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家德通过《那代人的博爱》追忆了母亲在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与职业教育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展现了那一代人爱国家、爱人民、爱事业、爱亲人的博爱情怀。此外,书中还展现了母亲与许广平及周海婴缔结于患难岁月且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缘,以及众多志士仁人、至爱亲朋对母亲的言传身教、题词赠言。
图书 | 那代人的博爱/百姓家史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朱家德通过《那代人的博爱》追忆了母亲在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与职业教育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展现了那一代人爱国家、爱人民、爱事业、爱亲人的博爱情怀。此外,书中还展现了母亲与许广平及周海婴缔结于患难岁月且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缘,以及众多志士仁人、至爱亲朋对母亲的言传身教、题词赠言。 内容推荐 《那代人的博爱》讲述了母亲与职业教育的不解之缘;与许广平母子的师生情缘;对前辈师长、亲朋后代的无限深情。作者朱家德依据这三条线齐头并进交叉展开,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现母亲的一生。 目录 引言 替亲人出书为百姓立传 总序 为你的亲人立传 序言 回忆是笔财富 一 引子 二 与职业教育结缘 三 获益众多良师 四 加盟上海妇女社 五 “更要做无名的战士” 六 两头奔波 七 难忘“上海抗大” 八 慰劳“八百壮士” 九 为贫困青年圆梦 十 痛别“丽瑛姐” 十一 受聘海婴家庭教师 十二“约法三章” 十三 诉说衷肠 十四 清明托孤 十五 并不仅仅是家庭教师. 十六 黑云压城 十七 夹墙藏“宝” 十八 珍贵的“签名册” 十九 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二十 鲁迅迁葬大典 二十一 “特大丰收” 二十二 与许广平的最后一面 二十三 夙愿成真 二十四 赴京出席鲁迅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二十五 “师生两地书” 二十六 “您是我永远的老师” 二十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十八 海婴鼎力支持 二十九 打开尘封的记忆 三十 孙女眼中的奶奶 三十一 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附录 颜逸清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姓颜,名文宝,字逸清,生于1918年,祖籍浙江慈溪。外公、外婆年轻时离乡背井,分别从宁波和苏州来到上海谋生,后在南市老城厢开明里结合,生下了大舅舅、大姨妈、她和小舅舅。外公早年在裘天宝银楼谋得一职,供养一家老少,外婆则操持家务兼做零工帮衬外公。大舅舅十多岁便辍学外出学徒,大姨妈小学未毕业就回家帮外婆打理家务,供养弟妹读书。 母亲的童年和青少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封建军阀四方割据连年混战的时代。“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在上海狂轰滥炸,战火蔓延闸北和南市,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外公外婆被迫举家逃难,辗转迁徙到法租界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崇福里租房安身。 母亲高中毕业之际,“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蹂躏大江南北,黄浦江畔炮声隆隆弹片横飞。外公已无力供她继续上学,她也有心早日自食其力,经友人介绍,进入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简称“四补校”)任教。 四补校隶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著名教育家和爱国人士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将职业教育和民族抗日救亡运动联系起来,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其立足点“不仅在于满足实业界的需要,而且要能适应工农民众的需要”、“沟通教育与职业,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上海沦陷后,各地难民纷纷涌人租界,人口猛增到300多万,其中的失业失学青年莫不希望通过读书以谋一职;原有职业的青年也渴望更新知识;更有激进青年期盼多学一技之长,参加抗战为国效力,由此带动了职业补习教育的蓬勃开展。黄炎培在上海陆续兴办的七所职业补习学校一马当先,广泛吸收在业的店员、职员、学徒、工人及部分失业失学青年入学,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四补校。 四补校成立于1935年,1937年7月挂牌浦东大厦,租借其三、四、五层楼,开办了国文、英语、算术、代数等30多门文化知识和职业专修课程,从初中到大学设立130多个班级,分晨、日、晚三种班次授课,从清晨6点到深夜10点持续不断。凡有志求知并具高小、初中或高中学历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均可报名且收费低廉,学生可各就便利,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因而广受欢迎,学生最多的一学期超过5000人。 “孤岛”蓬勃兴起的职业补习教育热,为初出茅庐的母亲提供了效力社会服务大众的宽广舞台。 1939年6月,母亲参加《上海妇女》举办的女教师座谈会,在发言中回忆道:“当‘八一三’全面抗战发动的时期,正是我刚从进德女中毕业的一年。在学生时代,我本来就担任着学校创办的民众补校的教职。那里头有成年失学的妇女,也有流浪街头的儿童。做这种教育落后民众的工作,本来是很有意义的。”正是这段“很有意义的”经历,促使她毅然选择职业教育作为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校后,母亲目睹四补校的职员,每天从早到晚精神饱满,逢到学期始末,往往忙到午夜,而且没有暑寒假和节假日。四补校的教员,个个精神振奋地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还时常扶病授课。待遇虽然微薄却无人抱怨,教学各有分工却从不分家。四补校的学生,大都承受生活和劳动重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正规学校,故倍加珍惜补校给予的机会,起早贪黑刻苦用功,绝不轻易缺课。 敬业的同仁,可爱的学生,与她中学就读的教会学校截然不同的氛围,母亲在那里结识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前辈师长和同龄人,触摸到了社会底层的脉搏,仿佛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她先后任教晨班、妇女班及暑期班的英文、算术等课程,为照顾那些年龄比她大,家有老小要照料的同仁,她主动要求多排晨班和晚班。从母亲珍藏的部分聘书中,可见她的授课时间多为清早和夜晚,有7时至7时50分的晨班英语,有晚上9时至9时50分的妇女班算术,常常是清晨6点不到就出家门,晚上i0点过后才回家来。除了上课,校务杂事母亲也抢着干,学生课余组织的研究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她都主动担任辅导。 P3-5 序言 为你的亲人立传 可能是因为我的职业原因,经常会有人问我,如果自己的父母长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跌宕.他们青春时期的往事讲出来,曾经深深地感动过我们子女,现在我们也有时间,能不能把这些长辈们的亲历写出来?写这样的亲人传记,该注意一些什么?真花了很大功夫写成了,出版社会不会给我们正式出版?印成一本精美的书,听说出书都要付费给出版社,要付出多少?如果我们的书写得确实很感人,但是我们又付不出费用,我们该怎么办? 前不久,参加完一个图书馆举办的文学讲座,就有一位女士在讲座结束之后,走上来对我说,我的父亲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很希望把自己经历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写下来,可他已经年过八十,有这个心,没这个力了。看到他多次向我们当儿女的提及这个愿望,我们都想为父亲出点力,把他的风雨人生写出来,了却他的这一夙愿。我们真把书稿写出来了,用什么办法联系出版单位啊? 每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尽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作一点介绍,并陈述一下出版部门对传记作品会有些什么要求。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我不可能详细地把一本传记作品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完全讲清楚。 现在好了,《新民晚报》副刊部携手文汇出版社,与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人文纪念研究所、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共同发起“替亲人出书为百姓立传”——“福寿杯”亲人传记书稿的征稿活动。只要书稿写得好,经过上海作家协会为主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就会由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出资,出版社负责把一本本记录了生命传奇的亲人故事,印成书推向社会,介绍给广大读者;在第一辑10本书面世的同时,主办单位还会向读书界和整个社会作宣传推荐。 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对于那些想为亲人立传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 拿起笔来吧,朋友,把你亲人一生中最难忘的往事写下来,那可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一段战友情,那也可能是追求拼搏之路上刻骨铭心的一段挫折,那甚至是精彩纷呈的人生中的生离死别……让读者们一起来倾听你亲人心灵的诉求,触摸你亲人灵魂深处的脉动,感悟人生的真谛。 拿起笔来吧,朋友,为你的亲人立传,为后人们留下值得珍藏的精彩人生。 2012年4月3日 后记 2006年仲夏,母亲不幸病逝,悲痛万分的我,洒泪写下悼文《慈母追忆泪涟涟,不尽哀思滚滚来》,追思会上分发亲朋好友并代表家属致答谢词,对着母亲遗体发誓,在悉心照料好九旬老父的同时,一如既往完成她参与妇运和职教社史料整理的未尽遗愿。不少亲友感慨地对我说:没想到你妈妈生前做了那么多不简单的事,你真应当好好写一写。 母亲的突然去世,使我的紧迫感骤增,见缝插针将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于此,陆续成文的一些东西,除在《联洋新社区》和《中邦视觉》上刊登外,还参加了社会上的征文、征集活动,如《浦东时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举办的“我的红色记忆”征文、中华职教社纪念建社95周年征文活动和“福寿杯”亲人老照片征集大赛等,一张母亲与学生的合影不期获得特别大奖,使我从中掂出了母亲那代人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2012年初“福寿杯”亲人传记书稿征集活动的启事,瞬间点燃了我久藏于胸的火花.下决心对母亲的一生作一次全面的梳理,如实地将她及与她有缘的那代人和事,尽可能地记录下来,期望从中折射出时代的一个侧面。 母亲逝世那年我,56岁,除去江西插队、上学和工作的14年外,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对她的了解和感情不可谓不深,但要落笔写好母亲,却深感还需下一番苦功,首先要读懂母亲。 母亲只是一名普通、平凡的中国女性,青年时代的她被抗日救亡的号角唤醒并投身其中,因缘际会,结识了一批志士仁人,在他们的感召和指引下,参与编撰进步刊物,从事职工补习教育,辅导鲁迅独子周海婴,协助许广平开展工作,不辞辛劳不惧艰险,可圈可点甚至有些惊心动魄;婚后母亲一度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同时不忘响应政府号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献了大批文物史料,看似平平淡淡却也不乏亮点;安享晚年之际,母亲壮心未已欲与时间赛跑,一心要将亲历的抗战往事追忆整理出来留予后人。她毕生追求光明向往进步,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尽己所能,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认真梳理母亲88年的人生轨迹,细细研读手头掌握的全部资料,我找出了三条线:一是她与职业教育的不解之缘;二是她与许广平母子的师生情缘;三是她对前辈师长、亲朋后代的无限深情。我试图依据这三条线齐头并进交叉展开,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现母亲的一生。 参加工作40余载,虽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然而过往写的多半是格式公文或是通讯报道之类,篇幅也不过区区数千字。而今要写五六万字的亲人传记,既要忠于史实,又要写出真情,于我还是第一回。半年多来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致力于资料收集、走访亲友、上网查询、敲打键盘和反复修改,丝毫不敢懈怠。 特别要感谢母亲留下的丰富翔实的史料,正是她珍藏的大量原始资料,为我提供了线索,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增加了真买性与可靠性。在无数个早起晚寝的笔耕日子里,我时时感到母亲在冥冥之中与我对话,复述那逝去的岁月,解答我心中的疑团,纠正文稿中的偏差,提醒我要有根有据尊重史实,切莫想当然。 初稿完成后,我先后发电子稿、寄打印稿,征询了赵鑫珊、周玉明、龚云表、刘善龄、钱民权、颜莹舫、梅文革、王昌范、颜桂舫、叶松鹤等诸多师长亲友的意见,他们都不吝指教,从主题立意、标题段落、文字斟酌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宝贵意见,给我很多启迪和修改提炼的思路。传记原取名为“血,总是热的”,龚云表老师建议改为“那代人的博爱”,我一听就觉得非常贴切而欣然采纳。书稿以母亲的一生为主线,实际上写了那个时代的一群人,无论是许广平、茅丽瑛、蔡叔厚、王纪华等共产党人,还是姚惠泉、蒋逸霄、董竹君、刘良模等爱国民主人士,包括可敬的老外婆,他们的思想品格和一言一行,莫不体现了那一代人爱国家、爱人民、爱事业、爱亲人的博爱与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需要世代传承弘扬的。 修改稿完成后,我送请赵鑫珊教授过目,希望他如认为有可取之处的话,能从哲学家的角度写几句。没想到第三天一早,他就打来电话,告知文章已写好,嘱我去取。在题为《回忆是笔财富》的短文中,他将对亲人的回忆,提到打造精神财富的高度,“自1981年我从北京迁居上海已整整31年。许多年我骑自行车,常经过家德先生在书中提到的霞飞坊。过去这些三层红砖结构的房子,对我是空洞的历史建筑空间,今天,它充实了,有了回忆的内涵。多亏了家德对母亲的回忆,我也分享到了一笔精神财富。上海这座城市也因而变得厚重起来,有深度,有品味,也有嚼头”。 井冈山插兄、历史学教授刘善龄古道热肠,为我搜索到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充实了书稿的内涵。 我还将打印稿寄往北京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并给鲁迅长孙周令飞发去电子稿,母子俩读后也很快回电复函,对书稿给予肯定并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 我早就知道:许广平逝世后,海婴夫妇遵照她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实现了她再三嘱咐的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亲人老照片征集大赛”颁奖典礼举行前,我又了解到,2010年4月海婴病重住院后,他的长子周令飞就开始考虑父亲的身后事了。海婴出生在上海,鲁迅安葬在上海,因此令飞最先想到的是上海,并作了多方考察。2011年4月海婴病逝后,他征求了母亲与弟妹的意见,确定将祖母和父亲落葬在福寿园,同时也为母亲的身后做了安排,还在墓地前铸造了祖母和父母的铜像。我听了甚为激动,福寿园也正是母亲去世那一年亲自为她和父亲选定的人生后花园。 颁奖典礼前,我特意来到许广平和海婴兄的墓地前祭扫并在铜像前留影,领奖后又去祭扫了母亲,禀告她老人家:您的恩师许广平和您的学生周海婴,如今也来福寿园与您团聚啦!生前,您们心心相印牵挂思念无奈聚少离多。今后,您们将共居一园,永生永世相依相伴。我们会年年过来看望您们,天天在心里呼唤您们的名字,永远永远地怀念您们! 许广平曾经说过:凡是为人民做过有益的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过力量的战斗者,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站在母亲的墓碑前,我最想对她说的是,“您的未竞夙愿,不仅我们做儿女的在替她继续了却,今天,更有《新民晚报》、新民网、上海摄影家协会和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通过策划组织‘亲人老照片征集大赛’和‘亲人传记书稿征集活动’,向千千万万的读者、网民和市民,展示那段不可忘却的岁月和那代人的博爱精神。” 相信母亲在天有灵,闻之一定无比欣慰! 2012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那代人的博爱/百姓家史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家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61114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0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2014037757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6.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9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