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商入川记
内容
试读章节

旧时,要想学习生意商贸,进入秦商的行列,实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由学徒的父兄长辈恳请在商号内的朋友介绍,没有介绍人,没有保人,商号是不会随意收纳学徒的。特别是泾三原一带的商号收徒,不是本地人家的子弟一般是不收的,要知根知底才行。这是为了保证商号经营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扶持本族本家子弟致富。商号一旦同意收下这个学徒,就要在本商号内找一位师傅带其学习,称为“荐师”。“荐师”礼毕后,就由师傅领着去拜见商号的东家(或是大掌柜的),称为“领东”。拜毕东家还要拜本商号的开创者或本行业的祖师爷,称为“拜祖”。旧时各行各业、各商号店面都有自己本行业的祖祠或祖师牌位。比如木匠、泥瓦匠敬鲁班,商行敬陶朱公,理发匠敬吕洞宾等等。如果同行之间有了摩擦、有了冲突,调解的人就会说:“人不亲行亲,行不亲祖师爷亲。”有了这些说词儿,调解起来也就容易了许多,当事人也就各有台阶可下。中国人最敬师长,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同时,也最讲究师承关系。所谓师承关系最早是从学界发展而来的,文化、艺术、手工业、商业后来都讲师承。有了这种师承关系的维系,就能够保证本行业、本派别的文化特色与经营特点延续发展下去。同时,也能让后来者通过师门的人脉关系较容易地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中国人极重视师承关系,实际上是极重视人际关系。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中生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俗话说“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

新学徒拜罢祖师爷就要履行手续了,行话称为“领券”,“领券”就是签订“学徒合约”。比如学徒期间(一般是三年,特殊行业五年)不给工钱,但管吃住,也有少量的生活费用,年底也有几个赏钱等。有些严厉的合约,学徒期间,生死不保。学徒出了事故,伤及性命与东家无干,东家不负责赔偿。所以,有人将这种“学徒合约”称为“生死文书”。当然,学徒因学艺而学死了事情毕竟少见,条文严格一些,其一是东家为免责,其二也是为学徒处处小心、谨慎做事立一警示牌。

学徒的手续履行完毕,小秦商们就要择日登程入川了。

泾三原一带的秦商入川是有自己特定路线的。这条路线经过数百年的测量与安排,无论是吃饭还是歇息都非常的合理与科学。基本上是每天行走九十华里左右就要到达某一客栈休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少走或多走了路程,就要赶快就近寻找客栈住下,称为“破栈”。如从泾阳县出发入川,基本上是走礼泉、扶风、岐山到达宝鸡,然后从宝鸡翻越秦岭经留坝、勉县、广元入川的。这条线路延续了数百年,可以称为秦商入川经商的“秦商之路”。这条“秦商之路”不仅为泾三原一带乃至关中地区带来了财富,同时也把沿线不少地区的经济带动了起来。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条“秦商之路”,儒雅的秦商把陕西特有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追求传播到了外地。我们从这条“秦商之路”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存上可以看到,关中儒学的影子时时展现,不论是在人的身上或是在物的身上。比如山涧桥头的题字、客栈门首的对联。比如秦岭山道的路标,川西平原上的牌坊。还有那些川陕道上行色匆匆、勤勤恳恳、举止文雅的秦商。你不仅羡慕他们常常驮了银子逶迤而去,同时你也一定会羡慕他们拥有的知识。

新学徒们初次入川,基本上都是徒步而行的。他们要跟在被称为“耆台”的师长身边,轿前马后小心谨慎地伺候,随时听耆台的调用,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乱跑。当然,除了新学徒的伺候,一般商队出行或进货出货都有一定数量的保镖跟在队伍之中。这些保镖时常手执临潼关山镇所产的“关山刀子”,遇事不惧,勇猛异常,被时人称为“刀客”。这些“刀客”大多数活动于渭北地区,因为这里自明末清初开始商业即己发达,货物银票都需要保护,因此,刀客保镖就有了一定的用场。这些刀客勇猛善战,不怕危险,并形成了一定的帮会组织,称为“哥老会”。清末陕西辛亥革命起义时,刀客积极响应参加,成为推翻清朝在陕西统治的重要力量。当时参加辛亥革命起义的著名刀客有严飞龙、严纪鹏、胡彦海、石象仪、李虎臣等。过去在西安城中有七大镖局,这些镖局大多设在银号、大商号较为集中的盐店街一带,如大德通、大德恒、宝丰隆、大成亨、百川丰、裕泰厚、裕丰厚等,这些镖局基本上也都是哥老会成员所经营,专为票庄银号、大商号提供运货及保险服务。P34-42

后记

2006年5月,本人从《读书》杂志上读到一篇介绍《西康诡异录》一书的文章。知书中多有记载陕西商人入川经商及在四川生活的故事。于是立即联系成都的朋友,请他们在旧书肆上帮我寻找这本书。另外,我也翻检出多年来收集的关于秦商入川的各种资料、照片,有了写一本关于秦商入川行迹的书籍的冲动。但在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后,我觉得思路尚未成熟,资料尚未完备。特别是对于秦商形成、运作方式及其理念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无法给予其正确的定位,写作之事只得先放一下。

转眼八年过去了,甲午年二月我依旧习去成都拜望几位老先生。在聚会中,陶付二先生出示一册清代光绪年间的旧书,其中记录了陕西商人入川的行程及课徒文稿,我泛览一过,心中即己不能平静。这些文稿正是能串起我所准备写作的《秦商入川记》的那根线索。承陶付二先生友情转让,我急急携之而归。

八月正热,九月正凉,蛰伏书斋之中两月未出门,一鼓作气将《秦商入川记》草成。其间,不仅深深地体会到了秦商前辈们创业的艰辛,而且体会到了关中学派的儒家文化在他们血脉中的涌动,由此而感受到陕西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实就在于每个普通的陕西人身上,不必尽想着开宗立派,不必尽想着树立绝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从普通人的生活习性中发现历史文化的真实,又从这些历史真实中体会生活的趣味,这大概就是我们研究陕西民俗与文化所要做的事情。

《秦商入川记》似乎应该是一部历史学或者经济学方面的专著,但遗憾的是本人并不长于此,我只能以文史的笔法,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述说秦商,疏漏之处还请各路专家见谅。

特别要感谢上海大学教授、博导罗宏才先生,因了乡梓情谊,因了文化同好,罗先生在百忙之中写出了一篇极专业、极内行的序言,这是对我的巨大鼓励。

宗鸣安

2014年重阳节初成于长安

目录

第一章 泾三原的底蕴

 一、泰商即是儒商

 二、生财之道以仁理为本

第二章 入川从商的规矩

 一、规矩自登程开始

 二、磨练加诚实等于成功

 三、从商的规矩与技巧

第三章 生徒十戒

 一、以往的教训

 二、《十戒》是秦商的文化遗产

第四章 入川之路三千里

 一、从泾三原启程

 二、艰险道上左顾右盼

 三、困难途中苦辣酸甜

后记

序言

一个曾经在关中地区广为传播的社会化名词远离我们已经很久了,欣喜的是,一个满怀桑梓情谊与社会责任的文化记忆,携带着新时代的春光正适时地来到我们面前。

当鸣安将他的新著送我过目时,我的内心涌起阵阵波动。那个久违的“下川”名词与适时到来的《秦商入川记》著述一瞬之间联翩跃动,促我惊诧:翻飞的历史与急迫的时代脚步原来会这样迅速地握手约会。我想,可能将要出现的很多作用与影响,大概从此会跃跃起步了……

众所周知,对位中国的商业历史,史线、品牌、商机、商战以及渗透着一代又一代商业人心血智慧与艰辛困苦的区域化、主题化线性、网式商路,曾经合力谱就出一曲曲壮美的音响。自17世纪开始,川、陕问涌现的“T)iI”、“陕帮,,两个主题,应该接踵奏响另一曲音响。操纵这一曲音响旋律者,则是以泾阳、三原为中心的关中商人群体。

说到泾阳、三原,陕西人会因为这两个县份地缘相接,人脉辐辏,习惯称之为“泾三原”。在文人眼中,泾三原”还被巧妙地抽去中间一字,雅化为泾原”。比如1944年7月“泾原”杰出乡贤于右任起笔追怀乡里故旧时,就用了《泾风故IH记》这个书名。

泾原”的富饶,得益于《汉书·沟洫志》传递“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等诸种历史营养不断滋润、顽强支撑的基础;“泾原”的辉煌,至少有明代以来享受“食盐开中”政策,并角逐于淮扬、边镇一带“山陕盐商”系统中“泾原”商人群体的慷慨付出。当清代雍乾以来淮扬盐业渐衰,蜀中盐业渐盛之际,以“泾原”为主体的陕西商人遂纷纷“弃淮入川”,先是主要经营盐业,继而兼及川丝、夏布、药材、当铺、铁砂等多个品类。嘉道以后,以“泾原”为主体的“陕帮,,商人更是遍布全川,以至于“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客”,像通往康定一带称之为“茶马古道”(膛古道)那样的主体商路,也已经悠悠稳固了。

《秦商入川记》所依靠的主体素材——光绪十三年(1887年)泾阳县西乡-河范村张照(字德庵,又字明斋)《入川生理备要》讲稿,正是根基这样的文化积淀而登堂入室。

应当看到,《入川生理备要》讲稿的出现,是晚清时期关中地区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目的在于满足大批经过初级教育将要“F)il”习商者的需求,类似今日的职业培训课程。不同的是,撰写讲稿的张照先生,在注入“T)il”生理须知的同时,更多地将来自关中儒学大本营“泾原”一带的丰富关学文化素养随之糅合参入,拳拳戒语,字字恳切,立身根本,峭然壁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由是,一幕肃然面对行将离开乡关亲友的年轻学子、娓娓告诫的特殊师生对话情景,蓦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百余年前“泾原”一隅乡邑社学展演的一出特殊“商教”所蕴含的文化品质,己远远超越简单字面上的“入川生理备要”了。

还是以往的质朴纯真,鸣安书稿的流泻,在决定以《入川生理备要》讲稿为挥发源头的访定下,不断地注入了乡邦情理中的语素、章节,满卷乡音,使人陶醉。诸如“生财之道以仁理为本”、“规矩自登程开始”、“磨练加诚实等于成功”以及“入川之路三千里”、“从泾三原启程”、“艰险道上左顾右盼”等朴素章节用语,娓娓真诚,在教人不忍释卷的同时,更多地会聊发绵远的遐思,一部看似平常的书卷,蕴藏着逼人的力量。

作为乡邦后生,《秦商入川记》所着力阐释的“泾原本体与“入川之路”,溶血连骨般地系结着我的家乡父老,叫我心绪纷飞、凝重。我的祖父、伯父以及老外祖父,都曾是入川”陕商群体内的骨干中坚,因此缘故,我父亲的青少年时期,得以在川北绵阳、安县、雅安一带的商号中度过,遥远的“蹬古道历程,有着他们的理想、艰辛与智慧、希望。同样的感触,相信还存在于许许多多与我一样文化背景的“陕帮”商人后裔的身体血液里。

谨以此真诚祝贺鸣安治学路上的再次成功,并隆重纪念数万个曾经共同追逐过“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淳朴梦想的陕商灵魂……

罗宏才

内容推荐

一个曾经在关中地区广为传播的社会化名词远离我们已经很久了,欣喜的是,一个满怀桑梓情谊与社会责任的文化记忆,携带着新时代的春光正适时地来到我们面前。

宗鸣安那个久违的“下川”名词与适时到来的《秦商入川记》著述一瞬之间联翩跃动,促我惊诧:翻飞的历史与急迫的时代脚步原来会这样迅速地握手约会。我想,可能将要出现的很多作用与影响,大概从此会跃跃起步了……

编辑推荐

宗鸣安创作的《秦商入川记》是一本关于秦商如何成功,如何发家的指南备要,同时也是一本关于陕西历史与民俗的书籍。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出民俗的存在,用以丰富今天的生活,也可以从民俗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以吸取昨天的教训。

《秦商入川记》是一部历史学或者经济学方面的专著,作者以文史的笔法,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述说秦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商入川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鸣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15185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5104147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2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