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
内容
试读章节

8.战争背后的秘密

造成如此局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心怀鬼胎,一心想着借天下大乱之际扩充实力,不愿意为征讨董卓而消耗力量。这一点在益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孙坚、袁绍袁术兄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袁绍在勃海的时候,韩馥唯恐袁绍起兵,派出手下带兵守住了勃海外围,将袁绍牢牢地控制了起来。韩馥担心袁绍起兵与董卓对抗,到时候自己的态度将成为众矢之的。此时的韩馥左右为难,摇摆不定。这也反映出韩馥在局势尚未明朗之时的谨慎态度:两头不得罪。之后,关东联军讨董逐渐变成现实,韩馥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就讨董;要么,就跟随董卓讨逆。为了解局,韩馥找来手下几位从事。韩馥提出的问题是:到底是帮袁绍呢,还是助董卓?这时候站出来表态的是治中从事、中山人刘子惠。刘子惠认为:“如今是兴兵为国,何必说什么袁绍或者是董卓?”这话让韩馥非常惭愧,刘子惠又说:“举兵打仗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不能做出头乌。咱们应该先派人去别的州了解情况。如果他们举兵了,咱们再响应。冀州实力雄厚,如果真的举兵,获得的功劳别的州也望尘莫及。”刘子惠“兴兵为国”说得倒是义正词严,但其真实想法却并非如此。刘子惠的真实用意其实就是让韩馥拥兵自重、保存实力、伺机而动。刘子惠的言论使韩馥豁然开朗。他正式加入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并屯兵邺城,负责袁绍军队的粮草供应,避免了与董卓强大的凉州军团正面冲突。而在进攻受挫之后,韩馥马上附和袁绍拥立新君的提议,实际上也是想为自己捞好处。

至于豫州刺史孙坚在这场战争中也并不光彩。得到关东诸侯征讨董卓的消息之后,孙坚立即从长沙出发赶往前线,想利用自己的英勇赢得足够的战功进而飞黄腾达。但是,孙坚首先对付的并不是董卓,而是同为一个阵营的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王睿之前与孙坚不睦,孙坚便假借武陵太守曹寅伪造的光禄大去温毅檄文,便将而头上司逼得吞金自杀;之后,孙坚又借口张咨不愿提供军粮将这位堂堂的南阳太守杀害。孙坚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北上征讨董卓的有利时机,借机控制荆州地区。

孙坚控制南阳之后,遇到了关东联军中实力强劲的袁术。为了讨好袁术,孙坚主动将南阳地区让给袁术,以此来换取袁术的信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交换,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默许他在豫州地区发展势力。然而,当孙坚打败胡轸、吕布之后,袁术对这一同盟产生了怀疑,断了孙坚的军粮,逼迫孙坚表态效忠。

如果说韩馥、孙坚仅仅是关东联军的小角色,并不足以影响大局的话,那么作为关东联军的正副统帅袁绍、袁术兄弟的拙劣表现,则是造成这场战争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的罪魁祸首。  作为关东联军的统帅,这场战争开始之后,袁绍便心怀叵测。他不但没有履行指挥各路诸侯齐心协力打败董卓的责任,反而一心想着如何利用联军统帅的声望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当战事不顺之时,袁绍提出另立新君,就是为了扩大影响,为日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聚拢人心、众志成城、消灭董卓。如果说讨伐董卓是袁绍为了谋求恢复东汉中叶之前正常的社会秩序、继续发挥世家大族在社会中的支配性地位的话,那么,拥立刘虞无疑是袁绍希望变成割据诸侯的一个政治信号。从此,袁绍也和其他割据势力一样,走上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道路。

在这样的统帅指挥下,联军人心涣散,四条战线都自行其是,各打各的,没有一次联合行动,这也造成了东线联军自行解散、北线溃败、南线孙坚孤立无援只能单凭一己之力发动进攻。

袁绍的这种私欲也同时导致了关东联军内部固有矛盾的迅速爆发。除了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兵戎相见,原本就与其政治见解不同且关系不佳的兄弟袁术很快便自立门户,与袁绍分道扬镳,与孙坚结盟。此时的袁绍不仅没有设法缓解兄弟之间的矛盾,反而火上浇油,他利用孙坚占领洛阳、豫州空虚之际,指使周喁去抢地盘。如此统帅,焉能打好这场战争?因此,在这场战争开始一年时间内,关东联军便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以袁绍、曹操为首,另一方是以袁术、孙坚为首。双方都在为扩充实力、暗中较劲,并在孙坚占领洛阳之后激化。也因此出现袁绍、曹操等人指使手下抢夺袁术、孙坚所占据的豫州地区所爆发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消灭董卓、复兴汉室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关东联军征讨董卓之战对汉末时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正是因为孙坚、曹操等联军官兵的浴血奋战,迫使残暴的董卓不得不龟缩于长安一线。同时,这场战争从根本上打破了汉代数百年来大一统的格局,开启了一个乱世割据的局面和天下势力重新洗牌的过程。战后不久,袁绍夺取冀州,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割据势力;袁术与孙坚一起扩充势力,成为江淮一带的割据势力;曹操虽在战时寄寓袁绍的手下,但之后不久便开始向兖州、徐州方向发展实力,并脱离袁绍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汉末的局面从此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P20-22

书评(媒体评论)

三国是个充满战争的时代,人们关注三国,也是关注战争与英雄。沈忱先生和何昆兄的《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可以说是抓住了时代特征。他将关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一一道来,要言不烦,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虚实三国》作者、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 胡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是怎么来的?那些英雄又因何而得名?自然是打出来的!董卓狠不狠,袁绍拽不拽,是骡子是马,就得拉出来遛遛!孙、曹、刘,天下为什么不能一统而成三分,那是军事力量平衡的结果。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策,若无战场上见分晓,就是空谈而已。读《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这才是真正的三国!

——《东吴帝国》、《三国前传》等书作者 司马路

十二场烽火,十二场厮杀,决定了汉末这个时代的命运和走向,以战争的角度解读人物、解读历史,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冲击,体味不一样的三国,不一样的英雄。

——《无冕的帝王曹操》作者公子 齐迹

本书是少有的在正史基础上全面、细致地介绍和分析汉末十二大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经典战役的好书。很值得细细品读和收藏。

——《赤壁之战新解》作者 燕京晓林

目录

序章 征讨董卓——分崩离析之始

第一章 袁绍统一河北之战——袁绍霸主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兖州之战——魏武王不舍的基业

第三章 江东之战——孙吴帝国奠基战

第四章 官渡之战——定鼎中原的关键战役

第五章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雏形之战

第六章 关中之战——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

第七章 合肥之战——改变国策的一场战争

第八章 益州之战——蜀汉帝国奠基战

第九章 汉中之战——刘备胜曹操的经典战例

第十章 襄樊之战——孙刘联盟的破裂

外章 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确立

参考书目

序言

时代不同,历史的读法也有不同。中国史有治世,有衰世,有乱世。治世的关节在朝,衰世的元气在野,乱世的精彩则在于战。治之极矣而不免于衰者,由西汉入东汉是也;衰之极矣而不免于乱者,由东汉入三国是也。所以汉末三国的战争,在中国战史上堪称一绝。

汉末三国之战,首先绝在将星辈出。

将星这种东西,百年难得一见。老天爷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厨师,精细地拿捏着分量,撒盐一样把一小撮将星小心翼翼地撒向人间,绝不肯手松半毫。所以尽管历史上存在过的人多如宇宙尘埃,将星却永远寥若晨星。

只有一个时代例外。

在这个时代,老天爷无比奢侈地挥霍着他手上的将星名额,就好像一个暴发户疯狂地透支未来,完全不再考虑明天怎么办。在这个时代,将星就像流星雨一样成群结队地、呼啸着横空出世,给人世间带来此起彼伏的惊喜。

这就是汉末三国。

擅长窥探敌人弱点并能给予致命一击的曹操,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来去如风、不动如山的诸葛亮,攻则大开大阖、守则滴水不漏的司马懿,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的孙策,行军如鬼魅的吕蒙,擅长扮猪吃老虎的陆逊……他们有幸生在了同一时代,联袂缔造群星荟萃的军事奇迹。

以上所举,都是运筹帷幄的统帅;而执行其战略的斗将,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曹魏,有用头脑作战的张郃、短小精悍的乐进、持重威严的于禁、擅长千里奔袭的夏侯渊、堪比周亚夫的徐晃、令小儿不敢夜啼的张辽;蜀汉,有万人之敌的关羽和张飞、屡次把曹操逼到绝路的马超;孙吴,有粗猛嗜杀的甘宁、被十余创而屹立不倒的周泰、越老越强的丁奉——正是有了这些杰出的战术执行者,宏大的战争才有了那么多可歌可泣、令人拍案的细节。

新莽之末和大唐之初,也曾经将星辈出,如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令读史者啧啧称奇。相较之下,汉末三国之战更绝的地方在于——老天爷让这些不世出的将星,均匀地分布在了各大势力。云台二十八将横扫王莽、隗嚣、公孙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完虐隋军,李密、王世充都是以强击弱,不奇;汉末三国的战争,以强胜强,强中更有强中手,这才是奇中之奇。

东汉末年幽州的叛军张举、张纯,一个称帝、一个称王,横扫帝国东北如入无人之境,在历史上够得上宋江、方腊一流人物。但是刘虞一来,张纯授首,张举仓皇逃窜、下落不明。

刘虞远斥候、修军备、保边关,深得胡汉人心,相当于战国良将李牧。但是他坐拥十万大军,却被公孙瓒区区数百死士破城擒杀、斩首示众。

公孙瓒能骑善射、武艺超群,手下更有一支骑白马的特种兵,冠绝天下,堪比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却被袁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打得脾气全无,打成缩头乌龟,最后坐困于重楼之中,自焚而死。

袁绍系出名门,独霸中原,领袖群雄。较之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他虽然个人能力略有不足,但麾下的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犹有过之,却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打得一蹶不振,打得一命呜呼,打得断子绝孙。

曹操堪称一代战术大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旌麾所指无不披靡。在历代帝王之中,他的军事才能也堪称顶尖。但是赤壁一战,却被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惨败而归,终身不敢南窥江渚。

……

像这样食物链式的以强胜强,汉末三国比比皆是。沈忱先生治三国史有年,以独到之手眼、别出之心裁,精选十大经典战例,与何昆兄一起撰成新著《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以作序相嘱,因得先睹为快。东汉三国战事之难写,不才如我是深有体会的。首先是材料分散,其次是情节复杂。沈忱先生以深湛的史料功夫串起零金碎玉,又将纷乱的局势条分缕析,如道眼前事般娓娓讲来,读到关节处,能夺人心魄。

此书叙事,起于讨董而终于夷陵。倘若反响不错,则深盼沈兄能续写至三国一统,以成完璧,以飨读者。

秦涛 键于五斗寨

2014年9月13日

内容推荐

沈忱、何昆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通过对东汉末年十二场战争的历史再现,真实还原三国的前世今生——征讨董卓:分崩离析之始;袁绍统一河北之战:袁绍霸主地位的确立;兖州之战:魏武王不舍的基业;江东之战:孙吴帝国奠基战;官渡之战:定鼎中原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三分天下雏形之战;关中之战: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合肥之战:改变国策的一场战争;益州之战:蜀汉帝国奠基战;汉中之战:刘备胜曹操的经典战例;襄樊之战:孙刘联盟的破裂;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确立。全书配有翔实、精美的战争地图,作者换种角度重述军事历史和战争史,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三国前传。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如袁绍与曹操阵营之间的官渡之战、吴魏阵营之间的赤壁之战等。胜利一方除了政治军事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巧妙地选择与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地理环境,出奇制胜。作为一本通俗类军事历史和战争史图书,精美军事地图是沈忱、何昆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的亮点,“左图右史”式阅读也使读者通过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战争走向的脉络。本书对于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战争发展和从军事历史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忱//何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185830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5018574
中图分类号 E293.4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