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驻村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吴树兰编著的《驻村日记》真实记录了吴树兰同志驻村工作的心路历程,鲜活生动、客观真实,让人信服,令人感动。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反映了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不失为党员干部接地气、听民声、转作风的生动教材。

内容推荐

干好第一书记,首先要踢好群众信任、带好队伍、增加收入这三脚;其次,要把任务当做事业做,才能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再次,对待村民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重,对待村里的事情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甘情愿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最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村里发展力量。这是吴树兰在谈到如何当好第一书记时谈的体会。《驻村日记》收录了吴树兰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担任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第一书记期间撰写的日记,另有工作思路、工作体会、工作汇报、工作总结等文稿。

目录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凭良心做事

今天从郑州回村,同省委组织部驻村办、省电视台周鹏主任一起,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我在村子里的情况。有村“两委”班子的代表、有群众代表、有致富能手代表和电视台的人,我们又去看了养牛的情况,一直忙到了晚上7点钟。

下来驻村,各有各的看法。有内心敬佩的,也有思想鄙夷的,有人认为我是神经病,有人看我的笑话,也有人是真正关心我。走自己的路,别人说什么管不住,能管住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凭良心该怎么做就行。认准的路,不管有什么困难和曲折,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下去自然会有结果。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解决

上午省驻村办和省电视台的人来拍外景,拍完以后都上午9点多了。送走他们后,我又去了孙召中学,进行教师节慰问,并看了我的几位老师。

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讨论了种麦的种子和肥料,并安排了养牛的事,由王立党带着去。买小牛的农民买一头牛补贴400元,如果再买回来30头,就56头了,已有6户农民养了,我们一定要落实到10户,完成第一批的任务。第一步先把养牛户定好,把卫生室办起来,这样就实实在在地办了三件事:一是引进来企业,二是把合作医疗站办起来,三是落实了10个养牛户。再给30个低保户买60件月饼。一件一件办实事,一个一个解决实际问题。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教师节慰问

今天是教师节,我和支书吴树声昨天去慰问了孙召中学和大吴庄小学的教师。本来今天打算去慰问吴耀周和吴树成老师,但事情太多结果没顾上,明天一定补上。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抓好教育,而抓教育要先尊重老师,形成人人尊师重教、人人为学校办实事的风气,把大吴庄的学校办好,办好基础教育。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蘸尽五湖四海水,写满蓝天万里云

昨天是教师节,我买了东西,没有顾得上去看吴树成和吴耀周老师,今天早上去看看老师。吴耀周讲:“你是大吴庄的好女儿。”吴树成老师送我很有分量的两句话:“蘸尽五湖四海水,写满蓝天万里云。”可见老师对我是多么的厚爱,对我有多么高的期望呀!写满蓝天万里云不可能,能把大吴庄这片土地“写好”就对得起老师的鼓励了。

上午我请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梅岑、时均科来村委讲课,主要讲小麦品种的选择和科学配方施肥。讲到中午12点半,下午的课接着讲,主要讲了小麦的选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蔬菜、种大蒜的事。这是我们办的第五期培训班。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深入群众为扶贫  早上去看了余学伦的养鸭场,随后在吴留财家吃饭。他们家有一对儿媳在家,媳妇是个大专生,叫唐雪娟。我准备让她养鸭,培养她当合作社社长。她很有积极性。上午带村干部、群众代表十多人去韩集镇老庄村看新农村建设,随后看了孙召镇原庙村的新农村建设,回来又去了王腰庄看王小伟等7人养的44头牛。直到下午1点。

今天一天主要看新农村建设好的村,看他们怎样干的,在吸取他们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大吴庄新农村的建设。

晚上同近20位村民说说种麦收秋的事,又说一说发展经济的事。直到夜里11点多,大家在我的住室里讨论得很热烈。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又是忙碌的一天

吃过饭到村里开个会,主要说一天的工作。

省扶贫办来送文艺下乡,有国家级、省级演员。下午看演出的地方,决定在大吴庄东边演戏。我给村干部开会,并找到几个搭戏台的群众说一说。他们都很通情达理,说尽快解决(明天解决好)。搭戏台需要借用农民20多亩地,让他们先把秋收完,村子里补助他们一点钱。这20亩地牵涉了7户农民,他们都很支持村子里的工作,积极收秋不影响村子搭戏台。

现在村子里办点儿事真是难得很,到处得叩头拜“神”,真是体会到农民办事难了。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艰难困苦化甘甜

回到村里,我又和班子里几个人开会分工:一是打扫卫生,二是整地。去县财政局汇报,财政局杨局长把经建股张股长找来给办了。我又去城建局盖章,办得十分顺利,深感财政局和城建局人员素质很高,为民服务意识很强。

艰难的事情还在后边。自己要求下村,来了以后又干得太猛了,方方面面又都有看法。而农村的事又十分难办,干什么都没有一点儿钱,自己天天掏腰包给村子办事,上面应酬的事又特别多。虽然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少,但那只是表面文章,自己心里高兴不高兴,感觉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真是像自己当初说的:“人生路漫漫,何惧三年。风里雨里真情见,艰难困苦化甘甜。”自己确定的目标,追求的梦想,就不惜一切努力去奋斗,去完成,去实现。为贫困群众办事,什么时候都不会错。人民是衣食父母,要排除一切困难为群众办实事。P28-30

序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故作高深的道理,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然而,这却是一本记录当今农村现状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厚重之作。读完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所著的《驻村日记》,掩卷沉思,吴树兰驻村三年从2010年7月29日到2013年11月7日1100多天,与1700多位父老乡亲共同生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吴树兰从偏僻的乡村走进省城,从默默无闻的牛马倌成长为省直机关副厅级干部,一路风雨兼程,曾经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共河南省委第四届委员、党的十二大代表。2010年7月,53岁的她放弃了城市优越的条件和生活,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决然地到生她、养她的故乡——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此走上一条艰辛而又充满成就感的创业之路。三年多以前,当她把下村任职的消息告诉朋友们时,大家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她的成长经历从来都没有离开农业、农村、农民,从省专科学校读书、出任驻马店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再回到母校任职,到省开发办、扶贫办工作,“三农”问题一直是她最关注的问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变落后面貌是她从未放下的夙愿。所以,当省委组织部决定抽调省直机关干部下乡担任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消息传来时,吴树兰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多次向单位和上级领导申请,要求回到家乡大吴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里寄托了她对故乡的厚爱,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之所以选择大吴庄村,是因为她认为在父老乡亲中间便于开展工作,她要通过在大吴庄村的实践,摸索出一条扶贫助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然而,回到这个她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容易,三年1100多天,她最大的感受是“难”。大吴庄村共有28名党员,有8位党员长期在外打工,村里没有集体收入,致富没有门路,人均年收入只有2686元,在全县处于“谷”底,5名主要村干部都没有致富项目,最难的是村干部和农民观念落后,发动他们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蔬菜种植,他们却瞻前顾后,担心没技术种不好,怕没有市场卖不出去,更拿不出钱来投资购买种子、原料。吴树兰一进村就召开支部大会、群众大会,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动员群众转变思想,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发展一个致富项目,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她从家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钱,垫资帮乡亲们购买生产资料,建养牛场、养鸭场,并许诺“赔了由她负责,赚了钱归大家”,一步一步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从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入手,到建村医院、为村小学改造升级、建设新农村社区,乡亲们在发展和奋斗中看到了希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其间,吴树兰凭着不懈的努力和自己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东奔西走,闯过一道道难关。为了在村里办企业发展经济,她一次次登门拜访事业有成的人士,请他们到大吴庄投资;为了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克服困难,她一个一个地方去向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求援,请他们伸出援手,与困难户结对子;为了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她搭“三轮车”在县城各局委办间穿梭,请求他们尽快审批项目;为了大吴庄的发展,她几乎动用了全部的亲戚朋友和社会关系。正是这种执着和锲而不舍、不畏艰辛的精神,吸引了众多的人关心大吴庄、帮助大吴庄,也感动了众乡亲。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出主意、上项目。三年以后,当吴树兰结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时,大吴庄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多,从2010年的2686元增加到2013年的.5600多元。村里创办了奶牛场、服装厂、养鸭场、建筑公司,年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利润600多万元,结束了大吴庄村“无企业、无集体收入、无新型社区”的历史;1个创新社区已经建成,第一批户农民住进小洋楼,村里笑声一片。

任职三年,吴树兰付出最多的是“情”。三年中,她走遍了大吴庄村每一个院落,与村里每一位党员干部、复员军人、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促膝谈心,问计于民,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生活。大吴庄村还有不少困难户,生活比较困难,她由此想到河南和全国还有多少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村民们生病要跑到十几里地外的镇上求医,处境艰难,她为此下决心创办村医院;村里小学面貌落后,房舍与教学设备破旧,教学质量在全乡“垫底”,她带领村两位干部到学校整理环境,争取投资,把互联网带到学校,让师生们在教室里就可以触摸世界,村学校教育质量一跃到全县前列;养牛户在秋收时节要贮存粉碎青玉米秸秆,人手不够,她俯下身续草一干就是一整天,累得站都站不稳。这动力,来源于她对生她养她的故乡的挚爱,来源于她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深情,来源于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来源于要改变大吴村落后面貌强烈的事业心,来源于要干就干好、不甘人后的荣誉感。危难之处见真情,村民婚丧嫁娶,她都会出面,拿出自己的钱送去礼金;乡亲们发展项目缺少资金,她千方百计去筹去借。为此,她几乎每个月都花光自己的几千元工资,成为“月光族”;她一次次从家里和亲友那里借钱用于村里投资,欠下一大堆人情;自己则省吃俭用,甚至连一件“光鲜”的衣服都没买过,仅从衣着打扮看,与村里的农妇并没有太大区别,她已经全身心地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为了村里的工作,她难得回到郑东新区舒适的家,即使回郑州一次,也是忙着为村里筹款跑项目,为此,冷落了丈夫和宝贝女儿,就连老母亲也难得见一次。幸运的是,母亲、丈夫、女儿和亲戚朋友都理解她、支持她,关心大吴庄的事业。

三年过去了,吴树兰不仅实现了下乡前的夙愿,使大吴庄村走上致富之路,她本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大吴庄村视察,对大吴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河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吴树兰回村记》,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2013年9月22-24日三集连播她的驻村事迹,将其作为走群众路线的典型进行宣传。

三年中,无论每天工作多么繁忙,无论是时间多晚,无论是在村中还是在外地,她都坚持读书、记笔记,从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和报刊中汲取营养,用日记记载每天的工作与得失,这本厚厚的《驻村日记》就是她心血的结晶。日记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挫折感;有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也有深深的自责。日记不仅详尽记载了大吴庄村的发展变化,也记载了她与上级、同事、家人和亲友的感情纠葛,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风霜雪雨,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村庄最真实的记录,都是一位党的工作者深深的思考,都是一首绵长而深情的歌。

3月10日,吴树兰告诉我,她经过申请和努力,省委组织部已经批准她到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上就要出发。看来,那又是一本新的《驻村日记》了。

于为民

2014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驻村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树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88214
开本 16开
页数 5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1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2014122128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3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