应卡,我就去拿;就在我拿感应卡的时候,感觉到他看了我们家一眼——我担心他是小偷!我是不是做错了?”你看多敏感的孩子,她开始责备自己,然后说“妈妈我该怎么办?我问过主计处的朋友,有没有访视员、调查员?对方回答:好像没有。”结果她就更焦虑了!我告诉她:“好吧,那你明天回家看一下,家里有没有被人做记号,有的话再说。”(因为我跟其他家人都在北京,女儿平常去朋友家住,访谈那天刚好回家拿东西;另外,如果对方想“闯空门”,可能会在门口做记号。)

接着我就跟她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各位想想看,如果是你的孩子告诉你,家里可能被坏人窥探,还说得那么活灵活现,好像你们家就要被搬走了!那怎么办呢?把她抓起来骂一顿,“谁叫你开门的!管理员可以信吗?”还是说,“天啊!不是告诉过你了吗?你怎么还放人进来?明天去看到底有没有被做记号。”还有没有别的?我们教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作“共识”;做人要怎么样?真诚嘛。真诚一定会不安、不忍。所以做一个真诚的人一定要接受考验。

换个角度来说,到底是真诚的人有错还是小偷有错?为什么我们都责备真诚的人——你怎么那么笨?开门放他进来!我不这么做。我跟女儿说“从你小时候我们就教你真诚,所以你会不安、不忍是正常的。我告诉你,你不忍别人到处吃闭门羹,所以把门打开并接受他的访查,后来又因为担心他是小偷而不安。其实,这不是你的错,即使我们整个家被偷光了也不是你的错!”这是我们要相信的价值,我说“他能搬就让他搬,我不会怪你,因为我教给你的就是这个。”物质算什么?我们可以为物质去伤害一个我们建构的价值吗?当然不行!

世界上最吊诡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当你面对“真诚”以及“你的家可能会被搬走”的时候,你还敢不敢相信真诚?如果你敢,你幸福;如果你不敢,你终究不幸福。我家纵使丢了,我还有女儿怕什么?我以前常跟儿子说:儿子你尽力就好,时局不好不能怪你,咱们俩去要饭,沿门托钵咱们又不是第一回——释迦牟尼佛早就经历过了,只不过他没有老妈陪!我陪你,你在前面要饭,我在后面敲锣打鼓,咱们要得更多!各位想想看,曾几何时我们为了生存而害怕、恐惧,不敢再相信人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损失!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找回自己,因为这就是“自性”。

禅宗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叫作“本自具足”?就是你本来就有那份真诚,它本来就在了,你不能因为生存而把它抛弃,然后就不算数了。换句话说,我们用最珍贵的资产去换最便宜的物质,十块、二十块,请问划算吗?真的很不划算。我们为了这样的目的给扭曲成什么样?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这就需要共学;有了这个共识之后,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踏实?你不会因为这个价值被怀疑、被抛弃、被骂,你会好好做人,变成一个(精神上)很强壮、很结实的人。换句话说,当你不真诚的时候,你不敢面对真正永恒的价值。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你抛弃了真正可以永恒的自己。

孔子为什么是伟人?因为他从来不曾抛弃过真正的价值,所以两千多年后他成了我的偶像;如果我心里没有孔子的话,我想我大概就会变成心理的孤儿!我必须跟孑L子学习,才能够拥有他所看到的这些恒真价值;去学习他的选择,我才能够“生出”自己。所以共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变成一个真正能够踏踏实实、很坚强、很坚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回到前面的故事,当孩子听完这样的说法时,她觉得很踏实,“幸福当下发生”,这孩子当下就觉得很幸福,即使她必须要面对明天那个门上有记号的家!我们在相信真诚的同时,也要有处理不真诚事务的能力。

过去我常常听到很多人说真诚有什么用?因为他们没有听到后半句——真诚的人必定知道什么叫不真诚。当你懂得什么是不真诚的时候,要有处理不真诚的能力,否则的话,我们做真诚的人,反倒变成傻子、笨蛋,被人家欺负,没有处理不真诚的能力,那怎么行!什么叫作完整?完整的意思就是:我做一个真诚的人,同时有能力面对、处理不真诚的事务,这样才完整。如果我们只听其一,不听其二,就会以为我们以前学的论语是半吊子的论语,了解吗?好像论语就是叫我们变笨蛋!怎么可能嘛!

这里面真的是有完整的道理,所以这就是幸福,当下就是幸福!当一个人心里面有幸福感的时候,福田就在这里,莲花就在这里!我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不是只有我讲,西方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也这样讲;在座可能有人追随净空老师,净空老师也这样讲;八万四千法门,用在不同人身上,最后只有一条道路,叫“殊途同归”。各位想想看,要到达最后顶端的这条路上,到底我们在理性思维上缺少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有理性思维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场误会,而人生你只能来一次,这误会就大了!是不是很严重?这是我们共学的目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存在de幸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70498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2015014270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