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硝烟中走来女神》一书,作者张一涵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用细腻灵动的笔触,用白描纪实手法,从党性、人性的视角全新解读红嫂精神,真实地再现了战争年代沂蒙五十余位红嫂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重温了伟大的红嫂精神,同时也为红嫂精神作出了新时代的诠释。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沂蒙红嫂们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敬仰的壮丽画卷,她们不但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苦难和艰辛,还扛起了中国革命的大梁。她们奉献的不光是圣洁的乳汁,哺育的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翻开《硝烟中走来女神》一书,跟随作者张一涵的笔触,追寻红嫂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响。
引言
第一章 王换于·沂蒙母亲
第二章 明德英·大爱撑天
第三章 沂蒙六姐妹·那一抹,中国红
第四章 祖秀莲·生死相守
第五章 李凤兰·长歌当哭的爱情绝唱
第六章 梁怀玉·烽火中的宣言
第七章 尹德美·红色之情缘
第八章 张志桂·遗愿中的未了情
第九章 胡玉萍·关里关外的兵妈妈
第十章 侍振玉·沭河的荣光
第十一章 管爱振李强德张秀菊范春莲·赤胆红心
第十二章 陈洪彩·火红的史诗
第十三章 方兰亭·革命母亲的情怀
第十四章 王桂花·凝噎成爱的回忆
第十五章 刘玉梅陈桂梅·寒梅傲风霜
第十六章 孙谦·忠贞的信仰
第十七章 唐美艳马宗英包丕菊·机智的情报员
第十八章 孙玉兰·百岁红嫂喜圆梦
第十九章 宋彦英·英灵墓前的沉思
第二十章 陈忠芳刘茂菊·《大众日报》的娘家人
第二十一章 李树兰郑树英赵树兰·众志成城的党小组
第二十二章 杨松桂谢德甫张新民吴金凤·抗战英模“四大娘”
第二十三章 厉大娘高大娘·弥足珍贵的血肉深情
第二十四章 赵传春王秀英·黎明前的坚守
第二十五章 盛桂兰·斗智记
第二十六章 曾超·榜样的力量
第二十七章 裴兰贞王步荣于明英·心红志坚的好妈妈
第二十八章 王自立·无悔的选择
第二十九章 刘敦兴·一心跟党走
第三十章 陈元君张发荣吕宝兰·血染的风采
第三十一章 范桂君·硝烟中的“红娘”
第三十二章 于桂珍·她把感动留给了谁
第三十三章 李方云贾锡兰·忠诚的守护者
第三十四章 李翠华杜润英娄承玉·奔走在革命的路上
第三十五章 李自兰·女村长的拥军梦
第三十六章 张正·异姓母子话真情
第三十七章 苏成兰·一生守望小山村
第三十八章 陈希永·朱彦夫背后的女人
第三十九章 李桂芳·女神肩上的“火线桥”
当时,野战医院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有的战士受了枪伤,没有麻药可用,取子弹时只能强忍着疼痛。还有的伤员腿被炮弹炸了,又没有好的消炎药治疗,大都腐烂了。为了保住伤员的生命,必须截肢,但没有麻药,手术还必须做,只好用锯锯,可想而知,伤员们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呀!
由于很多伤员缺乏营养,伤口及体质迟迟不能恢复,王换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让伤员尽快恢复健康,她常到所管辖的村庄挨家挨户地讨要粮食,那时老百姓都很穷,有的给一把米,有的给一捧面,或给一个鸡蛋,半张粉皮等,两个村一天才凑一篮子吃的。
由于东西少,伤员多,王换于只能算计着让大家都能吃上。她先给重伤员用开水冲一个鸡蛋喂上,再给其他人做点面条,尽最大努力让他们都能补一补,尽早康复,重返战场。
1941年10月,鬼子常在东辛庄一带扫荡,老百姓不敢出门。
一天,突然风雨交加,气温急剧下降。
王换于想到伤病员在山洞里还穿着单衣,没有饭吃,心急如焚。这时,全家人一合计想出了办法:由王换于负责把鬼子引开,张淑贞见机行事。当王换于走上山头时,鬼子发现后,也接着就跟了过去。这时,张淑贞急忙去山洞给伤病员送饭送衣服。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在身上一层又一层穿了八件衣服,带了一些煎饼就上了山。看见一个伤员,就脱一件衣服,塞一张煎饼。等到天黑了,张淑贞身上仅剩下一件贴身衣服。由于担惊受怕,加上雨淋,她也病倒了……
1941年10月底,曾经在王换于家住过的《大众日报》社干部毕铁华,不幸在依汶被捕了。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还用烙铁把他的全身烙遍了。
后来,敌人误认为毕铁华死了,就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外。结果,可怜的毕铁华又苏醒过来了。几经周折,他托柳沟村高茂伍捎信给王换于。
得知消息后,王换于立马让两个儿子用自制的担架把毕铁华抬回家。
那时毕铁华已经面目全非,浑身血肉模糊,前胸、后背以及四肢的皮肉像烙熟了一样,一块块地往下掉,身上流的既不像脓也不像血,是奇臭难闻的恶水。王换于也见过不少伤员,但是从来没见过这么重的。
全家人怀着一丝希望,立即分头求医寻药进行救治。
王换于想先给毕铁华喂点糖水,但是他牙关紧闭,根本喂不进去。于是,她把毕铁华揽在怀里,张淑贞用火镰刀把牙齿慢慢撬开,才一点一点塞进去。
为了给毕铁华治伤,王换于四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她听说,蜂蜜能消炎止疼,就买来蜂蜜给毕铁华涂上。可由于烙伤面太大,全身抹得像硫磺似的,也不见效果。她又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烙伤,就到猎户家找来獾油,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搅拌好,给毕铁华擦敷,可还是未见起色。
后来,在集市上,王换于打听到“老鼠油”专治烧伤,她又想法子搜集来,再到山上采了一些消炎的草药,这样给毕铁华内服外用。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十天的精心护理,奇迹终于出现了,毕铁华竟然活了过来。
可他身上的烙伤面太大,伤口发炎,化了脓,土药味,烂肉味,脓臭味,混在一起,熏得人直想吐。尽管伤口很疼,可毕铁华从不喊一声疼,不叫一声苦。
王换于就让老伴在山洞里守护着毕铁华,定时给他擦洗身子,换药,排便。抹药时,先把他的衣服剪开,抹好药,再用大针缝好。虽然王换于和张淑贞不懂医学知识,只能凭经验给毕铁华除烂肉,擦伤口,有时刮脓也做不到像大夫那样彻底,有时药又涂得太厚,但不管怎样毕铁华身上的伤竞渐渐好转了。
两个月后,毕铁华能起床了,大小便也能自理了。
这次重伤让毕铁华元气大伤,虽然他的伤势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可身子骨依然虚弱,有时候站起来,还是会头晕目眩。
为了给毕铁华增加营养,只要稍有时间,王换于就让儿子到河里去捉鳖捕鱼,到山上去打野兔子……在王换于全家的精心呵护下,半年后,毕铁华的伤势痊愈了。
一天早饭后,毕铁华拉着王换于的手,说:“大娘,谢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您看我这伤也好了,应该回部队工作了。”
王换于笑着说:“傻孩子,俺看得出来,你心里着急,是想部队了。”
P18-19
沂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闻名遐迩的“沂蒙红嫂”不仅是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的光辉形象,更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女性的群体形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们焕发激情,冲破束缚,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她们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她们用家里仅剩的一把小米,一只母鸡熬汤给伤员养伤,甚至用自己的乳汁疗救伤员;她们在敌人的刺刀面前宁死也不暴露我军伤员的藏身之处;她们毅然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搭起“人桥”让部队通过;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抚养革命后代。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李凤兰、梁怀玉、胡玉萍、李桂芳、尹德美、王步荣、“沂蒙六姐妹”等等,都是千万名“红嫂”的杰出代表,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临沂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到来之际,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硝烟中走来女神》正式问世。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以细腻灵动的笔触,用白描纪实手法,从党性、人性的视角全新解读红嫂精神,真实地再现战争年代沂蒙红嫂们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重温了伟大的红嫂精神,同时也为红嫂精神作出了新时代的诠释。
借此机会,寄语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文艺座谈会精神为引领,通过传承和实践好沂蒙红嫂精神,践行好习总书记关于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把老区人民的生活搞得更红火、更幸福的殷切嘱托,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我们加快改革发展建设步伐的坚实动力。
是为序。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九届全国妇联主席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顾秀莲
201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