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与子/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高度简洁的语言,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观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禹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小说家,散文家。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先后入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读书。留学德国,长期侨居法国,一生反对农奴制。著作丰富,长篇小说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中篇有《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精彩书摘

父亲只好对他把手一挥,让他走文职道路了。父亲把他带到彼得堡(当时他刚满十七岁),安排他进了一所大学。顺便说一句,他哥哥当时却在近卫团里当上了一名军官。两个年轻的兄弟便住在一起,共租一套房间,共同受到堂舅伊里雅·科里亚金——一位重要官员的照看。他们的父亲便回到自己的步兵师里,回到他夫人的身边。只是偶尔给两兄弟寄封信来,灰色的大信纸上,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用的是笔触豪放的文书大字体。信的末尾总要签上“陆军少将彼得·基尔萨诺夫”几个大字。然后用弯弯曲曲的花纹线条极其用心地将它们圈起来。一八三五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㈢。也就在这一年,基尔萨诺夫将军因检阅失败而遭到撤职,随后即奉命退休。他便偕夫人来到彼得堡定居。他在塔弗里切斯基花园租了一幢房子,并且加入了英国俱乐部,但却突然中风而死。阿加福克列雅·库兹米尼什娜不久也随着丈夫死去:她无法习惯过僻静、无聊的都市生活,是退休闲居的痛苦把她折磨致死的。还在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就爱上了一个小官员的女儿。这件事使得他的父母亲感到很大的不快。女孩的父亲普列波洛文斯基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以前的房东。姑娘长相非常美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开放型”的女子。她经常阅读报纸上《科学》栏目里面的严肃文章。服丧期一过,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就把姑娘娶了过来,并且离开了他父亲通过关系把他弄进去的皇室地产管理局。从此他就同自己的妻子玛霞一起过起幸福的家庭生活来了。起先他们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所别墅里,后来搬到城里一套小巧玲珑的舒适住宅里,那里有干干净净的楼梯和一间有点寒冷的客亍,最后搬到了乡下。他最终便在这里永久定居下来。不久就生下了儿子阿尔卡季。这一对夫妻生活过得很恩爱,很平静,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读书,四只手同时弹奏一架钢琴,唱二部合唱。她种花、看管家禽;他呢,偶尔出去打打猎,料理料理田产。阿尔卡季也在平静的环境中越长越好,越长越大了。十年的时间,像一场梦一样,一闪而过。四七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不幸去世。他好不容易才经受住这次打击,几个星期就白了头。本想出国去散散心,解解闷……但四八年马上就到来了,于是出国成了泡影。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乡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无所事事之后,才开始改革自己的产业。五五年他送儿子上大学,后来就同儿子一起留在彼得堡度过了三个冬天。他在那里几乎哪里都不去,而是想方设法竭力结交阿尔卡季的年轻同学。但最后一个冬天他却没去彼得堡,所以我们才在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见到他。他的头发已经完全变白,不过身子倒是胖乎乎的,可是,背却有点驼了。他正在等他儿子回来,儿子也像他当年一样,获得了学士学位。

仆人出于礼貌,也许是由于不愿意果在老爷的眼皮底下,便走到大门里抽起烟斗来。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垂下脑袋,开始察看台阶上破旧的阶梯:一只肥胖的花斑小鸡正迈开它那结结实实的黄色肥腿,大模大样地在阶梯上走来走去;一只满身尘土的猫儿装腔作势地蜷伏在扶手栏杆上,很不友好地朝它望着。太阳灼热烤人。从客栈半明半暗的过厅里散发出一股烤面包的热香味。我们的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开始遐想起来:“儿子……学士……阿尔卡沙……”老在他的脑袋里转来转去。他竭力想去想点别的事情,但那些思想却又返了回来。这时他想起了他已故的妻子……“可惜她没能等到这一天!”他颓丧地悄声低语……一只蓝色的肥鸽子飞到了道路上,而且大摇大摆地走到井边一个水潭中喝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便开始朝它望去,可他的耳朵里却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车轮辘辘声。

“肯定是他们的车子来了,老爷!”仆人从大门里面钻出来禀报。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跳起来,两眼朝着道路方向望去。一辆三匹马拉的四轮轻便弹簧敞篷马车出现了,一张可爱的脸庞的熟悉轮廓和一顶大学生制帽的帽檐在车子里面闪动了一下。……

“阿尔卡沙!阿尔卡沙!”基尔萨诺夫大声叫嚷起来。他一边跑,一边挥动两只手……不到一会儿,他的两片嘴唇便贴到了年轻学士那张没长胡子、满是尘土、晒得黝黑的面颊上。

前言/序言

本书作者屠格涅夫,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对于现时的青少年朋友,他可能有点陌生,所以在此加以简单的介绍。

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生,1883年去世,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出身贵族地主家庭,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任性专横,肆无忌惮地虐待农奴,使他从小就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受到反农奴制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决心不向农奴制要协。

他的作品,有着对农奴制度真实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了农奴们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无情地展示出了农奴主们的虚伪、残忍和浅薄。他甚至在《木木》中不惜以自己的母亲作为原型而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女农奴主典型,表示他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态度。

他后来长期居留国外,与他的这一态度不无关系,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字,那就是农奴制度。”

屠格涅夫的作品形式精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感人,他塑造出来的典型,给人印象很深,比如罗亭,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比如英沙罗夫、巴扎罗夫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爱国志士……他特别善于塑造俄罗斯的少妇少女的形象,她们温柔多情,对爱情忠贞不二,而且富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前夜》中的叶莲娜……

屠格涅夫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传到了中国。《新青年》当年就连载了他的《春潮》,次年又发表他的《初恋》。截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巴金译有他的《父与子》、《处女地》和一些散文诗,丽尼译了他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有他的《猎人日记》……改革开放以后,屠格涅夫不仅没有失去读者,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精装豪华插图本,又出版他的节选本就是一个证明。

读者的多寡是检验作品的主要标尺,没有读者,怎么说得上是好作品呢?一个时期有读者,也算不得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读者不妨一读。至于这篇作品为什么值得一读,则有待读者讨论。我这个老朽就不在这里饶舌了!

译者谨识于长沙岳麓山下。

精彩书评

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因为我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郁达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与子/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
译者 李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2428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5019978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