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归去来兮/胡曼荻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兼具严歌苓的感性与林达的理性,继《中国女孩》《美漂》之后,旅美作家胡曼荻又一跨文化书写力作!

《归去来兮》收录了美籍华裔作家胡曼荻的中短篇小说集共四篇:《隐瞒》《云顶惊梦》《梦人日记》《归去来兮》,知性感性交融,是有关异域生活最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归去来兮》是美籍华裔作家胡曼荻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四篇中短篇小说,包括《隐瞒》和《云顶惊梦》两个短篇,以及《梦人日记》和《归去来兮》两个中篇。四篇小说各具风格,诠释了华人世界的异国人生。这是一部如浮萍般的留学故事。

目录

序一

序二

短篇小说

 隐瞒

 云顶惊梦

中篇小说

 梦人日记

 归去来兮

试读章节

隐瞒

母亲终于答应来美国了。一年前寄给她的邀请函和许多的资料早已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在电话的那一端讪讪地笑,你再寄一份吧。汐子哑然。因是母亲,她无话可说。唯有遵命,于是一丝不苟做重复功,又为母亲筹备起来美国签证用的材料。

那时是全球惊恐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时刻。“非典”时好时坏,美国人都不敢到中国去。汐子的人生也是“非典”时期,刚刚毅然决然斩断了一段姻缘,感觉心上一扇原本迎着阳光的大门,让她小心翼翼地给合上了。她不想和任何朋友分享这一份心事。她为人的原则是:宁愿做一个静心的听者,不愿做一个怨恨的诉者。在这种事上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两个原本不属于同一世界的行者,在一段时空相遇相知,然后便相离相背,化人真实的自我世界罢了。忧伤似常春藤般让她心扉爬出绿苔,但日子并没有因忧伤而停滞,还有那么多以她为荣的人,在很遥远的地方为她骄傲。

她没有告诉母亲和父亲,只是淡淡地和哥哥提了一些,并恳求哥哥不要告诉父母,不想让父母有这一份不必要的遥远牵挂。这一份牵挂不会改变她的任何人生,却只会增加他们莫名的烦恼和担忧。这是她对父母的隐瞒。这是她的秘密,她知道父母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的,只是不知道那一天会何时不期而至。

母亲不停地从世界的另一端传给她一些听来的消息:签证费涨到八百三十元了;很多人的签证都被拒绝了;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每天有七百人签证,签出来的只有不到一百人;亲戚家的什么人花了多少多少钱,还是被拒签了……母亲变得很紧张,说:不要签了吧。

母亲原本对来美国一点都不感冒,她总是说老爸身体不好,不可以单独来美国。父亲是坚持不坐飞机的。有时说他老土,他便把伟大领袖搬出来:老毛从来不坐飞机,我也不坐。亲爱的老爸,您又不是毛主席,怎能比呀,主席有专列。然父亲就是家中的主席,没有人可以和他争辩的。小弟于是很会拍马屁地对父亲许愿:爸,我陪主席坐船去美国。汐子想起来,一丝微笑便挂上她的嘴角,让原本闭上的心扉稍稍开启一条缝隙,灿烂的阳光一缕缕争先恐后地挤进来,家是她的避风港,永远都是最光明的地方。

于是便只有请母亲先去签证。母亲常常便说等等。这是汐子所知道的母亲迟迟不去签证来美国的原因。不知为什么她那时特别希望母亲能到美国,也许那是人生中气息最弱的一段日子,母亲的到来也许会给她许多希望,总之心中有很多的期待。在母亲同意签证前那一段时间,她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不知自己怎样控制情绪,更不想让美国的情绪,搅乱中国的天空。也许几个星期才想起来打一回,甚至有段时间,一个月都不愿意讲电话。

有一天,汐子忽然接到小弟从中国打来的电话,问她为什么不给家里打电话,他还说母亲想她了,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汐子忽然觉得自己有隔世的感觉,应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迟疑了很久才给母亲打电话,接到电话时,母亲说着说着便突然有些哭了,她问汐子要不要回去。汐子说没有打算,她也许更担心回家后让母亲担心,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母亲电话中哽咽的情绪。

母亲答应去签证的日子,汐子才开始频繁打电话回家。每次打电话的时候会问,爸爸好吗?妈说很好。再问:爸呢?母亲总是说,你爸不在家。很多时候汐子都只是和母亲讲电话。这习惯似乎从母亲去新加坡看过她后便养成了。那时给母亲父亲同时办了新加坡的签证,因父亲不愿坐飞机的缘故,结果只有母亲去新加坡看她。汐子似乎在母亲那一个月的狮城之旅时,对她有了一种更永久的依恋。

新加坡的签证可以反签,只要是永久居民,就可以给自己的亲戚好友办担保,简单地去新加坡移民局办理,差不多一个月就好了。然后把签证寄回给中国的亲人,谁都很方便。每次想到新加坡移民局的通情达理,便愈发觉得美国的霸道了。可人的心理总是这样逆反,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最神圣的,这便是以前美国北京大使馆门前人龙胜景的来源了。汐子常常想小时候对父母总是很逆反的,这一份逆反却使她到了美国,只是越发让她远离思恋的父母,远方的家人,隔着千山万水,见面似乎很奢侈。

P3-5

序言

胡曼荻的三言二拍

文/蒋子龙

许多年前西人到中国来可以写一部《西行漫记》,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和钱,一峰接一峰行情和热情空前高涨地涌向美国,为什么不可以有一部《东行漫记》?不想这一壮举被旅美华裔女作家胡曼荻完成了。

书分五卷,第一站是新加坡,明明是向东走,最后却落脚在属于西方的美国。这就是圆形地球的妙处,闯来闯去都离不开一个圆。但圆跟圆不一样,谁的圆大,视野就开阔,经历也是财富。

美国是说不透的,这正是有关美国故事的魅力所在。因此美国是说不烦、说不厌的。美国梦不只是美国人在做,它似乎也是为其他国家的人所准备的。比如去美国寻梦的中国人无以计数,包括国内一些顶级明星,怀着奥斯卡情结一个个出出进进于好莱坞的梦幻世界,数十年过去了,他们可是寻到了美国梦?还是仍未进入梦境?抑或是美国根本无梦,即便有也已梦碎?且听胡曼荻一一道来。

因她在大陆的北方和南国都做过大报记者,锤炼了感觉和文字,书中有亲历亲为、眼见为实的真切与自信,有解梦和说梦者的从容与冷峻,再伴以女性独有的清灵与智趣。读来意象丰富,可感可信,不失为大梦时代的“三言二拍”。

2014年6月10日于天津

后记

第一次写小说,是刚刚上初中的时候。编了一个很高尚的故事,写一个清洁工如何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情操,具体情节已记不住了,稿子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现在都不知道那算不算一篇小说,也许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作文。后来还试着写过一个青春期女孩子的感情故事,忧郁得从头到尾,匆匆地收结,也没有存下稿子。

彼时都是手写的稿子,没有什么电子版,没有什么自媒体的网络,没有什么文学网站,写了,可以贴上去;也没想在什么媒体上发表,幼稚的思路,不好意思和人分享,只是默默地自己留着,没人看,搬来搬去,就不知丢在什么角落里了。写作纯粹是少女情怀,青春的懵懂,想记录些什么,又没有足够成熟的思想,经历单纯得要命,不过是简单的学生时代三点一线,却似乎天下都装在心中。算起来,那幼稚年代,只是喜欢写些什么,也只不过敝帚自珍,独自揣摩而已。

真正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云顶惊梦》。流浪在新加坡的时候,热带的阳光灼热着心情,似乎没有任何的灵感。忽听到一个朋友的故事,蓦然激起创作的思窦,有感而发,写下的是循规蹈矩的,一个寻常又不正常的故事,在狮城最大的中文报纸《联合早报》发了一版,还收到早报寄来的二百元新币的稿费。小小惊喜了一把,但写作还是不务正业,在心中荡了一个涟漪,转瞬被炽热融化得无影无踪了,从来没有想到要全职写作为生。

到美国的最初岁月里,写了《梦人日记》,当时觉得这个世界变化无常,很多人变得有些疯狂,有些想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了一个近似荒诞的时空飘忽虚渺游离故事。文字故意写得很痞,写完后就扔在那里,可能给一个朋友看过,就再没有想过小说是不是要秀给人看。那个主人公活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虚幻网络世界里,也随着日月被尘封起来。

写东西,很多时候是随意,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很不求上进,可能是彼时没有什么好的打字软件,或许没有什么公开的渠道,可以第一时间,将文字和别人分享,随时和读者交流互动,很多人的文学梦,就是少男少女时代的自我情怀,过了那个时间段,就被融汇在时光的汪洋大海里,扼杀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消失不见了。

《隐瞒》是一篇散文体小说,一个很短的短篇,却差不多断断续续写了三年才完成。很多时候,就坐在那里,看着几行的文字,默默地掉眼泪,似乎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也许很不愿完成整篇文字,竟是最痛苦的一个写作历程。后来觉得写故事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做个旁观人淡然舒心去写,也许会更真爱写作时光,更享受写作过程。

写好长篇小说《美漂》之后,本来想沉淀下,为续集构思,不准备写其他的中短篇。壬辰年底回天津,见到《雅致》杂志的老总王亚君,她要我给其麾下的杂志写个中篇,每月刊登一次,连载一年的时光。盛情难却,总是答应得很利索,回到美国,才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领任务。写作原本是嗜好,变成交作业的每月例行,就变成累赘了。也没有耐心一个月写一次,想着赶紧赶完,提前过年,如是,心里就没有压力,才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存不住气的人。

作业交上去了,老总看了,言简意赅地总结说这是个天津人在费城的故事。费城是天津的友好姊妹城市,位于闹市中国城内最漂亮的中国牌楼,就是天津市政府,派能工巧匠搭盖起来的,在全美的中国城中,是唯一来自中国政府所赠的礼物。当时并没有刻意去那样设计,不过是因给天津媒体写的,主人公便被不经意地刻上天津烙印。在美国遇到的人和事,有些沉在心里很久了,用一个故事串起来,来让他们雁过留声。写这个中篇的初衷,不过如此。

老总说读了《归去来兮》,总觉得意犹未尽,还在想着主人公的命运,他们生命的下一个乐章如何如何。真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续下去,和这些人物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也是我生命的一些过客,似乎没有缘分和他们厮守,他们有独特的命运,一段的人生,被我写出来,已打扰了他们的灵魂,还是让他们续写各自独有的人生吧,因读者会自然而然为他们的人生续写,每个主人公,该是一种升放的人生。

只是,现实中每个人,只有一种人生,生命没有机会重来,无悔是谎言。唯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三思而后行,避免遗憾。曾经觉得浪费了多年的光阴,没有醉心写作,日子里生出来文学的沙漠,文学似乎是那些逝去的时光里最次要的,从来未曾投入,不知为何就那样远离心中最神圣的一片净土。也许是太圣洁,太遥远,不敢花心思去精雕细刻。

这些小说能结集出版,也算对过去时光的总结画个句号。未来之路,不会远在天边,而是尽在眼前。

胡曼荻

2013—09—05于美国费城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与林达、严歌苓一样,都是华裔美籍女作家,共同点是有跨太平洋东西的生活经历,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灵感,文笔同样有女性的精微雅致;不同的是,林达偏重理性地介绍美国,严歌苓侧重文艺虚构,胡曼荻则知性感性交融,文如泉涌不拘时空。

——鄢烈山(当代著名杂文家、时评家、《南方周末》时评专栏作家)

从中国到新加坡,从新加坡到美国,胡曼荻勇敢走过大半个地球,使她视野大为开阔。曾经的记者生涯,令她对新环境、新世相、新人新事倍加敏感,禁不住写下“所经所历所观所看所闻所思”。丰寓的经验,浅或深,风或雪,眼前或天边,遗落或铭记,有喜有愁,有悲有乐,五味俱浓。无论散文或小说,都是她想与读者分享的心语魂音。

——孟伟哉(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

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在八卦、段子、小品、肥皂剧时刻弱化着人们智力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有思考、有见识、有真情而又细腻婉约的文字,来滋润我们的生活与灵魂

这是我读过的有关异域生活最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阎真(当代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归去来兮/胡曼荻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胡曼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6146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2015048345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0:09