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词话(精)/中国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宗师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

中国诗歌艺术评论的必读经典。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王国维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推荐

周振甫先生曾评价《人间词话》:“是晚晴以来论词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人间词话(精)》字数虽少,却字字珠玑,王国维先生在传统的论词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完整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这是他在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洗礼后,将其运用于中国旧文学的完美典范,代表了王国维先生文艺思想的精髓。

目录

卷上

卷下

补遗

附录 《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叶嘉莹)

试读章节

除此以外,静安先生又曾提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我们对这一点自也当略加解说。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静安先生所提出的“理想”与“写实”二词,实在不过只是假借西方学说理论中的这两个词语来作为他自己立说的代用品而已。其所谓“理想”,与西方伦理学中之与快乐主义、利己主义相对待之理想主义既不相同,与西方美学中之与形式主义、印象主义相对待之理想主义也并不相同。即使就西方文学理论而言,静安先生所提出的“理想”与“写实”之分别,与西方文学中理想与现实二大流派的一些义界纷然的各种理论,也并无太大的关系。他所着重的原来只是二者之“所由分”的一点根本上的差异而已,而其差别之处,则在于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者为“写实”一派之所由起,而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但出于作者意念中之构想者,则是“理想”一派之所由起。本来此种区别实在极为简单明白,然而事实上在一般文学作品中,我们却极难如此作截然的划分,所以静安先生乃又提出了“然二者颇难分别”的话。下面我们便将对其所以“颇难分别”的缘故略加分析。

在《人间词话》第五则中,静安先生对二者之难以分别原曾有过一段说明,这我们在上面已曾引述过。在这一则词话中,后半段论及虚构之境也必“求之于自然”,这种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位作者当其构想时,无论其所欲叙写者为何等新异诡奇之事物,然其想象之凭借,实不得不取资于其得之于现实生活之种种经验及知识,这几乎可以说是证之于古今中外之作者而皆然的。即以前面我们所举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数句为例,如果以之与下面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对照,我们便可看出后两句的起头分明有“可堪”二字,此二字以下是作者直接说明其所难以堪受的现实景况,所以“孤馆”的“春寒”与“杜鹃声里”的“斜阳”,应当乃是“写境”。而与之相对的前面数句,则作者仅不过举出了迷茫失所的几种意象来表现其心中的一片悲惘之情,并不必是现实实有的景况,所以其所写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实在应属“造境”。虽然如此,其想象所凭借之“雾”与“月”及“津渡”与“楼台”等,则无疑地仍是“求之于自然”的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楼台与津渡之可以“迷”“失”于茫茫的雾霭与潆潆的月色之中,其想象之构成当然也仍是“从自然之法律”。不仅我们现在提出的这则例证为然,即使以最善于以虚构及想象来“造境”的诗人,如李义山而言,他所写的“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成灰泪始干”的“蜡炬”与“沧海月明”中“有泪”的“珠”、“蓝田日暖”中“生烟”的“玉”,其所取材可以说也无一不是“求之于自然”,其构想也可以说无一不是“从自然之法律”。这种情形甚至存在于当代西方文学中那些有意表现人类的荒谬处境的作品里,像卡夫卡(Franz Kafka)和贝克特(sa肿e1 Beckett)就是很好的例子。如卡夫卡的小说《蜕变》,这篇作品透过寓言的形式,以不可思议的想象使一个青年于一夜间变成了一只甲虫,这种构想可谓极荒谬之能事①。然而即使透过了如此荒谬的对于事象的变形和重组,我们却仍可看出其想象之构成与事件之发展,仍是有着某些“自然之法律”为依据的。这类的例证当然都可作为静安先生所说的“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的最好证明。

至于这一则词话前半段所说的“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则颇为费解。首先我们应该讨论的是:静安先生所说的“遗其关系限制之处”一语含义何指的问题。柯庆明在其《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一文中对此曾解释云:

当我们描写达到感知的过程,以达到呈现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活世界时,我们是在舍去不相干的经验,把相干的纳入系统,组织成一个纸上完整的世界。也就是说,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创造,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对现实之模仿。P118-120

序言

“中国文化丛书”包括两套书系:“经典随行”和“书礼传家”。

我们所谓的“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典范之作,它们历经岁月的淘洗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广播四海,经典累代不乏。晚近以来,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西方学术和思想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样一股变迁的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社会巨变之际往往精英辈出,中西文化的激荡,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经典随行”书系选取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诸领域,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蒋维乔《中国佛教史》、许地山《中国道教史》、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等,都是具有典范性的经典力作。

在推出这些学术文化经典的同时,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使读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们策划了“书礼传家”书系。中国自古崇文重教,“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礼传家”是许多中国人悬挂于门楣的精神坐标。“书礼传家”书系引进立体阅读的概念,以“实物仿真件+文本解读”的方式,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精心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书,从一件件具体的实物说开去,以小见大,生动有趣,从微观角度反映传统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将“科举”、“婚约与休书”、“花笺与信物”、“奏折”、“当票”、“地契”、“状子”等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爱情观念、古代官制、典当制度、土地制度、司法制度等一系列传统社会制度的内容纳入进来。翻开这套书,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

“中国文化丛书”致力于介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而不是中国文化“元典”本身;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以推介中国文化常识为基本立足点,过于艰深的学术探讨不在选择之列;在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准确。

“大家的文笔,大众的视角”,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丛书”的基本定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人们搭建一座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桥梁。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一五年四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词话(精)/中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国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9085
开本 32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5080009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