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程天民院士科技硕果累累,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在一些方面反映了我国防原医学,尤其是复合伤研究的发展历程,更是军医大学办学理念发展的辉煌写照。邓晓蕾、冉新泽编著的这本《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则集中全面地记述了他的学术成长、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风范风采,这必对新一代青年学人在树立爱国爱军信念,从执着的科学探索与无私奉献精神,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思维、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启迪、示范和砺炼激励作用。

内容推荐

程天民科研专业转向为他的学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性和未知性,但是风险越大、饥会越大。他在我国大力发展核武器事业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毅然选择进入一个几乎空白的研究领域,让他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拥有了可以自由探索、充分创造的全新空间;另一方面,程天民将原来擅长的病理专业知识与防原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他在防原病理、创伤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病理学界独树一帜,而且通过巧妙而科学地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舫原医学等军事医学问题,使他实现了在防原医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程天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修养,通过把活跃、以至带有浪漫色彩的感性思维与严谨求证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常可以潜移默化或移花接木地启发科学灵感,对他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时甚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邓晓蕾、冉新泽编著的这本《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是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分题“程天民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集中全面地记述了他的学术成长、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风范风采。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沦陷区的童年生活

 和睦大家庭

 竺西小学的启蒙

 誓死不能再当亡国奴

第二章 战火纷飞负笈求学

 苏州中学的颠沛流离

 跨越封锁线报考大学

 国立中正医学院

 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走上从军道路

第三章 投身病理学

 一切为了学生

 受教一年,受益终身

 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两次特殊的临时任务

第四章 迈人防原医学领域

 孔雀河畔参加核效应试验

 不研究防护救治怎么得了

 戈壁滩上主持防原医学训练

 参加两次核试验资料大总结

 编著《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和《防原医学》

 发现并命名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

 矢志不渝选择“硬骨头”

第五章 从教授到校长

 提出业务建设的设想

 新任校长面临的严峻挑战

 提出“两个取胜”办学思想

 为历史正名

 征地拓展发展空间

 主动请辞、平静回归

第六章 开拓引领复合伤研究

 和平年代的复合伤研究仍旧必要

 “复合效应”的深入思考

 聚焦两大类代表性复合伤

 解决复合伤救治的关键问题

 开创贫铀弹伤害医学防护研究

第七章 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

 倡议创建新学科

 奠基性专著的诞生与发展

 新学科带来勃勃生机

第八章 身后留下一片林

 我国第一位防原医学女博士

 延续防原医学事业的希望

 教书与育人

 只为“江山代有才人出”

结语 求索、艰辛、成功之路

附录一 程天民年表

附录二 程天民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程天民担任、兼任学术职务

附录四 程天民所获科技成果与荣誉奖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程天民正式迈入防原医学领域是从参加我国核试验开始的。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试验简称核效应试验,它是研制核武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核试验场区考察所设置的效应物(如动物、植物、粮食、武器、装备和工程项目等)由核爆炸引起的杀伤破坏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寻求核爆炸对各种效应物的杀伤破坏规律,找出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在我国进行核试验以前,国内对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的认识仅能从世界上已经公开的书籍中得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于核武器的损伤规律及其防护对策等方面就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指示:我们国家的核试验不要多,要少一点,搞一次试验就要取得很多资料,要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从此,各军兵种和相关单位把开展核效应试验工作全面提上了重要日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惊殊、全国振奋。已经与放射病有过一些接触的程天民心想,如果能亲自参加核试验该有多好啊。随后,他上书总后勤部,请求批准第七军医大学也参加核试验。

1965年,总后勤部司令部批准军医大学参加我国第二次核试验,主要任务是进行核武器爆炸相关的动物效应研究。第七军医大学随即抽调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了由卫勤教研室主任高平阶任队长、程天民任副队长的参试小分队。虽然此行的具体目的地和任务安排都不得而知,对家人同事也必须严格保密,只知道核试验基地在大西北,但是能够亲自去神秘的戈壁滩参加核试验让程天民兴奋不已。

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前去参试的路途比程天民想象的艰辛。程天民和参试分队先抵达北京,与其他分队集结后再乘坐专列去基地。到了北京后,程天民才发现他们所乘坐的军用专列其实就是平时用来运货、运动物的闷罐货车。一节车厢里坐十几个人,没有窗户也没有厕所,在车厢里垫上稻草再铺张草席就是床,另外还有一只马灯和一个大尿桶;列车尾部的几节车厢里,笼子摞着笼子装的都是狗、兔子、大小白鼠等实验动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往大西北去的铁路沿线车站很少,站与站之间相隔得很远,专列不会中途停车。每到一个站,大家立即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上厕所和灌水壶,如果错过了这一站就只能熬到下一站了;吃饭只能靠沿线的兵站提供,十几个人围着一盆菜,蹲在站台的地上吃,吃完饭再上车继续前进。经过了四天四夜总算到达了吐鲁番,在兵站稍作休息后,便又改乘敞篷大卡车翻越天山山脉。

戈壁滩上的“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像“搓衣板”一样。卡车行驶在“搓板路”上颠簸十分剧烈,而且车速越慢,颠得越难受。程天民和大家把行李当垫子坐,在车厢两边各坐一排,中间还有两排背靠着背坐,大家这样紧紧地贴在一起,多少能够减少一点颠簸。坐在敞篷车上,寒风呼呼地吹,前面车卷起的灰尘铺头盖脸地落在大家头上、脸上,当终于抵达营地时,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胃里翻江倒海,双脚早就麻木得失去了知觉。

程天民和学校参试分队安排在总后勤部效应试验大队第一中队,主要负责动物效应试验,营地位于孔雀河畔的开屏地区。“开屏”是张爱萍将军在这里考察时为它取的名字,因在孔雀河边,并借“孔雀开屏”寓意这个地方将绚丽、美好。现实中的开屏与它美丽的名字极不相符。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特别大,经常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夏天烈日暴晒,热浪滚滚,地表温度可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灼热沙砾可把鸡蛋烤熟。程天民每次完成防护训练后,全身大汗如水洗;严冬的气温可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大头皮鞋、皮大衣、皮帽这“三皮”必不可少,作业时戴上防毒面具,呼出来的气马上就会结成冰凌,一不小心就能堵住出气孔。最讨厌的还是风沙,大风骤起时的啸声撕心裂肺,甚至能把帐篷掀翻;刮起的飞沙走石扑面而来,漫天的黄沙让人睁不开眼睛,细小的黄沙无孔不入,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P56-58

序言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无一不是“人”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成长了人,人又创造了历史。在众多的“人”中间,成为“家”的人,如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起着更为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追求真,文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三者融合而形成的真善美,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家的努力和创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发展、创造、运用科学技术的人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其中的科学家又是最重要、最宝贵和最核心的人。

科学家、特别是“大家”的成长,多经历漫长而艰苦的岁月,成为“大家”要比盖大楼难得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所从事专业的客观需求,领导管理科技的理念和政策,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互动,学术团队的素质和协同,特别是科学家自身的意志、毅力、智慧和能力。我国有一大批成绩卓著、贡献巨大的科学家,一批老科学家把毕生心血奉献给建设祖国和发展科技的伟大事业,他们的成长史可说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的近代(现代)科技发展史,有些还扩及世界。中国科协领导和开展对中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程,乃是一项意义重大、工程浩大的伟大工程。我有幸成为一名被采集的对象,从自我采集和被采集的过程中,越发感到这项工程的迫切、重要和必要。

我认为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在于:①通过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可歌可颂的资料,实实在在地传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了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②可从中总结提炼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特点、轨迹和规律,并结合诸多科学家的具体业绩,将形成无价的传世的学术宝库。③对党和政府各级领导而言,可从中了解、领悟科学家的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从而更好地遵循科学规律,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进对科学家的知心贴心。④对我国科技队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从科学精神、治学态度、科研思维、人格魅力,以至文风文采等诸多方面起到启迪、示范、励志作用。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老科学家当年好得多了,更应发奋图强,为时代、为人类、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⑤具有特殊的迫切性、抢救性。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老科学家相继离开了我们,国家和人民崇敬、怀念他们。而对现在的老科学家,必须于他们健在、能“自我采集”或“配合采集”的时候,组织相关力量采集他们的学术成长资料,时不我待,不然就难以弥补了。

我在这次采集工作中,通过自我采集和接受采集,也获诸多受益和教育,主要是:①促使系统地回顾、总结、思考,进而升华忆悟自己的一生是怎样走过来的,大西南的重庆高滩岩和大西北的新疆戈壁滩是我学术成长的主要地区。从成长过程凝练一些轨迹和节点,更加深了自我认识,并通过多次系统访谈予以表述。对自己,也形成了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包括语音、文字、图像的历史记载。②获得动力去“翻箱倒柜”,搜集“历史”资料,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读书笔记、教学讲稿手稿(将发黄的劣质纸手稿整理拓裱后装订成册)到编著的学术著作和创作的人文作品,确实有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在其中之感。③从总结大半辈子从事的科技专业实际工作,从大量学术论文、讲座、论著,归纳出学术成长中在防原医学和病理学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有形的学术成绩和感悟的学术精神。④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家的“老”,说明过去工作时间的长和今后工作时间的短,更激励要珍惜抓紧晚年,努力老有所为,而这主要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成长出德才兼备、超过自己的学术接班人,应是老科学家最重要的崇高而迫切的任务。

诸多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感到采集工程要重视共性,寻求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然而各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干篇一律的,是各有特色的,尊重、突出个性,才更具有创造性、针对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作为被采集的科学家,也应努力发掘提炼自身的特色。通过这次采集,我感悟自己的学术成长体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1)所处时代特征。求学生涯小学、中学阶段家乡沦陷,正处抗日战争,大学学习正逢解放战争,迈向人生之路就懂得要爱国,要坚强,要奉献。经历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

(2)专业变动特征。大学毕业后从事了29年的作为基础医学的病理学专业,随我国研发核武器,进行核试验,服从需要而改行转向防原医学,使自己的专业与国家重大需求更直接密切相关。把自己的抱负志向融合于国家人民的需求之中和对科学的追求之中,情系祖国安危,献身军事医学,成为学术成长的动力。

(3)学术与管理双挑。走过了由教授到大学校长,由校长到教授的成长道路。当校长没丢专业,做专业也重管理,既要深化学术,又要做好管理,加强了成长的“复合”过程。自己“出身”于教师和科研人员,当校长努力遵循科教规律,尊重科教人员,又拓展了自己的学术知识。回到教授岗位,继续致力于专业,与团队大力协同,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奖和主编的几部重要专著,都是在我62—84岁期间获得和完成的。

(4)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是一名大学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家学术成长的主要途径。我既重视教学,坚持教育改革,潜心教书育人;又致力科研,主持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研究。两者相互促进,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又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科技与人文相融。业余喜好并学习书法、绘画、篆刻、诗词等人文艺术。寓美育于智育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将自然科学严谨求证的理性思维与人文艺术抒情以至浪漫的形象思维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科学思维,指导科学研究。进而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和统一性,确立正确的事业观、学术观和生活观,领悟人生,开拓境界,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最后,我要深切感谢中国科协这一创举、壮举,第三军医大学从多方面的支持指导,接受访谈的25位领导、院士、同事、学生的热切关爱,采集小组(冉新泽、邓晓蕾、肖燕、郑小涛、张远军、赵虹霖、耿鹏等)同志的辛劳高效工作,我将永志不忘。

程天民

2013年3月

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后记

《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是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分题“程天民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第三军医大学专门成立了项目组,由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冉新泽书记担任组长,教育学博士邓晓蕾为副组长,成员包括院士秘书肖燕,学校政治部长期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张远军台长,新闻宣传干事赵虹霖和专职从事电视摄像的郑小涛等人。2011年4月16—18日,项目组主要成员在上海科学会堂参加了第二批采集人员培训班。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2012年11月5日,在济南市参加了中国科协采集工程办公室组织的第一次结题验收会。在中国科技史学会管理的23个采集项目中,综评结果为优秀的有4个组,本组是其中之一。后又经项目组成员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程院士亲自审定,最后完成了研究报告和《程天民传》的撰写。

程天民院士科技硕果累累,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在一些方面反映了我国防原医学,尤其是复合伤研究的发展历程,更是军医大学办学理念发展的辉煌写照。《程天民传》则集中全面地记述了他的学术成长、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风范风采,这必对新一代青年学人在树立爱国爱军信念,从执着的科学探索与无私奉献精神,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思维、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启迪、示范和砺炼激励作用。

在《程天民传》的撰写和采集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不辞辛苦,多次携带笨重的摄制器材,除在重庆访谈采集外,还北上北京,东赴上海、苏州、宜兴等地,高质量完成了大量访谈工作,项目组成员积极为采集出主意想办法,主动进取,勇于创新,多次对撰写思路和采集进展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协商,尤其是邓晓蕾博士倾注了大量心血,几乎无法照看年幼的爱女,多次冒雪赴北京进行采集访谈,长时间放弃休息时间,对撰写研究报告做出了最大贡献。如果没有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和很多人的帮助,是很难完成这一被大家称之为史无前例、意义重大、工程浩大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因此,本组成员都能以作为一名亲身参与过这一开创性工程的采集人员而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得到了第三军医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学校副政委挂帅,政治部季志宏主任、喻雪萍副主任和寇晋副主任亲自主持,多次组织训练部、政治部、科研部、研究生管理大队、军事预防医学院协调各相关部门参与资料采集,确保资料采集不漏项、高质量;罗长坤校长、高占虎政委、王云贵副校长均挤出时间接受访谈,亲自过问或安排相关采集事项;军事预防医学院周来新院长、毛志坚政委专门抽时间对采集工作进行指导。采集组谨此深深致谢。

需要特别提出,程院士积极主动参与和热情支持此项采集工作,是项目组完成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他多次提出如何采集的工作建议;翻箱倒柜地搜集和整理各种宝贵资料,包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书笔记、讲稿手稿;认真准备,主动回忆,接受7次共9小时的直接访谈;对形成的文稿细致阅读修改,有些段落甚至亲自撰写。采集过程使项目组成员与程院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后他为每一位成员书写了一幅含有各自姓名的藏头诗书法,让大家备受感动。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为多位原总部和学校领导、学术同行、学生和亲友们对程院士的真切敬重和深厚情谊所感动。他们讲述了许多珍贵的、有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诚恳而殷实地评价了程院士的贡献,为我们完成采集研究和撰写《程天民传》,提供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依据和指导。他们中包括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刘明璞,原副部长、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王谦,原部长助理兼卫生部长陆增祺,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吴灿,原副校长程凤翔,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原副部长吴乐山,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巴德年院士,上海肿瘤研究所顾健人院士,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王正国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原副校长、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原所长罗成基教授;学生代表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时任所长粟永萍研究员,军事预防医学院原院长曹佳教授、劳动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余争平教授,程院士家乡代表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史馆主任朱九如,江苏宜兴电视台编导沈重光,宜兴市周铁镇原书记许云昌,时任书记裴焕良,程院士苏州中学同学孙初;程院士妹程美瑛、弟程虎民,程院士亲密的伴侣胡友梅教授、女儿程红缨教授,以及学校图书馆耿鹏副馆长和馆员赵海荣等曾给本项目组提供或下载了很多极其宝贵的文字资料、照片或文献。还感谢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藜研究员和刘洋博士的帮助,他们对本稿极为重视,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我们受益匪浅。

然而,由于作者学力所限,阅历尚浅,不管怎样写都感觉写不出满意的文字,再多的文字也表达不完我们对程院士的感谢和感激,书中难免仍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给以谅解并批评指正!

2014年3月18日于重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晓蕾//冉新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7250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233630
中图分类号 K826.2=7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